3.变速直线运动
松江民乐学校 张建芳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领域:
(1)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理解平均速度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并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 方法和过程领域:
(1) 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
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它体现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体现了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的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重要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1) 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善于协作精神。
二、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概念。
三、 教学难点: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实际生活的情景出发,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建立起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再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引出平均速度这个物理量,并让学生推导出公式,接着让学生参与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通过亲身体验将知识记的更牢,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最后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
器材:小车,长木板,打点记时器,纸带,刻度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我们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真正能做到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匀速直线运动是很少见的。
[录像] 请大家看屏幕上飞机起飞时的运动和火车进站时的运动。
[讨论] 看到什么情景?并描述下来。
飞机起飞的时候,在跑道上越来越快;火车进站的时候,运动越来越慢。
[提问]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引人]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它没有恒定的速度。
[提问] 怎样来描述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 内跑完100m ,可以说他平均1s 内跑10m 。这里就给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引人] 平均速度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
说明: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
[分析] 例如:百米运动员跑100m 用10s ,他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若这位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100m ,所用时间也为10s 。总效果相同。
这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另外,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表明了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许对于此百米运动员,我们很难找到他哪个1s 跑了10m 。
需要强调的是,10m/s只代表此运动员在这10s 内(或这100m 内) 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m 的平均速度,也不代表他后50m 的平均速度。
(二)认知体验
[学生实验] 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按要求进行实验,取下纸带(如图),以纸带开始端某清晰点为起点0,之后的点分别标为1、2、3,用刻度尺量出每段路程,并将数据填入表格,计算平均速度。
● ● ● ● ● ●
0 1 2 3
结论:小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求出的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表示小车在各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大致的情况。
[阅书] 阅读课本第13页的内容——培养学生自我阅读、归纳的能力。
(三)认知反馈。
1. [例题1] 短跑运动员卡尔 · 刘易斯在1991年,创造的男子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9.86秒,求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例题2] 变速直线运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活动卡第6页的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平均速度的概念、公式、应用公式计算。
(五)作业布置
1.思考与练习1、2、3、4、5。
七、课后反思与经验
1. 本节课从生活中实际情景进行引人,使学生感到比较贴切,学生对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讨论的兴趣较大,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究、寻找答案的求知欲。
2.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的讨论和实验为主,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能通过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重点,并通过亲身体验攻破难点。这样安排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以及实验的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投入其中,而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跟不上节奏,有待于逐步培养。
3.变速直线运动
松江民乐学校 张建芳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领域:
(1) 理解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 理解平均速度概念;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并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2. 方法和过程领域:
(1) 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
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它体现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体现了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的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重要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
(1) 会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善于协作精神。
二、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概念。
三、 教学难点: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实际生活的情景出发,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建立起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再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引出平均速度这个物理量,并让学生推导出公式,接着让学生参与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通过亲身体验将知识记的更牢,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最后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计算机
器材:小车,长木板,打点记时器,纸带,刻度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我们讨论了匀速直线运动。真正能做到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的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匀速直线运动是很少见的。
[录像] 请大家看屏幕上飞机起飞时的运动和火车进站时的运动。
[讨论] 看到什么情景?并描述下来。
飞机起飞的时候,在跑道上越来越快;火车进站的时候,运动越来越慢。
[提问]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引人]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所以它没有恒定的速度。
[提问] 怎样来描述它运动的快慢呢?
例如,百米运动员,10s 内跑完100m ,可以说他平均1s 内跑10m 。这里就给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引人] 平均速度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路程) 的平均速度。
说明: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
[分析] 例如:百米运动员跑100m 用10s ,他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若这位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100m ,所用时间也为10s 。总效果相同。
这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另外,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表明了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许对于此百米运动员,我们很难找到他哪个1s 跑了10m 。
需要强调的是,10m/s只代表此运动员在这10s 内(或这100m 内) 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m 的平均速度,也不代表他后50m 的平均速度。
(二)认知体验
[学生实验] 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按要求进行实验,取下纸带(如图),以纸带开始端某清晰点为起点0,之后的点分别标为1、2、3,用刻度尺量出每段路程,并将数据填入表格,计算平均速度。
● ● ● ● ● ●
0 1 2 3
结论:小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求出的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表示小车在各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大致的情况。
[阅书] 阅读课本第13页的内容——培养学生自我阅读、归纳的能力。
(三)认知反馈。
1. [例题1] 短跑运动员卡尔 · 刘易斯在1991年,创造的男子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9.86秒,求他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例题2] 变速直线运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活动卡第6页的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平均速度的概念、公式、应用公式计算。
(五)作业布置
1.思考与练习1、2、3、4、5。
七、课后反思与经验
1. 本节课从生活中实际情景进行引人,使学生感到比较贴切,学生对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讨论的兴趣较大,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自我探究、寻找答案的求知欲。
2.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的讨论和实验为主,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能通过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重点,并通过亲身体验攻破难点。这样安排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以及实验的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投入其中,而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跟不上节奏,有待于逐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