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年级科册第主备人:张党辉 使用人:
1
3、 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决定推荐谁比较好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刘翔的同学请举手;支持姚明的同学请举手。做到心中有数。)
4、 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其他六个班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出示六年级各班推荐刘翔、姚明情况的统计表),把刚才收集到的我们班的数据也填在表中,提问:从表中能比较出结果吗?(可以, 但比较困难.)
5、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各班统计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6、 出示根据本班统计情况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合作互动,共同探究
1、我们的运动会就要召开了,大家想和刘翔、姚明一样,成为我们学校的体育明星吗?那么你们平时都开展了哪些体育活动啊?(学生叙说)想不到同学们这么热爱体育运动,老师为大家能够积极参加锻炼而感到十分高兴!
2、 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9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评价一下, 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纵轴每格代表几米?最下面一格为何用折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相互交流。纵轴每个单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线表示省略。)
从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结论)
三、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 为了开展好这次运动会,有许多有关体育活动的数据需要收集和整理,刚才我们只是把体育活动中的一部分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在课后、运动会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绘制设计成统计图,看一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正确。
四、作业:第64页第1题。
2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60页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60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60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三、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四、作业:绘制“实践活动”中的统计图。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3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 4
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五、作业:练习四第2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练习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2、设计一个某某城市的气象员,下面分管两个城市,乙市,其他同学担任气象员助理。
二、循序渐进,探求新知。
1、气象员走马上任,首先调出甲市和乙市一年气温情况统计表
2、观察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3、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重点讲解。)
4、 回答下列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几月?乙市出现在几月?(2)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多少度?
(3)几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几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几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4)分别说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5)从总体上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5、说说两城市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6、学生讨论。
7、两组折线在一个图中,我们怎样区分呢?
8、观察统计图,你从中又能获取什么信息?产生什么联想呢?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一、小结:同学们说说今天的收获和疑惑。
二、作业:
5
练习册中有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 5课 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
学情分析: 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会根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的问题。
2.能掌握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独立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条形统计图?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它们的绘制方法是什么?
二.练习:
(一) 1.出示P64练习第1题的统计表。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1)2001年与1991年相比,哪些行业的人数增加了?哪些行业的人数减少了?
(2)2001年与1991年相比,哪个行业的人数增加最多?哪个行业的人数减少最多?
(3)结合这个地区的总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写理由。
2. 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3.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二)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下图。
出示P64练习四第2题。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请学生说说应画什么统计图?
(1)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2)学生交流互评。
(3教师小结。
(4)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
练习基本练习题
四.总结
五.作业
《资源与学案》有关习题。
教学反思:
6
第6课时
【教学内容】第65页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2、通过实践,学生更进一步的整理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决定用什么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实践活动
统计学生的身高,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在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示有所不同。
本次测量身高,旨在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你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3、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让学生主动去探讨。让学生进行比较,从数据中比较信息。
4、让学生看书中提供的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喜欢学生将自己班级与这个班的身向的颁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拍成照片。
5、 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学生实践活动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5.做P64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7
6.统计图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三.实践性练习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 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四.作业:第68页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 7课 时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
学情分析: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答问题。
2. 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练习:
P67练一练第2题。
1. 请学生讨论题后的问题。
2. 学生回答、交流。
练一练第5题
1.出示P66练一练第5题。
8
2.请学生读题。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4.学生回答、交流。
(注意事项: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四. 练一练第6题。
1. 出示题目。
2. 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3.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补充
教学反思:
第 8 课 时
教学内容: 数据世界
学习目标:
1 .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数据世界
1 、出示书中数据事例。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1)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2)学生讨论数据学生讨论数据。(了解数据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数据。说说数据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这些数据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数据?
二、 小组活动
1、 出示例题第1-5小题。
先小组讨论,再说说你们小组讨论后的答案。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 、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9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9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 、加深认识 ,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三、 试一试
1、 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五、 作业 :补充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数
学习目标:
1 .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 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据的作用。
2、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接触到一些较大的数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这些 数据,它们是怎样得到的?(课件出示第70页“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1. 说明估计“20亿棵树”的方法。
(1)学生讨论交流。
(2) 汇报讨论结果。
实际上,人们不可能吧烧毁的树一一数出,但是却可以估计出在一个小面积内有多少棵树,然后根据森林的面积推算出森林中的树共有多少棵,但要假设森林中各地方树木的分布是均匀的。
2. 你曾经用过这种方法吗?
集体交流,总结这种估计策略。
3. 课件展示图片。
(1)我们可以根据报纸上一部分文字的数量来估算整页报纸的字数。
(2)我们可以根据大礼堂中一部分座位的数量来估算整个大礼堂中座位的数量。
(3)可以根据一盒糖豆中一部分糖豆的数量来估算出整盒 10
糖豆的数量。
三.课堂练习:
1. 估算一个作文本大约可以写多少字。
2. 完成第71页“练一练 ”
四.作业:补充
五.教学反思
第 10课 时
教学内容:数字的用处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知识的特点。
学习目标:
1 .经过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了解数字在具体情景中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据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举例说明。
二、 出示例子。
明明想为六年级的同学编一个号码,请你说说编法。
(1)、小组讨论。
(2)、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
(3)、怎样编码较合理?
(4)、列举生活中的编码。
(5)、教师小结。
三、试一试
1、 请同学们看第70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加深认识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四、实践活动
先小组自己讨论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字有什么作用?
四、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 11
学生说说数据。
学生讨论例子。
同学们看第70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 11课时
教学内容:正负数(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体会负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字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字?举例说明。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一种数字---负数
三、 出示例子。
六(1)班和六(2)班比赛。看比赛记分办法。出示记分规则和记分办法。
(1)、学生认识负数。
(2)、说说负数和正数的关系。(重点是1和-1可以抵消。)
(3)、说说各班的得分
(4)、回答第(2)小题。
(5)、教师小结。
四、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3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认识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五、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负数有什么作用? 12
七、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正负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 教学反思
第 12 课 时
教学内容; 正负数(二)
学情分析: 学生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正负数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 . 2.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说说正负数字的意义。
二、揭题。
今天我们结合折线统计图来进一步了解负数
三、 出示例子。
看书本P-75页例子。某市水电站讯情公告。
(1)、学生读题。
(2)、说说任何画折线统计图。
(3)、说说负数和正数表示的意思。
(4)、学生在书上完成题目。
(5)、全班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
四、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6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认识看第76页第2、3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五、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七、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正负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并画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13
小学年级科册第主备人:张党辉 使用人:
1
3、 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决定推荐谁比较好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刘翔的同学请举手;支持姚明的同学请举手。做到心中有数。)
4、 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其他六个班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出示六年级各班推荐刘翔、姚明情况的统计表),把刚才收集到的我们班的数据也填在表中,提问:从表中能比较出结果吗?(可以, 但比较困难.)
5、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各班统计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6、 出示根据本班统计情况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合作互动,共同探究
1、我们的运动会就要召开了,大家想和刘翔、姚明一样,成为我们学校的体育明星吗?那么你们平时都开展了哪些体育活动啊?(学生叙说)想不到同学们这么热爱体育运动,老师为大家能够积极参加锻炼而感到十分高兴!
2、 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9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评价一下, 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纵轴每格代表几米?最下面一格为何用折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相互交流。纵轴每个单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线表示省略。)
从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结论)
三、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 为了开展好这次运动会,有许多有关体育活动的数据需要收集和整理,刚才我们只是把体育活动中的一部分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在课后、运动会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绘制设计成统计图,看一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正确。
四、作业:第64页第1题。
2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60页 “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图的学习。
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 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知识?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你能介绍一下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吗?
3、什么情况下使用复式条形统计图?
4、你能解决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出示P60的练习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并集体订正。
二、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师:在生活中,你需要用到期复式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回答。
出示P60实践活动课题。
说清要求,分组进行。
1、 需要收集什么数据?
2、 如何绘制?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三、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评一评,哪一组的统计图做得最好。
四、作业:绘制“实践活动”中的统计图。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3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 4
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五、作业:练习四第2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练习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2、设计一个某某城市的气象员,下面分管两个城市,乙市,其他同学担任气象员助理。
二、循序渐进,探求新知。
1、气象员走马上任,首先调出甲市和乙市一年气温情况统计表
2、观察书中已经绘制好的折线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3、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重点讲解。)
4、 回答下列问题:
(1)最高月平均气温甲市出现在几月?乙市出现在几月?(2)两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相差多少度?
(3)几月份两城市月平均气温相同?有几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高于甲市?几个月乙市月平均气温低于甲市?
(4)分别说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5)从总体上说,两城市月平均气温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5、说说两城市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6、学生讨论。
7、两组折线在一个图中,我们怎样区分呢?
8、观察统计图,你从中又能获取什么信息?产生什么联想呢?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一、小结:同学们说说今天的收获和疑惑。
二、作业:
5
练习册中有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 5课 时
教学内容: 练习四。
学情分析: 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会根据条形和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的问题。
2.能掌握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独立绘制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什么是条形统计图?什么是折线统计图?它们的绘制方法是什么?
二.练习:
(一) 1.出示P64练习第1题的统计表。
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再回答表后问题。
(1)2001年与1991年相比,哪些行业的人数增加了?哪些行业的人数减少了?
(2)2001年与1991年相比,哪个行业的人数增加最多?哪个行业的人数减少最多?
(3)结合这个地区的总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写理由。
2. 尝试画条形统计图。
3.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统计图,相互评价。
(二)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下图。
出示P64练习四第2题。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请学生说说应画什么统计图?
(1)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统计图。
(2)学生交流互评。
(3教师小结。
(4)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巩固
练习基本练习题
四.总结
五.作业
《资源与学案》有关习题。
教学反思:
6
第6课时
【教学内容】第65页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2、通过实践,学生更进一步的整理数据信息,通过数据发现问题,从而决定用什么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实践活动
统计学生的身高,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在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示有所不同。
本次测量身高,旨在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教材提供了一个身高段的划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身高段。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你选择什么统计图来表示?)
3、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让学生主动去探讨。让学生进行比较,从数据中比较信息。
4、让学生看书中提供的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表示各身高段学生的人数。喜欢学生将自己班级与这个班的身向的颁进行比较,还可以分析从总体上看哪个班的身高一些。如果学生感兴趣的话,老师也可以把自己班同学的身高拍成照片。
5、 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学生实践活动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5.做P64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7
6.统计图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三.实践性练习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数据,帮助我们进行分析?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 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四.作业:第68页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 7课 时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
学情分析: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习目标:
1. 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解答问题。
2. 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二.练习:
P67练一练第2题。
1. 请学生讨论题后的问题。
2. 学生回答、交流。
练一练第5题
1.出示P66练一练第5题。
8
2.请学生读题。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4.学生回答、交流。
(注意事项: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四. 练一练第6题。
1. 出示题目。
2. 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3.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特别是解题的思路。
五、教师小结。
六、作业:补充
教学反思:
第 8 课 时
教学内容: 数据世界
学习目标:
1 .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 数据世界
1 、出示书中数据事例。
以例题的数据为素材,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1)人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2)学生讨论数据学生讨论数据。(了解数据的意义和作用。)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数据。说说数据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这些数据的意思,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数据?
二、 小组活动
1、 出示例题第1-5小题。
先小组讨论,再说说你们小组讨论后的答案。
2、师生互评。
3、教师小结。
4 、简单分析
请同学们看第69页第(2)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9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5 、加深认识 ,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三、 试一试
1、 读题。
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讨论问题。
3、学生代表口答问题。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据有什么作用?
五、 作业 :补充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数
学习目标:
1 .能够了解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2. 使学生能看懂数据,能对数据作简单分析。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据的作用。
2、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接触到一些较大的数我们可以怎样理解这些 数据,它们是怎样得到的?(课件出示第70页“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1. 说明估计“20亿棵树”的方法。
(1)学生讨论交流。
(2) 汇报讨论结果。
实际上,人们不可能吧烧毁的树一一数出,但是却可以估计出在一个小面积内有多少棵树,然后根据森林的面积推算出森林中的树共有多少棵,但要假设森林中各地方树木的分布是均匀的。
2. 你曾经用过这种方法吗?
集体交流,总结这种估计策略。
3. 课件展示图片。
(1)我们可以根据报纸上一部分文字的数量来估算整页报纸的字数。
(2)我们可以根据大礼堂中一部分座位的数量来估算整个大礼堂中座位的数量。
(3)可以根据一盒糖豆中一部分糖豆的数量来估算出整盒 10
糖豆的数量。
三.课堂练习:
1. 估算一个作文本大约可以写多少字。
2. 完成第71页“练一练 ”
四.作业:补充
五.教学反思
第 10课 时
教学内容:数字的用处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知识的特点。
学习目标:
1 .经过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了解数字在具体情景中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据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据?举例说明。
二、 出示例子。
明明想为六年级的同学编一个号码,请你说说编法。
(1)、小组讨论。
(2)、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
(3)、怎样编码较合理?
(4)、列举生活中的编码。
(5)、教师小结。
三、试一试
1、 请同学们看第70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加深认识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四、实践活动
先小组自己讨论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数字有什么作用?
四、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 11
学生说说数据。
学生讨论例子。
同学们看第70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 11课时
教学内容:正负数(一)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体会负数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邮政编码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 、说说数字的作用。
2、提问:你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数字?举例说明。
二、揭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新的一种数字---负数
三、 出示例子。
六(1)班和六(2)班比赛。看比赛记分办法。出示记分规则和记分办法。
(1)、学生认识负数。
(2)、说说负数和正数的关系。(重点是1和-1可以抵消。)
(3)、说说各班的得分
(4)、回答第(2)小题。
(5)、教师小结。
四、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3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认识看第70页第2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五、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负数有什么作用? 12
七、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正负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 教学反思
第 12 课 时
教学内容; 正负数(二)
学情分析: 学生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正负数的关系,和事物的变化。
学习目标:
1 . 2.会画折线统计图描述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说说正负数字的意义。
二、揭题。
今天我们结合折线统计图来进一步了解负数
三、 出示例子。
看书本P-75页例子。某市水电站讯情公告。
(1)、学生读题。
(2)、说说任何画折线统计图。
(3)、说说负数和正数表示的意思。
(4)、学生在书上完成题目。
(5)、全班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
四、试一试
1、请同学们看第76页第1小题的问题,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一下。
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问题的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2 、加深认识看第76页第2、3小题的问题 ,请学生在书中完成题目。
五、练一练
先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七、 作业
请学生收集一些正负数字进行分析,并说说表示的意思。并画折线统计图。
教学反思: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