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
——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初探
留守,现在已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退耕还林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本地的村民有的离妻别子,有的双双外出,一座小山村,身强力壮者大都出外打工,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了。他们大多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照料,有的父母还把孩子独自留守在家。于是,留守儿童也就成了农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线。昔日一家人围着餐桌享受佳肴、兄弟姊妹嬉戏玩耍、跟随父母劳作耕种、节假日全家欢聚团圆这一类既普遍又温馨的场面对于这群孩子来说,陌生而遥远。很多孩子也许根本体会不到什么是母爱、父爱,很大程度上只能在电话和汇款单中才感觉到父母的存在。由于隔代抚养,交流单一,亲情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畸形发展。
通过我们的调查,一个班的留守儿童人数大约占到全班的60%——70%,大部分学生是一年能见到一次父母,有的是几年能见一次。更有甚者,一出生,父母就出门在外没有回来过,对他们来说,父亲、母亲只不过是梦中的形象而已。
就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并不匮乏,能吃好穿好,大多什么都不缺。但他们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学习无人过问,烦恼也无处倾诉,行为习惯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习惯于单调无聊的生活。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亲情也就淡漠了,有的还存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孩子们除了经济上的满足外,还更需要亲情的温暖。
让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让爱的情感在孩子和家长的心中激荡,让代沟和逆反心理在亲情的碰撞和感恩的和谐中消融。为此,在教
育中,应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如何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主动接近亲情,感受亲情,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树立人生的美好理想。针对这一课题,本课题组作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究:
一、班主任搭桥作纽带,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增近亲情。
学校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对学生的在校信息的了解也需要老师的反馈。家校合作,才能发挥教育的强大力量。对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同样也少不了家校合作。而班主任无疑是最好的纽带,班主任是学生与家长的中间人,他们的情况班主任最了解。这正好是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让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日常的思想教育中,有意识的把父母在外打拼的艰辛、对(外)祖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学会感恩等内容贯穿在其中。教育学生学会体贴理解家人,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家人的养育之恩。同时,班主任也及时的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向家长反馈,为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出谋划策。这样也便于他们和孩子进行恰当的交流,化去因长久分离而带来的隔阂。让孩子和家长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班主任起了有效的纽带作用。
二、千里亲情一线牵,通过电话让孩子们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亲情不再遥远。
如今科学高速发展,电话在农村也不再是稀罕物,在农户家里已经得到普及,很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配置了手机。分隔再远,用电话进行交流却是方便又快捷的事。但是家长忙于工作,打电话的时间很少;孩子的手机一般都拿来玩游戏,和同学发短信,没有事的话,很少向在外的父母打过电话。我们提倡孩子用好这个工具,
学会主动向父母交流。
在调查的三个班中,我们制定了一份留守儿童通话记录表,让孩子们把和父母通话的内容作个记录,鼓励他们多记,内容越丰富越好,以此提高他们和父母通话的频率。电话多了,话题自然也就多了吗,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统统向父母倾诉。通过孩子们的记录,我们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叮嘱也多了, “要听话”,“要认真学习”,“要乖”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虽然远隔千里,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可爱,孩子也体会到了父母的牵挂,孩子们的心与父母越来越近了。通过电话记录,加深了他们对每一次通话的记忆和回味,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别样的父爱、母爱。
三、集体活动里找到爱,通过主题班会让孩子们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
由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孩子淡漠了亲情,过惯了孤单的生活。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却能弥补这一缺陷,让留守儿童在热闹的,互相合作的集体活动中去集体的温暖和有趣,远离孤独。
我们通过班主任的协助,在这三个班有意识的设置了几个亲情类的主题班会。让留守儿童通过主题班会和大家一起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通过一起的活动,让非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好的理解,也促进了他们的交流。大家一起分享亲情,交流与父母在一起的幸福与快乐,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在主题班会课中,许多孩子说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对父母的思念时都眼泪汪汪, “爸爸妈妈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来好多礼物,真让我感到幸福!”。 “爸爸妈妈在外挣钱很辛苦,都是为了我们能过得好!”。 “爸爸外出打工,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忙里忙外,我还时常发脾气,真不应该!”,“爸爸妈妈在外,都是外公外婆照顾我,他们年纪那么
大了,还为我们操劳,我十分感谢外公、外婆对我的照顾!”„„孩子们这些话语发自肺腑,几次小小的班会,让孩子们更加懂事起来,也更加成熟起来。学习也变得主动了。
只要孩子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孩子们就会回忆起爸爸妈妈对自己地好。孩子的发言既会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其他的同学,更能抚慰孩子的心灵。
四、小小作文感悟爱,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作用,通过亲情作文让孩子们感悟爱。
语文教育里贯穿着情感教育,作文是孩子们讲心里话,释放感情的最好方式。为此,我们和三个班的语文教师合作,在作文的布置上适当加几个有关亲情的作文。特别是春节、中秋合家团圆的时候,“我们一家”、“过年”、“心中的明月”、“和爸爸妈妈过‘过中秋’”等等话题的文章,让孩子们释放心中的爱,去回忆,去憧憬心中那份美好的天伦之乐。
作文次数不多,但分布均匀。通过这样的练习,能时常唤起他们对亲情的记忆。每一次作文的构思过程,就是一次亲情的小小经历。对父母的情感在心里又或多或少的梳理了一次。合家欢乐的幸福,父母的艰辛,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爷爷奶奶的不易„„这些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这些话题的理解感悟用稚嫩而纯真的话语写了出来。丰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亲情作文的练习,能让远逝的亲情在孩子们的干涸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虽然是一次小小的探究,我们希望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有所帮助。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农村留守孩子在亲情、关爱、感恩教育中健康地成长,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为留守儿童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给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
——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初探
留守,现在已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由于退耕还林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本地的村民有的离妻别子,有的双双外出,一座小山村,身强力壮者大都出外打工,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了。他们大多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照料,有的父母还把孩子独自留守在家。于是,留守儿童也就成了农村的一道特有的风景线。昔日一家人围着餐桌享受佳肴、兄弟姊妹嬉戏玩耍、跟随父母劳作耕种、节假日全家欢聚团圆这一类既普遍又温馨的场面对于这群孩子来说,陌生而遥远。很多孩子也许根本体会不到什么是母爱、父爱,很大程度上只能在电话和汇款单中才感觉到父母的存在。由于隔代抚养,交流单一,亲情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畸形发展。
通过我们的调查,一个班的留守儿童人数大约占到全班的60%——70%,大部分学生是一年能见到一次父母,有的是几年能见一次。更有甚者,一出生,父母就出门在外没有回来过,对他们来说,父亲、母亲只不过是梦中的形象而已。
就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并不匮乏,能吃好穿好,大多什么都不缺。但他们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学习无人过问,烦恼也无处倾诉,行为习惯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习惯于单调无聊的生活。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亲情也就淡漠了,有的还存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孩子们除了经济上的满足外,还更需要亲情的温暖。
让沟通架起理解的桥梁,让爱的情感在孩子和家长的心中激荡,让代沟和逆反心理在亲情的碰撞和感恩的和谐中消融。为此,在教
育中,应以“亲情教育”为突破口,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如何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主动接近亲情,感受亲情,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树立人生的美好理想。针对这一课题,本课题组作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究:
一、班主任搭桥作纽带,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孩子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增近亲情。
学校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对学生的在校信息的了解也需要老师的反馈。家校合作,才能发挥教育的强大力量。对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同样也少不了家校合作。而班主任无疑是最好的纽带,班主任是学生与家长的中间人,他们的情况班主任最了解。这正好是我们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我们让班主任在对学生的日常的思想教育中,有意识的把父母在外打拼的艰辛、对(外)祖父母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学会感恩等内容贯穿在其中。教育学生学会体贴理解家人,用自己的行动回报家人的养育之恩。同时,班主任也及时的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向家长反馈,为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出谋划策。这样也便于他们和孩子进行恰当的交流,化去因长久分离而带来的隔阂。让孩子和家长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班主任起了有效的纽带作用。
二、千里亲情一线牵,通过电话让孩子们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亲情不再遥远。
如今科学高速发展,电话在农村也不再是稀罕物,在农户家里已经得到普及,很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配置了手机。分隔再远,用电话进行交流却是方便又快捷的事。但是家长忙于工作,打电话的时间很少;孩子的手机一般都拿来玩游戏,和同学发短信,没有事的话,很少向在外的父母打过电话。我们提倡孩子用好这个工具,
学会主动向父母交流。
在调查的三个班中,我们制定了一份留守儿童通话记录表,让孩子们把和父母通话的内容作个记录,鼓励他们多记,内容越丰富越好,以此提高他们和父母通话的频率。电话多了,话题自然也就多了吗,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统统向父母倾诉。通过孩子们的记录,我们发现父母对孩子的叮嘱也多了, “要听话”,“要认真学习”,“要乖”之类的话语比比皆是。虽然远隔千里,父母感受到了孩子的可爱,孩子也体会到了父母的牵挂,孩子们的心与父母越来越近了。通过电话记录,加深了他们对每一次通话的记忆和回味,这样的方式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别样的父爱、母爱。
三、集体活动里找到爱,通过主题班会让孩子们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
由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相隔太久,孩子淡漠了亲情,过惯了孤单的生活。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却能弥补这一缺陷,让留守儿童在热闹的,互相合作的集体活动中去集体的温暖和有趣,远离孤独。
我们通过班主任的协助,在这三个班有意识的设置了几个亲情类的主题班会。让留守儿童通过主题班会和大家一起回忆亲情、感受亲情和分享亲情。通过一起的活动,让非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有了更好的理解,也促进了他们的交流。大家一起分享亲情,交流与父母在一起的幸福与快乐,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在主题班会课中,许多孩子说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对父母的思念时都眼泪汪汪, “爸爸妈妈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来好多礼物,真让我感到幸福!”。 “爸爸妈妈在外挣钱很辛苦,都是为了我们能过得好!”。 “爸爸外出打工,妈妈一个人在家里忙里忙外,我还时常发脾气,真不应该!”,“爸爸妈妈在外,都是外公外婆照顾我,他们年纪那么
大了,还为我们操劳,我十分感谢外公、外婆对我的照顾!”„„孩子们这些话语发自肺腑,几次小小的班会,让孩子们更加懂事起来,也更加成熟起来。学习也变得主动了。
只要孩子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感受,孩子们就会回忆起爸爸妈妈对自己地好。孩子的发言既会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其他的同学,更能抚慰孩子的心灵。
四、小小作文感悟爱,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作用,通过亲情作文让孩子们感悟爱。
语文教育里贯穿着情感教育,作文是孩子们讲心里话,释放感情的最好方式。为此,我们和三个班的语文教师合作,在作文的布置上适当加几个有关亲情的作文。特别是春节、中秋合家团圆的时候,“我们一家”、“过年”、“心中的明月”、“和爸爸妈妈过‘过中秋’”等等话题的文章,让孩子们释放心中的爱,去回忆,去憧憬心中那份美好的天伦之乐。
作文次数不多,但分布均匀。通过这样的练习,能时常唤起他们对亲情的记忆。每一次作文的构思过程,就是一次亲情的小小经历。对父母的情感在心里又或多或少的梳理了一次。合家欢乐的幸福,父母的艰辛,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爷爷奶奶的不易„„这些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这些话题的理解感悟用稚嫩而纯真的话语写了出来。丰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亲情作文的练习,能让远逝的亲情在孩子们的干涸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虽然是一次小小的探究,我们希望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有所帮助。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让农村留守孩子在亲情、关爱、感恩教育中健康地成长,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为留守儿童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