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推敲]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推敲》

教学设计

邦迈小学 魏朝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难点:

(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认识一位唐朝诗人,你还记得他是谁吗?我们还学了他写的一首诗,你能背下来吗?(指名背诵《寻隐者不遇》)

2、我们和贾岛真有缘,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关于贾岛的故事——《推敲》。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推敲》。

二、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如:(1)什么叫推敲?

(2)为什么要推敲?

(3)谁在推敲?

„„

2、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4、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自然段,分小组朗读课文。)

5、检查学生的自学所得。(指名学生说说,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同学们,在刚才学习的基础上,你还有哪些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问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把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不重要的或简单的问题当堂给予解答。)如:

(1)、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是怎样做的?贾岛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

(4)“推敲”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

2、学生带着以上所提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解答问题。

四、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指名小组代表解答以上问题,如:

第一小组代表回答: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和词语,如:“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一边„„一边„„比比划划”。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贾岛的动作和神态,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第二小组代表回答: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是怎样做的?贾岛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贾岛的动作和神态,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小组代表回答: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方法同上)

第四小组代表回答:“推敲”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方法同上)

„„

2、在解答问题中,对相关的生字词进行理解。

3、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五、拓展范读,启思归疑。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第四题)。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文中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即时”是立即的意思。

“即兴”是指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文

中用“即兴”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文中用“宁静”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七、课外延伸。

1、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有关“推敲”的故事也很多。如:

王安石“炼字”

北宋时,王安石任宰相,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不久就被罢了官,回到江宁。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天,船停泊在瓜洲。王安石站在船头,极目远眺,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他触景生情,不禁又想起了自己的变法运动,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但朝廷内部斗争尖锐,又使他觉得前途迷惘,不由触动了自己留恋家乡的浩荡情思。他走进船仓,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写下了一首名为《泊船瓜洲》的诗: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最好,因为春风比喻着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字不够生动、有力。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于是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第二天一早,王安石又来到船头上,忽然看到岸边一片草地,是那么的青翠碧绿!他精神一爽,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就这样,“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了千古名句。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回家以后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讲讲《推敲》这个故事。

板书:

9 掌声

夜深访友

一字斟酌

冲撞仪仗

韩愈表态

留诗相赠 反复推敲 请求宽恕 贾岛赞同

小学语文五年级《推敲》

教学设计

邦迈小学 魏朝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讲这个故事。

(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难点:

(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刚认识一位唐朝诗人,你还记得他是谁吗?我们还学了他写的一首诗,你能背下来吗?(指名背诵《寻隐者不遇》)

2、我们和贾岛真有缘,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关于贾岛的故事——《推敲》。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推敲》。

二、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如:(1)什么叫推敲?

(2)为什么要推敲?

(3)谁在推敲?

„„

2、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4、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指名学生拼读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自然段,分小组朗读课文。)

5、检查学生的自学所得。(指名学生说说,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同学们,在刚才学习的基础上,你还有哪些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问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把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不重要的或简单的问题当堂给予解答。)如:

(1)、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是怎样做的?贾岛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

(4)“推敲”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

2、学生带着以上所提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解答问题。

四、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指名小组代表解答以上问题,如:

第一小组代表回答: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和词语,如:“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一边„„一边„„比比划划”。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贾岛的动作和神态,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第二小组代表回答: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是怎样做的?贾岛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感悟贾岛的动作和神态,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三小组代表回答: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方法同上)

第四小组代表回答:“推敲”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方法同上)

„„

2、在解答问题中,对相关的生字词进行理解。

3、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五、拓展范读,启思归疑。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第四题)。

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里的词语吗?为什么?

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文中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即时”是立即的意思。

“即兴”是指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文

中用“即兴”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宁静”指环境、心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文中用“宁静”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七、课外延伸。

1、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有关“推敲”的故事也很多。如:

王安石“炼字”

北宋时,王安石任宰相,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不久就被罢了官,回到江宁。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一天,船停泊在瓜洲。王安石站在船头,极目远眺,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他触景生情,不禁又想起了自己的变法运动,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但朝廷内部斗争尖锐,又使他觉得前途迷惘,不由触动了自己留恋家乡的浩荡情思。他走进船仓,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写下了一首名为《泊船瓜洲》的诗: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最好,因为春风比喻着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字不够生动、有力。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于是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第二天一早,王安石又来到船头上,忽然看到岸边一片草地,是那么的青翠碧绿!他精神一爽,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就这样,“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了千古名句。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回家以后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讲讲《推敲》这个故事。

板书:

9 掌声

夜深访友

一字斟酌

冲撞仪仗

韩愈表态

留诗相赠 反复推敲 请求宽恕 贾岛赞同


相关内容

  • "说文解字"推敲汉字之美
  • 语文老师应保护和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写作文错字连篇,词汇贫乏,用语不规范--中小学生对于自己每天都在写.在用的汉字如今变得既熟悉又陌生,由此而引发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淡漠,则让不少教师感到忧心.语文课,能不能多加一点传统文化的内容?能不能让孩子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更多地了解汉字背后的那些充满魅 ...

  • 2012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质量分析
  • 2012年春五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质量分析 总体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的试卷比较简单,每个班优秀的都达到50多个,7个班的平均分差距两分之内,级平均分有83分多.这样的成绩看起来很华丽,经过我们的仔细分析,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五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整改提高.以下是我们年级组语文老 ...

  • 语文教材分析
  •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解读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上教材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提供丰盛的情感大餐 翻看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阅读教材,顿感浓浓的情如不竭的泉源奔涌四溢:<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带着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研读自然,领略自然山 ...

  • [推敲]说课稿
  • <推敲>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的确定 <推敲>一课讲的是:唐代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读来品去,总觉 ...

  • 八年级语文谈作文
  • 第10课 谈作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炼文章观点,并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过程与方法: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文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 ...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一、学情简析: 我校五年级学生生源比较广泛,一部分来自城区几所学校,一部分来自农民工子弟。大部分聪明活泼,学习基础较好,学习习惯尚可,学习基础扎实,知识面开阔,学习兴趣浓,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比较重视,学生上进心强,但部分学生骄生惯养,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基础较差,积累不够丰富,个 ...

  •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备课辅导
  • 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备课辅导 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潘文久 一.教材概述 本册教材继续沿用板块组元的特点,共设计了11个板块,依次为:正气歌.汉语家园.感悟成长.异域风情.童年.抒怀.小英雄的故事.<西游记>与<水浒传>.饮食文化.信息与生存.推敲.其中,共有31篇课文,8 ...

  • 推敲教学设计及反思
  • 9.推 敲 设计理念: 新课程实施中,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化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读故事中品析人物形象,透 ...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教案
  • 短文两篇 谈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的方法. 2.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重点难点: 重点:1. 体会课文学习中出现的名言警句.2. 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运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