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论文索引

附件12:

论文索引

按语:历时四年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永久的记忆,这期间夹杂学生们太多太多的体验,他们付出太多的辛勤劳动与汗水,也不是用一句简单的“酸甜苦辣”的话能加以概括的。学生是参与者,他们俨然一个严肃的“学者”,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并撰写了宝贵的“学术成果”,这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如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没有标明出处等等),文章写作上,结构或用词可能都会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读起来也比较吃力,但不用担心,因为他们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让我们一起在以下我们随意摘录的学生的“教改成果”中去仔细体会她的魅力吧!

关于“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论文索引

汪璇

[1]周鸿山:《“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社会主义》,1985年第9

期。

[2]文培森:《“一国两制”构想与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3]罗健:《实行“一国两制”与发展台、港、澳的资本主义》,《台湾研究集刊》,

1987年第1期。

[4]高尚斌:《“一国两制”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

[5]梁琴:《评“一国两制”模式》,《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1期。

[6]沈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7]杜万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法律对策》,《现代法学》, 1991年第3

期。

[8]陈家新:《“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思想政治课教学》, 1992年

第11期。

[9]杜作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求实》,1993年第10期。

[10]张广芳:《“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时代意义》,《探求》,1994年第2期。

[11]陈明和:《“一国两制”构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2]陶武豪:《“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最佳途径》,《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

报》,1995年第8期。

[13]姚荣龄:《一国两制对台湾有利无害》,《台声》,1996年第2期。

[14]李家泉:《两岸实现“一国两制”前怎么办?》,《台声杂志》(读者论坛),

1997年第3期。

[15]王在希:《“一国两制”不仅适合香港也适用于台湾》,《台声杂志》,1997年

第8期。

[16]柴宇平:《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国际意义》,《福建论坛》(经济社会

版),1997年第9期。

[17]邝先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意义》,《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8]胡雪华:《论邓小平国家主权思想》,《宜春医专学报》,1999年第4期。

[19]谢新水:《试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与台湾问题的关系》,《娄底师专学

报》,2000年第1期。

[20]谢丽华,《关于邓小平实现台湾与祖国统一思想的哲学思考》,《福建师范大

学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第3期。

[21]齐平:《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的重要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6期。

[22]苑红梅,贾庆义,王德龙:《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在新世纪的历史意义》,

《哈尔摈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3]王员,詹建志:《邓小平民族观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九江师专学

报》,2002年第2期。

[24]范炳良:《试论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思想》,《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

12期。

[25]吴丽琼:《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

年第2期。

[26]戴志仁,郭北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时代意义》,《芜湖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7]杨华洋:《“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年第

4期。

[28]蒋文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长春工程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9]陈江玲:《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与新思路》,《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

(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会计学2班 [1**********]1)

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现状的研究索引

贺建镁

[1]彭厚文: 《邓小平关于两极分化问题的思想》,《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

期。

[2]陈迪平: 《我国贫富悬殊的特点及对策研究》,《当代财经》,1994年第3期。

[3]罗学斌、瞿厚良: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正确处理我国分配矛盾的理论武

器》,《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4]严国华: 《论邓小平”先富”与”消除两极分化”思想》,《重庆教育学院学

报》,2002年第5期。

[5]赵焱: 《论”消灭剥削”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5期。

[6]杨秋宝:《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党的

文献》,2000年第6期。

[7]王银珠、张继贤: 《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几点理解》, 《理论探索》,2000

年第4期。

[8]李建川: 《什么是“两极分化》, 《广西教育学报》,1993年第9期。

[9]贺旭辉: 《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科

版),2004年第6期。

[10]叶海芹: 《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前沿》,2003第5期。

[11]樊新民: 《90年代中国城市贫富差距研究评述》, 《社会科学研究》,1992

年第4期。

[12]陈子亮:《论我国贫富差别及其趋势》,《桂海论丛》, 1997年第5期。

[13]何清涟:《财富与贫困》,《东方》, 1995 年第5期。

[14]施临湘 :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悬殊》,《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5]孙晓岭:《试论如破解我国贫富差距难题》,《特区经济》,2005年第11期。

[16]杨秋艳:《公正原则 新时期解决贫富悬殊的核心诉求》,《思茅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

[17]张晗立:《关才贫富两极分化与财富分布失衡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

2002年第4期。

[18]白永祥:《正确认识和解决贫富悬殊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2004年第9期。

[19]胡悌云:《贫富悬殊和两辍分化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天津市工会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0]罗立斌: 《贫富差距应该缩小》,《学术论坛》,1994年第5期。

[21]张春霞:《试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4年第5期。

[22]石开国:《论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

年第2期。

[23]贾中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

期。

[24]郭志华:《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发展论坛》,2001年第1

期。

[25]文韵娟:《浅论贫富悬殊的表现及危害》,《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3期。

[26]严林彪: 《对邓小平关于‶两极分化”一段论述之我见》,《铜陵财经专科学

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7]党国军: 《简论构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社

科版),2002第4期。

[28]孙映: 《邓小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分配理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

年第6期。

[29]杨邦荣:《我国贫富悬殊现状的成因及解决建议》,《理论研究》,1992年第6

期。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土木5班 2004800502)

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论文索引

徐思嘉

[1]张志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看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

年第3期。

[2]谢光球:《实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1995年第2期。

[3]李涌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调节的综合体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12期。

[4]张文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浅论》,《福建论坛》,1996年新增第1期。

[5]郭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理论探索》,1997年第3期。

[6]许先春:《持续发展—中国跨世纪纲领的战略保证》,《学术交流》,1998年第5

期。

[7]李道芳:《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谈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乡镇

经济》,1999年第2期。

[8]曾嵘:《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5期。

[9]何中华:《试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税务与经济》,2001年第2期。

[10]魏一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集成模型》,《系统工程

与电子技术》,2002年第8期。

[11]姚蓉:《21世纪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4

年第1期。

[12]杜丽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3第3期。

[13]姚从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从共同的行动到共同的未来》,《生态经

济》,2005年第11期。

[14]王爱豫:《生态环境技生态与人类持续发展》,《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

期。

[15]张玉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谱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

年第3期。

[16]龚胜生:《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素与功能,要求与限制》,《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7]李群:《区域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逆系统防真研究》,《中国人口

科学》,2005年新增。

[18]敬志伟:《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行政与法》,2006年第2期。

[19]刘向红:《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理论界》,2006年第2期。

[20]戴安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21]王丁宏:《河边走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科学 经

济 社会》,2005年第3期。

[22]马丽华:《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年第8 期。

(湘潭大学白石艺术学院,艺术设计1班,2005430101)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索引

唐双燕

[1]伍业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及对策》,《兰州学刊》,2003

年第1期。

[2]张小济:《正确处理立足内需发展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国经济时

报》,2005年第5期。

[3]孙纪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微》,《浙江学刊》,1997年第3期。

[4]冉苒:《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

[5]陈允钰:《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几点认识》,《岭南学刊》,1997年第5期。

[6]刘会强,郭丽娅:《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策略思想浅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7]王磷:《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改革纵横》,1989年第9期。

[8]高晓梅:《略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理论学刊》,1987年第5期。

[9]唐勤:《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核心问题探析》,《学术探索》,2002年第7期。

[10]丁俊萍:《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山东经济》,1998年第6期。

[11]苗维亚:《邓小平对内开放理论的形成及其实践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2000年第2期。

[12]常敏:《对内开放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学

报》,2000年第1期。

[13]陶坚,陈凤英,刘军红等:《国际经验与扩大对外开放》,《现代国际关系》,

2004年第11期。

[14]邢乐勤:《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15]方生:《“走出去”:提高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人民日报》,2000年8月

25日。

[16]周福元:《新世纪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沿海经济》,2000年第2期。

[17]潘广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选择》,《长白学刊》,

2003年第2期。

[18]庞立平:《开放促改革》,《领导之友》,2003年第2期。

[19]孙守璞:《抓住机遇,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大众日报》,2005年3月22日。

[20]居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1]毛才高;周汉民:《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江苏税务》,2003年第

3期。

[22]王志民:《浅议对外开放》,《金融科学》,1996年第2期。

[23]秦康明:《简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特点》,《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

2期。

[24]黄友:《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析》,《天府新论》,2000年第5期。

[5]杨波:《试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天府新论》,1997年第4期。

[26]郁晓航:《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共天津市委党

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7]陈永志:《试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思想来源》,《当代经济研究》,1997

年第1期。

(湘潭大学法学院,05级法学1班,2005250110)

关于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索引

蔺伟芳

[1]孙剑纯: 《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骁将——记一九七五年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求实》,1986年第2期。

[2]胡秉之:《邓小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1993年第3期。

[3]张元强:《论邓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 1994年第4期。

[4]梁正: 《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体系——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5]颜虹:《论邓小平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法论思想》,《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 1995年第1期。

[6]唐牛:《论邓小平的文艺批评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1994年第6期。

[7]张炯:《深入学习邓小平的文艺思想》,《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

[8]潘学萍:《邓小平理论中的创新文化机制》,《社科纵横》,2005年第4期。

[9]章四海:《以创新精神建设先进文化》,《黄山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郭新和:《论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1]石子球:《论邓小平的先进文化思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12]俞宁:《浅议邓小平文化思想》,《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3]陈始发、灵芝:《试析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4]翟明清:《论邓小平的文化观》,《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

[15]周积明、张艳国:《邓小平与中国文化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11期。

[16]王东:《邓小平理论中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7]王永宽:《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

[18]李方祥:《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宁夏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19]张润泽:《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论要 》,《社会主义研究》, 2003 年第5期。

(湘潭大学文新学院,04级新闻学3班,2004800514)

关于邓小平的科学观的索引

李尔春

[1]李力:《重视科学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中国地质报》,1983年第7期。

[2]朱熔基:《关于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经济日报》,1983年第9期。

[3]李萍:《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反两番》,《科学·经济·社会》,1984年第2期。

[4]武林:《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开发》,《科学学与管理问题》,1985年第6期。

[5]卢春树:《科技攻关要形成新的生产力》,《华东科技管理》,1986年第12期。

[6]周坚定:《科技进步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支柱》,《科技日报》,1987年第12期。

[7]宋健:《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现代化建设》,《光明日报》,1987年第7期。

[8]张登义:《科学技术工作的战略地位》,《管理现代化》,1987年第6期。

[9]宋健:《科学技术和法律是现代文明的双翼》,《科学进步与对策》,1989年第2期。

[10]郝文贤:《关于依靠技术进步,促进技术改造的再认识》,《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1]陈友庚:《科技长入经济的必由之路》,《科学进步与对策》,1990年第6期。

[12]杨明刚:《邓小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形成与特色》,《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7期。

[13]赵建文:《一部立足当代中国的理论著作——评》,《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5期。

[14]王泽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零陵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15] 冯国瑞:《邓小平的科技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16]蔡永海:《邓小平的科技观》,《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7]王启和:《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初探》,《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哲学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8]何桂林:《追寻第一生产力作用的轨迹──一书导论》,《现代财经》 ,1995年第3期。

[19]华兰英:《邓小平科技和教育思想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论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第1期。

[20]商兆鑫:《邓小平关于发展科技的思想体系》,《党政干部论坛》,1995年第11期。

[21]袁剑平:《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四个层次》,《探索》,(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2期。

[22]周建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和我国科技发展的若干思路》,《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3]杜兆杰:《从生产的发展历史来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维纺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4]张晓波:《科技兴则国兴: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海管理科学》,1996年第1期。

[25]南同茂: 《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含义》,《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26]梁树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决定论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27]江浩、王学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创建和实践意义 》,《安徽科技》(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8]顾有富:《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9]曾天雄:《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郴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综合版),1998年第3期。

[30]吉彦波:《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呼兰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年第1期。

[31]王学鸿:《关于加快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几点思考》 ,《玉溪试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32]王秀华:《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3]宋才发:《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是中国知识经济的先驱和内核》,《荆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4]梁贵全:《国力竞争系于科技, 科教兴国重在科技──评介》 ,《现代哲学》(哲学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5]刘冠军、姜玉鹏:《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与当代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36]蔡红武:《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之异》,《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7]黄宝华:《浅谈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9期。

[38]赵琳琳:《论邓小平!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9]李莹:《论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探求》(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5级党史 2005800522)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索引

刘长海

[1]姜列新、苏曼江:《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及女大学生就业难初探》,《交通高教研究》, 1989年第3期。

[2]郑林:《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新秩序的重建》,《河南财经学院学

报》,1992年第2期。

[3]傅先庆:《把高等教育推向社会主义市场——放活投资渠道和毕业生就业去

路》,《江苏高教》,1993年第1期。

[4]叶南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改革的现状与趋势》,《韶关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3年第3期。

[5]黄坚勇、龙迎伟:《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新路子》, 《株

洲工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6]李春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长春师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5年第2期。

[7]鄢成章:《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嘉应大学学报》,1995年第3

期。

[8]李道康:《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我们的对策》,《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1996年第1期。

[9]杨斌:《关于解决当前就业矛盾的宏观治理对策》,《经济纵横》,1996年第5

期。

[10]魏新、李文利等:《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机制探析》,《高等教育研

究》,1997年第1期。

[11]郑锦荣、徐福缘等:《模糊匹配在高校毕业生供需管理中的应用》,《华东工

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2]赵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中国冶金教育》, 1998年第4期。

[13]郑芸:《自救也是一条生路——从日本创“最高失业率”想到的》,《党政论

坛》,1998年第5期。

[14]赵水琛:《大学生就业的难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1999年第2期。

[15]王建英、邹清:《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3期 。

[16]于华龙:《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提高毕业生择业能力》,《河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7]聂立清:《社会职业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3期。

[18]梅胜:《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适应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9]庄晨忠:《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2

年第7期。

[20]曹红英、齐路良:《运用科学营销理念指导高校就业工作》,《交通高教研究》,

2003年第3期。

[21]孙立峰、柳丽荣:《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中国

大学生就业》,2003年第6期。

[22]陈岩松:《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江苏高教》,2004年第

1期。

[23]李承先:《自主创业: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理想选择》,《高等农业教育》,

2004年第2期。

[24]浦建民、周霞:《高校毕业生就业技巧探析》,《江苏工业学院学 报》,2004

年第3期。

[25]谌海燕:《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3期。

[26]张伟:《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新型就业观》,《经济论坛》,2005年第8期。

[27]刘庆唐:《试论劳动就业与和谐社会建设战略》,《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年第4期。

[28]包尔泉、袁朝武:《打造大学生就业力途径探索》,《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年第4期。

[29]余妍妍、王前飞:《处于弱势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研究》,《重庆工学院

学报》,2006年第5期。

[30]桂孙来:《关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

报》,2006年第5期。

[31]杨民助:《西安交通大学 健全就业信息化服务》,《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

7期。

[3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

与职业》,2006年第14期。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04级人力资源管理3班,2004190534)

关于干群关系研究的索引

张洁玉

[1]王习加:《农村干群关系何以如此紧张》,《社会》,1991年第11 期。

[2]朱克欣:《1831 次告状》,《民主与法制》,1993年第9期

[3]王先俊:《论干群关系的调节》,《求是》,1998年第1期。

[4]尚东涛:《基层单位干群关系预警系统探讨》,《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1期。

[5]韩凯明、向辉礼:《密切干群关系,防范、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对抗》,《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6期。

[6]何正财:《关于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思考和对策》,《农村经济》,1999年第4期。

[7]孙居涛、张铭:《新时期的干群矛盾:特点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4期。

[8]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001年第2期。

[9]朱启臻:《农村干群矛盾紧张的原因与对策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祁刚利:《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及其表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龚维斌:《我国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特点、原因》,《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2]王有春:《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和对策》,《南方农村》,2006年第1期。

[13]李成远:《浅谈当前农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社会科学家》,1999年增刊。

[14]吴京生:《41前农村贫困地区千群关系紧张的成因及对策》,《揭阳论丛》,2002年第2期。

[15]温锐:《缓解农村干群紧张关系防止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农村发展论坛》,2000年16期。

[16]王秀萍:《干群关系的本质及密切干群关系的途径》,《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17]陈超、蒋文军:《当前干群关系疏远的原因及对策》,《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18]汪仁芳:《改善干群关系的思考》,《宁波法坛》,2003年第1期。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0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2004190304)

关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索引

舒青元

[1]栾雪飞:《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6期。

[2]俞云波:《“一国两制”构想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12期。

[3]张广芳:《“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时代意义》,《探求》,1994年第2期。

[4]刘鸿烈:《试论“一国两制”共同开发方针的国际法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5]于桂英:《论“一国两制”构想的依据和条件》,《山东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6]郭小东、汤照连:《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理论》,《南方经济》,1995年第7

期。

[7]何仲山:《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由来、形成、实践及理论特色》,《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5期。

[8]蒋文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1 期。

[9]季崇威:《“一国两制”符合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专论》,2001年第5期。

[10]陈明和:《“一国两制”构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1]张玉平:《“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可行方案》,《嘉应大学学

报》,1994年第3期。

[12]梁茂淦:《“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继承和发展——学习江总书记关于台湾

问题重要讲话》,《福建学刊》,1995年第2期。

[13]潘叔明:《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6年第4期。

[14]刘升平:《“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外法学》,1994年第

6期。

[15]张凤奎:《“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初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

[16]秦建伟:《“一国两制”战略设想的经济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8年第5期。

[17]修春萍:《从胡主席访美看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两岸关系》,2006

年第5期。

[18]刘伟:《从维护国家统一看美国内战与当今台湾问题》,《呼伦贝尔学院学

报》,2006年第1期。

[19]韦日平:《大范围社会主义与小范围资本主义——学习邓小平关于“一国两

制”的论述》,《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0]潘叔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卓越贡

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21]吴荣寿:《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与解决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与中

国的统一》,1995年第4期。

[22]王新生:《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及理论贡献》,《福建论坛》(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23]任青:《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5年第2期。

[24]陈江玲:《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与新思路》,《岭南学刊》,2006年第1

期。

[25]周南:《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意义》,《求是杂志》,1995年第7期。

[26]余元洲:《论“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可行性与最佳性》,《台湾研究·两

岸关系》,1994年第1期。

(湘潭大学物理学院,05材料物理2班,2005190307)

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论文索引

黄丽

[1]刘力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文明建设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与社科版),1994年第4期。

[2]郭汝群 、孟青:《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滨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与哲社版),1991年第3期。

[3]项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安徽宣传报》(自然科学版与哲社版),1985年第2期。

[4]金涛:《论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与理论价值》,《长白学刊》,1985年第5期。

[5]张宝海:《对权力的制约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和现实》,2001年第4期。

[6]马元斌 舒毅彪:《邓小平理论与人类政治文明的新飞跃》,《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刘世丽:《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性飞跃》,《大庆社会科学 》,1985年第2期。

[8]杨卓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路径思考》,《党建研究》,1989年第4期。

[9]田广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政干部学刊》,1989年第6期。

[10]陈少康:《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和对策》,《社会主义论丛》,2003年第6期。

(湘潭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2班 2006190310)

关于入世后民族工业的境遇的索引

官晓圆

[1]王 越:《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加速发展》,《中国改革》,1993年第4期。

[2]熊映梧:《市场经济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学术交流》,1993年第1期。

[3]倪薇芬:《今年世界贸易前景展望》,《国际贸易》(国际经济趋势专栏),1994年第3期。

[4]张喜阳:《析邓小平开放思想之开放性思维方式的特点》,《理论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

[5]高伯文:《邓小平利用外资的新思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6]李振远、袁雪珍:《民族工业笑对WTO》,《中国检验免疫》,2002年第1期。

[7]陈维民:《应对WTO增强质量竞争力》,《 标准计量与质量》,2002年第2期。

[8]胥青晏:《试论如何应对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师》(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9]陈泰锋:《入世与我们经济安全问题》,《上海企业》,2002年第2期。

[10]王新华:《入世与保护民族工业》,《经济论坛》,2002年第7期。

(湘潭大学文新学院,05级广播电视新闻2班 2005370632)

关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的索引

赵伟炳

[1]佘健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年第7期。

[2]施志清:《对邓小平关于经济要快速发展论述的几点认识》,《国防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3]张雷声:《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内涵的论述》,《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5期。

[4]鲁从明: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快速高效统一增长的思想,《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10期。

[5]应望江:《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波浪式发展的理论》,《财经研究》,1997年第5期。

[6]吴运生:《论邓小平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7]卜晓业:《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第1期。

[8]钱立洁:《邓小平关于经济理论研究对象的新贡献》,《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9]高成林:《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10]夏仁凤:《邓小平关于经济、科技、教育的辩证关系浅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9年第8期。

[11]高成林:《张秀英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改革与战略》,1999年第1期。

[12]范仓海:《论邓小平关于经济与政治统一的思想》,《探索》,1999年第6期。

[13]刘恩专:《试论邓小平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思想》,《现代财经》,1993年第5期。

[14]梁秀华:《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15]程树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6]王克忠;张克唯:《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完整无缺科学体系》,《经济纵横》, 1994年第1期。

[17]王宗浩:《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干部理论学习理论理论导刊》,1994年第6期。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 04级材料化学2班 2004190314)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论文索引

李贵才

[1]高尚全: 《中国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第1期。

[2]范恒山: 《当前中国改革呈现五大新特点》,《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第5期。

[3]赵宏:《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进展与重要原则》,《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4]高尚全:《中国改革仍存在四大不平衡》,《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第12期。

[5]迟福林:《中国改革的历史新起点》,《党政干部文摘》,2006年第5期。

[6]郁建兴:《中国改革的问题与前景》,《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7]李君如:《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前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8]刘伟:《中国改革面临八对矛盾》,《经济师》,1995年第12期。

[9]李利民:《中国改革能走多远》,《理论参考》,2004年第2期。

[10]张嘉国:《关于我国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内部文稿》,1997年第7期。

[11]韩健鹏、周琳:《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

[12]祝福恩:《中国改革五年展望》,《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9期。

[13]赵艾:《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课题》,《中国国情国力》,1992年第1期。

[14]王德培:《中国改革发展的五大趋势》,《社会信息文萃》, 1995年第5期。

[15]宋国良:《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推进器》,《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6期。

[16]唐汉良:《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透视》,《当代财经》,1994年第10期。

[17]张彦:《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现代中国》,1999年第3期。

[18]关海庭、吴群芳:《当代中国体制改革的环境和特征分析》,《当代中国改革史研究》,1998年第6期。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05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班 2005190321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索引

刘宽林

[1]韩淑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吉林商业高专学报》,1996年第2期。

[2]胡尊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探讨》,《菏泽师专学报》,

1996年第1期。

[3]黄成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艰辛探索及重大意义》,《江汉大学学报》,1995年8月第12卷第4期。

[4]赵家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9年3月第21卷第2期。

[5]金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综述》,《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2期。

[6]郑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综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7]余源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再认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5期。

[8]董瑞芝:《实事求是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线》,《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9]范庚桥:《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10]李海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特征辨析》,《北京商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11]田吉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浅探》,《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04级应用数学2班, 20041903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索引

肖志平

[1]张江明:《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两次飞跃》, 《理论探索》,1994年第1期。

[2]程树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3]吴凤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跨世纪的理论》,《当代经济研究》, 1994年第6期。

[4]吴运生:《论邓小平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2年第第1期。

[5]徐再起、朱竹林:《略论邓小平的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6]黄海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理论导刊》 ,1994年第5期。

[7]王宗浩:《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 《干部理论学习理论理论导刊》, 1994年第6期。

[8]王代敬:《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及其重大意义》,《当代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9]王克忠、张克唯:《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完整无缺科学体系》,《经济纵横》,1994年第1期。

[10]梁文森:《邓小平理论与市场经济》,《经济学家》,1994年第3期。

[11]厉以宁:《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2 期。

[12]徐善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湖北大学学报》, 1994年第6期。

[13]石仲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2期。

[14]易培强:《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湘潭大学商学院,04级企业管理2班 2004190326)

近来中日关系的论文索引

赵常伟

[1]徐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年第11期。

[2]丛俊:《钓鱼岛与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现状及前景》,《东南亚研究》,1994年第6期。

[3]马平:《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11期。

[4]李晨:《近距离看日本靖国神社》,《当代世界》,2002年第8期。

[5]邹钧:《再论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现代日本经济》,1995年第2期。

[6]陆建元:《当前中日关系及发展前景》,《外交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7]李晔:《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外国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

[8]孙云、董云:《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台湾研究》,2001年第1期。

[9]朱炳元:《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10]冯昭奎:《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

[11]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9期。

[12]张植荣、蒋苏晋:《美国与中日钓鱼台列屿争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13]李瑗:《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4]李栋山:《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

[15]马云:《略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16]叶自成:《在新形势下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

[17]乔林生:《当前中日关系的形势与走向》,《维普资讯》,2005年第11期。

[18]池元吉:《90年代日本发展战略与中日关系走向探视》,《现代日本经济》,1991年第6期。

[19]沈海涛:《试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非经济因素》,《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第1期。

[20]吴小丁、韩冬雪:《浅论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现代日本经济》1991年第6期。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 0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班 ,2004190333)

关于邓小平的发展观的索引

梁丽琼

[1]杨宝国:《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论党的两代领导人发展战略思想的创新与发展》,《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邹林:《从“猫论”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命题》,《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周耀红:《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邓小平发展观的一个亮点》,《党政论坛》,2004年第7期。

[4]冯之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4期。

[5]张星炜:《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6]祝福恩:《邓小平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述论》,《理论导刊》,2004年第10期。

[7]王云飞:《邓小平科学发展观法理定位》,《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傅明、张春香:《论邓小平的发展观》,《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9]张志祥:《略论邓小平的发展观》,《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0]鲁建彪:《试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1]李士文:《中国振兴的伟大里程碑——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十周年》,《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12]李俊:《论邓小平辩证的发展观》,《经济问题探索》,1998年第1期。

[13]朱必祥:《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新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4]罗碧珍:《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伟大意义》,《桂林市教育学报》,1999年第2期。

[15]周先迅、费利群:《世界发展思潮演进与邓小平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4期。

[16]杨思娅:邓小平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贡献[J].思想战线,1998(7)。

[17]张文知:试论邓小平的转型[J]发展理论[J].社会主义研究.1998(3)。

[18]刘上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哲学思考》,《管理纵横》,1997年第6期。

[19]余章华:《论邓小平南方讲话中的社会发展思想》,《三峡学刊》(四川三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0]周育国:《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论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21]开哇:《论邓小平发展观的几个理论特性》,《攀登》,1996年增刊。

[22]胡义成:《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国内得发展模式研究简述》,《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第1—2期。

[23]安康捷:《略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探求》,1996年增刊新52期。

[24]李澍卿:《论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河北学刊》,1996年第六期。

[25]牛耀堂、李振堂:《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南都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26]毕宪顺:《试论邓小平关于稳定与发展的道理》,《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27]陈辽:《比较“发展论”和“陀螺论”》,《学海》,1995年第4期。

[28]王桂芬:《论发展是硬道理》,《聊城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05级信息管理2班 2005190337)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索引

刘飞飞

[1]韩美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2]杨芷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3]张品彬、许凤霞:《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孙冬梅:《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赵秀玲、李春友:《论社会的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石油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6]毛建儒、金文玲:《简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理论探索》,2001年第6期。

[7]陈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辩正统一》,《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8]庞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实》,《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周启红、李仁志、叶佑天:《论人的全面发展》,《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0]赵兴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求实》,2003年第3期。

[11]孟拥国:《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12]宋晋玲:《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甘肃农业》,1992年第4期。

[13]张晓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理论学刊》,1990年第4期。

[14]李家泉:《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5期。

[15]袁小鹏:《论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

1期。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06级物流2班 [1**********])

附件12:

论文索引

按语:历时四年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永久的记忆,这期间夹杂学生们太多太多的体验,他们付出太多的辛勤劳动与汗水,也不是用一句简单的“酸甜苦辣”的话能加以概括的。学生是参与者,他们俨然一个严肃的“学者”,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并撰写了宝贵的“学术成果”,这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如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没有标明出处等等),文章写作上,结构或用词可能都会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读起来也比较吃力,但不用担心,因为他们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让我们一起在以下我们随意摘录的学生的“教改成果”中去仔细体会她的魅力吧!

关于“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的论文索引

汪璇

[1]周鸿山:《“一国两制”的构想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社会主义》,1985年第9

期。

[2]文培森:《“一国两制”构想与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3]罗健:《实行“一国两制”与发展台、港、澳的资本主义》,《台湾研究集刊》,

1987年第1期。

[4]高尚斌:《“一国两制”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

[5]梁琴:《评“一国两制”模式》,《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年第1期。

[6]沈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7]杜万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法律对策》,《现代法学》, 1991年第3

期。

[8]陈家新:《“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思想政治课教学》, 1992年

第11期。

[9]杜作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求实》,1993年第10期。

[10]张广芳:《“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时代意义》,《探求》,1994年第2期。

[11]陈明和:《“一国两制”构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2]陶武豪:《“一国两制”是和平统一祖国的最佳途径》,《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

报》,1995年第8期。

[13]姚荣龄:《一国两制对台湾有利无害》,《台声》,1996年第2期。

[14]李家泉:《两岸实现“一国两制”前怎么办?》,《台声杂志》(读者论坛),

1997年第3期。

[15]王在希:《“一国两制”不仅适合香港也适用于台湾》,《台声杂志》,1997年

第8期。

[16]柴宇平:《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国际意义》,《福建论坛》(经济社会

版),1997年第9期。

[17]邝先慧:《“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意义》,《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8]胡雪华:《论邓小平国家主权思想》,《宜春医专学报》,1999年第4期。

[19]谢新水:《试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与台湾问题的关系》,《娄底师专学

报》,2000年第1期。

[20]谢丽华,《关于邓小平实现台湾与祖国统一思想的哲学思考》,《福建师范大

学福清分校学报》,2000年第3期。

[21]齐平:《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的重要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第6期。

[22]苑红梅,贾庆义,王德龙:《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在新世纪的历史意义》,

《哈尔摈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3]王员,詹建志:《邓小平民族观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九江师专学

报》,2002年第2期。

[24]范炳良:《试论邓小平关于台湾问题的思想》,《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

12期。

[25]吴丽琼:《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

年第2期。

[26]戴志仁,郭北顺:《“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时代意义》,《芜湖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7]杨华洋:《“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年第

4期。

[28]蒋文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长春工程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9]陈江玲:《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与新思路》,《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

(湖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7级会计学2班 [1**********]1)

关于中国贫富差距现状的研究索引

贺建镁

[1]彭厚文: 《邓小平关于两极分化问题的思想》,《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

期。

[2]陈迪平: 《我国贫富悬殊的特点及对策研究》,《当代财经》,1994年第3期。

[3]罗学斌、瞿厚良: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正确处理我国分配矛盾的理论武

器》,《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4]严国华: 《论邓小平”先富”与”消除两极分化”思想》,《重庆教育学院学

报》,2002年第5期。

[5]赵焱: 《论”消灭剥削”与”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5期。

[6]杨秋宝:《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党的

文献》,2000年第6期。

[7]王银珠、张继贤: 《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几点理解》, 《理论探索》,2000

年第4期。

[8]李建川: 《什么是“两极分化》, 《广西教育学报》,1993年第9期。

[9]贺旭辉: 《论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科

版),2004年第6期。

[10]叶海芹: 《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前沿》,2003第5期。

[11]樊新民: 《90年代中国城市贫富差距研究评述》, 《社会科学研究》,1992

年第4期。

[12]陈子亮:《论我国贫富差别及其趋势》,《桂海论丛》, 1997年第5期。

[13]何清涟:《财富与贫困》,《东方》, 1995 年第5期。

[14]施临湘 : 《从基尼系数看我国贫富悬殊》,《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5]孙晓岭:《试论如破解我国贫富差距难题》,《特区经济》,2005年第11期。

[16]杨秋艳:《公正原则 新时期解决贫富悬殊的核心诉求》,《思茅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

[17]张晗立:《关才贫富两极分化与财富分布失衡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

2002年第4期。

[18]白永祥:《正确认识和解决贫富悬殊努力实现社会公正》,《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2004年第9期。

[19]胡悌云:《贫富悬殊和两辍分化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天津市工会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0]罗立斌: 《贫富差距应该缩小》,《学术论坛》,1994年第5期。

[21]张春霞:《试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2004年第5期。

[22]石开国:《论邓小平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1

年第2期。

[23]贾中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

期。

[24]郭志华:《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发展论坛》,2001年第1

期。

[25]文韵娟:《浅论贫富悬殊的表现及危害》,《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年第3期。

[26]严林彪: 《对邓小平关于‶两极分化”一段论述之我见》,《铜陵财经专科学

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7]党国军: 《简论构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社

科版),2002第4期。

[28]孙映: 《邓小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分配理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

年第6期。

[29]杨邦荣:《我国贫富悬殊现状的成因及解决建议》,《理论研究》,1992年第6

期。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土木5班 2004800502)

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论文索引

徐思嘉

[1]张志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看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4

年第3期。

[2]谢光球:《实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1995年第2期。

[3]李涌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调节的综合体现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12期。

[4]张文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浅论》,《福建论坛》,1996年新增第1期。

[5]郭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理论探索》,1997年第3期。

[6]许先春:《持续发展—中国跨世纪纲领的战略保证》,《学术交流》,1998年第5

期。

[7]李道芳:《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谈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乡镇

经济》,1999年第2期。

[8]曾嵘:《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5期。

[9]何中华:《试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税务与经济》,2001年第2期。

[10]魏一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集成模型》,《系统工程

与电子技术》,2002年第8期。

[11]姚蓉:《21世纪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4

年第1期。

[12]杜丽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3第3期。

[13]姚从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从共同的行动到共同的未来》,《生态经

济》,2005年第11期。

[14]王爱豫:《生态环境技生态与人类持续发展》,《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

期。

[15]张玉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广谱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

年第3期。

[16]龚胜生:《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素与功能,要求与限制》,《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7]李群:《区域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逆系统防真研究》,《中国人口

科学》,2005年新增。

[18]敬志伟:《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途径》,

《行政与法》,2006年第2期。

[19]刘向红:《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理论界》,2006年第2期。

[20]戴安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成要素》,《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21]王丁宏:《河边走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科学 经

济 社会》,2005年第3期。

[22]马丽华:《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年第8 期。

(湘潭大学白石艺术学院,艺术设计1班,2005430101)

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索引

唐双燕

[1]伍业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及对策》,《兰州学刊》,2003

年第1期。

[2]张小济:《正确处理立足内需发展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国经济时

报》,2005年第5期。

[3]孙纪成:《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微》,《浙江学刊》,1997年第3期。

[4]冉苒:《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

[5]陈允钰:《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几点认识》,《岭南学刊》,1997年第5期。

[6]刘会强,郭丽娅:《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策略思想浅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7]王磷:《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改革纵横》,1989年第9期。

[8]高晓梅:《略论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理论学刊》,1987年第5期。

[9]唐勤:《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核心问题探析》,《学术探索》,2002年第7期。

[10]丁俊萍:《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山东经济》,1998年第6期。

[11]苗维亚:《邓小平对内开放理论的形成及其实践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2000年第2期。

[12]常敏:《对内开放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地位》,《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学

报》,2000年第1期。

[13]陶坚,陈凤英,刘军红等:《国际经验与扩大对外开放》,《现代国际关系》,

2004年第11期。

[14]邢乐勤:《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15]方生:《“走出去”:提高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人民日报》,2000年8月

25日。

[16]周福元:《新世纪对外开放的战略对策》,《沿海经济》,2000年第2期。

[17]潘广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选择》,《长白学刊》,

2003年第2期。

[18]庞立平:《开放促改革》,《领导之友》,2003年第2期。

[19]孙守璞:《抓住机遇,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大众日报》,2005年3月22日。

[20]居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1]毛才高;周汉民:《入世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江苏税务》,2003年第

3期。

[22]王志民:《浅议对外开放》,《金融科学》,1996年第2期。

[23]秦康明:《简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特点》,《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

2期。

[24]黄友:《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探析》,《天府新论》,2000年第5期。

[5]杨波:《试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天府新论》,1997年第4期。

[26]郁晓航:《邓小平对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共天津市委党

校学报》,2001年第4期。

[27]陈永志:《试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思想来源》,《当代经济研究》,1997

年第1期。

(湘潭大学法学院,05级法学1班,2005250110)

关于邓小平文艺思想的索引

蔺伟芳

[1]孙剑纯: 《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骁将——记一九七五年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求实》,1986年第2期。

[2]胡秉之:《邓小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1993年第3期。

[3]张元强:《论邓小平同志的文艺思想》,《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 1994年第4期。

[4]梁正: 《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思想的重要体系——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5]颜虹:《论邓小平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法论思想》,《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 1995年第1期。

[6]唐牛:《论邓小平的文艺批评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1994年第6期。

[7]张炯:《深入学习邓小平的文艺思想》,《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

[8]潘学萍:《邓小平理论中的创新文化机制》,《社科纵横》,2005年第4期。

[9]章四海:《以创新精神建设先进文化》,《黄山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郭新和:《论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1]石子球:《论邓小平的先进文化思想》,《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12]俞宁:《浅议邓小平文化思想》,《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3]陈始发、灵芝:《试析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4]翟明清:《论邓小平的文化观》,《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

[15]周积明、张艳国:《邓小平与中国文化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11期。

[16]王东:《邓小平理论中的综合创新文化观》,《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17]王永宽:《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

[18]李方祥:《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宁夏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19]张润泽:《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论要 》,《社会主义研究》, 2003 年第5期。

(湘潭大学文新学院,04级新闻学3班,2004800514)

关于邓小平的科学观的索引

李尔春

[1]李力:《重视科学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中国地质报》,1983年第7期。

[2]朱熔基:《关于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经济日报》,1983年第9期。

[3]李萍:《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反两番》,《科学·经济·社会》,1984年第2期。

[4]武林:《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开发》,《科学学与管理问题》,1985年第6期。

[5]卢春树:《科技攻关要形成新的生产力》,《华东科技管理》,1986年第12期。

[6]周坚定:《科技进步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支柱》,《科技日报》,1987年第12期。

[7]宋健:《科学技术的载体和现代化建设》,《光明日报》,1987年第7期。

[8]张登义:《科学技术工作的战略地位》,《管理现代化》,1987年第6期。

[9]宋健:《科学技术和法律是现代文明的双翼》,《科学进步与对策》,1989年第2期。

[10]郝文贤:《关于依靠技术进步,促进技术改造的再认识》,《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1]陈友庚:《科技长入经济的必由之路》,《科学进步与对策》,1990年第6期。

[12]杨明刚:《邓小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形成与特色》,《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7期。

[13]赵建文:《一部立足当代中国的理论著作——评》,《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5期。

[14]王泽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零陵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15] 冯国瑞:《邓小平的科技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16]蔡永海:《邓小平的科技观》,《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17]王启和:《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初探》,《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哲学科学版),1995年第4期。

[18]何桂林:《追寻第一生产力作用的轨迹──一书导论》,《现代财经》 ,1995年第3期。

[19]华兰英:《邓小平科技和教育思想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论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第1期。

[20]商兆鑫:《邓小平关于发展科技的思想体系》,《党政干部论坛》,1995年第11期。

[21]袁剑平:《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四个层次》,《探索》,(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2期。

[22]周建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和我国科技发展的若干思路》,《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3]杜兆杰:《从生产的发展历史来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维纺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4]张晓波:《科技兴则国兴:也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海管理科学》,1996年第1期。

[25]南同茂: 《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含义》,《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26]梁树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决定论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27]江浩、王学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创建和实践意义 》,《安徽科技》(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8]顾有富:《浅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9]曾天雄:《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郴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综合版),1998年第3期。

[30]吉彦波:《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呼兰师专学报》(综合版),1998年第1期。

[31]王学鸿:《关于加快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几点思考》 ,《玉溪试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32]王秀华:《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发展》,《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3]宋才发:《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是中国知识经济的先驱和内核》,《荆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4]梁贵全:《国力竞争系于科技, 科教兴国重在科技──评介》 ,《现代哲学》(哲学科学版),1999年第3期。

[35]刘冠军、姜玉鹏:《邓小平科技第一生产力论与当代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36]蔡红武:《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之异》,《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7]黄宝华:《浅谈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9期。

[38]赵琳琳:《论邓小平!江泽民的科技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9]李莹:《论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探求》(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6期。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5级党史 2005800522)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索引

刘长海

[1]姜列新、苏曼江:《大学生择业观的转变及女大学生就业难初探》,《交通高教研究》, 1989年第3期。

[2]郑林:《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新秩序的重建》,《河南财经学院学

报》,1992年第2期。

[3]傅先庆:《把高等教育推向社会主义市场——放活投资渠道和毕业生就业去

路》,《江苏高教》,1993年第1期。

[4]叶南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改革的现状与趋势》,《韶关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3年第3期。

[5]黄坚勇、龙迎伟:《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新路子》, 《株

洲工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6]李春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长春师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1995年第2期。

[7]鄢成章:《市场经济与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嘉应大学学报》,1995年第3

期。

[8]李道康:《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我们的对策》,《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1996年第1期。

[9]杨斌:《关于解决当前就业矛盾的宏观治理对策》,《经济纵横》,1996年第5

期。

[10]魏新、李文利等:《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机制探析》,《高等教育研

究》,1997年第1期。

[11]郑锦荣、徐福缘等:《模糊匹配在高校毕业生供需管理中的应用》,《华东工

业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2]赵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及对策》,《中国冶金教育》, 1998年第4期。

[13]郑芸:《自救也是一条生路——从日本创“最高失业率”想到的》,《党政论

坛》,1998年第5期。

[14]赵水琛:《大学生就业的难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1999年第2期。

[15]王建英、邹清:《浅谈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3期 。

[16]于华龙:《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提高毕业生择业能力》,《河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17]聂立清:《社会职业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3期。

[18]梅胜:《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适应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9]庄晨忠:《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2

年第7期。

[20]曹红英、齐路良:《运用科学营销理念指导高校就业工作》,《交通高教研究》,

2003年第3期。

[21]孙立峰、柳丽荣:《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对策》,《中国

大学生就业》,2003年第6期。

[22]陈岩松:《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江苏高教》,2004年第

1期。

[23]李承先:《自主创业: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的理想选择》,《高等农业教育》,

2004年第2期。

[24]浦建民、周霞:《高校毕业生就业技巧探析》,《江苏工业学院学 报》,2004

年第3期。

[25]谌海燕:《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调适》,《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3期。

[26]张伟:《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新型就业观》,《经济论坛》,2005年第8期。

[27]刘庆唐:《试论劳动就业与和谐社会建设战略》,《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年第4期。

[28]包尔泉、袁朝武:《打造大学生就业力途径探索》,《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

年第4期。

[29]余妍妍、王前飞:《处于弱势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研究》,《重庆工学院

学报》,2006年第5期。

[30]桂孙来:《关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

报》,2006年第5期。

[31]杨民助:《西安交通大学 健全就业信息化服务》,《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

7期。

[3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

与职业》,2006年第14期。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04级人力资源管理3班,2004190534)

关于干群关系研究的索引

张洁玉

[1]王习加:《农村干群关系何以如此紧张》,《社会》,1991年第11 期。

[2]朱克欣:《1831 次告状》,《民主与法制》,1993年第9期

[3]王先俊:《论干群关系的调节》,《求是》,1998年第1期。

[4]尚东涛:《基层单位干群关系预警系统探讨》,《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1期。

[5]韩凯明、向辉礼:《密切干群关系,防范、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对抗》,《理论与改革》,1998年第6期。

[6]何正财:《关于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思考和对策》,《农村经济》,1999年第4期。

[7]孙居涛、张铭:《新时期的干群矛盾:特点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第4期。

[8]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的调查与思考》,《马克思主

义与现实》,2001年第2期。

[9]朱启臻:《农村干群矛盾紧张的原因与对策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0]祁刚利:《当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及其表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1]龚维斌:《我国当前干群关系的现状、特点、原因》,《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2]王有春:《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和对策》,《南方农村》,2006年第1期。

[13]李成远:《浅谈当前农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对策》,《社会科学家》,1999年增刊。

[14]吴京生:《41前农村贫困地区千群关系紧张的成因及对策》,《揭阳论丛》,2002年第2期。

[15]温锐:《缓解农村干群紧张关系防止农村社会矛盾激化》,《农村发展论坛》,2000年16期。

[16]王秀萍:《干群关系的本质及密切干群关系的途径》,《学习论坛》,1999年第5期。

[17]陈超、蒋文军:《当前干群关系疏远的原因及对策》,《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2期。

[18]汪仁芳:《改善干群关系的思考》,《宁波法坛》,2003年第1期。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0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2004190304)

关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索引

舒青元

[1]栾雪飞:《论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6期。

[2]俞云波:《“一国两制”构想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12期。

[3]张广芳:《“一国两制”战略决策的时代意义》,《探求》,1994年第2期。

[4]刘鸿烈:《试论“一国两制”共同开发方针的国际法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5]于桂英:《论“一国两制”构想的依据和条件》,《山东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6]郭小东、汤照连:《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理论》,《南方经济》,1995年第7

期。

[7]何仲山:《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由来、形成、实践及理论特色》,《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5期。

[8]蒋文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1 期。

[9]季崇威:《“一国两制”符合台湾同胞的根本利益》,《专论》,2001年第5期。

[10]陈明和:《“一国两制”构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1]张玉平:《“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可行方案》,《嘉应大学学

报》,1994年第3期。

[12]梁茂淦:《“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继承和发展——学习江总书记关于台湾

问题重要讲话》,《福建学刊》,1995年第2期。

[13]潘叔明:《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6年第4期。

[14]刘升平:《“一国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中外法学》,1994年第

6期。

[15]张凤奎:《“一国两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初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

[16]秦建伟:《“一国两制”战略设想的经济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8年第5期。

[17]修春萍:《从胡主席访美看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两岸关系》,2006

年第5期。

[18]刘伟:《从维护国家统一看美国内战与当今台湾问题》,《呼伦贝尔学院学

报》,2006年第1期。

[19]韦日平:《大范围社会主义与小范围资本主义——学习邓小平关于“一国两

制”的论述》,《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20]潘叔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卓越贡

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

[21]吴荣寿:《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与解决台湾问题》,《台湾问题与中

国的统一》,1995年第4期。

[22]王新生:《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及理论贡献》,《福建论坛》(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23]任青:《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5年第2期。

[24]陈江玲:《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与新思路》,《岭南学刊》,2006年第1

期。

[25]周南:《论“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意义》,《求是杂志》,1995年第7期。

[26]余元洲:《论“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可行性与最佳性》,《台湾研究·两

岸关系》,1994年第1期。

(湘潭大学物理学院,05材料物理2班,2005190307)

论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论文索引

黄丽

[1]刘力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文明建设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与社科版),1994年第4期。

[2]郭汝群 、孟青:《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滨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与哲社版),1991年第3期。

[3]项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安徽宣传报》(自然科学版与哲社版),1985年第2期。

[4]金涛:《论江泽民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与理论价值》,《长白学刊》,1985年第5期。

[5]张宝海:《对权力的制约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和现实》,2001年第4期。

[6]马元斌 舒毅彪:《邓小平理论与人类政治文明的新飞跃》,《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刘世丽:《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性飞跃》,《大庆社会科学 》,1985年第2期。

[8]杨卓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路径思考》,《党建研究》,1989年第4期。

[9]田广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政干部学刊》,1989年第6期。

[10]陈少康:《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和对策》,《社会主义论丛》,2003年第6期。

(湘潭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2班 2006190310)

关于入世后民族工业的境遇的索引

官晓圆

[1]王 越:《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 加速发展》,《中国改革》,1993年第4期。

[2]熊映梧:《市场经济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学术交流》,1993年第1期。

[3]倪薇芬:《今年世界贸易前景展望》,《国际贸易》(国际经济趋势专栏),1994年第3期。

[4]张喜阳:《析邓小平开放思想之开放性思维方式的特点》,《理论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

[5]高伯文:《邓小平利用外资的新思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6]李振远、袁雪珍:《民族工业笑对WTO》,《中国检验免疫》,2002年第1期。

[7]陈维民:《应对WTO增强质量竞争力》,《 标准计量与质量》,2002年第2期。

[8]胥青晏:《试论如何应对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师》(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9]陈泰锋:《入世与我们经济安全问题》,《上海企业》,2002年第2期。

[10]王新华:《入世与保护民族工业》,《经济论坛》,2002年第7期。

(湘潭大学文新学院,05级广播电视新闻2班 2005370632)

关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的索引

赵伟炳

[1]佘健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年第7期。

[2]施志清:《对邓小平关于经济要快速发展论述的几点认识》,《国防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3]张雷声:《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内涵的论述》,《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5期。

[4]鲁从明: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快速高效统一增长的思想,《改革与理论》,1994年第10期。

[5]应望江:《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波浪式发展的理论》,《财经研究》,1997年第5期。

[6]吴运生:《论邓小平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7]卜晓业:《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路》,《毛泽东思想研究》,1990年第1期。

[8]钱立洁:《邓小平关于经济理论研究对象的新贡献》,《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9]高成林:《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怀化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10]夏仁凤:《邓小平关于经济、科技、教育的辩证关系浅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9年第8期。

[11]高成林:《张秀英学习邓小平关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改革与战略》,1999年第1期。

[12]范仓海:《论邓小平关于经济与政治统一的思想》,《探索》,1999年第6期。

[13]刘恩专:《试论邓小平关于经济特区建设的思想》,《现代财经》,1993年第5期。

[14]梁秀华:《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15]程树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6]王克忠;张克唯:《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完整无缺科学体系》,《经济纵横》, 1994年第1期。

[17]王宗浩:《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干部理论学习理论理论导刊》,1994年第6期。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 04级材料化学2班 2004190314)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论文索引

李贵才

[1]高尚全: 《中国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第1期。

[2]范恒山: 《当前中国改革呈现五大新特点》,《中国科技产业》,2005年第5期。

[3]赵宏:《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进展与重要原则》,《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4]高尚全:《中国改革仍存在四大不平衡》,《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第12期。

[5]迟福林:《中国改革的历史新起点》,《党政干部文摘》,2006年第5期。

[6]郁建兴:《中国改革的问题与前景》,《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7]李君如:《中国改革的现状和前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

[8]刘伟:《中国改革面临八对矛盾》,《经济师》,1995年第12期。

[9]李利民:《中国改革能走多远》,《理论参考》,2004年第2期。

[10]张嘉国:《关于我国改革的几个重大问题》,《内部文稿》,1997年第7期。

[11]韩健鹏、周琳:《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

[12]祝福恩:《中国改革五年展望》,《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9期。

[13]赵艾:《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课题》,《中国国情国力》,1992年第1期。

[14]王德培:《中国改革发展的五大趋势》,《社会信息文萃》, 1995年第5期。

[15]宋国良:《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推进器》,《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第6期。

[16]唐汉良:《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透视》,《当代财经》,1994年第10期。

[17]张彦:《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现代中国》,1999年第3期。

[18]关海庭、吴群芳:《当代中国体制改革的环境和特征分析》,《当代中国改革史研究》,1998年第6期。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05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班 2005190321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索引

刘宽林

[1]韩淑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吉林商业高专学报》,1996年第2期。

[2]胡尊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探讨》,《菏泽师专学报》,

1996年第1期。

[3]黄成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艰辛探索及重大意义》,《江汉大学学报》,1995年8月第12卷第4期。

[4]赵家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1999年3月第21卷第2期。

[5]金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综述》,《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第2期。

[6]郑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最新成果综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7]余源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再认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5期。

[8]董瑞芝:《实事求是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线》,《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9]范庚桥:《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

[10]李海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特征辨析》,《北京商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11]田吉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浅探》,《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04级应用数学2班, 20041903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索引

肖志平

[1]张江明:《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两次飞跃》, 《理论探索》,1994年第1期。

[2]程树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项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3]吴凤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跨世纪的理论》,《当代经济研究》, 1994年第6期。

[4]吴运生:《论邓小平对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的发展》,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2年第第1期。

[5]徐再起、朱竹林:《略论邓小平的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6]黄海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理论导刊》 ,1994年第5期。

[7]王宗浩:《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 《干部理论学习理论理论导刊》, 1994年第6期。

[8]王代敬:《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及其重大意义》,《当代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

[9]王克忠、张克唯:《邓小平经济理论是一个完整无缺科学体系》,《经济纵横》,1994年第1期。

[10]梁文森:《邓小平理论与市场经济》,《经济学家》,1994年第3期。

[11]厉以宁:《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2 期。

[12]徐善广:《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湖北大学学报》, 1994年第6期。

[13]石仲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理论与改革》,1994年第2期。

[14]易培强:《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湘潭大学商学院,04级企业管理2班 2004190326)

近来中日关系的论文索引

赵常伟

[1]徐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年第11期。

[2]丛俊:《钓鱼岛与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的现状及前景》,《东南亚研究》,1994年第6期。

[3]马平:《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11期。

[4]李晨:《近距离看日本靖国神社》,《当代世界》,2002年第8期。

[5]邹钧:《再论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现代日本经济》,1995年第2期。

[6]陆建元:《当前中日关系及发展前景》,《外交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7]李晔:《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外国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

[8]孙云、董云:《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台湾研究》,2001年第1期。

[9]朱炳元:《邓小平国家利益观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6期。

[10]冯昭奎:《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

[11]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9期。

[12]张植荣、蒋苏晋:《美国与中日钓鱼台列屿争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3期。

[13]李瑗:《中日邦交正常化与台湾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4]李栋山:《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

[15]马云:《略论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5期。

[16]叶自成:《在新形势下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0期。

[17]乔林生:《当前中日关系的形势与走向》,《维普资讯》,2005年第11期。

[18]池元吉:《90年代日本发展战略与中日关系走向探视》,《现代日本经济》,1991年第6期。

[19]沈海涛:《试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关系中非经济因素》,《现代日本经济》,1989年第1期。

[20]吴小丁、韩冬雪:《浅论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现代日本经济》1991年第6期。

(湘潭大学管理学院 0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班 ,2004190333)

关于邓小平的发展观的索引

梁丽琼

[1]杨宝国:《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 ———论党的两代领导人发展战略思想的创新与发展》,《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邹林:《从“猫论”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命题》,《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周耀红:《经济增长、协调发展:邓小平发展观的一个亮点》,《党政论坛》,2004年第7期。

[4]冯之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4期。

[5]张星炜:《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6]祝福恩:《邓小平发展理论及当代价值述论》,《理论导刊》,2004年第10期。

[7]王云飞:《邓小平科学发展观法理定位》,《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傅明、张春香:《论邓小平的发展观》,《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9]张志祥:《略论邓小平的发展观》,《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0]鲁建彪:《试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1]李士文:《中国振兴的伟大里程碑——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十周年》,《思想战线》,1998年第8期。

[12]李俊:《论邓小平辩证的发展观》,《经济问题探索》,1998年第1期。

[13]朱必祥:《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新论》,《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4]罗碧珍:《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伟大意义》,《桂林市教育学报》,1999年第2期。

[15]周先迅、费利群:《世界发展思潮演进与邓小平发展理论比较研究》,《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4期。

[16]杨思娅:邓小平平对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贡献[J].思想战线,1998(7)。

[17]张文知:试论邓小平的转型[J]发展理论[J].社会主义研究.1998(3)。

[18]刘上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哲学思考》,《管理纵横》,1997年第6期。

[19]余章华:《论邓小平南方讲话中的社会发展思想》,《三峡学刊》(四川三峡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0]周育国:《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论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21]开哇:《论邓小平发展观的几个理论特性》,《攀登》,1996年增刊。

[22]胡义成:《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国内得发展模式研究简述》,《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第1—2期。

[23]安康捷:《略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探求》,1996年增刊新52期。

[24]李澍卿:《论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河北学刊》,1996年第六期。

[25]牛耀堂、李振堂:《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南都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26]毕宪顺:《试论邓小平关于稳定与发展的道理》,《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27]陈辽:《比较“发展论”和“陀螺论”》,《学海》,1995年第4期。

[28]王桂芬:《论发展是硬道理》,《聊城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05级信息管理2班 2005190337)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索引

刘飞飞

[1]韩美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2]杨芷英:《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3]张品彬、许凤霞:《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4]孙冬梅:《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赵秀玲、李春友:《论社会的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石油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6]毛建儒、金文玲:《简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理论探索》,2001年第6期。

[7]陈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辩正统一》,《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8]庞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实》,《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周启红、李仁志、叶佑天:《论人的全面发展》,《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0]赵兴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求实》,2003年第3期。

[11]孟拥国:《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12]宋晋玲:《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甘肃农业》,1992年第4期。

[13]张晓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理论学刊》,1990年第4期。

[14]李家泉:《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5期。

[15]袁小鹏:《论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

1期。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06级物流2班 [1**********])


相关内容

  •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复习重点黄杏元
  •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章 1.数据是通过数字化并记录下来可以被识别的符号,用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事情的特征和 状况. 2.信息是指主体与外部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有用的消 息或知识,是表征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2(1)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表达式,是信息的载体 ...

  • 学生选课数据库设计报告
  •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大作业 院 系: 班级学号: 软件14 学 号: XXXX 姓 名: XXXX 指导教师: XXXX 2016 年 5 月 2 日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 目录 一 概述 ...................................................... ...

  •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内容
  • 所谓检索工具是按一定学科一走主题进行收集.整理 ,并给以文献检索标识,及时报道的二次文献,具有存储.检索和报道信息的功能. 检索工具应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1)详细记录所著录文献线索,读者可根据这些线索查找所需文献. (2)根据检索标识,如分类号.主题词.文献号代码等寻找所需文献. (3)提供检索的 ...

  • 2012年信息管理概论网上作业1.4答案
  • 1.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二次信息.(C) A. 游记: 2.下面的信息类型中,哪项属于三次信息.(D) A. 游记: B. 论文:C. 文摘:D. 述评 B. 论文: C. 文摘: D. 述评 3.迈克尔哈默博士提出的理论称为:(D) A. 管理原理 B. 需求层次理论 C. 权变理论D. 企 ...

  • 目录学书目
  • 『目录学』仓石武四郎著 1973,1979•东京 『中国目录学』清水茂著 1991•东京 『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著 1981•北京 『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著 1938,1981•台北 『目录学』姚名达著 1933,1971•台北 『中国目录学讲义』昌彼得编著 1973•台北 『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 ...

  • 4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与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课后题
  •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第一章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它与一般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有哪些异同点? 答:geographical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 ...

  • 数据库试题及答案很好的程序设计
  • 笔试样卷一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25分) 2. 设有三个关系 S (SNO, SNAME, AGE, SEX, SDEPT) SC (SNO, CNO, GRANDE) C (CNO, CNAME, CDEPT, TNAME) 试用关系代数表达式表示下列查询 (1)检索LIU 老师所授课程的课程号 ...

  •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王珊.萨师煊)
  • 第2章 关系数据库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1.试述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46页) 答: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2.试述关系数据语言的特点和分类.(47页) 答:关系数据语言可以分为三类: A. 关系代数语言. B. 关系演算语言:元组关系演算语言和域关 ...

  •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