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力 万有引力
[教学目标]⑴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万有引力;⑵掌握重力三要素。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麽是力?什麽是力的三要素?
2、什麽是力的图示?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
问题1:什麽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说明:(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的施力
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都是被研究对象。
问题2:同一只铅球,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
样的(见右图) ?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小结。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
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
其几何中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不
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线法找。
5、重力大小: G =mg , g =9. 8N /kg
6、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 然后提问: 图甲、乙中, 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
物体、受力物体是谁?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由此说明: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吸引作用,从而引出:万有引力。
(二)万有引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说明:(1)宇宙空间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
力越大,物体间的距离越大,万有引力越小。在此可给出万有引力数学表达式:
F =G m 1m 2
r 2
式中,m1、m2表示两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物体间的距离。G为引力恒量,其值
-1122为:6. 67⨯10N ⋅m /kg 。
(3)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三、布置作业:练习二(1)、(2)、(3)
二、重力 万有引力
[教学目标]⑴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万有引力;⑵掌握重力三要素。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麽是力?什麽是力的三要素?
2、什麽是力的图示?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
问题1:什麽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说明:(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2)重力的施力
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都是被研究对象。
问题2:同一只铅球,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
样的(见右图) ?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小结。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
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
其几何中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不
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线法找。
5、重力大小: G =mg , g =9. 8N /kg
6、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 然后提问: 图甲、乙中, 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
物体、受力物体是谁?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由此说明:
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吸引作用,从而引出:万有引力。
(二)万有引力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说明:(1)宇宙空间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及物体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万有引
力越大,物体间的距离越大,万有引力越小。在此可给出万有引力数学表达式:
F =G m 1m 2
r 2
式中,m1、m2表示两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物体间的距离。G为引力恒量,其值
-1122为:6. 67⨯10N ⋅m /kg 。
(3)重力,就是由于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三、布置作业:练习二(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