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毛泽东)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的思想尤其是他的民主思想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着重于对民主价值的宣扬和追求,批判与之相冲突的专制制度与文化,属于以自由、人权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1919年“五四”前后,陈独秀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以阶级的眼光来透视民主,用无产阶级民主观取代资产阶级民主观,并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

  一、历史背景

  陈独秀民主思想的转变是新文化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的结果,同时与当时的国内政局和国际形势变动也密切相关。1919年的“巴黎和会”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当时中国知识界和政治精英们对西方民主理论的狂热崇拜之情和建立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之意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以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为代表,一股对工业文明价值的自我怀疑和批判思潮也在此时自西向东传入中国。中国的知识界和政治精英们陷入了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危机之中。广大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积极探寻一种新的、具有现代性又超越西方现行政治模式、又真正具有世界民主普世价值的政治理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被广泛地介绍到中国。陈独秀以先知先觉者的觉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超越,而且有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重视行动改造的实践性特点,非常适合中国救亡的需要。1919年5月26日第23号《每周评论》,陈独秀提出“强力拥护公理”和“平民征服政府”口号,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中萌发。

  二、具体影响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深入,陈独秀逐渐从崇尚法国文明转到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之一。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以阶级观透视民主,标志着他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决裂,也开启了他的民主思想转变,并探索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历程。

  (一)对民主认识的转变

  陈独秀逐步认识到民主具有阶级性,开始由宣传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转变为提倡20世纪无产阶级民主。虽然陈独秀在1916年前后,仍然十分推崇西方民主,特别是十八世纪法国民主,他说:“欧罗巴之文明,欧罗巴各国人民皆有贡献,而其先发动者,率为法兰西人。” ①又说:“美利坚力战八年而独立,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此皆吾民之师资。” ②不言而喻,法式民主、美式民主是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到1919年,他逐步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的不足之处,他指出欧美式的“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般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③他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只能够代表资产阶级意愿”,根本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由此,他主张抛弃反民主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指帝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指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④陈独秀还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报纸和所谓“表示民意最具体的方法”——投票选举,认为这些“都是操纵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表面上是共和政治,实际上是金力政治,所以共和底(的)自由幸福多数人是没有分的。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 ⑤此后,陈独秀开始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现实政治,并发表大量文章来揭示资产阶级民主的弊端和不足。

  (二)对民主与专政认识的转变

  从民主的内涵上,陈独秀开始由宣传一般的、抽象的民主转而肯定民主不能离开专政而存在。陈独秀历来十分注重宣传以个性解放、人人自由平等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观,到了1920年9月,他认识到若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就必将没有无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民主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因此,陈独秀把无产阶级专政看作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的保证,指出不经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摆脱资产阶级统治而争得民主。他说:“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有权利阶级底(的)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用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武器。” ⑥同时,他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不能给人民的敌人以民主自由。民主自由只能给人民而不能给人民的敌人的思想,表明陈独秀民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成为“五四”民主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三)对民主与自由认识的转变

  陈独秀从以个人自由为中心的民主观,转而承认主观自由活动不能离开客观规律而存在,并受其约束。陈独秀在1916年前后,为了挣脱封建思想对国人的束缚,积极提倡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解放,而到了1920年后,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他逐渐否定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民主观,主张正视现实,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他说:“我以为在社会底(的)进化上,物质的自然趋向底势力很大,留心改造社会底人万万不可漠视这种客观的趋向,万万不能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 ⑦陈独秀同时也对当时无政府主义者所宣传的“绝对自由”展开了批判,他说“我们应该觉悟,除非个人逃出社会以外,决没有绝对的自由,决不能实现无政府主义。” ⑧

  (四)对民主与法制认识的转变

  陈独秀由对民主与法制的片面理解,转变为树立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观点。“五四”前期,陈独秀一贯强调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独立,他的个人独立主义表现出漠视法律的倾向。到了1920年后,他意识到这种民主思想的片面性,认为法律不仅保证个人的自由不受侵犯,同时也保证他人的自由不受侵犯。他说:“法律的大作用只是保护社会公共的安宁利益及制裁侵犯他人法律上的自由” ⑨在他看来,民主的要求必然表现为法制的要求,真正的民主自由必须以健全的法律作为前提。陈独秀的这些思想观点,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已经植入他早期民主思想,并生根发芽。

  (五)对教育对象主体认识的转变

  陈独秀在宣传教育的主体上,由主要的视角投向青年一代,转而扩大到工人群众。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指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的观点一目了然,表明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重视和把青年作为宣传教育主体的思考。1920年3月,陈独秀决定将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编辑成《劳动节纪念号》,在其中《劳动者底觉悟》一文中开篇指明:“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陈独秀还进一步指出,世界劳动者的觉悟分为两步:“第一步觉悟后所要求的,是劳动者对于国家资本家,要求待遇改良(象减少时间,增加工价,改良卫生,保险教育等事),第二步要求,并没有别的奢望,不过是要求做工的劳动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居于治人的地位;要求那不做工的劳心者居于治于人的地位”。 ⑩在这里,陈独秀已经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分析工人的状况和地位,并向他们指明“觉悟”的步骤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这反映了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注意并着重发挥工人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认为工人群众是实现他民主思想的主要依靠对象。

  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逐渐远离资产阶级民主,不断向无产阶级民主转变是当时国际国内情势使然,是其自身思想逻辑的合理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

  注释:

  ①《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下同),第79页。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94页。

  ③《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422页。

  ④《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427页。

  ⑤《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第31-32页。

  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第9页。

  ⑦《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第44页。

  ⑧《新青年》第9卷,第4号。

  ⑨《新青年》第9卷,第4号。

  ⑩《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520-521页。

  作者简介:

  林宝敏,男,1967年2月出生,汉族,福建尤溪人,研究生学历,中共福建南平市委党校教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理论研究。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毛泽东)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的思想尤其是他的民主思想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着重于对民主价值的宣扬和追求,批判与之相冲突的专制制度与文化,属于以自由、人权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1919年“五四”前后,陈独秀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以阶级的眼光来透视民主,用无产阶级民主观取代资产阶级民主观,并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

  一、历史背景

  陈独秀民主思想的转变是新文化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的结果,同时与当时的国内政局和国际形势变动也密切相关。1919年的“巴黎和会”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当时中国知识界和政治精英们对西方民主理论的狂热崇拜之情和建立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之意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以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为代表,一股对工业文明价值的自我怀疑和批判思潮也在此时自西向东传入中国。中国的知识界和政治精英们陷入了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危机之中。广大中国知识分子再一次积极探寻一种新的、具有现代性又超越西方现行政治模式、又真正具有世界民主普世价值的政治理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被广泛地介绍到中国。陈独秀以先知先觉者的觉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超越,而且有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重视行动改造的实践性特点,非常适合中国救亡的需要。1919年5月26日第23号《每周评论》,陈独秀提出“强力拥护公理”和“平民征服政府”口号,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中萌发。

  二、具体影响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深入,陈独秀逐渐从崇尚法国文明转到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之一。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文,以阶级观透视民主,标志着他和资产阶级民主的决裂,也开启了他的民主思想转变,并探索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历程。

  (一)对民主认识的转变

  陈独秀逐步认识到民主具有阶级性,开始由宣传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转变为提倡20世纪无产阶级民主。虽然陈独秀在1916年前后,仍然十分推崇西方民主,特别是十八世纪法国民主,他说:“欧罗巴之文明,欧罗巴各国人民皆有贡献,而其先发动者,率为法兰西人。” ①又说:“美利坚力战八年而独立,法兰西流血数十载而成共和,此皆吾民之师资。” ②不言而喻,法式民主、美式民主是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到1919年,他逐步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的不足之处,他指出欧美式的“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般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 ③他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只能够代表资产阶级意愿”,根本不能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由此,他主张抛弃反民主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指帝国主义)和金力主义(指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④陈独秀还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报纸和所谓“表示民意最具体的方法”——投票选举,认为这些“都是操纵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表面上是共和政治,实际上是金力政治,所以共和底(的)自由幸福多数人是没有分的。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 ⑤此后,陈独秀开始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现实政治,并发表大量文章来揭示资产阶级民主的弊端和不足。

  (二)对民主与专政认识的转变

  从民主的内涵上,陈独秀开始由宣传一般的、抽象的民主转而肯定民主不能离开专政而存在。陈独秀历来十分注重宣传以个性解放、人人自由平等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观,到了1920年9月,他认识到若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就必将没有无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民主国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作了表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因此,陈独秀把无产阶级专政看作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的保证,指出不经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摆脱资产阶级统治而争得民主。他说:“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有权利阶级底(的)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专用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底武器。” ⑥同时,他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不能给人民的敌人以民主自由。民主自由只能给人民而不能给人民的敌人的思想,表明陈独秀民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成为“五四”民主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三)对民主与自由认识的转变

  陈独秀从以个人自由为中心的民主观,转而承认主观自由活动不能离开客观规律而存在,并受其约束。陈独秀在1916年前后,为了挣脱封建思想对国人的束缚,积极提倡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解放,而到了1920年后,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他逐渐否定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由观、民主观,主张正视现实,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他说:“我以为在社会底(的)进化上,物质的自然趋向底势力很大,留心改造社会底人万万不可漠视这种客观的趋向,万万不能妄想拿主观的理想来自由改造” ⑦陈独秀同时也对当时无政府主义者所宣传的“绝对自由”展开了批判,他说“我们应该觉悟,除非个人逃出社会以外,决没有绝对的自由,决不能实现无政府主义。” ⑧

  (四)对民主与法制认识的转变

  陈独秀由对民主与法制的片面理解,转变为树立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观点。“五四”前期,陈独秀一贯强调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独立,他的个人独立主义表现出漠视法律的倾向。到了1920年后,他意识到这种民主思想的片面性,认为法律不仅保证个人的自由不受侵犯,同时也保证他人的自由不受侵犯。他说:“法律的大作用只是保护社会公共的安宁利益及制裁侵犯他人法律上的自由” ⑨在他看来,民主的要求必然表现为法制的要求,真正的民主自由必须以健全的法律作为前提。陈独秀的这些思想观点,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已经植入他早期民主思想,并生根发芽。

  (五)对教育对象主体认识的转变

  陈独秀在宣传教育的主体上,由主要的视角投向青年一代,转而扩大到工人群众。1915年9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指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先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的观点一目了然,表明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重视和把青年作为宣传教育主体的思考。1920年3月,陈独秀决定将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编辑成《劳动节纪念号》,在其中《劳动者底觉悟》一文中开篇指明:“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陈独秀还进一步指出,世界劳动者的觉悟分为两步:“第一步觉悟后所要求的,是劳动者对于国家资本家,要求待遇改良(象减少时间,增加工价,改良卫生,保险教育等事),第二步要求,并没有别的奢望,不过是要求做工的劳动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居于治人的地位;要求那不做工的劳心者居于治于人的地位”。 ⑩在这里,陈独秀已经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分析工人的状况和地位,并向他们指明“觉悟”的步骤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这反映了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注意并着重发挥工人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认为工人群众是实现他民主思想的主要依靠对象。

  陈独秀早期民主思想逐渐远离资产阶级民主,不断向无产阶级民主转变是当时国际国内情势使然,是其自身思想逻辑的合理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

  注释:

  ①《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下同),第79页。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94页。

  ③《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422页。

  ④《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427页。

  ⑤《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第31-32页。

  ⑥《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第9页。

  ⑦《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第44页。

  ⑧《新青年》第9卷,第4号。

  ⑨《新青年》第9卷,第4号。

  ⑩《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520-521页。

  作者简介:

  林宝敏,男,1967年2月出生,汉族,福建尤溪人,研究生学历,中共福建南平市委党校教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理论研究。


相关内容

  •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是非判断题: 1.北洋军阀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 ) 2.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推动一场新的政治革命.( )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打倒孔家店".(非) 4.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 ...

  • 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重点知识
  • 第一课时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一.新思想的萌发: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 背景: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 提出"师夷长技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题
  •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选题 1.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 D ). A.太平天国革命 B.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C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中国同盟会 D.华兴会 3.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C ...

  • 现代史论文
  • 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姓名:郭小龙 学号:1240154 班级:2012物流1 一,探索之路:代中国人民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内容.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浅析
  • TheoryResearch 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浅析 袁 梅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先进的开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基础.以陈独秀.李大钊.李达. ...

  •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首次由学生.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卖国的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斗争.1920年4月22日,陈独秀在中国公学第二次讲演会上的讲演中,就做出结论:"我以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受了日本和本国政府的两种压逼而成的,自然不能说不是爱国运动.&q ...

  • 必修三历史15课教案
  • 教材解析: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学法指导 1.新文化运动: 2.整合教材.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对"新文化运动" 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源
  • [摘要]中国共产党创建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党对苏俄革命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事实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本文着重论述苏俄革命模式在党创建时期革命实践中的变化轨迹及其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中共创建时期:苏俄革命模式中国化:历史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

  •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向西方学习) (一)学习西方技术阶段 (地主:张学习西方的抵抗派.洋务派:排斥的顽固派) 一.原因:①地主阶级本质决定的(维护封建统治),②对西学认识不深. 二.表现 1.抵抗派--新思想萌发 (1)背景:①欧美资本主义崛起,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主因) ②经世致用思想奠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