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建构有欧洲特色的科学哲学

英语文化的强势差不多快一个世纪了吧?特别是随着美国作为超强霸主时代到来,各门学科似乎只说英语,似乎一切学术的规范和标准都在英文文本中。我一直倡导比较科学哲学研究,并致力于介绍俄苏自然科学哲学的成就,强调每种哲学文化都有其特长。下面译出的这篇文献是《国际科学哲学杂志》2008年1月号的社论。作者是荷兰莱顿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文章高屋建瓴地提出发展有欧洲特色的科学哲学的主张,并列举了法德两国哲学的独特民族传统。科学哲学不等于英美科学哲学,这是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我曾在各种会议上力主全面研究各国的科学哲学进展,也曾鼓动我的研究生进入比较研究的领域,可惜言之谆谆,听者藐藐。希望国内同行能从此文中得到启发,以全球化的眼光研究科学哲学,打破唯美英马首是瞻的桎梏。

今日教师节,从教为学半个世纪,学会了一个立身金箴——最宝贵的是自立。一空依傍,卓然成家,是所愿也。

欧洲科学哲学概览

(荷)詹姆斯·A·麦卡利斯特著  孙慕天译

欧洲科学哲学未来框架的若干基本要素近来正在显露出来。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公布了2007年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杂志的一个完整的排行,作为欧洲人文科学索引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对反映欧洲文化差异的研究质量做出评价。2006年欧洲科学哲学学会(EPSA)在维也纳首次建立了策划指导委员会,翌年在马德里召开了第一届两年一次的例会。分别提出两条倡议:将来欧洲范围内的研究机构将在合作研究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主持讨论,评价成果,分配科学哲学基金,从而为本学科提供一个平台和模式以取代美国和其它国家所建立的那些组织。

这些进展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应当指望在欧洲的舞台上科学哲学的实践在内容上也会表明出特殊的品格。这些欧洲组织所代表的仅仅是研究这一全球性学科在地域上的便利,还是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欧洲的科学哲学?

在欧洲,现代科学哲学学科是20世纪初形成的,当时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建构种种新型哲学体系。这些体系的目的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并为之提供某种基础,此外常常还要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提供一幅蓝图。这些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部分转移到了美国。此后的几十年间,科学哲学在那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专门化了,虽然在冷战的气氛下向政治导向蜕化。今天,遍及全球的科学哲学,至少对操英语的世界来说,美国已经建立起巨大的研究优势。例如,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认为以美国为基础的科学哲学学会(PSA)是这一学科最权威的论坛。

美国前辈大师的研究设计培育了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哲学有某种所有国家研究者都使用的唯一的普遍形式。欧洲科学哲学家的很多成果似乎支持了这种观点。例如,欧洲科学基金会的网站“欧洲科学哲学的历史和当代透视”2000年到2003年所举行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实验、归纳和演绎、规律和模式之类主题的研讨,显然没有表明任何欧洲独有的题材或进路。同样,欧洲科学哲学学会(EPSA)2007年的会议规划同科学哲学学会(PSA)近来的会议也没有什么显著差别。

但是,现时成果的这种一致性,阻塞了制定这一学科的有特色的欧洲概念的真正机遇。欧洲科学哲学可以采用什么形式?首先,我们不妨假定,它应反映欧洲国家的哲学和科学传统。例如,法兰西传统的特点是,把科学描述为本质是历史性的,承认概念和理性反思的重要性,重视科学理论的逻辑的和建构性的特点,而晚近则是对生物学复杂性的关注等等。德意志传统尤其作为欧陆哲学,为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共有的特点而众所周知。在这中间,如此形形色色的作者对德国学术的关注在于那样一条道路,即主体的关怀,生存驱动,以及体验的范畴在科学实在的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其次,有特色的欧洲科学哲学要依据欧洲思想史上的古典运动。这样的运动每一次都是欧洲的思想家从特殊的角度敏锐地认识自然、文化和科学。例如巴洛克运动就根据自然哲学的实践提供了对人工性的鉴赏。启蒙运动则促使我们把无私利的科学看作一种理智上甚至社会上的解放力量。浪漫主义给了我们有机的动力学的世界观和具有领悟自然真理的天赋的人。在今日的欧洲思想中,对这些成功的大陆前驱者的追溯仍然依稀可辨,而且每一次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一笔丰厚的思想资源遗赠给每一代与科学有关的思想家。

第三,每一种欧洲科学哲学作为处理科学问题的实验室都是以近数十年来大陆的研究记录为根据的。1960年代,在剑桥这个整合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经被遗忘了。而在爱丁堡、巴思、巴黎、彼勒费尔德等地则与科学社会研究中的创新学派联合起来:虽然有时侧身于反哲学的行列,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学派促进并且丰富了对科学的哲学理解。

这些反思提出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科学哲学,要比国际争论中通常所认识的科学哲学更为广泛,以致欧洲学者正好可以自行其是。此外,欧洲思想家围绕历史、语言、文学、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了如所周知的人文科学(Geisteswissenshaften)的特殊概念,那就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起中起到重大的作用。19世纪德国学术争论的参与者从赫德尔(I.G.Herder)到狄尔泰(W.Dilthey),把人文科学的基础和方法理论化了,主张其科学地位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人文科学属于科学大家庭这一观点,是欧陆思想独有的:流行的英语名称“人文科学”(humanities),所强调的宁可说是与中世纪大学文科传统的连续性。因此如果说欧洲科学哲学扩展了人文科学的范围用Geisteswissenshaften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它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贡献。

对人文科学基础和方法的反思,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哲学的使命。无论有多少不同,人文科学在寻求系统地理解经验上所与的实在方面都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无二致。进一步说,外延的这种扩展以几种方式丰富了科学哲学。首先人文科学会就意义、理解以及其它正义问题的指向带来新的概念挑战。第二,人文科学处于当下科学哲学正在争论的很多基础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的新语境中。对诸如观察荷载理论和证据对理论的不完全决定性等经典论题的争论,都因诉求,人文科学而在哲学上深化了。反过来,正确评价文学和艺术文本的解释实践,则能使对自然科学的理论解释获得了新的认识。第三,关注语境的和解释性的人文科学重新燃起了对那些独特的认知实践的兴趣,冲击了知识的最高形式必然是规范的观点。第四,就人文科学嵌入到文化和社会语境而言——起初19世纪的讨论所根据的是洪堡德(W.von Humboldt)关于国民教养的理想——把注意力扩展到上述这些学科,在当前的变革环境中,可能有助于恢复科学哲学在社会文化争论中的地位。最后,研究范围的这种拓展将使科学哲学赢得一个新的对话者网络和人文科学本身的研究者联盟,现在对科学的基础和方法论反思主要是通过它们进行的。

如果觉得这一建议是有益的,那么欧洲科学哲学会议应当和关于一般方法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常规会议一道,安排关于人文科学哲学的会议,同时欧洲科学哲学杂志除了征求物理学哲学的稿件之外,也应征集文学哲学研究的稿子。也许更重要的是,欧洲大学的科学哲学课程和教材应当开始更好的反映科学学科和学术部门的多样性,匡正现在偏于实验自然科学的倾向,更多地吸纳大批天生爱好人文科学的学生。或许是欧洲科学哲学家探讨它们能向人文科学学到什么,并能向它提供什么的时候了。

作者:莱顿大学哲学系 詹姆斯·W·麦卡利斯特

JamesW.McAllister

Faculty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Leiton

Contoursof a Europe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Science.Vol.22,No.1, March 2008,pp.1-3

2012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夜译

英语文化的强势差不多快一个世纪了吧?特别是随着美国作为超强霸主时代到来,各门学科似乎只说英语,似乎一切学术的规范和标准都在英文文本中。我一直倡导比较科学哲学研究,并致力于介绍俄苏自然科学哲学的成就,强调每种哲学文化都有其特长。下面译出的这篇文献是《国际科学哲学杂志》2008年1月号的社论。作者是荷兰莱顿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文章高屋建瓴地提出发展有欧洲特色的科学哲学的主张,并列举了法德两国哲学的独特民族传统。科学哲学不等于英美科学哲学,这是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我曾在各种会议上力主全面研究各国的科学哲学进展,也曾鼓动我的研究生进入比较研究的领域,可惜言之谆谆,听者藐藐。希望国内同行能从此文中得到启发,以全球化的眼光研究科学哲学,打破唯美英马首是瞻的桎梏。

今日教师节,从教为学半个世纪,学会了一个立身金箴——最宝贵的是自立。一空依傍,卓然成家,是所愿也。

欧洲科学哲学概览

(荷)詹姆斯·A·麦卡利斯特著  孙慕天译

欧洲科学哲学未来框架的若干基本要素近来正在显露出来。欧洲科学基金会(ESF)公布了2007年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杂志的一个完整的排行,作为欧洲人文科学索引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对反映欧洲文化差异的研究质量做出评价。2006年欧洲科学哲学学会(EPSA)在维也纳首次建立了策划指导委员会,翌年在马德里召开了第一届两年一次的例会。分别提出两条倡议:将来欧洲范围内的研究机构将在合作研究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主持讨论,评价成果,分配科学哲学基金,从而为本学科提供一个平台和模式以取代美国和其它国家所建立的那些组织。

这些进展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应当指望在欧洲的舞台上科学哲学的实践在内容上也会表明出特殊的品格。这些欧洲组织所代表的仅仅是研究这一全球性学科在地域上的便利,还是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欧洲的科学哲学?

在欧洲,现代科学哲学学科是20世纪初形成的,当时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开始建构种种新型哲学体系。这些体系的目的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并为之提供某种基础,此外常常还要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提供一幅蓝图。这些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大部分转移到了美国。此后的几十年间,科学哲学在那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专门化了,虽然在冷战的气氛下向政治导向蜕化。今天,遍及全球的科学哲学,至少对操英语的世界来说,美国已经建立起巨大的研究优势。例如,世界各地的研究者都认为以美国为基础的科学哲学学会(PSA)是这一学科最权威的论坛。

美国前辈大师的研究设计培育了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哲学有某种所有国家研究者都使用的唯一的普遍形式。欧洲科学哲学家的很多成果似乎支持了这种观点。例如,欧洲科学基金会的网站“欧洲科学哲学的历史和当代透视”2000年到2003年所举行的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实验、归纳和演绎、规律和模式之类主题的研讨,显然没有表明任何欧洲独有的题材或进路。同样,欧洲科学哲学学会(EPSA)2007年的会议规划同科学哲学学会(PSA)近来的会议也没有什么显著差别。

但是,现时成果的这种一致性,阻塞了制定这一学科的有特色的欧洲概念的真正机遇。欧洲科学哲学可以采用什么形式?首先,我们不妨假定,它应反映欧洲国家的哲学和科学传统。例如,法兰西传统的特点是,把科学描述为本质是历史性的,承认概念和理性反思的重要性,重视科学理论的逻辑的和建构性的特点,而晚近则是对生物学复杂性的关注等等。德意志传统尤其作为欧陆哲学,为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共有的特点而众所周知。在这中间,如此形形色色的作者对德国学术的关注在于那样一条道路,即主体的关怀,生存驱动,以及体验的范畴在科学实在的建构中所起的作用。

其次,有特色的欧洲科学哲学要依据欧洲思想史上的古典运动。这样的运动每一次都是欧洲的思想家从特殊的角度敏锐地认识自然、文化和科学。例如巴洛克运动就根据自然哲学的实践提供了对人工性的鉴赏。启蒙运动则促使我们把无私利的科学看作一种理智上甚至社会上的解放力量。浪漫主义给了我们有机的动力学的世界观和具有领悟自然真理的天赋的人。在今日的欧洲思想中,对这些成功的大陆前驱者的追溯仍然依稀可辨,而且每一次运动都不可避免地把一笔丰厚的思想资源遗赠给每一代与科学有关的思想家。

第三,每一种欧洲科学哲学作为处理科学问题的实验室都是以近数十年来大陆的研究记录为根据的。1960年代,在剑桥这个整合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经被遗忘了。而在爱丁堡、巴思、巴黎、彼勒费尔德等地则与科学社会研究中的创新学派联合起来:虽然有时侧身于反哲学的行列,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学派促进并且丰富了对科学的哲学理解。

这些反思提出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科学哲学,要比国际争论中通常所认识的科学哲学更为广泛,以致欧洲学者正好可以自行其是。此外,欧洲思想家围绕历史、语言、文学、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了如所周知的人文科学(Geisteswissenshaften)的特殊概念,那就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兴起中起到重大的作用。19世纪德国学术争论的参与者从赫德尔(I.G.Herder)到狄尔泰(W.Dilthey),把人文科学的基础和方法理论化了,主张其科学地位与自然科学并驾齐驱。人文科学属于科学大家庭这一观点,是欧陆思想独有的:流行的英语名称“人文科学”(humanities),所强调的宁可说是与中世纪大学文科传统的连续性。因此如果说欧洲科学哲学扩展了人文科学的范围用Geisteswissenshaften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它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贡献。

对人文科学基础和方法的反思,理所当然地成为科学哲学的使命。无论有多少不同,人文科学在寻求系统地理解经验上所与的实在方面都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无二致。进一步说,外延的这种扩展以几种方式丰富了科学哲学。首先人文科学会就意义、理解以及其它正义问题的指向带来新的概念挑战。第二,人文科学处于当下科学哲学正在争论的很多基础问题和方法论问题的新语境中。对诸如观察荷载理论和证据对理论的不完全决定性等经典论题的争论,都因诉求,人文科学而在哲学上深化了。反过来,正确评价文学和艺术文本的解释实践,则能使对自然科学的理论解释获得了新的认识。第三,关注语境的和解释性的人文科学重新燃起了对那些独特的认知实践的兴趣,冲击了知识的最高形式必然是规范的观点。第四,就人文科学嵌入到文化和社会语境而言——起初19世纪的讨论所根据的是洪堡德(W.von Humboldt)关于国民教养的理想——把注意力扩展到上述这些学科,在当前的变革环境中,可能有助于恢复科学哲学在社会文化争论中的地位。最后,研究范围的这种拓展将使科学哲学赢得一个新的对话者网络和人文科学本身的研究者联盟,现在对科学的基础和方法论反思主要是通过它们进行的。

如果觉得这一建议是有益的,那么欧洲科学哲学会议应当和关于一般方法论、自然哲学、社会科学和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常规会议一道,安排关于人文科学哲学的会议,同时欧洲科学哲学杂志除了征求物理学哲学的稿件之外,也应征集文学哲学研究的稿子。也许更重要的是,欧洲大学的科学哲学课程和教材应当开始更好的反映科学学科和学术部门的多样性,匡正现在偏于实验自然科学的倾向,更多地吸纳大批天生爱好人文科学的学生。或许是欧洲科学哲学家探讨它们能向人文科学学到什么,并能向它提供什么的时候了。

作者:莱顿大学哲学系 詹姆斯·W·麦卡利斯特

JamesW.McAllister

Faculty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Leiton

Contoursof a Europe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Science.Vol.22,No.1, March 2008,pp.1-3

2012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夜译


相关内容

  • _利玛窦中国札记_中的中国形象_纪念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四百周年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8卷 第6期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的中国形象 --纪念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四百周年 朱爱莲 () 摘 要:,考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这一形象既是西 ,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 ...

  • 从_社会建构_到_科学实践
  • 第24卷, 第4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年8月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Vol. 24 No. 4 Aug. , 2007 从/社会建构0到/科学实践0 蔡 仲, 郑 玮 1, 2 3 (1. 南京大学哲学系, 江苏南京210093; 2. 山西大 ...

  • 国家建构.公民权利与全球化
  • 作者: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2013年06期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3)03-0090-04 "政治学"看上去是一门普世化的关于政治的学问和科学,但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传统则直接决定着政治学的研究风格.研究议程 ...

  •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 2013年11月05日 1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京)2013年6期 作者:涂成林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关键词: 内容摘要: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 ...

  • 朱熹理学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 2010年01月18日 17:52凤凰网历史综合 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累.朱熹理学正是这种文化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继承.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维护和促进当时和后来的学术.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有不可抹煞的贡献,而且 ...

  • 江怡: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 -
  • 江怡: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第二次革命" 字号: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9-11-19 19:29    作者: 江怡    来源: <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查看: 278次 作者简介:江怡(1961- ),男,四川宜宾人,哲学博士, ...

  •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意义_聂文军
  • 伦理学研究STUDIEINETHICS DOI:10.15995/j.cnki.llxyj.2016.01.011 2016年第1期(总第81期)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意义 聂文军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一个十分[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明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F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 ...

  • 季羡林留德十年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
  •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3No.3 Mar.2012 季羡林留德十年与东西比较文学的建构 郑慧婷 (西南大学 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 400700) 摘要:国学大师季羡林是东方文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