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关于“明德”与“博学”的一些思考
当代社会,人们在道德意识的价值观上体现出了道德的相对化和虚无化的景象,出现了道德的严重滑坡,作为年轻人,面对这现代化的道德图景,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为道德重振做出自己的努力。这种道德重振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个人而言,道德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基本的准则,一切行为都要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并接受它的检验和指导,没有道德的人,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人,也是没有正义感的人,没有道德的人群是唯利是图的群体,也是没有凝聚力的群体。对社会而言,道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道德也能对社会的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启维护和保障作用。
道德在内容上包括对所作所为的责任心,对众生的宽容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心,所谓对所为的责任心,即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地、稳定的倾向。所谓对众生的宽容心,即对他人行为充分的理解并容忍,从而形成了学的群体观念和集体观念,真诚友善,礼貌待人。而对自然的敬畏心,则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环境的热爱之情,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保护环境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必须深知,个人的命运和幸福是与自己的行为、众生的利益、天地的环境密切相关、须臾不为的。
如何做到“明德”呢?首先,要自觉形成一种道德意识。一个社会的成员并不具有相同的或者程度相仿的道德意识,每个社会成员的
道德意识都是参差不齐的,各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在内容和意识结构的承诺强度以及承诺基础上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寻求一种正确的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后,在这种正确道德意识的指导下。不断规划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和社会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使这种经过规范的道德行为上升为一种道德习惯,最终达到一种无意识状态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境界。
除了具备高尚品德之外,我们还必须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这是我们拓展知识面的需要,使我们明辨是非的需要,也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鲁迅先生曾把读书比喻为采蜜。他说,只看一本书,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你将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而且要博学。只有这样,我们的视野才能拓展、才能增长。培根也曾在《论学习》中说,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或判断一是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这就是说,唯有博学着人才能有敏感、睿智的心。博学更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博学能从思想上,从行动上,从各方个面对我们进行理论指导,从而使我们正确、迅速的解决实际问题。
博学,具体而言,要求我们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基于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之上并对自然科学知识与社
会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哲学,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首先,要有兴趣,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求知欲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更多的读书,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这都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理解的深化。其次,要有各种积极向上的抑制因素,比如不畏艰苦,比如勤奋坚毅、比如持之以恒。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唯有这样,知识才能得到强化和提升。
我们常说,要博学于文,励行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将个人的修身养德与博学勤奋并轨同行,并赋予时间上的永恒性和空间上的广袤性。明德是博学的提前和基础,博学是明德的补充和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其一,则将出现德才相悖的情况。李四十荀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一个大学问家,其《谏逐客书》可谓铭传千古,他辅佐秦王可谓是功不可没。但就是这个李斯,因为害怕韩非,就是这个李斯,因为害怕扶苏继任,自己不得宠信,而伪造遗诏杀害扶苏、蒙恬,拥立胡亥为秦二世,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溃。在当代社会,德才相悖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高级知识分子违法、犯罪也是频频发生,屡禁不止。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极其不利的。
“明德”与“博学”是当代年轻人最重要的课题,让我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献一分热、发一分光!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关于“明德”与“博学”的一些思考
当代社会,人们在道德意识的价值观上体现出了道德的相对化和虚无化的景象,出现了道德的严重滑坡,作为年轻人,面对这现代化的道德图景,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为道德重振做出自己的努力。这种道德重振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个人而言,道德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基本的准则,一切行为都要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并接受它的检验和指导,没有道德的人,是没有是非观念的人,也是没有正义感的人,没有道德的人群是唯利是图的群体,也是没有凝聚力的群体。对社会而言,道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道德也能对社会的稳定和人们日常生活及交往的正常进行启维护和保障作用。
道德在内容上包括对所作所为的责任心,对众生的宽容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心,所谓对所为的责任心,即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地、稳定的倾向。所谓对众生的宽容心,即对他人行为充分的理解并容忍,从而形成了学的群体观念和集体观念,真诚友善,礼貌待人。而对自然的敬畏心,则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环境的热爱之情,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保护环境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必须深知,个人的命运和幸福是与自己的行为、众生的利益、天地的环境密切相关、须臾不为的。
如何做到“明德”呢?首先,要自觉形成一种道德意识。一个社会的成员并不具有相同的或者程度相仿的道德意识,每个社会成员的
道德意识都是参差不齐的,各个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在内容和意识结构的承诺强度以及承诺基础上都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寻求一种正确的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然后,在这种正确道德意识的指导下。不断规划自己的道德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和社会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使这种经过规范的道德行为上升为一种道德习惯,最终达到一种无意识状态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境界。
除了具备高尚品德之外,我们还必须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这是我们拓展知识面的需要,使我们明辨是非的需要,也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鲁迅先生曾把读书比喻为采蜜。他说,只看一本书,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你将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而且要博学。只有这样,我们的视野才能拓展、才能增长。培根也曾在《论学习》中说,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或判断一是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这就是说,唯有博学着人才能有敏感、睿智的心。博学更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博学能从思想上,从行动上,从各方个面对我们进行理论指导,从而使我们正确、迅速的解决实际问题。
博学,具体而言,要求我们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基于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之上并对自然科学知识与社
会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哲学,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首先,要有兴趣,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求知欲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更多的读书,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接触外面的世界,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这都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理解的深化。其次,要有各种积极向上的抑制因素,比如不畏艰苦,比如勤奋坚毅、比如持之以恒。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后,要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唯有这样,知识才能得到强化和提升。
我们常说,要博学于文,励行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刻苦钻研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将个人的修身养德与博学勤奋并轨同行,并赋予时间上的永恒性和空间上的广袤性。明德是博学的提前和基础,博学是明德的补充和保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其一,则将出现德才相悖的情况。李四十荀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一个大学问家,其《谏逐客书》可谓铭传千古,他辅佐秦王可谓是功不可没。但就是这个李斯,因为害怕韩非,就是这个李斯,因为害怕扶苏继任,自己不得宠信,而伪造遗诏杀害扶苏、蒙恬,拥立胡亥为秦二世,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溃。在当代社会,德才相悖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高级知识分子违法、犯罪也是频频发生,屡禁不止。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极其不利的。
“明德”与“博学”是当代年轻人最重要的课题,让我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献一分热、发一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