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安全教案

安全教育教案

九年级

第一单元 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第一课:科学应对地质灾害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临灾前兆 地质灾害的躲避方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必须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危害,二是必须与地质作用有关,二者缺一不可。

类型: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按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我们通常所讲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上明确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大类。

地质灾害临灾前兆有哪些?

(1)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表明即将发生较为深层的整体滑动,滑坡规模也较大,具有整体滑动的特征。通常伴随前缘建筑物的强烈挤压变形,甚至错断。

(2)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坍。这种情况可能会使滑坡失去支撑而即将发生整体滑动,但是,也可能是局部的失稳。应该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及时查看滑坡前后缘和两侧的变形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3)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前缘坡脚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涌出,或者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说明滑坡体变形滑动强烈,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4)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滑坡表层修建的池塘或水出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i兑明滑坡体上出现r深度较大的拉张裂缝,并且水体渗入滑坡体后,加剧了变形滑动,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5)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前部,甚至中郜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时,表明滑坡体盯前推挤受到阻碍,已经进入临滑状态。

(6)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弧形张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范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范围。滑坡后缘的裂缝急速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7)简易观测数据突然变化。滑坡体裂缝或变形观测数据突然增大或减小,说明出现了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8)危岩体下部突然出现压裂。在崖下突然出现岩石压裂、挤出、脱落或射出,通常伴随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这种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崩塌。

(9)动物出现异常现象。猪、牛、鸡、狗等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将来临。

(10)泥石流沟谷下游突然断流。要注意行洪区次级滑坡堵沟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上游行洪区次级滑坡在洪水冲刷淘蚀下发生滑动并堵沟断流,这是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暴雨期间沟谷堵塞时,随意去疏通是非常危险的。

(11)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轰鸣声。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地质灾害的躲避方法

遇到崩塌的躲避方法

遇到陡崖往下掉土块或石块,或者看到大石块摇摇欲坠,千万别从它下面过,人绕行、车绕道。如果正好处于崩塌体下方别无选择时,应该迅速向两边逃生,而且越快越好。感觉地面震动时,也要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遇到滑坡的躲避方法

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都是有效的自救措施。

遇到泥石流的躲避方法

遇到泥石流,不要顺泥石流沟向上游或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课题:第二课:科学应对灾害性天气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及时采取自救行为

教学过程: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这个世界出现了多少次的危机:陨石撞击,洪灾肆虐,瘟疫横行,战火蔓延„„人类一次又一次地面临着挑战。是屈服还是抗争?是沉默还是觉醒?一场洪水,可以夺去无数的生命,一场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这些,却不能令我们失去勇气,失去对未来的向往。

虽说灾难总是突如其来,且在人类面临死亡威胁的最多因素当中,突发性灾难死亡排进了前五位,但掌握一定的应对意外灾难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把它传授给身边的每个人无疑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据调查,意外事件对人造成的伤害性死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伤害导致即刻死亡者不到1/3,这些人来不及醒过味来,就已遭受致命的打击;但更多的人只是处在伤势危及生命的状态,而无自救或他救条件而最终遭致死亡;或者是尚未遭受伤害,只是未能及时采取逃离行为,由于再次遭受严重伤害而致伤亡。因此,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懂得些灾害应急和自救常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常能获救,或逃出死亡的魔掌!

你有可能遇到的9种自然灾害,情况紧急,应如何应对?

教学内容:

1 应对 地震 应急措施

发生地震时先不要恐慌。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应迅速跑到门外空旷处,用被子、枕头、安全帽护住头部。如果是楼房,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躲避到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等狭小空间,或承重墙旁(注意避开外墙)。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公共场所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不要拥向出口,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空调等悬挂物,以及商店中的玻璃门窗、橱窗、高大的摆放重物的货架。

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震前预兆·动物篇]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

2 应对 雷电

在雷雨季节里,常会出现强烈的光和声,这就是人们常见的雷电。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由于雷云电压高电量多,并且放电时间很短,放电电流大,因而雷击电能很大,能把附近空气加热至2000℃以上。空气受热急剧膨胀,产生爆炸冲击波并以5000m/s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最后衰减为音波。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很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

第三课:洪涝和高温的安全预防

课题:第三课:洪涝和高温的安全预防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高温(中暑) 应急要点

教学过程:

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自我防护

听从家长或学校的组织与安排,进行必要的防洪准备,或是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如防洪大坝上或是当地地势较高的地区。

来不及撤退者,尽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冲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门槛的缝隙,减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顶避水。房屋不够坚固的,要自制木(竹)筏逃生,或是攀上大树避难。离开房屋前,尽量带上一些食品和衣物。

被水冲走或落入水中者,首先要保持镇定,尽量抓住水中漂流的木板、箱子、衣柜等物。如果离岸较远,周围又没有其他人或船舶,就不要盲目游动,以免体力消耗殆尽。

高温(中暑) 应急要点

饮食清淡。多喝凉白开水、冷盐水、白菊花水、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少吃油腻食品。

睡眠充足。

户外防晒。减少白天户外活动时间,外出最好打伞、戴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避免强光灼伤眼睛和皮肤。

作业谨慎。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员,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应停止作业。

老弱慎动。老人、体弱者和高血压、心肺疾病患者应减少活动,如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第二单元 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课题:第四课:认识艾滋病

课时:1课时

课型:新

教学目标:艾滋病 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有哪些症状。

教学过程: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

2、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什么不同?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

3、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

性行为传播.异性或同性在进行性交、肛交和口交等性行为时,生殖器官的皮肤、粘膜会轻微擦伤,尽管这种擦伤的程度轻微到肉眼看不到,自己也感觉不到,但若一方带有艾滋病病毒,微小的艾滋病病毒就会乘隙而入.这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血液传播.共用受艾滋病病毒污染而未消毒的注射器吸毒,使用了受污染又来消毒或消毒不合格的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理发刀具,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破损、溃疡的皮肤粘膜接触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时,都会感染艾琏病病毒.

母婴传播.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分娩前通过胎盘,分娩时通过产道,分娩后通过哺乳可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婴儿.

4、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5、艾滋病有哪些症状?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可分为三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6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一般持续约两周自行消退。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明显的急性感染期,出现率约为50%-75%。此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

(2)无症状感染期: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症状,是艾滋病的潜伏期。潜伏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又称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时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这个时期约占从感染到死亡整个过程的80%时间,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只是其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与病毒进行着无形的斗争.感染者的无症状期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少则为2年,多的可达20年,其长短与感染途径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经血感染者(主要为非法采血与共用注射器)为4~5年,性交感染一般为11~13年,如果一个感染者的无症状期能达到13年,就可以被称为长期生存者了.

(3)艾滋病期:感染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已无法与HIV抗衡时,就标志着进入HIV感染的最后阶段,称有症状期.这时,感染者被叫艾滋病(AIDS)患者,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一些平时根本不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的普通传染病如肺炎等,一旦进入艾滋病患者的肌体就会无法控制,

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艾滋病患者一般在6—24个月内死亡.

6、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么办?

如果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生活和情绪可能会受到很大干扰。但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不等于是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在体内有很长的潜伏期,感染者潜伏期内跟健康人没有什么两样,关键是要延缓

发病时间。只要你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保持免疫力不下降太快,艾滋病病毒数量不增加太快: (1)接受事实,不自暴自弃,保持心理的平衡和乐观的情绪;

(2)定期到医院检查,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

(3)避免感染和皮肤破损,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4)如果你的身体状况良好,完全可以继续工作。有工作、能劳动,既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可保持经济的来源;

(5)坚决改变高危行为;

(6)保证充分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

(7)戒烟戒酒,适当锻炼身体,过有规律的生活。这样将会大大延缓艾滋病的发作,延长寿命。要相信,人类总有一天会战胜艾滋病病毒的。

7、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怎样与人相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除了要善待自己,还应善待他人,只有不歧视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歧视:

(1)要将病情如实告诉自己的性伴侣。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照样还有性的需要,也可以过性生活。但是,应该将自己的感染情况告诉对方,并一定要坚持安全性生活的原则,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就不会把病毒传染给对方;

(2)除了告诉性伴侣和医生,可以不向其他任何人透露病情,只要你不与他们发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行为就行了;

(3)法律规定,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决不能将艾滋病病毒故意传染给他人;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剃刀、牙刷等物品;

(5)不捐献血液、人体器官和精子。这样的行为能够使你赢得周围群众的尊重,从而有利于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课题:第五课:筑牢“防火墙”

课时:1课时

课型:新

教学目标:艾滋病传染途径

教学过程: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和静脉注射毒品而传染,其次为治疗性输出和注射血液制品,分娩和哺乳也可致成传染。高危人群有:同性恋者、性乱者和有多个性伙伴者、静脉药瘾者、接受输血以及血液制品者、血友病患者、父母是艾滋病病人的儿童。最近认为性病患者,特别是有生殖器溃疡者(如梅毒、软下疳、生殖器疱疹)也应列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

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了。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了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第三单元 网络“双刃剑”

课题:第六课:抵制诱惑 健康上网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让网络空间的“红灯区”转变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网络通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晦,在带来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谎言,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放纵,谁的抵抗力差,谁就将堕入不可自拔的深渊。网络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混乱;黄色文化的扩散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黑色文化的攻击造成了青少年的信念危机。各大媒体经常报导,有的同学因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道德缺失,进而诱发犯罪。

如何让网络空间的“红灯区”转变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网络通道”,已显得迫在眉睫。

1、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紧贴时代脉搏,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淡薄和缺乏交往,也是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痴迷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上网者同样适用,虚拟网络世界也同样需要一种诚信原则,现实社会中自我道德约束力强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同样会将道德内化为一种个人素养。

现在一些青少年痴迷游戏,并会受到网上色情、暴力的不良影响,这与青少年自我约束力差,面对网络巨大的诱惑力缺乏信息选择能力,一味寻求刺激和过瘾有关。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易受干扰,因此,加强对学生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现在社会关注的“网络游戏沉迷”、“网吧沉沦”等现象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演绎”,正折射出当前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空白地带,据了解,目前在信技课或主题班会中引入网络道德教育仍为极少数。接下去我们要做的是:紧紧围绕互联网的发展,中学生上网是必然趋势这一中心问题,着重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当然,这一艰巨的任务,仅仅靠学校一方是无法完成的,我们还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力量。同时还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此过程中,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就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不断去摸索和总结的问题。

2、对于学生上网问题要因势利导,以“疏导”为宜。一些学校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时候,就让他们玩游戏,通过网上聊天练打字,慢慢地再引导他们学习文档的输入、电脑绘图、动画设计、网页制作和

程序设计等技术知识,让他们在完成一个个作品的过程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掌握技术和获得知识。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更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之路充满着渴望与期盼,许多学生乐此不疲,追求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与高度。

我们坚决做到以下三点:

1、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制度,以学习为重,做到有节制有目的的上网。不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不沉迷于网络游戏、网聊,利用网络资源帮助自己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2、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自觉抵制网络上一些虚假、消极的内容对自己精神的侵蚀,并且要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与决心。注意学习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3、争当网络安全卫士。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携手共同撑起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

一、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抵制诱惑,远离网吧。

二、明确上网目的,利用网络充实、提高、完善自我。

三、文明健康上网,访问文明网站,做文明上网的模范和榜样。

四、宣传文明上网,倡导网络文明,做绿色上网的宣传员。

五、关心身边同学,劝阻远离网吧,帮助同学充分认识不良网站的危害。

课题:第七课:网络安全 大意不得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网络的负面影响 积极寻求对策

教学过程: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3、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4、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5、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四单元:居家生活讲安全

课题:第八课:安全用电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解释电流对人体如何造成伤害,引起学生对用电安全的重视和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安全使用各种家用电器,确保在用电过程中不发生危险。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安全使用各种家用电器,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

教学过程:

导语:电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便捷,很难想象离开了电,我们的生活还会这样井然有序吗?既然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那么它一定非常完美了!非也,任何事物都有他对立的一面,电也不例外,生活中用电事故比比皆是,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一、触电及其伤害:

(1)触电是怎么回事?当人体接触到带电体,有电流通过人体时,轻则有针刺麻木剧痛等感觉,重则发生痉挛、心律不齐、血压高、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在很短时间内心跳停止、死亡,这就是触电事故。

(2)触电的伤害: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当达到一定域值后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破坏或死亡。电伤:是指触电后皮肤的局部创伤,如烧伤、电瘢等。

二、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安全知识,如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用手摸破损的胶盖等

2、违反操作规程,乱接乱装乱用,如:不规范安装用电器,带电操作电器设备,用湿手拧灯泡等。举例:XX学校的XX学生为了方便在床上看书,私自拉电线到床上接台灯,后引发短路被击伤。给几分钟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这种行为是属于乱接乱装乱用的不良行为。

三、家庭安全用电的措施

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应用,正确掌握安全用电知识,确保用电安全至关重要,用电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身安全,二是财产安全,为了杜绝事故的发生,用电时要注意:

1、不要购买“三无”的假冒伪劣用电器。

2、使用家电时应有完整可靠的电源线插头,对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都要采用接地保护。

3、不能在地线上和要线上装设开关和保险丝,禁止将接地线接到自来水、煤气管道上。

4、不要用湿手接触带电设备,不要用湿布擦抹带电设备。

5、不要私自乱接电线,不要随便移动带电设备。

6、检查和修理家用电器时,必须先断开电源。

7、家用电器的电源线破损时要立即更换或用绝缘布包扎好。

8、家用电器或电线发生火灾时,应先断开电源再灭火。

四、发现触电漏电事故怎么办?触电后的应急方法

1、发生触电事故,要立即切断电源。

2、如电源开关太远,可以站在干櫈上用不导电的物体如木棒、竹竿、塑料、衣服等将触电者与带电体分开,莫将带电体碰着自己和他人身体,避免触电再发生。

3、触电者紧握电线时可以用干燥的带木柄的斧头或有绝缘柄的钢丝钳切断电线。

4、抢救触电者一定要及时,不能拖延一分一秒,因为触电时间越长危害越大生命越危险。

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镇静。若惊慌失措,直接用手去拉触电者,用剪刀剪电线会使救人者自己触电。必须在保证救护者本身安全的同时,首先设法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然后进行如下抢救工作:

1、解开妨碍触电者呼吸的紧身上衣、松开裤带。

2、检查触电者的口腔,清理口腔内的粘液,如有假牙则取下。

3、立即就地进行抢救,如呼吸停止,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若心脏停止跳动或不规则颤动,可进行人工胸外挤压法抢救。

五、本课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用点习惯,掌握安全用电知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这一个道理。

第九课课题:安全使用煤气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使用煤气前应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使用煤气前应注意什么?

使用煤气必须注意是否有臭味,确认无漏气时再开火使用,并注意通风要良好。

二、使用煤气钢瓶应注意什么?

1、钢瓶要注意检验期限,并跗有检验合格标

2、钢瓶要直立,且避免受猛烈震动。

3、放置于通风良好且避免日晒场所。

4、不可将钢瓶放倒使用。

5、钢瓶上不可放置物品,似免引燃。

三、煤气管线是否漏气如何查知?

怀疑家中煤气管漏气时,不可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火测试,应以肥皂泡检查有无泄漏。

四、煤气热水器应装何处最安全?

应装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地方,可避免产生一氧化碳中毒之意外。

五、煤气烟火呈现红色火焰状是什么现象?有何危险性?应如何处理?

煤气火焰正常呈淡蓝色,如发现呈红色,即表示不完全燃烧现象。会产生一氧化碳中毒之危险,应立即请煤气专业人员检修、调整炉具。

六、怎样识别煤气外泄?

1、嗅觉——家用煤气中掺有臭剂,漏出时会有臭味。

2、视觉——煤气外泄,会造成空气中形成雾状白烟。

3、听觉—一会有“嘶嘶”的声音。

4、触觉——手接近外泄的漏洞,会有凉凉的感觉。

七、煤气漏气时应如何处置?

1、立即关闭煤气开关。

2、千万不可开启或关闭任何电器开关。

3、轻轻地打开所有门窗并迅速逃出户外。

4、报警处理。

八、煤气会使人丧命吗?

1、煤气本身并无毒性,但有麻醉及窒息性,使生物反应能力降低。

2、煤气使用不当时,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易于血液中之血红素结合,造成缺氧状态(一氧化碳中毒,导致死亡)。

九、使用煤气不当,而产生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怎么办?

1、关闭煤气开关。

2、打开门窗通风。

3、为伤者提供新鲜空气。

4、解开束缚,畅通呼吸道。

5、视情况需要,施行人工呼吸或,心肺腹压术。

6、煤气异味散去之前,勿开启或关闭任何电源开关,以免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十、一氧化碳中毒有哪些症状?

1、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2、强烈虚脱感、呼吸及脉搏加速、意识模糊,身体无法自主移动。

3、脸色潮红、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痉挛,导致心跳停止而死。 十一、如因污水管线施工不慎挖断煤气管线时,该怎么办? 如因污水管线施工不慎挖断煤气管线时,请市民立即关闭家里火源。如管线起火,勿贸然灭火,应划定警戒线,并尽快报警。管线挖断处附近居民或经过行人应避免吸烟、或发动汽、机车引擎及各种电源开关,以免发生爆炸或燃烧,人员则尽可能远离现场。在处理人员到达现场前,请市民先以绳子将现场圈围,并写上煤气外泄等标语

第五单元人与子然和谐发展

课题:第十课:大自然的警告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教学过程: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大约有76亿公顷左右;进入19世纪中期后,减少到56亿公顷;到20世纪末,锐减至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在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以上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向我们发出警示。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砍伐树木挖掘河沙杀伤动物,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都有哪些?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地震干旱洪涝饥荒温疫冰包沙尘暴飓风龙卷风台风冰冻雪灾持续高温持续寒流昆虫灾海啸山体滑坡全球气温变暖空气污染饮水污染泥石流生态失衡。

急功近利害死人,既害自己也害后代。我们应当以其生态功能价值和其它方面的价值来看待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以自己的真诚、爱心、责任去换取一片蓝天、一方绿地、一汪清水,让地球清风绿荫长在,猿啼鹿鸣常闻。

珍爱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时尚,是一种世界和世纪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动和时尚时,绿色也就渗透了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善待自然也是一种回归,崇尚亲情、崇尚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会荒芜掉我们的精神家园 。

课题:第十一课:人与自然最美的关系„„和谐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 教学过程: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人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

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1洪涝灾害不可避免,洪灾损失可以减轻,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标准达到了规划设定的标准,仍有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况且我国江河的防洪标准还很低。因此,必须抓紧水土保持、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调度体系等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将防洪安全标准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干旱问题不可根治,缺水问题可以缓解,建立合理协调的用水模式 干旱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丰枯变化,十旱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系统卜分脆弱的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牛态和环境的用水需求,维系基本的生态系统平衡。

要缓解干旱导致的缺水问题,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我国年用水量已经占到全国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 20%左右,但是流域间很不平衡,许多地方还存在开发利用的潜力。适当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调水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和水资源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

3.水污染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水体的侵害,应该也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说洪水、干旱还有部分天灾的因素,水污染则纯粹是人祸。

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在低发展阶段和较短的时期内遭遇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着手进行污染防治时,人均 GDP要高出我国现在水平的10多倍,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复业已受到污染的水体,需

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做出长期、艰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确责任,严格执法,改变目前“以交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来换取“合法”排污权的做法,杜绝行政管理机关的不作为和排污企业的不作为。二是增加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河湖疏浚,减轻内源污染;加强水库、闸坝的科学调度,保持水体的适当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探索大面积修复污染水体的技术可行性。三是加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把化肥催绿一片庄稼,一瓶农药保证粮棉丰收。但是,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土壤酸化、板结,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体严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行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的耕种方式。

4.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治水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类造福,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对人类治水活动利弊得失的评判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随着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目标的变化,对治水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不仅要对人类有利,而且要对生态有利,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近几年,我国在堤防建设中,进行了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实践,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对河道护砌、重视河流与岸上的联系、尊重河流的多样性等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国外,一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要求拆除大坝、让河流回归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是不可取的。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整个流域的关系。对于水资源问题,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应该也必须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满足,但是,从长远看,保护了整个自然界、保护了生态系统,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安全教育教案

九年级

第一单元 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第一课:科学应对地质灾害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临灾前兆 地质灾害的躲避方法

教学过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它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必须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危害,二是必须与地质作用有关,二者缺一不可。

类型: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按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等。我们通常所讲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上明确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大类。

地质灾害临灾前兆有哪些?

(1)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表明即将发生较为深层的整体滑动,滑坡规模也较大,具有整体滑动的特征。通常伴随前缘建筑物的强烈挤压变形,甚至错断。

(2)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坍。这种情况可能会使滑坡失去支撑而即将发生整体滑动,但是,也可能是局部的失稳。应该及时报告主管部门,及时查看滑坡前后缘和两侧的变形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3)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前缘坡脚有堵塞多年的泉水突然涌出,或者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说明滑坡体变形滑动强烈,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4)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滑坡表层修建的池塘或水出突然干枯,、井水位突然变化等异常现象,i兑明滑坡体上出现r深度较大的拉张裂缝,并且水体渗入滑坡体后,加剧了变形滑动,可能发生整体滑动。

(5)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前部,甚至中郜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时,表明滑坡体盯前推挤受到阻碍,已经进入临滑状态。

(6)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弧形张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范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范围。滑坡后缘的裂缝急速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7)简易观测数据突然变化。滑坡体裂缝或变形观测数据突然增大或减小,说明出现了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8)危岩体下部突然出现压裂。在崖下突然出现岩石压裂、挤出、脱落或射出,通常伴随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响,这种迹象表明可能发生崩塌。

(9)动物出现异常现象。猪、牛、鸡、狗等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可能是滑坡、崩塌即将来临。

(10)泥石流沟谷下游突然断流。要注意行洪区次级滑坡堵沟引发溃决型泥石流的危险。上游行洪区次级滑坡在洪水冲刷淘蚀下发生滑动并堵沟断流,这是溃决型泥石流即将发生的前兆。在泥石流形成区设置观测点,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暴雨期间沟谷堵塞时,随意去疏通是非常危险的。

(11)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轰鸣声。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

地质灾害的躲避方法

遇到崩塌的躲避方法

遇到陡崖往下掉土块或石块,或者看到大石块摇摇欲坠,千万别从它下面过,人绕行、车绕道。如果正好处于崩塌体下方别无选择时,应该迅速向两边逃生,而且越快越好。感觉地面震动时,也要立即向两侧稳定地区逃离。

遇到滑坡的躲避方法

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都是有效的自救措施。

遇到泥石流的躲避方法

遇到泥石流,不要顺泥石流沟向上游或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课题:第二课:科学应对灾害性天气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及时采取自救行为

教学过程: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这个世界出现了多少次的危机:陨石撞击,洪灾肆虐,瘟疫横行,战火蔓延„„人类一次又一次地面临着挑战。是屈服还是抗争?是沉默还是觉醒?一场洪水,可以夺去无数的生命,一场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这些,却不能令我们失去勇气,失去对未来的向往。

虽说灾难总是突如其来,且在人类面临死亡威胁的最多因素当中,突发性灾难死亡排进了前五位,但掌握一定的应对意外灾难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把它传授给身边的每个人无疑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

据调查,意外事件对人造成的伤害性死亡,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伤害导致即刻死亡者不到1/3,这些人来不及醒过味来,就已遭受致命的打击;但更多的人只是处在伤势危及生命的状态,而无自救或他救条件而最终遭致死亡;或者是尚未遭受伤害,只是未能及时采取逃离行为,由于再次遭受严重伤害而致伤亡。因此,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若能懂得些灾害应急和自救常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自救行为或逃离现场,常能获救,或逃出死亡的魔掌!

你有可能遇到的9种自然灾害,情况紧急,应如何应对?

教学内容:

1 应对 地震 应急措施

发生地震时先不要恐慌。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应迅速跑到门外空旷处,用被子、枕头、安全帽护住头部。如果是楼房,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躲避到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等狭小空间,或承重墙旁(注意避开外墙)。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公共场所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不要拥向出口,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空调等悬挂物,以及商店中的玻璃门窗、橱窗、高大的摆放重物的货架。

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震前预兆·动物篇]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

2 应对 雷电

在雷雨季节里,常会出现强烈的光和声,这就是人们常见的雷电。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由于雷云电压高电量多,并且放电时间很短,放电电流大,因而雷击电能很大,能把附近空气加热至2000℃以上。空气受热急剧膨胀,产生爆炸冲击波并以5000m/s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最后衰减为音波。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很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

第三课:洪涝和高温的安全预防

课题:第三课:洪涝和高温的安全预防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高温(中暑) 应急要点

教学过程:

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自我防护

听从家长或学校的组织与安排,进行必要的防洪准备,或是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如防洪大坝上或是当地地势较高的地区。

来不及撤退者,尽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冲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门槛的缝隙,减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顶避水。房屋不够坚固的,要自制木(竹)筏逃生,或是攀上大树避难。离开房屋前,尽量带上一些食品和衣物。

被水冲走或落入水中者,首先要保持镇定,尽量抓住水中漂流的木板、箱子、衣柜等物。如果离岸较远,周围又没有其他人或船舶,就不要盲目游动,以免体力消耗殆尽。

高温(中暑) 应急要点

饮食清淡。多喝凉白开水、冷盐水、白菊花水、绿豆汤等防暑饮品;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少吃油腻食品。

睡眠充足。

户外防晒。减少白天户外活动时间,外出最好打伞、戴帽、戴太阳镜、涂防晒霜,避免强光灼伤眼睛和皮肤。

作业谨慎。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人员,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温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应停止作业。

老弱慎动。老人、体弱者和高血压、心肺疾病患者应减少活动,如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第二单元 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课题:第四课:认识艾滋病

课时:1课时

课型:新

教学目标:艾滋病 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艾滋病有哪些症状。

教学过程: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

2、感染者与艾滋病患者有什么不同?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开始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还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症状,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感染者的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其他病菌就会乘虚而入,这时,感染者就成为艾滋病患者了。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患者可由数月至数年,一般为8-10年,最长可达19年。

3、健康人是怎样感染艾滋病病毒的?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

性行为传播.异性或同性在进行性交、肛交和口交等性行为时,生殖器官的皮肤、粘膜会轻微擦伤,尽管这种擦伤的程度轻微到肉眼看不到,自己也感觉不到,但若一方带有艾滋病病毒,微小的艾滋病病毒就会乘隙而入.这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血液传播.共用受艾滋病病毒污染而未消毒的注射器吸毒,使用了受污染又来消毒或消毒不合格的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理发刀具,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血液制品或器官移植,破损、溃疡的皮肤粘膜接触了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时,都会感染艾琏病病毒.

母婴传播.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分娩前通过胎盘,分娩时通过产道,分娩后通过哺乳可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婴儿.

4、艾滋病可以治疗吗?

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5、艾滋病有哪些症状?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患者,可分为三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2-6周出现。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一般持续约两周自行消退。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明显的急性感染期,出现率约为50%-75%。此期感染者具有传染性。

(2)无症状感染期:其特点是没有明显的症状,是艾滋病的潜伏期。潜伏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又称作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这时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几乎达100%。这个时期约占从感染到死亡整个过程的80%时间,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只是其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与病毒进行着无形的斗争.感染者的无症状期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少则为2年,多的可达20年,其长短与感染途径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经血感染者(主要为非法采血与共用注射器)为4~5年,性交感染一般为11~13年,如果一个感染者的无症状期能达到13年,就可以被称为长期生存者了.

(3)艾滋病期:感染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已无法与HIV抗衡时,就标志着进入HIV感染的最后阶段,称有症状期.这时,感染者被叫艾滋病(AIDS)患者,他们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一些平时根本不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的普通传染病如肺炎等,一旦进入艾滋病患者的肌体就会无法控制,

表现为全身症状,如持续不规则低热;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除腹股沟以外,全身有两处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一般1厘米大小,不疼痛;持续慢性腹泻;三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初为夜间出现,继而发展到白天也存在;极度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复头痛、反应迟钝乃至痴呆;出现肺炎、结核、肠炎等,甚至肿瘤。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艾滋病患者一般在6—24个月内死亡.

6、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么办?

如果不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生活和情绪可能会受到很大干扰。但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并不等于是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在体内有很长的潜伏期,感染者潜伏期内跟健康人没有什么两样,关键是要延缓

发病时间。只要你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保持免疫力不下降太快,艾滋病病毒数量不增加太快: (1)接受事实,不自暴自弃,保持心理的平衡和乐观的情绪;

(2)定期到医院检查,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

(3)避免感染和皮肤破损,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4)如果你的身体状况良好,完全可以继续工作。有工作、能劳动,既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可保持经济的来源;

(5)坚决改变高危行为;

(6)保证充分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

(7)戒烟戒酒,适当锻炼身体,过有规律的生活。这样将会大大延缓艾滋病的发作,延长寿命。要相信,人类总有一天会战胜艾滋病病毒的。

7、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怎样与人相处?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除了要善待自己,还应善待他人,只有不歧视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歧视:

(1)要将病情如实告诉自己的性伴侣。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照样还有性的需要,也可以过性生活。但是,应该将自己的感染情况告诉对方,并一定要坚持安全性生活的原则,正确使用安全套,这样就不会把病毒传染给对方;

(2)除了告诉性伴侣和医生,可以不向其他任何人透露病情,只要你不与他们发生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行为就行了;

(3)法律规定,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决不能将艾滋病病毒故意传染给他人;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剃刀、牙刷等物品;

(5)不捐献血液、人体器官和精子。这样的行为能够使你赢得周围群众的尊重,从而有利于自己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课题:第五课:筑牢“防火墙”

课时:1课时

课型:新

教学目标:艾滋病传染途径

教学过程: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本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和静脉注射毒品而传染,其次为治疗性输出和注射血液制品,分娩和哺乳也可致成传染。高危人群有:同性恋者、性乱者和有多个性伙伴者、静脉药瘾者、接受输血以及血液制品者、血友病患者、父母是艾滋病病人的儿童。最近认为性病患者,特别是有生殖器溃疡者(如梅毒、软下疳、生殖器疱疹)也应列为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

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血液传播是感染最直接的途径了。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了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另外,如果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一只未消毒的注射器,也会被留在针头中的病毒所感染。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第三单元 网络“双刃剑”

课题:第六课:抵制诱惑 健康上网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让网络空间的“红灯区”转变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网络通道”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晦,在带来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谎言,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放纵,谁的抵抗力差,谁就将堕入不可自拔的深渊。网络泡沫文化的泛滥造成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混乱;黄色文化的扩散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黑色文化的攻击造成了青少年的信念危机。各大媒体经常报导,有的同学因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道德缺失,进而诱发犯罪。

如何让网络空间的“红灯区”转变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绿色网络通道”,已显得迫在眉睫。

1、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紧贴时代脉搏,适应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淡薄和缺乏交往,也是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痴迷的原因之一,现实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上网者同样适用,虚拟网络世界也同样需要一种诚信原则,现实社会中自我道德约束力强的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同样会将道德内化为一种个人素养。

现在一些青少年痴迷游戏,并会受到网上色情、暴力的不良影响,这与青少年自我约束力差,面对网络巨大的诱惑力缺乏信息选择能力,一味寻求刺激和过瘾有关。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思想易受干扰,因此,加强对学生相关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现在社会关注的“网络游戏沉迷”、“网吧沉沦”等现象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演绎”,正折射出当前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的空白地带,据了解,目前在信技课或主题班会中引入网络道德教育仍为极少数。接下去我们要做的是:紧紧围绕互联网的发展,中学生上网是必然趋势这一中心问题,着重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当然,这一艰巨的任务,仅仅靠学校一方是无法完成的,我们还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力量。同时还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此过程中,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就是一个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不断去摸索和总结的问题。

2、对于学生上网问题要因势利导,以“疏导”为宜。一些学校在学生第一次接触电脑的时候,就让他们玩游戏,通过网上聊天练打字,慢慢地再引导他们学习文档的输入、电脑绘图、动画设计、网页制作和

程序设计等技术知识,让他们在完成一个个作品的过程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掌握技术和获得知识。特别是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更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之路充满着渴望与期盼,许多学生乐此不疲,追求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与高度。

我们坚决做到以下三点:

1、严格遵守学校的纪律制度,以学习为重,做到有节制有目的的上网。不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世界,不沉迷于网络游戏、网聊,利用网络资源帮助自己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2、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自觉抵制网络上一些虚假、消极的内容对自己精神的侵蚀,并且要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与决心。注意学习网络道德规范,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分清网上善恶美丑的界限,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3、争当网络安全卫士。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携手共同撑起一片洁净的网络天空。

一、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抵制诱惑,远离网吧。

二、明确上网目的,利用网络充实、提高、完善自我。

三、文明健康上网,访问文明网站,做文明上网的模范和榜样。

四、宣传文明上网,倡导网络文明,做绿色上网的宣传员。

五、关心身边同学,劝阻远离网吧,帮助同学充分认识不良网站的危害。

课题:第七课:网络安全 大意不得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网络的负面影响 积极寻求对策

教学过程:

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充分认识网络发展中的“青年问题”,积极寻求对策

1、充分认识网上思想渗透问题,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宏扬民族精神。

2、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要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3、构建网络和社会互动的青少年教育体系。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协作联动,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传统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优势和互联网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党、政府和群众团体的组织力量和培养网上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网站的建设工作与对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机构运行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结合起来,以适应网络发展需求。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4、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5、开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网站,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目前,大多数青少年网站没有新鲜感、时代感,显得比较呆板,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我们要尽快建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网站,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时,要加强青少年教育软件的开发制作,利用法律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打击网上违法犯罪现象,走“以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第四单元:居家生活讲安全

课题:第八课:安全用电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解释电流对人体如何造成伤害,引起学生对用电安全的重视和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安全使用各种家用电器,确保在用电过程中不发生危险。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安全使用各种家用电器,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

教学过程:

导语:电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便捷,很难想象离开了电,我们的生活还会这样井然有序吗?既然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如此重要,那么它一定非常完美了!非也,任何事物都有他对立的一面,电也不例外,生活中用电事故比比皆是,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一、触电及其伤害:

(1)触电是怎么回事?当人体接触到带电体,有电流通过人体时,轻则有针刺麻木剧痛等感觉,重则发生痉挛、心律不齐、血压高、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在很短时间内心跳停止、死亡,这就是触电事故。

(2)触电的伤害: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当达到一定域值后造成人体内部组织破坏或死亡。电伤:是指触电后皮肤的局部创伤,如烧伤、电瘢等。

二、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

1、缺乏安全知识,如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用手摸破损的胶盖等

2、违反操作规程,乱接乱装乱用,如:不规范安装用电器,带电操作电器设备,用湿手拧灯泡等。举例:XX学校的XX学生为了方便在床上看书,私自拉电线到床上接台灯,后引发短路被击伤。给几分钟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这种行为是属于乱接乱装乱用的不良行为。

三、家庭安全用电的措施

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应用,正确掌握安全用电知识,确保用电安全至关重要,用电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身安全,二是财产安全,为了杜绝事故的发生,用电时要注意:

1、不要购买“三无”的假冒伪劣用电器。

2、使用家电时应有完整可靠的电源线插头,对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都要采用接地保护。

3、不能在地线上和要线上装设开关和保险丝,禁止将接地线接到自来水、煤气管道上。

4、不要用湿手接触带电设备,不要用湿布擦抹带电设备。

5、不要私自乱接电线,不要随便移动带电设备。

6、检查和修理家用电器时,必须先断开电源。

7、家用电器的电源线破损时要立即更换或用绝缘布包扎好。

8、家用电器或电线发生火灾时,应先断开电源再灭火。

四、发现触电漏电事故怎么办?触电后的应急方法

1、发生触电事故,要立即切断电源。

2、如电源开关太远,可以站在干櫈上用不导电的物体如木棒、竹竿、塑料、衣服等将触电者与带电体分开,莫将带电体碰着自己和他人身体,避免触电再发生。

3、触电者紧握电线时可以用干燥的带木柄的斧头或有绝缘柄的钢丝钳切断电线。

4、抢救触电者一定要及时,不能拖延一分一秒,因为触电时间越长危害越大生命越危险。

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镇静。若惊慌失措,直接用手去拉触电者,用剪刀剪电线会使救人者自己触电。必须在保证救护者本身安全的同时,首先设法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然后进行如下抢救工作:

1、解开妨碍触电者呼吸的紧身上衣、松开裤带。

2、检查触电者的口腔,清理口腔内的粘液,如有假牙则取下。

3、立即就地进行抢救,如呼吸停止,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抢救;若心脏停止跳动或不规则颤动,可进行人工胸外挤压法抢救。

五、本课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用点习惯,掌握安全用电知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这一个道理。

第九课课题:安全使用煤气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使用煤气前应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使用煤气前应注意什么?

使用煤气必须注意是否有臭味,确认无漏气时再开火使用,并注意通风要良好。

二、使用煤气钢瓶应注意什么?

1、钢瓶要注意检验期限,并跗有检验合格标

2、钢瓶要直立,且避免受猛烈震动。

3、放置于通风良好且避免日晒场所。

4、不可将钢瓶放倒使用。

5、钢瓶上不可放置物品,似免引燃。

三、煤气管线是否漏气如何查知?

怀疑家中煤气管漏气时,不可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火测试,应以肥皂泡检查有无泄漏。

四、煤气热水器应装何处最安全?

应装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地方,可避免产生一氧化碳中毒之意外。

五、煤气烟火呈现红色火焰状是什么现象?有何危险性?应如何处理?

煤气火焰正常呈淡蓝色,如发现呈红色,即表示不完全燃烧现象。会产生一氧化碳中毒之危险,应立即请煤气专业人员检修、调整炉具。

六、怎样识别煤气外泄?

1、嗅觉——家用煤气中掺有臭剂,漏出时会有臭味。

2、视觉——煤气外泄,会造成空气中形成雾状白烟。

3、听觉—一会有“嘶嘶”的声音。

4、触觉——手接近外泄的漏洞,会有凉凉的感觉。

七、煤气漏气时应如何处置?

1、立即关闭煤气开关。

2、千万不可开启或关闭任何电器开关。

3、轻轻地打开所有门窗并迅速逃出户外。

4、报警处理。

八、煤气会使人丧命吗?

1、煤气本身并无毒性,但有麻醉及窒息性,使生物反应能力降低。

2、煤气使用不当时,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易于血液中之血红素结合,造成缺氧状态(一氧化碳中毒,导致死亡)。

九、使用煤气不当,而产生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怎么办?

1、关闭煤气开关。

2、打开门窗通风。

3、为伤者提供新鲜空气。

4、解开束缚,畅通呼吸道。

5、视情况需要,施行人工呼吸或,心肺腹压术。

6、煤气异味散去之前,勿开启或关闭任何电源开关,以免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十、一氧化碳中毒有哪些症状?

1、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2、强烈虚脱感、呼吸及脉搏加速、意识模糊,身体无法自主移动。

3、脸色潮红、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痉挛,导致心跳停止而死。 十一、如因污水管线施工不慎挖断煤气管线时,该怎么办? 如因污水管线施工不慎挖断煤气管线时,请市民立即关闭家里火源。如管线起火,勿贸然灭火,应划定警戒线,并尽快报警。管线挖断处附近居民或经过行人应避免吸烟、或发动汽、机车引擎及各种电源开关,以免发生爆炸或燃烧,人员则尽可能远离现场。在处理人员到达现场前,请市民先以绳子将现场圈围,并写上煤气外泄等标语

第五单元人与子然和谐发展

课题:第十课:大自然的警告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教学过程: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的2/3被森林所覆盖,大约有76亿公顷左右;进入19世纪中期后,减少到56亿公顷;到20世纪末,锐减至34.4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在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以上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向我们发出警示。

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天空昏暗、空气污浊、污水横流、垃圾围城„„,连远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企鹅体内也发现DDT等农药残余,珠穆朗玛峰遍地狼藉?蓝天碧水已经成为许多人儿时的记忆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过去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会有大量紫外线照射地球,皮肤癌等发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许多水域会发生赤潮等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营养化造成的,会导致鱼虾死亡,也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损害人们的健康;美国的原始森林遭破坏,是人为的,有很多树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砍伐树木挖掘河沙杀伤动物,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废”和某些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危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居民区的破坏,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都有哪些?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地震干旱洪涝饥荒温疫冰包沙尘暴飓风龙卷风台风冰冻雪灾持续高温持续寒流昆虫灾海啸山体滑坡全球气温变暖空气污染饮水污染泥石流生态失衡。

急功近利害死人,既害自己也害后代。我们应当以其生态功能价值和其它方面的价值来看待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以自己的真诚、爱心、责任去换取一片蓝天、一方绿地、一汪清水,让地球清风绿荫长在,猿啼鹿鸣常闻。

珍爱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时尚,是一种世界和世纪的时尚。当环保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行动和时尚时,绿色也就渗透了我们的文化和文明。善待自然也是一种回归,崇尚亲情、崇尚东方文明的回归。那种无节制耗竭地球物质的文明是残缺的文明,它会毁掉我们的自然家园,也会荒芜掉我们的精神家园 。

课题:第十一课:人与自然最美的关系„„和谐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 教学过程:

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人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

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1洪涝灾害不可避免,洪灾损失可以减轻,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标准达到了规划设定的标准,仍有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况且我国江河的防洪标准还很低。因此,必须抓紧水土保持、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调度体系等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将防洪安全标准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干旱问题不可根治,缺水问题可以缓解,建立合理协调的用水模式 干旱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丰枯变化,十旱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系统卜分脆弱的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牛态和环境的用水需求,维系基本的生态系统平衡。

要缓解干旱导致的缺水问题,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我国年用水量已经占到全国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 20%左右,但是流域间很不平衡,许多地方还存在开发利用的潜力。适当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调水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和水资源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

3.水污染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水体的侵害,应该也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说洪水、干旱还有部分天灾的因素,水污染则纯粹是人祸。

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在低发展阶段和较短的时期内遭遇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着手进行污染防治时,人均 GDP要高出我国现在水平的10多倍,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复业已受到污染的水体,需

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做出长期、艰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确责任,严格执法,改变目前“以交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来换取“合法”排污权的做法,杜绝行政管理机关的不作为和排污企业的不作为。二是增加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河湖疏浚,减轻内源污染;加强水库、闸坝的科学调度,保持水体的适当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探索大面积修复污染水体的技术可行性。三是加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把化肥催绿一片庄稼,一瓶农药保证粮棉丰收。但是,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土壤酸化、板结,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体严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行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的耕种方式。

4.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治水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类造福,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对人类治水活动利弊得失的评判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随着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目标的变化,对治水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不仅要对人类有利,而且要对生态有利,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近几年,我国在堤防建设中,进行了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实践,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对河道护砌、重视河流与岸上的联系、尊重河流的多样性等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国外,一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要求拆除大坝、让河流回归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是不可取的。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整个流域的关系。对于水资源问题,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应该也必须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满足,但是,从长远看,保护了整个自然界、保护了生态系统,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相关内容

  • 三年级全册体育教案[1]
  • 三年级体育课程标准目标 〈一〉 课程目标: 1.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 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 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发扬体育精神,形成 ...

  • 振兴东街小学一年级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 一年级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授课年级 一年级 授课主题 开学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 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教学过程: 1. 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 2. 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a.公 ...

  • 一年级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一年级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安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有很大的意义.为此鹿鸣小学一年级结合本班的特点,举行了以小学生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 一.教育学生远离危险物 小学生好动.爱玩,对许多物品感兴趣. ...

  • 一年级下消防安全教育教案
  • 小学一年级消防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一年级学生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让一年级学生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懂得如何防范. 3.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防火. 教学难点:自救. 教学过程 1.从一些物品中找出一年级学生不能玩.易引起火灾的东西,激发一年级 ...

  • 小学二年级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计划和教案
  • 南川区丁家嘴小学二年级公共安全教案 小学二年级公共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丁家嘴小学 尤雪梅 一.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二年级孩子年龄都比较小,在安全方面不是特别的注意,甚至疏忽安全问题,并且没有安全意识.这套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强化小学生自救自护意识的养成. 二.指导思想 生命对每一个人只有一次 ...

  • 一年级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1(1)
  • 一年级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教案 一年级三班 (一)教学目标: 1. 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2. 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 3. 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不存在 ...

  • 18武汉出版社二年级[生命安全教育]一到八单元教案
  • 6.出示结果:接到这位勇敢的孩子的求助电话,结果:声音及消防队员灭火图片)消防员叔叔迅速赶到火灾现:(三)拨打120:1.过渡:小朋友,生活中的意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2.小朋友们,你看到了什么?此时我们该怎么帮帮这:3.请生上台,表演拨打:平时过马路时一定要特别小心:4.出示拨打后的结果:三.情景 ...

  • 五年级下学期班会课教案
  • 第 一 教 育 目 的 主 题 周 班会课教案 1.让学生知道在新的学期要有新的开始,新的目标,新的计划,更加严 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继续培养良好的习惯,争取在本学期 取得好成绩. 2.培养学生做事有计划. 新学期,新面貌 一.教师导入. 在寒假的时候,同学们都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增长 ...

  •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案
  •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案> 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案> 学四年级安全教案>正文开始>> 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 ...

  • 小学六年级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教案
  • 小学六年级消防安全教育活动教案 桥头五小 陈飞跃 2011年3月21日 一.教学活动目的: 1.宣传学习并贯彻我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法规. 2.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火灾扑救常识,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3.学会正确使用液化气,煤气,电器,掌握灭火方法,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