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凄凄杨妃墓

  从唐朝王室陵园乾陵来到马嵬坡的杨贵妃墓,给人的感觉是:从富丽堂煌的皇宫来到了荒郊野岭的陋室。这位悲剧美人之墓千余年来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变异,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发展旅游的需要,它已经被修整得很像一回事了,而且挂上了文物保护的牌子。虽然不能和帝后之墓相比,但作为皇帝的一个宠妃之墓,也堪称够得上标准的了。   然而一切装饰掩盖不了人们来到此地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一种苍凉之感。时值暮秋,举目所视,但见叶落草枯,联系墓中主人的悲惨结局,一种凄凄之情油然而生。苍凉之中还带着几分冤气,令人禁不住会产生许多联想。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所谓“女人祸国”的案子。最有名的自然是妲己和褒姒了,再往下排是否就数到这位杨玉环呢?   要论被骚客文人们炒作最多,流传最广的恐怕要首推这位在马嵬坡前当了冤鬼的美人了。这其中有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也有写实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段写的是实情。正史有相同的记载。当时安禄山造反攻破潼关直指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兵至马嵬驿,六军停止不前。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护卫军举行“兵谏”,先杀杨国忠,后逼玄宗敕杨贵妃死刑。玄宗无奈,叫高力士引贵妃入佛堂,用绳缢死(见《资治通鉴》)。这一历史镜头给人的印象是:引来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杨氏兄妹,而作为一国之君大权在握的唐玄宗却成了杨氏兄妹的“上当受骗”者。虽有所失误却是值得同情和原谅的。这种基调似乎成了千年定论,成了文人骚客们编撰李、杨浪漫故事的主旋律。这是极不公平的。   杨国忠自有其咎,暂且不去说他。杨贵妃是怎样参政乱国的?没有看到正史上有什么明确的记载。退一步说,即使她真向唐玄宗吹过枕头风出过坏点子,责任还是在皇帝身上。唐玄宗绝不是光绪,即使到了晚年腐朽了,也还是一言九鼎的。而杨贵妃更不是慈禧太后,一个受宠的妃子而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能说明她是大美人,一个女子不能因其美丑而定罪吧?还有什么?“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如果这些说的都是实情,责任在谁?像杨贵妃这样的一个美人,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她自然是要百般奉承的。如果她是那种忧国忧民,时时规劝皇帝的荒淫生活者,她立刻便会失宠被抛之一旁,又有同样的张贵妃李贵妃一类顶上来,宫庭歌舞升平的日子依然照旧。如果当时的唐玄宗还像他青年时代率领“万骑军”奋起平韦后之乱的临淄王李隆基,还像做了皇帝后英明有为,开创了“开元之治”的唐玄宗李隆基,他怎么又会沉溺于酒色之中,而“从此君王不早朝”呢?除此之外,还能列出这位宠妇的什么误国罪名吗?至于姊妹兄弟皆列土,而且有人(杨国忠)当了宰相。这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不以杨氏为始,更不以杨氏为终。应当归罪于封建的专政制度和极端的皇权制度。   由于上述原因,人们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便产生了一个千年不变的思维定式“红颜祸国”的定式:“皇帝本来是好的,因为宠幸了一个坏女人而且重用了她的族兄,因而荒淫误国”。这是男尊女卑还加皇尊庶卑的传统意识。皇帝自己腐败乱了朝政,把责任推在女人身上。据《资治通鉴》记载:“晚年的唐玄宗”自认为天下太平,没有可以忧愁的事了,于是居于深宫之中,沉湎于酒色犬马,寻求欢乐,把政事全部委托于李林甫”,这才是马嵬坡悲剧的本质。以安禄山造反这件事来说,事前失察的责任全在于玄宗。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封疆大吏安禄山,拥兵自重早有反意。但此人善于伪装,对唐玄宗表面忠贞不渝,朝贡、献马等一系列的奉承活动,使这位早已严重脱离实际,不察下情的皇帝被其迷糊,对其坚信不疑,恩宠有加,百依百顺。经过一些大臣(包括杨国忠)的不断反映告状,玄宗也曾派人去观察动静。对这些钦差大臣,安禄山虽然表现得很傲慢,但却又“重视相待”,进行贿赂收买,其结果自然是回朝言好事,使得玄宗对他更加坚信不疑了。据史料记载,告安禄山状者先先后后延续了十年,但十年未能动安禄山一根毫毛。总之,曾经英明一时,为挽救李氏王朝立下过大功,继而又创造了“开元之治”辉煌的唐玄宗,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极权的长期集于一身,渐渐腐败了,全然地不了解实际情况了。在封建的集权制度下,像安禄山这样的封疆大吏,任其胡作非为,皇帝不开口,什么人也扳他不倒的,纵然一天几十张状纸飞向朝庭也等于零。直到骤然之间,“渔阳鼙鼓”动地来时,醒悟已经晚了。便只能是:“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向边陲的四川方向逃命去了。这样的责任,怎能归罪于一个宫庭中受宠的女子呢?   在马嵬坡前,大将军陈玄礼等诛杀了杨国忠之后,又将矛头指向了杨贵妃。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众将对皇帝李隆基本人的不满,只因为他们并不像安禄山那样是公开反叛,自然不敢把矛头指向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便将积下来的不满发泄到杨氏兄妹身上。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皇帝本人并没有猛省,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相反却显得十分贪生怕死。在无可奈何之际,便来个顺水推舟,把恩宠有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妃推出去当了替罪羊,换来了自己的苟且偷生,其品行又何其低劣也。这同年轻时平韦后之乱的临淄王李隆基的英雄气概简直是判若两人。想当年同是这个李隆基与人密谋起兵诛韦氏时,有人建议他应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当过皇帝后来成了相王的李旦。李隆基断然拒绝了。理由是事情成功与否尚难料定,如果将此事告诉父亲他便算参与了。不告诉他如果成功是他的福份(作皇帝),如果失败,自己为宗庙社稷而牺牲也就是了,不必连累相王。这事是上了正史的。可见当年的李隆基是何等的英勇坦荡,而马嵬坡前的李隆基又是何等的怯懦和卑劣,同一个人其性格和品德的变化何其大也。   在杨贵妃墓停留的时间不长,转眼间便已经到了秋云四起暮鼓将鸣的时候了。我们还要赶回西安市去,临离开时我望着那修整一新的“杨贵妃之墓”,忽然产生了一种感觉:如果让它保持原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原汁原味”,不是更能体现墓主的悲剧结局吗?

  从唐朝王室陵园乾陵来到马嵬坡的杨贵妃墓,给人的感觉是:从富丽堂煌的皇宫来到了荒郊野岭的陋室。这位悲剧美人之墓千余年来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变异,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发展旅游的需要,它已经被修整得很像一回事了,而且挂上了文物保护的牌子。虽然不能和帝后之墓相比,但作为皇帝的一个宠妃之墓,也堪称够得上标准的了。   然而一切装饰掩盖不了人们来到此地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一种苍凉之感。时值暮秋,举目所视,但见叶落草枯,联系墓中主人的悲惨结局,一种凄凄之情油然而生。苍凉之中还带着几分冤气,令人禁不住会产生许多联想。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所谓“女人祸国”的案子。最有名的自然是妲己和褒姒了,再往下排是否就数到这位杨玉环呢?   要论被骚客文人们炒作最多,流传最广的恐怕要首推这位在马嵬坡前当了冤鬼的美人了。这其中有胡编乱造,哗众取宠的,也有写实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段写的是实情。正史有相同的记载。当时安禄山造反攻破潼关直指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兵至马嵬驿,六军停止不前。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护卫军举行“兵谏”,先杀杨国忠,后逼玄宗敕杨贵妃死刑。玄宗无奈,叫高力士引贵妃入佛堂,用绳缢死(见《资治通鉴》)。这一历史镜头给人的印象是:引来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杨氏兄妹,而作为一国之君大权在握的唐玄宗却成了杨氏兄妹的“上当受骗”者。虽有所失误却是值得同情和原谅的。这种基调似乎成了千年定论,成了文人骚客们编撰李、杨浪漫故事的主旋律。这是极不公平的。   杨国忠自有其咎,暂且不去说他。杨贵妃是怎样参政乱国的?没有看到正史上有什么明确的记载。退一步说,即使她真向唐玄宗吹过枕头风出过坏点子,责任还是在皇帝身上。唐玄宗绝不是光绪,即使到了晚年腐朽了,也还是一言九鼎的。而杨贵妃更不是慈禧太后,一个受宠的妃子而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只能说明她是大美人,一个女子不能因其美丑而定罪吧?还有什么?“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如果这些说的都是实情,责任在谁?像杨贵妃这样的一个美人,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她自然是要百般奉承的。如果她是那种忧国忧民,时时规劝皇帝的荒淫生活者,她立刻便会失宠被抛之一旁,又有同样的张贵妃李贵妃一类顶上来,宫庭歌舞升平的日子依然照旧。如果当时的唐玄宗还像他青年时代率领“万骑军”奋起平韦后之乱的临淄王李隆基,还像做了皇帝后英明有为,开创了“开元之治”的唐玄宗李隆基,他怎么又会沉溺于酒色之中,而“从此君王不早朝”呢?除此之外,还能列出这位宠妇的什么误国罪名吗?至于姊妹兄弟皆列土,而且有人(杨国忠)当了宰相。这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不以杨氏为始,更不以杨氏为终。应当归罪于封建的专政制度和极端的皇权制度。   由于上述原因,人们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便产生了一个千年不变的思维定式“红颜祸国”的定式:“皇帝本来是好的,因为宠幸了一个坏女人而且重用了她的族兄,因而荒淫误国”。这是男尊女卑还加皇尊庶卑的传统意识。皇帝自己腐败乱了朝政,把责任推在女人身上。据《资治通鉴》记载:“晚年的唐玄宗”自认为天下太平,没有可以忧愁的事了,于是居于深宫之中,沉湎于酒色犬马,寻求欢乐,把政事全部委托于李林甫”,这才是马嵬坡悲剧的本质。以安禄山造反这件事来说,事前失察的责任全在于玄宗。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封疆大吏安禄山,拥兵自重早有反意。但此人善于伪装,对唐玄宗表面忠贞不渝,朝贡、献马等一系列的奉承活动,使这位早已严重脱离实际,不察下情的皇帝被其迷糊,对其坚信不疑,恩宠有加,百依百顺。经过一些大臣(包括杨国忠)的不断反映告状,玄宗也曾派人去观察动静。对这些钦差大臣,安禄山虽然表现得很傲慢,但却又“重视相待”,进行贿赂收买,其结果自然是回朝言好事,使得玄宗对他更加坚信不疑了。据史料记载,告安禄山状者先先后后延续了十年,但十年未能动安禄山一根毫毛。总之,曾经英明一时,为挽救李氏王朝立下过大功,继而又创造了“开元之治”辉煌的唐玄宗,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极权的长期集于一身,渐渐腐败了,全然地不了解实际情况了。在封建的集权制度下,像安禄山这样的封疆大吏,任其胡作非为,皇帝不开口,什么人也扳他不倒的,纵然一天几十张状纸飞向朝庭也等于零。直到骤然之间,“渔阳鼙鼓”动地来时,醒悟已经晚了。便只能是:“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向边陲的四川方向逃命去了。这样的责任,怎能归罪于一个宫庭中受宠的女子呢?   在马嵬坡前,大将军陈玄礼等诛杀了杨国忠之后,又将矛头指向了杨贵妃。其实这里面也包含了众将对皇帝李隆基本人的不满,只因为他们并不像安禄山那样是公开反叛,自然不敢把矛头指向至高无上的皇帝本人,便将积下来的不满发泄到杨氏兄妹身上。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皇帝本人并没有猛省,挺身而出承担责任,相反却显得十分贪生怕死。在无可奈何之际,便来个顺水推舟,把恩宠有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的爱妃推出去当了替罪羊,换来了自己的苟且偷生,其品行又何其低劣也。这同年轻时平韦后之乱的临淄王李隆基的英雄气概简直是判若两人。想当年同是这个李隆基与人密谋起兵诛韦氏时,有人建议他应将此事告诉他的父亲,当过皇帝后来成了相王的李旦。李隆基断然拒绝了。理由是事情成功与否尚难料定,如果将此事告诉父亲他便算参与了。不告诉他如果成功是他的福份(作皇帝),如果失败,自己为宗庙社稷而牺牲也就是了,不必连累相王。这事是上了正史的。可见当年的李隆基是何等的英勇坦荡,而马嵬坡前的李隆基又是何等的怯懦和卑劣,同一个人其性格和品德的变化何其大也。   在杨贵妃墓停留的时间不长,转眼间便已经到了秋云四起暮鼓将鸣的时候了。我们还要赶回西安市去,临离开时我望着那修整一新的“杨贵妃之墓”,忽然产生了一种感觉:如果让它保持原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原汁原味”,不是更能体现墓主的悲剧结局吗?


相关内容

  • 弘一法师: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 2016-05-18 19:33 弘一法师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17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弘一法师 2/17 律己, ...

  • (唐)刘沧[经炀帝行宫]_学优高考网
  • 经炀帝行宫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注]①刘沧:唐朝诗人,后人评价他"喜谈今古"."深怨唐室".②广陵:指今扬州,隋炀帝曾三次来此游玩,此处 ...

  • 写一句赞美小草的话
  • 小草的诗句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 河里无鱼水自清, 疾风劲草子阳名。 佛头着粪绠方短, 近悦远来人气生。 无缘亲至范公亭,也记名言座右铭。 明月楼高谁独倚,君忧天下芳草青。 赋罢流星赋彩云,闲芳野草也殷勤。 去年还是羞花貌,不 ...

  • 小学生必备宋词选集
  •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 ...

  • [爱情名言]爱情古诗词:经典古诗词名句鉴赏_经典名言-诗词歌赋-艺术文学_买购网
  • ?爱情古诗词:经典古诗词名句鉴赏 上邪.汉乐府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 ...

  • 8祖父后园和我
  • <祖父.后园和我> 萧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生字.词. 熟练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及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寻找亲情,从而提高审美观 ...

  • 我心中的古道[散文欣赏]
  • 静静地行走在古道上,望着深远悠长的古道,远处惨淡无云的天,是那样的安然自若.在这喧嚣的尘世,唯有那份寂静可以唤醒我这份焦灼的心境,我将那份深深的思念带给你. 我喜欢安静,喜欢我心中的这份宁静,没人打扰,完全的沉浸在属于我自己的的世界里,失去喧嚣,更不会为此浮躁.喜欢静静的一个人,追求一份安逸,一份自 ...

  • 春天,遂想起江南
  • 春天,遂想起,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唐诗里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多湖的江南 多寺的江南 多亭的江南 多风筝的江南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江南春绝句选集]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润 州 (宋·释仲殊) 北固楼前一 ...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上) 作者:田记 阅读次数:2259 更新时间:2010-5-10 19:24:06 - 一. <赠从弟>(其二)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