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笔者以为,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基层组织活力。只有在协调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强大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力,才能全面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近年来,平安县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围绕“突出特色,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维稳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防控体系,优化治安环境”等方面,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力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但总体而言,农村社会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农民利益保障诉求及农村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滞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路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此:

要强化政府服务,加强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应按照“地域相近、小区相连、资源相通”的原则,以社区为基础,实行定格、定责、定人,科学划分网格,制作网格区划图,组建以“网格管理,便民服务”为原则的平安服务团队,在每个网格中设立辖区民警、协管员、调解员、信息员、信访代理员和巡逻员“六大员”,推进农村或社区网格化管理,着力建立健全三个网络:综合服务网络———依托“网络管理,便民服务办事大厅”,建立党员责任区,通过公开栏、宣传栏、文体中心等,满足群众各方面需求。社区治安网络———以基层派出所为主体,组建治安联防队,构建由社区民警、居民群众参与的治安防范体制。要建立健全综合型社会组织工作机制、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帮扶救助网络———对贫苦户、低保户、失业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台账,建立党员帮扶机制,做好扶贫解困致富工作,推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实现属地管理模式。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处置农村社会管理事务的基石。一是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以“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方式,发挥以大带小、以弱带强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按产业和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楼宇共建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党在社会新兴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二是建立“责任”基层组织和“过硬”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在突发事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处置突发事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预案,解决问题、查找隐患。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全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和职责。三是锤炼“先进”党员队伍。农村党员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围绕“三农”工作实际,突出党员先进性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党员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建立体现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先锋意识、稳定意识和发展意识,努力争当抓发展、促稳定、保平安、能帮扶的模范。

要创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导、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为依托的互动过程。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变以往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的大包大揽式的社会管理旧格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根本点和关键所在。应在以下层面下功夫:

1、在县(区)层面,通过推广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等做法,确保权力公开、规范、透明运行,重点解决好联系群众的问题。开展以“比能力看作风、比服务看效能、比成绩看贡献”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三看”创新服务活动。规范细化工作程序,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开展“红旗窗口”、“服务明星”及“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文明创建活动,全方位开展工作竞赛,并营造“学榜样、学先进”的浓厚氛围。

2、在乡镇(街道)层面,通过落实以岗定责、以事管人的机制和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的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效能,重点解决好方便群众的问题。在乡镇(街道)设置便民服务大厅,规范各“进驻”部门(单位)的服务事项,并加强督导。

3、在乡村(社区)层面,通过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重点解决好服务群众的问题。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推进“12345”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即一个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两个一”(一个宣传栏、一个村民学校)、“三个室”(警务值勤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四个站”(救助帮扶站、医疗卫生站、计生服务站、农情信息站)、“五个队”(文化活动队、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体育运动队、环境保洁队)。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方面,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建立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智障家庭等困难人群的帮扶救助机制,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同时,针对山区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农村成为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地”的情况,一方面大力推进“关爱工程”,及时掌握留守人员的困难并协助解决;另一方面,建立农业劳务服务队,如成立以农村党员为主的党员帮工队,通过对种、管、收等环节实行有偿服务,缓解农村“留守人员”劳动压力,并积极为留守劳动力开辟新的致富门路。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笔者以为,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基层组织活力。只有在协调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强大力量,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力,才能全面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近年来,平安县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围绕“突出特色,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维稳机制,落实管理措施”、“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防控体系,优化治安环境”等方面,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力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但总体而言,农村社会管理观念滞后,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手段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农民利益保障诉求及农村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滞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路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此:

要强化政府服务,加强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应按照“地域相近、小区相连、资源相通”的原则,以社区为基础,实行定格、定责、定人,科学划分网格,制作网格区划图,组建以“网格管理,便民服务”为原则的平安服务团队,在每个网格中设立辖区民警、协管员、调解员、信息员、信访代理员和巡逻员“六大员”,推进农村或社区网格化管理,着力建立健全三个网络:综合服务网络———依托“网络管理,便民服务办事大厅”,建立党员责任区,通过公开栏、宣传栏、文体中心等,满足群众各方面需求。社区治安网络———以基层派出所为主体,组建治安联防队,构建由社区民警、居民群众参与的治安防范体制。要建立健全综合型社会组织工作机制、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扶持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帮扶救助网络———对贫苦户、低保户、失业人员进行登记管理,建立台账,建立党员帮扶机制,做好扶贫解困致富工作,推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实现属地管理模式。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处置农村社会管理事务的基石。一是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以“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方式,发挥以大带小、以弱带强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按产业和行业划分建立比较专业化的党组织,采取单独组建、行业统建、区域联建、楼宇共建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党在社会新兴领域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二是建立“责任”基层组织和“过硬”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在突发事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处置突发事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方案和工作预案,解决问题、查找隐患。从制度和机制上强化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全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和职责。三是锤炼“先进”党员队伍。农村党员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围绕“三农”工作实际,突出党员先进性建设,要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年龄老化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党员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建立体现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引导农村党员增强先锋意识、稳定意识和发展意识,努力争当抓发展、促稳定、保平安、能帮扶的模范。

要创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干预与协调为主导、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为依托的互动过程。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变以往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的大包大揽式的社会管理旧格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必然选择,也是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根本点和关键所在。应在以下层面下功夫:

1、在县(区)层面,通过推广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等做法,确保权力公开、规范、透明运行,重点解决好联系群众的问题。开展以“比能力看作风、比服务看效能、比成绩看贡献”为主要内容的“三比三看”创新服务活动。规范细化工作程序,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开展“红旗窗口”、“服务明星”及“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青年文明号”等文明创建活动,全方位开展工作竞赛,并营造“学榜样、学先进”的浓厚氛围。

2、在乡镇(街道)层面,通过落实以岗定责、以事管人的机制和干部深入一线、深入基层的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效能,重点解决好方便群众的问题。在乡镇(街道)设置便民服务大厅,规范各“进驻”部门(单位)的服务事项,并加强督导。

3、在乡村(社区)层面,通过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提高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重点解决好服务群众的问题。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推进“12345”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即一个中心(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两个一”(一个宣传栏、一个村民学校)、“三个室”(警务值勤室、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四个站”(救助帮扶站、医疗卫生站、计生服务站、农情信息站)、“五个队”(文化活动队、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体育运动队、环境保洁队)。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方面,要坚持统分结合的原则,建立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智障家庭等困难人群的帮扶救助机制,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同时,针对山区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农村成为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地”的情况,一方面大力推进“关爱工程”,及时掌握留守人员的困难并协助解决;另一方面,建立农业劳务服务队,如成立以农村党员为主的党员帮工队,通过对种、管、收等环节实行有偿服务,缓解农村“留守人员”劳动压力,并积极为留守劳动力开辟新的致富门路。


相关内容

  • 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以创新精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基层组织建 ...

  • 2015山东三支一扶农业农村政策
  • 农业农村政策的学习,大家平时可以多关注"三农问题"的相关政策,如: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内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农村工作实务,如 ...

  •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2015-02-02 09:16 来源:新华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新华网北京2月1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全文 ...

  • 2015河南乡镇公务员考试
  • 河南中公教育官方网站:http://he.offcn.com/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 ...

  •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年心得体会
  •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负有义不容辞的重任.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 ...

  • 基层建设年心得体会
  •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全部和战斗力的基础,负有义不容辞的重任。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基层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
  •  “xxx”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 ...

  •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 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4年01月19日 18:18 中国广播网 我有话说(222人参与) [推荐阅读]人民日报解读一号文件:饿肚子岁月不能忘 新华社北京1月1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2013年,农 ...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