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英雄情结
第一次认识袁崇焕是在《明史》中,第二次认识袁崇焕是在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中,第三次认识袁崇焕是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至于在网上认识袁崇焕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袁崇焕究竟是千古忠臣,还是大明汉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代知识分子大多数不懂军事,难以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笔者试图通过短短的几千字讲别人所未讲,发别人所未发,一一解除读者心中的疑虑,请耐心往下看。
首先要做一些铺垫,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胜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战争胜负一靠情报,二靠实力,三靠战术,四靠信念。但整体来看,长远来看,多次来看,战争胜负靠实力!什么是实力?做一个能说明问题的类比,中国乒乓球队百战百胜,就是靠实力,巴西足球队百战百胜就是靠实力。在足球场上想赢得一次比赛的胜利,一次比赛定输赢,这可以不靠实力,有多种手段可以采取,甚至是吹黑哨。但是如果通过一百场比赛决定两支球队的输赢就必须靠实力,没有其他捷径可以走。一次战役的胜利是许多单兵做战获取胜利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造成的。在冷兵器时代单兵做战取胜一靠力量大,二靠速度快,三靠准确命中目标,三者缺一不可。成年人打孩子,可以说是百战百胜,为什么百战百胜?因为在孩子面前,成年人有绝对实力!也只有在对手面前有绝对实力,才可以百战百胜!岳飞挽弓300斤,又是武功高手,移动速度快,命中目标准,所以一县之内没有对手,成为一代名将。如果宋朝士兵体质人人像岳飞这样,金国必然不敢南下侵宋。熊廷弼身高2米4,能上下翻飞舞动一百多
斤的大刀,骑上马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一县之中没有对手,最终成为明朝一代名将。如果明朝的士兵体质人人都像熊廷弼一样,后金努尔哈赤必然不敢南下侵明!(可惜中原地区一朝一代像岳飞、熊廷弼一样的人总数不超过个位数。)
自秦汉以来,中原朝廷与北方入侵者反复交战不下千次,整体来看中原朝廷胜少负多,北方入侵者大多数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为什么呢?这与中原人的体质整体虚弱有必然的关系。整体来看,自春秋战国中原武士制度崩溃之后,中原地区变乱纷呈,老百姓的体质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
就像演戏一样,戏戏不同,戏戏套路又大体相同。和平一段时间后,中原人口迅速增加,北方游牧一听说中原人口数目之众,就心生敬畏之心,几次肢体接触之后,就发现中原老百姓体质一般,又经历几次小冲突之后发现中原士兵不堪一击,所以胆子越来越大,最终心生南下入侵之心。南北朝时期,以汉人为正统的宋齐梁陈萎缩在江南一角,最终被北朝颠覆。北宋时期,边患不断,辽欺压北宋,金欺压南宋,蒙古最终颠覆南宋。南宋时期,士兵平均身高不足1米7,与元军交锋一溃千里。(注,元朝先锋士兵平均身高1米9,再加上骑兵优势,与宋军作战几乎百战百胜。)大明始终不能完全灭掉蒙古,中后期又有倭寇海患,后金骚边。一个名叫袁崇焕的悲情英雄出场了。
袁崇焕自幼爱好军事武功,投入学习的时间比一般读书人要少一些,直到35岁才考中进士(明朝时科举竞争激烈,中进士的难度不低于考上清华北大,袁崇焕用心不专,所以考了多次才考中。)
由于自幼习武并且周围没有对手,袁崇焕对战胜敌人充满自信,
经常梦想有朝一日边关杀敌报效国家。袁崇焕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这个英雄情结一直伴随他的一生。终于有一天,袁崇焕成为明朝边关将领,有机会实现少年的梦想,他的个人生死和大明朝廷的生死纠缠在一起„„
他积极地奋斗着„„
在袁崇焕镇守辽东以前,大明军队人数虽众但是积贫积弱,一言难尽,十几万大军与后金一战即全军覆没的次数至少在五次以上,后金骑兵人数虽少但是野战快如闪电,凶残勇猛无比。在敌我实力对比悬殊的残酷现实面前,袁的自信没有退缩,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
问题1:大明国民普遍体质虚弱,没有优质兵源。解决办法:集全国之优势,不局一格,选拔狼兵。有广西兵,有辽兵,有蒙古兵等等,只要能打即可。做一个类比,明朝其他军队的征兵标准是普通士兵标准,袁崇焕的征兵标准是飞行员标准。再做一个类比,明朝其他军队的士兵是泥土捏的,是普通兵;而袁崇焕的士兵是水泥铸造的,是特种兵。(即使是这样,单兵素质也比不上后金士兵。犹如朝鲜战争时期,我志愿军虽做战勇猛也无法单兵消灭美国士兵。)
问题2:将士普遍患有恐金症。(类似于今天中国足球队患有恐韩症)
解决方法:袁崇焕以文人出身,拥有武人素质,靠个人魅力赢得满桂、祖大寿、赵率教等人的衷心佩服,建立了自己的核心团队,树立了誓死与后金战斗的信念。信念又与重赏相结合,让那些奋勇杀敌的士兵个个发家致富,成为职业士兵。
问题3:大明士兵为步兵,移动速度慢,后金士兵为骑兵,移动
速度快。
解决办法:第一引进新式武器,从葡萄牙进口13门佛郎机大炮。骑兵速度快,不如炮弹飞得快。第二训练自己的骑兵。训练骑兵是一个高度消耗人力,马力,财力的过程。袁崇焕不畏任何困难,终于建立了自己的一支骑兵队伍。(注,这支骑兵队伍战斗力在大明军队野战中首屈一指,但与后金相比杯水车薪而已(这支骑兵队伍主力只有5000人,后金有骑兵20万)。你懂的!数量不如对方,单兵不如对方,马匹不如对方等等)第三、战略上坚持守城防御,避免野战。
问题n:
解决办法:„„
一切努力没有白废,终于赢来扬名的一战——宁远大捷。宁远大捷,后金攻城损失惨重,努尔哈赤被炸伤后主动撤退,战役结束。此次大捷极大振奋了大明朝野上下。袁崇焕的英雄情结得到了实现。(注,宁远之战,后金损失惨重,明军队也损失极为惨重,如果不是努尔哈赤被炸伤主动撤退,此次战役只能说是两败俱伤。向朝廷上书称此战为大捷,只有宣传意义。再加一点,还有负面影响,就是给朝廷造成了错觉,让朝廷再一次误以为明朝为天朝大国,上邦之国,已经有实力消灭后金的侵犯。)
努尔哈赤死了,四年之后,皇太极来了。经过较量,后金已经知道袁崇焕的军队真能打。经过多次较量,后金也知道了大明军队也只有这一支军队能打。于是皇太极学聪明了:你不是能打吗?我不和你打了,我不走近道儿,走远道儿。从辽东绕道蒙古、遵化直取大明京师。虽然多走了1000里路,却避开了袁崇焕,值!
果然,后金势如破竹,就攻到了北京城墙脚下,己巳之变诞生了,袁崇焕下狱了,死了,14年之后,大明朝廷没有了。
一部分京城百姓误认为是袁崇焕将后金军军队引入了北京,有通敌叛国之嫌。如果袁崇焕真要勤王救驾,为什么不把后金围追堵截在长城以外?
首先,如果后金军军队走宁远锦州山海关,攻入北京,则袁崇焕该杀,他负责这条线嘛。但是后金走的不是这条线路,袁崇焕没有责任。其次,敌我实力对比悬殊。袁崇焕的队伍战斗力虽然国内一流,但是只能依托城墙佛朗机大炮打防御战,不能和后金队伍打阵地战。一旦离开了城墙和大炮,则袁崇焕如果想打赢后金只能靠智取,而不能靠硬碰硬,硬碰硬就会速死,速死之后,后金就攻破北京。这一次,皇太极没有给对手以智取的机会,(赵率教的救兵在遵化和后金硬碰硬一战之下,全军覆没,赵率教战死。称赵率教“中伏”是照顾大明的面子。)很快后金就冲到德胜门、广渠门下。袁崇焕眼含热泪肯请崇祯帝允许军队进入城内打防御战,而崇祯帝不允。无奈之下,袁崇焕没有退缩,指挥手下在城外布阵用血肉之躯将金兵阻挡在北京城墙外。(注,后金没有攻下北京城,因为后金遭到袁崇焕骑兵突然袭击而受创!袁崇焕也只有在情报准确,战术得当,对后金突袭击才能获得一次野战的胜利。)
己巳之变,后金大掠而归。而大明的赵率教战死了,满桂战死了,袁崇焕下狱了(最后冤死了),祖大寿出走了。经过此次较量,袁崇焕的军队伤亡损失惨重,仅剩祖大寿带走的一小支骑兵队伍。(注,后来这支队伍归吴三桂率领,曾经横扫大西南。没有了清兵,这就是
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队伍,前文已经说明。)在后金面前大明失去了最后一支具备防御实力的队伍!
袁崇焕最终冤死了,在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贪婪奸滑的官吏、愚昧无知的百姓和敌对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冤死了!他誓死保卫的大明让他的心碎了!只剩下一个英雄情结留给了后人,让我苟且偷生之辈嗟呀不已!
崇祯皇帝高高在上„„
你袁崇焕自称五年平辽,我相信你。你要钱,我给钱,你要粮,我给粮,你要人我给人,你为什么打不过后金?后金厉害,你为什么不更厉害?竟然让后金打到北京城下,你为什么不在长城之外和后金决战?赵率教能战死,你为什么不能战死?满桂身上布满了伤疤,你的身上为什么没有布满伤疤?后金大掠而归,京城官员百姓损失惨重,这笔账记在谁身上?你是不是通敌叛国?你竟然想进入北京城内御敌,你是不是反了?你敢杀毛文龙,我就敢杀你袁崇焕!
袁崇焕无以自明,只有沉默沉默沉默!
天下承平日久,下自黎民百姓,上至皇亲国戚,莫不以天朝大国,上邦之国自居!我们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蛮夷的强大都是扯淡!文人不耕不战不练,手无傅鸡之力,大多数不知兵。每当看到历史当中北方游牧侵我中华,莫不咬牙切齿而愤慨!每当看到我中华某人走及奔马,力制牵牛,身高过丈,就怀疑度量衡变了、史书错了、夸张写法!每当听说我朝百姓体质衰弱就勃然大怒!每当看到我朝全军覆没而战败,就怀疑是„„!每当看到我朝与外国议和,就怀疑朝廷无能。
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造就了袁崇焕的沉默,造就了大明的
悲剧!特别坏的人很少,特别好的人也很少,居于中间的人很多。英雄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却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大明的悲剧是必然的!
至到今天,正视历史,走出国门,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坐井观天!
牛飞龙2016年3月8日星期二
袁崇焕的英雄情结
第一次认识袁崇焕是在《明史》中,第二次认识袁崇焕是在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中,第三次认识袁崇焕是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至于在网上认识袁崇焕已经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袁崇焕究竟是千古忠臣,还是大明汉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现代知识分子大多数不懂军事,难以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笔者试图通过短短的几千字讲别人所未讲,发别人所未发,一一解除读者心中的疑虑,请耐心往下看。
首先要做一些铺垫,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胜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而言之战争胜负一靠情报,二靠实力,三靠战术,四靠信念。但整体来看,长远来看,多次来看,战争胜负靠实力!什么是实力?做一个能说明问题的类比,中国乒乓球队百战百胜,就是靠实力,巴西足球队百战百胜就是靠实力。在足球场上想赢得一次比赛的胜利,一次比赛定输赢,这可以不靠实力,有多种手段可以采取,甚至是吹黑哨。但是如果通过一百场比赛决定两支球队的输赢就必须靠实力,没有其他捷径可以走。一次战役的胜利是许多单兵做战获取胜利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造成的。在冷兵器时代单兵做战取胜一靠力量大,二靠速度快,三靠准确命中目标,三者缺一不可。成年人打孩子,可以说是百战百胜,为什么百战百胜?因为在孩子面前,成年人有绝对实力!也只有在对手面前有绝对实力,才可以百战百胜!岳飞挽弓300斤,又是武功高手,移动速度快,命中目标准,所以一县之内没有对手,成为一代名将。如果宋朝士兵体质人人像岳飞这样,金国必然不敢南下侵宋。熊廷弼身高2米4,能上下翻飞舞动一百多
斤的大刀,骑上马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一县之中没有对手,最终成为明朝一代名将。如果明朝的士兵体质人人都像熊廷弼一样,后金努尔哈赤必然不敢南下侵明!(可惜中原地区一朝一代像岳飞、熊廷弼一样的人总数不超过个位数。)
自秦汉以来,中原朝廷与北方入侵者反复交战不下千次,整体来看中原朝廷胜少负多,北方入侵者大多数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为什么呢?这与中原人的体质整体虚弱有必然的关系。整体来看,自春秋战国中原武士制度崩溃之后,中原地区变乱纷呈,老百姓的体质一朝不如一朝,一代不如一代。
就像演戏一样,戏戏不同,戏戏套路又大体相同。和平一段时间后,中原人口迅速增加,北方游牧一听说中原人口数目之众,就心生敬畏之心,几次肢体接触之后,就发现中原老百姓体质一般,又经历几次小冲突之后发现中原士兵不堪一击,所以胆子越来越大,最终心生南下入侵之心。南北朝时期,以汉人为正统的宋齐梁陈萎缩在江南一角,最终被北朝颠覆。北宋时期,边患不断,辽欺压北宋,金欺压南宋,蒙古最终颠覆南宋。南宋时期,士兵平均身高不足1米7,与元军交锋一溃千里。(注,元朝先锋士兵平均身高1米9,再加上骑兵优势,与宋军作战几乎百战百胜。)大明始终不能完全灭掉蒙古,中后期又有倭寇海患,后金骚边。一个名叫袁崇焕的悲情英雄出场了。
袁崇焕自幼爱好军事武功,投入学习的时间比一般读书人要少一些,直到35岁才考中进士(明朝时科举竞争激烈,中进士的难度不低于考上清华北大,袁崇焕用心不专,所以考了多次才考中。)
由于自幼习武并且周围没有对手,袁崇焕对战胜敌人充满自信,
经常梦想有朝一日边关杀敌报效国家。袁崇焕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这个英雄情结一直伴随他的一生。终于有一天,袁崇焕成为明朝边关将领,有机会实现少年的梦想,他的个人生死和大明朝廷的生死纠缠在一起„„
他积极地奋斗着„„
在袁崇焕镇守辽东以前,大明军队人数虽众但是积贫积弱,一言难尽,十几万大军与后金一战即全军覆没的次数至少在五次以上,后金骑兵人数虽少但是野战快如闪电,凶残勇猛无比。在敌我实力对比悬殊的残酷现实面前,袁的自信没有退缩,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
问题1:大明国民普遍体质虚弱,没有优质兵源。解决办法:集全国之优势,不局一格,选拔狼兵。有广西兵,有辽兵,有蒙古兵等等,只要能打即可。做一个类比,明朝其他军队的征兵标准是普通士兵标准,袁崇焕的征兵标准是飞行员标准。再做一个类比,明朝其他军队的士兵是泥土捏的,是普通兵;而袁崇焕的士兵是水泥铸造的,是特种兵。(即使是这样,单兵素质也比不上后金士兵。犹如朝鲜战争时期,我志愿军虽做战勇猛也无法单兵消灭美国士兵。)
问题2:将士普遍患有恐金症。(类似于今天中国足球队患有恐韩症)
解决方法:袁崇焕以文人出身,拥有武人素质,靠个人魅力赢得满桂、祖大寿、赵率教等人的衷心佩服,建立了自己的核心团队,树立了誓死与后金战斗的信念。信念又与重赏相结合,让那些奋勇杀敌的士兵个个发家致富,成为职业士兵。
问题3:大明士兵为步兵,移动速度慢,后金士兵为骑兵,移动
速度快。
解决办法:第一引进新式武器,从葡萄牙进口13门佛郎机大炮。骑兵速度快,不如炮弹飞得快。第二训练自己的骑兵。训练骑兵是一个高度消耗人力,马力,财力的过程。袁崇焕不畏任何困难,终于建立了自己的一支骑兵队伍。(注,这支骑兵队伍战斗力在大明军队野战中首屈一指,但与后金相比杯水车薪而已(这支骑兵队伍主力只有5000人,后金有骑兵20万)。你懂的!数量不如对方,单兵不如对方,马匹不如对方等等)第三、战略上坚持守城防御,避免野战。
问题n:
解决办法:„„
一切努力没有白废,终于赢来扬名的一战——宁远大捷。宁远大捷,后金攻城损失惨重,努尔哈赤被炸伤后主动撤退,战役结束。此次大捷极大振奋了大明朝野上下。袁崇焕的英雄情结得到了实现。(注,宁远之战,后金损失惨重,明军队也损失极为惨重,如果不是努尔哈赤被炸伤主动撤退,此次战役只能说是两败俱伤。向朝廷上书称此战为大捷,只有宣传意义。再加一点,还有负面影响,就是给朝廷造成了错觉,让朝廷再一次误以为明朝为天朝大国,上邦之国,已经有实力消灭后金的侵犯。)
努尔哈赤死了,四年之后,皇太极来了。经过较量,后金已经知道袁崇焕的军队真能打。经过多次较量,后金也知道了大明军队也只有这一支军队能打。于是皇太极学聪明了:你不是能打吗?我不和你打了,我不走近道儿,走远道儿。从辽东绕道蒙古、遵化直取大明京师。虽然多走了1000里路,却避开了袁崇焕,值!
果然,后金势如破竹,就攻到了北京城墙脚下,己巳之变诞生了,袁崇焕下狱了,死了,14年之后,大明朝廷没有了。
一部分京城百姓误认为是袁崇焕将后金军军队引入了北京,有通敌叛国之嫌。如果袁崇焕真要勤王救驾,为什么不把后金围追堵截在长城以外?
首先,如果后金军军队走宁远锦州山海关,攻入北京,则袁崇焕该杀,他负责这条线嘛。但是后金走的不是这条线路,袁崇焕没有责任。其次,敌我实力对比悬殊。袁崇焕的队伍战斗力虽然国内一流,但是只能依托城墙佛朗机大炮打防御战,不能和后金队伍打阵地战。一旦离开了城墙和大炮,则袁崇焕如果想打赢后金只能靠智取,而不能靠硬碰硬,硬碰硬就会速死,速死之后,后金就攻破北京。这一次,皇太极没有给对手以智取的机会,(赵率教的救兵在遵化和后金硬碰硬一战之下,全军覆没,赵率教战死。称赵率教“中伏”是照顾大明的面子。)很快后金就冲到德胜门、广渠门下。袁崇焕眼含热泪肯请崇祯帝允许军队进入城内打防御战,而崇祯帝不允。无奈之下,袁崇焕没有退缩,指挥手下在城外布阵用血肉之躯将金兵阻挡在北京城墙外。(注,后金没有攻下北京城,因为后金遭到袁崇焕骑兵突然袭击而受创!袁崇焕也只有在情报准确,战术得当,对后金突袭击才能获得一次野战的胜利。)
己巳之变,后金大掠而归。而大明的赵率教战死了,满桂战死了,袁崇焕下狱了(最后冤死了),祖大寿出走了。经过此次较量,袁崇焕的军队伤亡损失惨重,仅剩祖大寿带走的一小支骑兵队伍。(注,后来这支队伍归吴三桂率领,曾经横扫大西南。没有了清兵,这就是
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队伍,前文已经说明。)在后金面前大明失去了最后一支具备防御实力的队伍!
袁崇焕最终冤死了,在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贪婪奸滑的官吏、愚昧无知的百姓和敌对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冤死了!他誓死保卫的大明让他的心碎了!只剩下一个英雄情结留给了后人,让我苟且偷生之辈嗟呀不已!
崇祯皇帝高高在上„„
你袁崇焕自称五年平辽,我相信你。你要钱,我给钱,你要粮,我给粮,你要人我给人,你为什么打不过后金?后金厉害,你为什么不更厉害?竟然让后金打到北京城下,你为什么不在长城之外和后金决战?赵率教能战死,你为什么不能战死?满桂身上布满了伤疤,你的身上为什么没有布满伤疤?后金大掠而归,京城官员百姓损失惨重,这笔账记在谁身上?你是不是通敌叛国?你竟然想进入北京城内御敌,你是不是反了?你敢杀毛文龙,我就敢杀你袁崇焕!
袁崇焕无以自明,只有沉默沉默沉默!
天下承平日久,下自黎民百姓,上至皇亲国戚,莫不以天朝大国,上邦之国自居!我们的问题都是小问题,蛮夷的强大都是扯淡!文人不耕不战不练,手无傅鸡之力,大多数不知兵。每当看到历史当中北方游牧侵我中华,莫不咬牙切齿而愤慨!每当看到我中华某人走及奔马,力制牵牛,身高过丈,就怀疑度量衡变了、史书错了、夸张写法!每当听说我朝百姓体质衰弱就勃然大怒!每当看到我朝全军覆没而战败,就怀疑是„„!每当看到我朝与外国议和,就怀疑朝廷无能。
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造就了袁崇焕的沉默,造就了大明的
悲剧!特别坏的人很少,特别好的人也很少,居于中间的人很多。英雄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却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大明的悲剧是必然的!
至到今天,正视历史,走出国门,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坐井观天!
牛飞龙2016年3月8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