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象牙塔"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听、说、读等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无论是面对眼前的考试,还是面对将来的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但是,现在的学生写作水平甚是让人担忧,学生的作文总是出现内容空洞、人云亦云等现象,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育界不断探索的论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 写作能力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始终没能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导致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成了语文课堂中的鸡肋,使得学生的作文出现很多问题。   1.内容虚假,意义拔高   中学生是一群并未真正接触社会的群体,他们所熟悉的不过是家庭、学校,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极少。有限的接触,大大阻碍了他们写作素材的获得。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依然成风,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的可以负担过重,成天游弋于试题、答案的汪洋大海,生活范围仅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接触电视、报纸、杂志的次数很少。文娱活动几乎为零,有时连每周仅有的一、二节体育课也要奉献给主科。在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环境里,学生缺少社会阅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认知与感悟,毫无生活积累可言,“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为了考试就不得不编造,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干巴巴的,表达的往往是“虚情假意”。所以,他们的作文并不能打动人,缺乏心理的真实表露,尽是些“伟大”的空话,意义拔高,内容牵强。   2.思维定式。写法模式化   应试教育造成的氛围屡屡得不到改善,应试使学生的思想一直处于临战状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于注重对文体的要求,这种作文教学有它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因为它仅局限在文体训练的范围内,偏重写作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生搬硬套、无所用心,要么东拼西凑、移花接木,长期这样则形成的思维定式,造成了大家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同一模式。这种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的质量,却反而使作文教学走向机械化、模式化的道路,并造成学生作文的思维定势。在学生的习作、尤其是中考考场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如出一辙,缺少创意,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比如在立意方面,对于一个写作对象,许多学生都习惯于拿老眼光去观察,从老角度去表达,以致主题落入窠臼,立意简单。   3.语言枯涩,缺乏生动性   学生的作文除了存在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则是语言枯涩、乏味。缺乏生动性,通篇平铺直叙,对故事的叙述缺乏技巧性,对任人物的形象描绘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作文的语言是最先进入读者眼帘中的,所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是抓住读者的主要因素。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教师也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希望能够变“学生怕作文”为“学生爱作文”。在我的不断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细心观察。获得素材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才能写出更生动、真实、接近生活的文章。鲁迅先生曾说过:“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观察,即观察生活,从广博的生活中攫取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看别人的作品,则是为了解决写作中的“怎么写”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充分发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感官作用,运用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的方法,留心于大自然的日月阴晴,风雨变化;观察人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了解人的心声,注意自己的体验、联想与想象。在观察中,重视指导学生把提高思想认识同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开创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言可发、有感可抒的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心景况。比如,写秋天,则可以以“秋天”为主题,让学生自主命题,给学生一个观察的范围,让学生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方面去观察,细心品味,从生活中发现秋的特点,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秋天。   2.发扬个性,体味真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过程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以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增加个性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大干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养成读书、看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让学生把社会作为课堂,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世界的观察、人情的体味,写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套话、假话;鼓励学生运用课外知识自己去创作,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性写作。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写作特点。   3.注重积累,丰富语言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作文中的情感是需要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课堂上,老师积累一些优秀的句子及段落,让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课下,让学生从平时的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语汇或句子、片段,并分门别类,争取全部背诵下来。每节课或早自习利用5分钟进行口头作文比赛。或者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快速构思、立意必须明确、行文中必须有这段优美的语句,然后学生总评,讨论小组打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作文语言,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抛开文体。放飞自由   学生的作文往往受文体的限制,一篇好的作文,因为文体不符合要求却得不到高分,学生的才华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下降。不同的文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模式套用法,对应试教育固然管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是很受限制的。学生的作文既然要求诉真情、讲真话,那么就应该摒弃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求对文体的限制,给作文以自由,还作文活力。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学生作文,老师要先明白为什么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只有教师注重作文教学,那么学生才会注重作文。作文教学应该还作文以自由,使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教师要对学生作文的引导仍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做到使学生的作文从“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中走出来,实现“以我手写我心”,写出有真情实感、有灵魂有内容的作文。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都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听、说、读等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到写作能力的培养上来。无论是面对眼前的考试,还是面对将来的工作,都离不开写作。但是,现在的学生写作水平甚是让人担忧,学生的作文总是出现内容空洞、人云亦云等现象,作文教学仍然是语文教育界不断探索的论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学生 写作能力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始终没能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导致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作文成了语文课堂中的鸡肋,使得学生的作文出现很多问题。   1.内容虚假,意义拔高   中学生是一群并未真正接触社会的群体,他们所熟悉的不过是家庭、学校,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接触极少。有限的接触,大大阻碍了他们写作素材的获得。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依然成风,学生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的可以负担过重,成天游弋于试题、答案的汪洋大海,生活范围仅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接触电视、报纸、杂志的次数很少。文娱活动几乎为零,有时连每周仅有的一、二节体育课也要奉献给主科。在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环境里,学生缺少社会阅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认知与感悟,毫无生活积累可言,“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为了考试就不得不编造,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干巴巴的,表达的往往是“虚情假意”。所以,他们的作文并不能打动人,缺乏心理的真实表露,尽是些“伟大”的空话,意义拔高,内容牵强。   2.思维定式。写法模式化   应试教育造成的氛围屡屡得不到改善,应试使学生的思想一直处于临战状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于注重对文体的要求,这种作文教学有它自身的优点,但也存在不少缺陷。这是因为它仅局限在文体训练的范围内,偏重写作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生搬硬套、无所用心,要么东拼西凑、移花接木,长期这样则形成的思维定式,造成了大家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同一模式。这种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的质量,却反而使作文教学走向机械化、模式化的道路,并造成学生作文的思维定势。在学生的习作、尤其是中考考场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如出一辙,缺少创意,缺少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比如在立意方面,对于一个写作对象,许多学生都习惯于拿老眼光去观察,从老角度去表达,以致主题落入窠臼,立意简单。   3.语言枯涩,缺乏生动性   学生的作文除了存在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则是语言枯涩、乏味。缺乏生动性,通篇平铺直叙,对故事的叙述缺乏技巧性,对任人物的形象描绘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作文的语言是最先进入读者眼帘中的,所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是抓住读者的主要因素。   面对学生作文中的种种问题,我们教师也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希望能够变“学生怕作文”为“学生爱作文”。在我的不断教学实践探索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1.细心观察。获得素材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才能写出更生动、真实、接近生活的文章。鲁迅先生曾说过:“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观察,即观察生活,从广博的生活中攫取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看别人的作品,则是为了解决写作中的“怎么写”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充分发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感官作用,运用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的方法,留心于大自然的日月阴晴,风雨变化;观察人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了解人的心声,注意自己的体验、联想与想象。在观察中,重视指导学生把提高思想认识同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的材料、捕捉切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开创学生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言可发、有感可抒的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心景况。比如,写秋天,则可以以“秋天”为主题,让学生自主命题,给学生一个观察的范围,让学生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方面去观察,细心品味,从生活中发现秋的特点,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秋天。   2.发扬个性,体味真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文过程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以我手写我心”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增加个性化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大干世界的观察和认识,养成读书、看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让学生把社会作为课堂,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世界的观察、人情的体味,写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套话、假话;鼓励学生运用课外知识自己去创作,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性写作。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写作特点。   3.注重积累,丰富语言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情动于衷而形于言,作文中的情感是需要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的。课堂上,老师积累一些优秀的句子及段落,让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课下,让学生从平时的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语汇或句子、片段,并分门别类,争取全部背诵下来。每节课或早自习利用5分钟进行口头作文比赛。或者给学生一段文字,让学生快速构思、立意必须明确、行文中必须有这段优美的语句,然后学生总评,讨论小组打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作文语言,而且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抛开文体。放飞自由   学生的作文往往受文体的限制,一篇好的作文,因为文体不符合要求却得不到高分,学生的才华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下降。不同的文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模式套用法,对应试教育固然管用,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是很受限制的。学生的作文既然要求诉真情、讲真话,那么就应该摒弃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由发挥,不要求对文体的限制,给作文以自由,还作文活力。   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学生作文,老师要先明白为什么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就是说话,用笔说话。”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提高的,只有教师注重作文教学,那么学生才会注重作文。作文教学应该还作文以自由,使作文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任何自由都不是绝对的,教师要对学生作文的引导仍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做到使学生的作文从“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中走出来,实现“以我手写我心”,写出有真情实感、有灵魂有内容的作文。


相关内容

  • 走出象牙塔
  • 参加工作前,我在温暖家庭里过着"贵族"生活.因喜欢文学,生活又平添了许多浪漫,唱歌.赏画.吟诗.摄影.旅游是我生活中的主旋律.那时我觉得生活非常浪漫.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水泥厂工作.这是一个建厂较晚的集体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设备没有完全机械化,除尘排烟设备尚未安装.第一天报 ...

  • 象牙塔里走出了"恶魔"
  • 摘要:被誉为"象牙塔"的校园里频频发生各种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本文就当前校园教职工教育分离.示范错位和学生恶性竞争.不尊重师长等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通过职业.学习压力和生长环境等各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知情意行几个方面找出相应的提高道德伦理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教职工 学生 道 ...

  • "国字头"科研走出象牙塔
  • "研究所做成果转化,不缺人才,不缺科学技术,最缺的是资金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 作为"中国科技第一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称"高交会")的资深主办单位和重要参展方,中科院专馆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架起桥梁.产业与合作需求.技术突破 ...

  • 大学生实践心得
  • 大学生实践心得 信息学院 08电本2班 苏焕庆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我们有着一颗服务大众的心!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 ...

  • 模具厂参观实践报告
  • 这个学期我们要上一门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课程,由曾应老师教。曾老师教的课与别的老师风格不同,他很注重实践,与实际相结合。在他的课上我听到很多看上去不重要,与书本知识不相关的东西,但只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去想,你会觉得他的课对我们的人生真的很有用。他的”市场经济”理论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让我有一种紧迫感和 ...

  •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LBZ
  • 寒假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快乐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的,我反复回忆.思索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几天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蓦然回首,虽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但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 ...

  • 捡树叶 原创教育感悟
  • 时令已是深秋.树上的叶子在渐渐脱落.一阵风吹来几片树叶便飞舞着落下.偶尔有几个女生走在路上,边说边笑着,其中一个女生一伸手便顺手接住一片,转身挥着手炫耀着,引得其他几个立即模仿.有的仰着头平伸着手接着:有的仰着头,用手指着:有的干脆猛地一跳,一把抓住一片飞舞着的叶子,于是一阵大笑接着一阵大笑,也许这 ...

  • 审美活动与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
  • 审美活动与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 陆瑾 文秘121 012012119 "美学"一向被视作一门"玄学",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而审美活动则常常被视作对生活的疏离乃至超脱.但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 ...

  • 走出迷茫自我
  • 走出迷茫自我,奠定未来的基础 在我第一次看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我内心其实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重要的课,十分不屑,我这么乐观,这么开朗,与人相处一般都非常融洽,心里绝对的健康,这个课对于我并没有多大用处,发发呆就过去了.但是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 作为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大学生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