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出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部长、党组书记)
2015年1月28日下午3时,环保部召开重要会议,中组部宣布最新的人事调整:现年5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接替已到退休年龄的周生贤,出任环保部部长、党组书记。2012年陈吉宁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备受瞩目,如今他成为环保部新掌门人,亦备受关注。
帅气的优等生
履历显示,在考上清华大学之前,陈吉宁先后就读于辽宁省盖县红卫小学(今盖州市实验小学)和盖县完全中学(今盖州市第一高中),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
对于这个盖州市第一高中的大师兄,陈吉宁给师弟尚岩的印象是“帅气”。2009年,在尚岩的高中毕业纪念册上,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高中印上了优秀校友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陈吉宁在第二页,戴着墨镜,白色衬衫,黑色领带,双手插兜,站在一座欧式的建筑前。
“优等生”,无疑是陈吉宁求学阶段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品质好、记忆力好、不善言谈。”盖州第一高中退休英语教师陈永选曾担任过陈吉宁初中时的班主任,在陈吉宁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他曾对营口本地媒体回忆道。
陈永选向媒体展示了当年的记分册,上面显示初中时陈吉宁每次考试成绩,在全学年都是数一数二的优等生。1981年,他以5 31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母校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
“上大学还是表现很突出的人,学习成绩非常好,好几门成绩都95分以上。”陈吉宁的一位大学同学回忆道。1986年,中国环境工程学科创始人陶葆楷,在清华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第一个奖学金,陈吉宁正是第一届唯一的奖学金获得者。正是凭着过硬的学习成绩和干部素质,1988年,硕士毕业的陈吉宁作为培养对象,被公派到英国留学。
1989年7月,在英国布鲁耐尔大学生物化学系短暂就读9个月后,陈吉宁转学到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他度过了在英国的十年。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进入该校的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助理研究员,直至1998年回国。
海归主任带来新气象
在陈吉宁同事眼中,“敢于挑战、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是他获得尊敬的原因之一。
陈吉宁敢于担当的一面,在归国伊始就有所显露。1998年回国后,他先是成为副教授,一年后,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他担任系主任,当时颇有争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回忆,大家都觉得陈吉宁太年轻了,但很快,陈吉宁就以行动给出了答案。
这个有着十年海外经历的“海归”主任,一系列措施引起了各系师生的瞩目。“他引进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人,吸引人才的手段也比较有魄力,把清华环境系带上了一个新台阶。”王占生说。
或许正因此,2002年至2009年期间的清华大学原书记、现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当年一直对陈吉宁赞赏有加,多次称赞陈吉宁是个有能力的年轻人。
2006年,42岁的陈吉宁被提拔为清华大学副校长。6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的第18任校长。但因为他当时并非院士,曾引发舆论关于名校校长是否应为院士的讨论。
有全局观、交流能力强,人缘好,同时还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新观点――这也同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对陈吉宁的看法。
钱易曾向媒体回忆,作为不是院士的校长,当年清华大学曾有一些老师找到钱易,希望作为同一领域的工程院院士钱易能推荐陈吉宁申报院士。钱易为此跟陈吉宁交流了意见,当时陈吉宁和她说了一句话:“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做校长),就不能再多考虑其他。”
未来面临严峻挑战
在学界和业界看来,陈吉宁无疑是一位环境领域的权威专家。
2013年4月,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向媒体介绍,政府部门正在进一步转变职能。对环保部来说,一些具体项目的环评审批权要下放,环保部今后主要职能就是从区域和产业布局的层面划定环保门槛――如此职能调整,陈吉宁无疑是适合的掌门人人选。
而当时吴晓青提及的“西部5省区重点行业发展战略环评报告”,正是由陈吉宁领衔完成。该报告明晰的正是该地区未来产业环境政策。战略规划正是陈吉宁的专业优势。
作为水领域的专家,陈吉宁曾先后主持过国家环保总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并曾主持过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在同行们看来,未来环保部部长面临的挑战颇为严峻。“一方面,中国环境积累的问题,已经接近顶点和极限;另一方面,在目前经济放缓、下行的形势下,再提环保,压力、阻力会更大。”
作为环境学界专家,陈吉宁无疑明白问题所在。此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曾提出过不少主张。如果一以贯之的话,他无疑将会继续重拳治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过,陈吉宁或许对自己面临的困难早有心理准备。
在201 1年的一次论坛上,陈吉宁表示,他曾用“单位土地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表征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对国内外的分析比对发现,如果没有“十倍”的技术进步的话,那今天所有复制欧洲和美国的治理模式都将很难成功,今后必然会遇到问题。
他预测说,2030年前后依然是中国环境压力阶段。“2030年之前我们想把环境压力减下去很难,这是发展阶段决定的,这是发展过程、人口决定的,这种高的环境压力会持续到2030年甚至2040年……”
(1964年2月出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部长、党组书记)
2015年1月28日下午3时,环保部召开重要会议,中组部宣布最新的人事调整:现年51岁的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接替已到退休年龄的周生贤,出任环保部部长、党组书记。2012年陈吉宁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备受瞩目,如今他成为环保部新掌门人,亦备受关注。
帅气的优等生
履历显示,在考上清华大学之前,陈吉宁先后就读于辽宁省盖县红卫小学(今盖州市实验小学)和盖县完全中学(今盖州市第一高中),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优等生。
对于这个盖州市第一高中的大师兄,陈吉宁给师弟尚岩的印象是“帅气”。2009年,在尚岩的高中毕业纪念册上,这个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高中印上了优秀校友的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陈吉宁在第二页,戴着墨镜,白色衬衫,黑色领带,双手插兜,站在一座欧式的建筑前。
“优等生”,无疑是陈吉宁求学阶段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品质好、记忆力好、不善言谈。”盖州第一高中退休英语教师陈永选曾担任过陈吉宁初中时的班主任,在陈吉宁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他曾对营口本地媒体回忆道。
陈永选向媒体展示了当年的记分册,上面显示初中时陈吉宁每次考试成绩,在全学年都是数一数二的优等生。1981年,他以5 31分的高考成绩,成为母校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
“上大学还是表现很突出的人,学习成绩非常好,好几门成绩都95分以上。”陈吉宁的一位大学同学回忆道。1986年,中国环境工程学科创始人陶葆楷,在清华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第一个奖学金,陈吉宁正是第一届唯一的奖学金获得者。正是凭着过硬的学习成绩和干部素质,1988年,硕士毕业的陈吉宁作为培养对象,被公派到英国留学。
1989年7月,在英国布鲁耐尔大学生物化学系短暂就读9个月后,陈吉宁转学到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他度过了在英国的十年。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进入该校的博士后工作站,担任助理研究员,直至1998年回国。
海归主任带来新气象
在陈吉宁同事眼中,“敢于挑战、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是他获得尊敬的原因之一。
陈吉宁敢于担当的一面,在归国伊始就有所显露。1998年回国后,他先是成为副教授,一年后,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他担任系主任,当时颇有争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占生回忆,大家都觉得陈吉宁太年轻了,但很快,陈吉宁就以行动给出了答案。
这个有着十年海外经历的“海归”主任,一系列措施引起了各系师生的瞩目。“他引进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人,吸引人才的手段也比较有魄力,把清华环境系带上了一个新台阶。”王占生说。
或许正因此,2002年至2009年期间的清华大学原书记、现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陈希,当年一直对陈吉宁赞赏有加,多次称赞陈吉宁是个有能力的年轻人。
2006年,42岁的陈吉宁被提拔为清华大学副校长。6年后,他成为清华大学的第18任校长。但因为他当时并非院士,曾引发舆论关于名校校长是否应为院士的讨论。
有全局观、交流能力强,人缘好,同时还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新观点――这也同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对陈吉宁的看法。
钱易曾向媒体回忆,作为不是院士的校长,当年清华大学曾有一些老师找到钱易,希望作为同一领域的工程院院士钱易能推荐陈吉宁申报院士。钱易为此跟陈吉宁交流了意见,当时陈吉宁和她说了一句话:“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做校长),就不能再多考虑其他。”
未来面临严峻挑战
在学界和业界看来,陈吉宁无疑是一位环境领域的权威专家。
2013年4月,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向媒体介绍,政府部门正在进一步转变职能。对环保部来说,一些具体项目的环评审批权要下放,环保部今后主要职能就是从区域和产业布局的层面划定环保门槛――如此职能调整,陈吉宁无疑是适合的掌门人人选。
而当时吴晓青提及的“西部5省区重点行业发展战略环评报告”,正是由陈吉宁领衔完成。该报告明晰的正是该地区未来产业环境政策。战略规划正是陈吉宁的专业优势。
作为水领域的专家,陈吉宁曾先后主持过国家环保总局“辽河流域‘十五’环境规划”和“全国面源污染控制政策框架与行动方案”,并曾主持过国家科技部“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在同行们看来,未来环保部部长面临的挑战颇为严峻。“一方面,中国环境积累的问题,已经接近顶点和极限;另一方面,在目前经济放缓、下行的形势下,再提环保,压力、阻力会更大。”
作为环境学界专家,陈吉宁无疑明白问题所在。此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也曾提出过不少主张。如果一以贯之的话,他无疑将会继续重拳治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不过,陈吉宁或许对自己面临的困难早有心理准备。
在201 1年的一次论坛上,陈吉宁表示,他曾用“单位土地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表征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对国内外的分析比对发现,如果没有“十倍”的技术进步的话,那今天所有复制欧洲和美国的治理模式都将很难成功,今后必然会遇到问题。
他预测说,2030年前后依然是中国环境压力阶段。“2030年之前我们想把环境压力减下去很难,这是发展阶段决定的,这是发展过程、人口决定的,这种高的环境压力会持续到2030年甚至20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