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货币体系

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更迭谈“碳货币”本位的可行性

——Louie 小智

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支配各国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旨在保障国家之间的贸易、维持世界经济稳定和有序的发展,促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要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它是以英国、拉丁货币联盟、荷兰、若干北欧国家及德国和美国实行国际金本位的基础上形成的。该货币由于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的增长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极端不平衡。因此,银行券兑换黄金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终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宣告解体。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国际上盛行金汇兑本位制。黄金仍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货币通过与黄金直接或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虽节约了黄金的使用,但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仍然存在。接着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它规定了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政府或央行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该体系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成就了美国的的金融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同时以固定的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紧密相依。但其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美国只有保持长期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而美元用作国际储备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坚挺和币值的稳定,这又要求美国是一个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相互矛盾,是个悖论即“特里芬难题”。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弱化,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且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并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6年IMF 通过《牙买加协定》:使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合法化;货币调节机制多样化,即牙买加体系。该体系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并可以灵敏地反映各国经济动态,同时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仍得以延续,所以牙买加体系实质是美元霸权的延续,且这一体系延续至今。

二、现行货币体系缺陷

1国际储备货币的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储备货币开始多元化,并逐渐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的局面。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能够较稳定的提供国际清偿能力,同时这也使得“特里芬难题”(一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对外长期保持贸易逆差,才能使该货币流出海外并不断扩散沉淀;而一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前提是保持币值稳定和坚挺,这就要求该国必须是长期贸易顺差国)在一定上程度上得到解决。但并没有根本解决一国货币同时具有两种法律属性的问题,而只是将矛盾分散化。

而现行的货币体系实质是“美元本位”。首先,在布雷顿森立体系即将崩溃之际,美国黄金储备急剧下降,单方面放弃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国际法义务,并积极推动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美国与沙特商定,沙特出口石油以美元计价结算,这一协议使得美元虽于黄金脱钩但仍然是各国必须持有的国际结算货币;其次,牙买加体系下,美元的发行量不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其发行权和发行量都由美联储决定,这使得美国坐拥世界财富;最后,据目前

来看在各国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币种,美元还是占主导地位。这三点足以证明当今货币体系已彻底过渡到美元本位制。而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正是由美元本位制所诱导的过度消费模式和金融创新导致的,并且席卷全球两年之久,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创。

2汇率机制的缺陷

由上文可知,牙买加体系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浮动汇率合法化,各国可自由选择其汇率制度安排,并逐渐形成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格局。第一类是盯住汇率制;第二类是相对于某种或某组货币具有有限灵活的汇率;第三类是较大灵活性的汇率。发达国家多采取自由浮动,发展中国家大都采用盯住汇率制。这种看似自由的汇率制度,暗藏着诸多问题。首先,各国央行经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来干预外汇市场、确定汇率,并不依据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发展趋势,致使汇率制度呈现出无序状态。同时这种并存制度加大了汇率体系的复杂程度,汇率不稳定,波荡较大,加大了金融危机风险。

而在当前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国家与以亚洲为中心的贸易国家构成中心-外围汇率制度框架。前者位于体系中心实行浮动汇率制,向外输出货币,控制世界金融市场的运转,而后者位于体系的外围通常采用盯住汇率制,大都通过美元满足支付需要,同时向中心国输入资源和提供市场。这些外围国在汇率安排上通常会采用盯住美元制,因而对美元依赖性较大。与此同时,美国没有维持汇率稳定的国际义务。在此情况下,很多国家被美国通过汇率方式绑架。一旦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很多容易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到外围国。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

目前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多元化,一国可以综合利用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内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等多种调节方式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相机选择。但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外,其他调节方式是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并没有任何对自行调节的制度约束和制度支持,即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没有制度化。而汇率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并不能产生立即效果,逆差国通常会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这也加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

4国际政策调节协调机制的缺陷

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不仅使得危机加速向外扩散,而且使得这种溢出效应成倍增加。但由于既缺乏有效且合法的全球决策组织,又没有有效的国际政策协调机制,使得成员国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协调困难,更不能保证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一致性。

5金融监管机构的缺陷

当今世界并没有真正建立全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而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承担全球金融监管的职责。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 已放弃干预各成员汇率的义务而专注于货币的自由兑换。这样只有等该国外汇危机及自由兑换或债权债务清偿时,IMF 才会出来干预,事实证明这种干预往往杯水车薪。其次,缺乏跨境金融监管系统使得对欧美的金融风险扩张行为不具有监督和约束能力,同时,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资本、短期资本监管不力。此外,当经济危机发生时IMF 并不能保护中国家的利益,而且它的相关职能(如让受原国维持清偿能力等)通常只起到保护发达国家的作用,同时对发展中国的援助也是百般刁难。最后,IMF 的各种国际制度缺乏预警性。这些使得金融危机加剧。

三、碳货币的本质及基本属性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些特定的商品上——货币产生,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货币的形态已从实物形态(金银等)进入到信用货币时代。所谓的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而碳货币就是以碳信用为内在基础的

碳排放权的货币表现形式,即碳排放权。

1信用属性

《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保协议,不仅制定了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总量和交易规则,还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 )、联合履约(JI )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三种交易机制。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碳排放权是基于国际规则的信用秩序而建立的,其价值是以国际公约的形式而确立的,所以碳排放权是以国际公约作为信用基础的。

2商品属性

首先,由上到国际性条约所签订的强制减排,下到各国对该国各企业的限排法律条例造就了碳排放额度的稀缺性,碳排放权由此产生了交换价值。其次,碳排放权得商品性主要体现在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交易单位转让或出售。从三大减排机制的巨大交易量和二级市场自发交易来看,碳排放权作为商品在买卖两家一次次背易手,各取所需,这足以体现其商品的性质。最后,在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技能通过现货交易,又能通过期货交易,与此同时,不同种类的碳排放权的价格涨落映射出其供求关系。

3碳排放权作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性

稀缺性、普遍可接受性和可计量性是能作为全球流通的国际货币所必备的性质。黄金如此,碳排放量指标(碳排放权)亦是如此。首先,碳排放量指标的稀缺性是不言而喻的,且前文已述。其次,碳排放量指标的普遍接受性。为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于1992在里约热内卢全球气候大会上签署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已有192个国家加入该条约。随后公约中的184个国家于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气候大会上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足以表明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可碳排放量指标,已具有相当的共识基础。此外,《京都议定书》创造性地提出的三种交易机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碳减排中获得经济利益。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当碳排放量指标成为GDP 增长的第一要素时,这种国际商品自然使各国欣然接受。最后,碳排放量指标具有可计量性。可计量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碳排放量的计算,二是碳排放指标总额的确定。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如IPCC 负责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监控,并定期对外公布数据。此外,很多国际权威机构也会定期发布空气中碳的排放数据。 4碳排放权作为国际货币的优越性

碳排放量指标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同质性、可增长性以及超主权性。首先,碳排放量指标的同质性,是其能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它不仅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平等性,还保证了其无地域、形态的差别。同质性主要体现在具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品质已于划分,质量可以评价;不同种类的“碳货币”评判标准不同,但其都代表一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内涵价值由“碳货币”间汇率高低来反映。而其可增长性,克服了金本位下因黄金产量枯竭而导致货币体系崩溃的困难,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发展碳减排空间也将发生延展。碳信用货币化与周小川行长提出的“超主权货币”(发展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思想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随着绿色GDP 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碳货币很有可能成为“超主权货币”的一个选择。

四、碳货币本位的优势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国际国币体系的变迁旨在解决原有货币体系的矛盾,以维护世界贸易。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以充分体现现有货币体系矛盾异常突出,尖锐化。随之碳货币本位体系走进人们的视线,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讨论。

如上所述,碳货币既具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若干商品属性,同时又具备类似纸币的信用特性,即商品信用本位。它的这一特殊价值使得碳货币本位体系既能跳出金本位的局限,又能克服信用本位的困难。首先,在金本位体系下,充当金本位的黄金往往是被囤积的,这本身就是灾难性的;其次储备大量的黄金又会带来的大量成本;最后其最大的弊端是本身的稀缺性往往会限制全球经济的发展。而当今信用本位下,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投放到的市场的货币量超过其实际需求量,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如美元总是过多是现行货币体系目前最大的难题。其次,货币体系以美元为锚,使得经济危机往往一发而动全身。追根溯源,碳货币的的商品性源于其信用特征。

五、碳货币本位的潜在问题

1碳货币发行总量及发行权问题

当下货币体系体现着霸权国意志,即由美元充当世界货币,美联储控制其发行权,并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如若真正实施碳货币本位,货币的发行权何去?货币的总量何从?根据减排能力余额说,碳货币的发行权取决于两点:一是减排能力的大小;二是减排约束程度和承诺及安排数量。即谁在减排上做的贡献大,谁的发行量就大。这又将引起关于发行权和发行量的争夺,本质上各国经济技术实力的较量。就当下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不用履行减排义务,在碳货币上占有一定优势。倘若未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位于同一起跑线上,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势必造成后者财富的流失。

2计价货币问题

首先,欧盟是较早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和建立碳市场的经济实体之一,凭借其完善的市场机制、发达的金融产品以及超大的市场占有量,使得欧元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次,美国凭借其世界领先的气候交易所以及碳交易平台,再加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使其较欧元次之;英国始终是碳减排的坚定执行国,再凭借伦敦全球碳交易中心的优势,在计价结算货币竞争中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日本凭借其先进的清洁技术也大力发展碳交易市场并用日元结算。随着各国参与碳交易的热情逐步提高,竞争也随之白热化。

3流通领域的完整性问题

《京都议定书》创建的三种交易机制,只是针对不同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交易,并不少涉及个人。尽管2006年英国的环境大臣Miliband 曾提出一个“碳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碳点”构想以及2009年韩国开始在全国家庭和店铺等非生产性单位全面开展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二氧化碳储值卡”计划,但其影响微乎其微。全球并没有因此形成将碳交易系统从国家和企业延伸到个人的热潮,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将其束之高阁。从而碳货币也没能成为一种具有完整流通领域的的货币。

4汇率机制的选择问题

采用固定汇率机制,类似于金本位下的铸币平价机制:两国货币的汇率以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为基准,汇率随外汇供求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在碳货币本位下,各国碳货币与一个标准品质的碳货币挂钩,以确定其含金量,从而确定不同国家碳货币的汇率基准。如若采用浮动汇率制,则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前者难度在于确认不同国家单位碳货币的含金量,而后者在于甄别不同碳货币的含金量。面对这些缺陷,作何选择?

5内在价值的稳定性

碳货币的内在价值基础受制于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首先,碳减排最主要的制度依托是《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条约,具有较大的政治风险。如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然而各国无法达成实质性的协议。2010

年的气候大会谈判仍是失败而归,气候大会成为了政治筹码,各方都不愿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妥协。最后经过各方努力终于在2011年南非班德气候大会上一致同意将《京都议定书》有效期延长5年,至2017年;新条约首次规定所有国家纳入减排范围,预计2015年起讨论及落实较严格的减排标准。但美国国务卿克里近日警告称: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一项从法律上要求各国减排的“条约”。

其次,碳排放量指标的价格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即全球宏观经济疲软,则碳排放交易市场亦随之低迷。只有整个经济持续发展,碳排放交易采趋于活跃。如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碳交易量和碳交易总额逐年上涨。而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碳交易市场价格一路狂跌。欧洲气候交易所CER 期货价格从2008年6-7月的每吨25欧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8欧元每吨,直到6月才有所反弹。与此同时,各国碳排放急转直下不用购买外部指标即可自足。此外,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也因种种原因而退出市场。

六、结语

货币的初衷是方便交易双方进行商品与服务的交换,但当其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时,,就事与愿违了。随着各种政治因素的涉入,货币就变了“味道”,既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亦不能保证参与者的公平性。碳货币具有充当超主权货币的潜质,建立碳本位货币体系可打破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重新构建真正的超主权、可持续的国际货币体系。

尽管这一设想很完美,同时各国对此亦有着统一共识的基础。但不可否认其实施难度是空前的。首先,当下国别性货币的发行是以国家主权力量为后盾的,这是世界性货币难以岂止的;其次,还存在着各国利益分配的的分歧、历史惯性突破和转换成本的困难;最后,其自身内部缺陷所造成的不确定。这些不利因素注定“碳货币”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的。

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历了从商品本位到信用本位的更迭。也许未来当各国达到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碳货币本位制不啻为一种选择。尽管它还很遥远。

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更迭谈“碳货币”本位的可行性

——Louie 小智

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支配各国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旨在保障国家之间的贸易、维持世界经济稳定和有序的发展,促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

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本位要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它是以英国、拉丁货币联盟、荷兰、若干北欧国家及德国和美国实行国际金本位的基础上形成的。该货币由于过于依赖黄金,而现实中黄金的增长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对黄金的需求,再加上各国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造成黄金储备分布极端不平衡。因此,银行券兑换黄金日益困难。一战爆发,各国终止黄金输出,停止银行券和黄金的自由兑换,国际金本位宣告解体。一战结束到30年代经济大萧条开始,国际上盛行金汇兑本位制。黄金仍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各国货币通过与黄金直接或间接挂钩,与黄金直接或间接保持固定的比价,代替黄金执行流通、清算和支付手段的职能,黄金只有在最后关头才能充当支付手段。虽节约了黄金的使用,但世界贸易的发展中对黄金的需求和黄金的产量仍然存在。接着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国际贸易体系进入长达十几年的混乱时期。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它规定了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政府或央行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该体系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成就了美国的的金融霸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决了国际储备短缺的困难,同时以固定的汇率稳定了世界金融市场,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紧密相依。但其自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美国只有保持长期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而美元用作国际储备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坚挺和币值的稳定,这又要求美国是一个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相互矛盾,是个悖论即“特里芬难题”。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弱化,出现全球性“美元过剩”,且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并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6年IMF 通过《牙买加协定》:使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浮动汇率合法化;货币调节机制多样化,即牙买加体系。该体系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并可以灵敏地反映各国经济动态,同时避免了布雷顿体系下调节失灵的尴尬。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仍得以延续,所以牙买加体系实质是美元霸权的延续,且这一体系延续至今。

二、现行货币体系缺陷

1国际储备货币的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储备货币开始多元化,并逐渐形成了美元、欧元和日元三足鼎立的局面。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能够较稳定的提供国际清偿能力,同时这也使得“特里芬难题”(一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对外长期保持贸易逆差,才能使该货币流出海外并不断扩散沉淀;而一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前提是保持币值稳定和坚挺,这就要求该国必须是长期贸易顺差国)在一定上程度上得到解决。但并没有根本解决一国货币同时具有两种法律属性的问题,而只是将矛盾分散化。

而现行的货币体系实质是“美元本位”。首先,在布雷顿森立体系即将崩溃之际,美国黄金储备急剧下降,单方面放弃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国际法义务,并积极推动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美国与沙特商定,沙特出口石油以美元计价结算,这一协议使得美元虽于黄金脱钩但仍然是各国必须持有的国际结算货币;其次,牙买加体系下,美元的发行量不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其发行权和发行量都由美联储决定,这使得美国坐拥世界财富;最后,据目前

来看在各国官方持有的外汇储备的币种,美元还是占主导地位。这三点足以证明当今货币体系已彻底过渡到美元本位制。而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正是由美元本位制所诱导的过度消费模式和金融创新导致的,并且席卷全球两年之久,使世界经济受到重创。

2汇率机制的缺陷

由上文可知,牙买加体系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浮动汇率合法化,各国可自由选择其汇率制度安排,并逐渐形成了以浮动汇率为主的混合汇率格局。第一类是盯住汇率制;第二类是相对于某种或某组货币具有有限灵活的汇率;第三类是较大灵活性的汇率。发达国家多采取自由浮动,发展中国家大都采用盯住汇率制。这种看似自由的汇率制度,暗藏着诸多问题。首先,各国央行经常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来干预外汇市场、确定汇率,并不依据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发展趋势,致使汇率制度呈现出无序状态。同时这种并存制度加大了汇率体系的复杂程度,汇率不稳定,波荡较大,加大了金融危机风险。

而在当前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国家与以亚洲为中心的贸易国家构成中心-外围汇率制度框架。前者位于体系中心实行浮动汇率制,向外输出货币,控制世界金融市场的运转,而后者位于体系的外围通常采用盯住汇率制,大都通过美元满足支付需要,同时向中心国输入资源和提供市场。这些外围国在汇率安排上通常会采用盯住美元制,因而对美元依赖性较大。与此同时,美国没有维持汇率稳定的国际义务。在此情况下,很多国家被美国通过汇率方式绑架。一旦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很多容易通过溢出效应影响到外围国。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

目前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多元化,一国可以综合利用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内经济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干预和贷款等多种调节方式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进行相机选择。但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外,其他调节方式是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并没有任何对自行调节的制度约束和制度支持,即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没有制度化。而汇率机制的自动调节功能并不能产生立即效果,逆差国通常会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这也加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

4国际政策调节协调机制的缺陷

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不仅使得危机加速向外扩散,而且使得这种溢出效应成倍增加。但由于既缺乏有效且合法的全球决策组织,又没有有效的国际政策协调机制,使得成员国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协调困难,更不能保证经济和金融政策的制定具有一致性。

5金融监管机构的缺陷

当今世界并没有真正建立全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而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承担全球金融监管的职责。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 已放弃干预各成员汇率的义务而专注于货币的自由兑换。这样只有等该国外汇危机及自由兑换或债权债务清偿时,IMF 才会出来干预,事实证明这种干预往往杯水车薪。其次,缺乏跨境金融监管系统使得对欧美的金融风险扩张行为不具有监督和约束能力,同时,对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投机资本、短期资本监管不力。此外,当经济危机发生时IMF 并不能保护中国家的利益,而且它的相关职能(如让受原国维持清偿能力等)通常只起到保护发达国家的作用,同时对发展中国的援助也是百般刁难。最后,IMF 的各种国际制度缺乏预警性。这些使得金融危机加剧。

三、碳货币的本质及基本属性

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些特定的商品上——货币产生,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货币的形态已从实物形态(金银等)进入到信用货币时代。所谓的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而碳货币就是以碳信用为内在基础的

碳排放权的货币表现形式,即碳排放权。

1信用属性

《京都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带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环保协议,不仅制定了各国的减排目标、减排总量和交易规则,还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 )、联合履约(JI )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三种交易机制。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碳排放权是基于国际规则的信用秩序而建立的,其价值是以国际公约的形式而确立的,所以碳排放权是以国际公约作为信用基础的。

2商品属性

首先,由上到国际性条约所签订的强制减排,下到各国对该国各企业的限排法律条例造就了碳排放额度的稀缺性,碳排放权由此产生了交换价值。其次,碳排放权得商品性主要体现在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交易单位转让或出售。从三大减排机制的巨大交易量和二级市场自发交易来看,碳排放权作为商品在买卖两家一次次背易手,各取所需,这足以体现其商品的性质。最后,在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技能通过现货交易,又能通过期货交易,与此同时,不同种类的碳排放权的价格涨落映射出其供求关系。

3碳排放权作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性

稀缺性、普遍可接受性和可计量性是能作为全球流通的国际货币所必备的性质。黄金如此,碳排放量指标(碳排放权)亦是如此。首先,碳排放量指标的稀缺性是不言而喻的,且前文已述。其次,碳排放量指标的普遍接受性。为了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于1992在里约热内卢全球气候大会上签署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已有192个国家加入该条约。随后公约中的184个国家于199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气候大会上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足以表明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可碳排放量指标,已具有相当的共识基础。此外,《京都议定书》创造性地提出的三种交易机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碳减排中获得经济利益。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当碳排放量指标成为GDP 增长的第一要素时,这种国际商品自然使各国欣然接受。最后,碳排放量指标具有可计量性。可计量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碳排放量的计算,二是碳排放指标总额的确定。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比较准确的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如IPCC 负责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监控,并定期对外公布数据。此外,很多国际权威机构也会定期发布空气中碳的排放数据。 4碳排放权作为国际货币的优越性

碳排放量指标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同质性、可增长性以及超主权性。首先,碳排放量指标的同质性,是其能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它不仅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平等性,还保证了其无地域、形态的差别。同质性主要体现在具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品质已于划分,质量可以评价;不同种类的“碳货币”评判标准不同,但其都代表一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权,内涵价值由“碳货币”间汇率高低来反映。而其可增长性,克服了金本位下因黄金产量枯竭而导致货币体系崩溃的困难,而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发展碳减排空间也将发生延展。碳信用货币化与周小川行长提出的“超主权货币”(发展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思想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随着绿色GDP 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碳货币很有可能成为“超主权货币”的一个选择。

四、碳货币本位的优势

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国际国币体系的变迁旨在解决原有货币体系的矛盾,以维护世界贸易。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以充分体现现有货币体系矛盾异常突出,尖锐化。随之碳货币本位体系走进人们的视线,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讨论。

如上所述,碳货币既具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若干商品属性,同时又具备类似纸币的信用特性,即商品信用本位。它的这一特殊价值使得碳货币本位体系既能跳出金本位的局限,又能克服信用本位的困难。首先,在金本位体系下,充当金本位的黄金往往是被囤积的,这本身就是灾难性的;其次储备大量的黄金又会带来的大量成本;最后其最大的弊端是本身的稀缺性往往会限制全球经济的发展。而当今信用本位下,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投放到的市场的货币量超过其实际需求量,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如美元总是过多是现行货币体系目前最大的难题。其次,货币体系以美元为锚,使得经济危机往往一发而动全身。追根溯源,碳货币的的商品性源于其信用特征。

五、碳货币本位的潜在问题

1碳货币发行总量及发行权问题

当下货币体系体现着霸权国意志,即由美元充当世界货币,美联储控制其发行权,并向全世界征收铸币税。如若真正实施碳货币本位,货币的发行权何去?货币的总量何从?根据减排能力余额说,碳货币的发行权取决于两点:一是减排能力的大小;二是减排约束程度和承诺及安排数量。即谁在减排上做的贡献大,谁的发行量就大。这又将引起关于发行权和发行量的争夺,本质上各国经济技术实力的较量。就当下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不用履行减排义务,在碳货币上占有一定优势。倘若未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位于同一起跑线上,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势必造成后者财富的流失。

2计价货币问题

首先,欧盟是较早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和建立碳市场的经济实体之一,凭借其完善的市场机制、发达的金融产品以及超大的市场占有量,使得欧元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其次,美国凭借其世界领先的气候交易所以及碳交易平台,再加上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使其较欧元次之;英国始终是碳减排的坚定执行国,再凭借伦敦全球碳交易中心的优势,在计价结算货币竞争中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日本凭借其先进的清洁技术也大力发展碳交易市场并用日元结算。随着各国参与碳交易的热情逐步提高,竞争也随之白热化。

3流通领域的完整性问题

《京都议定书》创建的三种交易机制,只是针对不同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交易,并不少涉及个人。尽管2006年英国的环境大臣Miliband 曾提出一个“碳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碳点”构想以及2009年韩国开始在全国家庭和店铺等非生产性单位全面开展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二氧化碳储值卡”计划,但其影响微乎其微。全球并没有因此形成将碳交易系统从国家和企业延伸到个人的热潮,而是由于各种原因将其束之高阁。从而碳货币也没能成为一种具有完整流通领域的的货币。

4汇率机制的选择问题

采用固定汇率机制,类似于金本位下的铸币平价机制:两国货币的汇率以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为基准,汇率随外汇供求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在碳货币本位下,各国碳货币与一个标准品质的碳货币挂钩,以确定其含金量,从而确定不同国家碳货币的汇率基准。如若采用浮动汇率制,则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前者难度在于确认不同国家单位碳货币的含金量,而后者在于甄别不同碳货币的含金量。面对这些缺陷,作何选择?

5内在价值的稳定性

碳货币的内在价值基础受制于制度风险和经济风险。首先,碳减排最主要的制度依托是《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条约,具有较大的政治风险。如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然而各国无法达成实质性的协议。2010

年的气候大会谈判仍是失败而归,气候大会成为了政治筹码,各方都不愿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妥协。最后经过各方努力终于在2011年南非班德气候大会上一致同意将《京都议定书》有效期延长5年,至2017年;新条约首次规定所有国家纳入减排范围,预计2015年起讨论及落实较严格的减排标准。但美国国务卿克里近日警告称:巴黎气候大会达成一项从法律上要求各国减排的“条约”。

其次,碳排放量指标的价格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即全球宏观经济疲软,则碳排放交易市场亦随之低迷。只有整个经济持续发展,碳排放交易采趋于活跃。如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碳交易量和碳交易总额逐年上涨。而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碳交易市场价格一路狂跌。欧洲气候交易所CER 期货价格从2008年6-7月的每吨25欧元下降到2009年2月的8欧元每吨,直到6月才有所反弹。与此同时,各国碳排放急转直下不用购买外部指标即可自足。此外,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也因种种原因而退出市场。

六、结语

货币的初衷是方便交易双方进行商品与服务的交换,但当其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时,,就事与愿违了。随着各种政治因素的涉入,货币就变了“味道”,既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亦不能保证参与者的公平性。碳货币具有充当超主权货币的潜质,建立碳本位货币体系可打破现有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重新构建真正的超主权、可持续的国际货币体系。

尽管这一设想很完美,同时各国对此亦有着统一共识的基础。但不可否认其实施难度是空前的。首先,当下国别性货币的发行是以国家主权力量为后盾的,这是世界性货币难以岂止的;其次,还存在着各国利益分配的的分歧、历史惯性突破和转换成本的困难;最后,其自身内部缺陷所造成的不确定。这些不利因素注定“碳货币”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的。

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历了从商品本位到信用本位的更迭。也许未来当各国达到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碳货币本位制不啻为一种选择。尽管它还很遥远。


相关内容

  • 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
  •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账户赤字.财政赤字.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仍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双赤字问题已经成为美国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路径已然形成.美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是美国债务经济的经济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强化 ...

  • 人民币与特别提款权
  • Working Paper No. 2011W16 Sep. 5, 2011 www.rcif.org.cn 郑联盛 [email protected] 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的可行性及中国的政策选择①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问题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房地产市场.金融 ...

  • 如何应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 对中国来说,美元地位的衰落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利用机会,减少风险 当前的金融危机,很可能成为终结美元统治全球经济时代的开端.尽管美元在未来很多年仍将是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之一,美元重现过去辉煌的可能性也已不大.底线是国际货币体系即将发生变化. ...

  •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地位.政策和运行
  • 作者:陈志昂 欧洲 1998年09期 随着欧洲事理会正式批准欧盟11国首批进入单一货币区,关于欧洲单一货币的"大货币区"和"小货币区"的争论遂告结束,1999年1 月1日启动欧洲单一货币已呈不可逆转之势. 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区内国民生产总值高于美 ...

  • SDR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摘要: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国际储备资产.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成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种主要思路.在目前的情况下,建立以SDR为基础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仍是一个远景目标,但是扩大SDR的使用,使之成为主权信用储备货币的有效补充,还是可行的. 关键词:特别提款权 ...

  • 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 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一.案例介绍 1979年3月,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八个成员国(原西德.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及爱尔兰)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他们同意固定任何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并对美元联合浮动.EMS创立了新的货币单位ECU,其价值与一揽子欧洲货币的特定数额相 ...

  • 国际储备货币
  • 3月23日,央行网站刊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署名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中英文稿),文章提出,此次金融危机表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系统性风险,必须进行改革.周小川建议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写关于& ...

  • 论"凯恩斯革命"的真实底蕴
  • 作者:陆家骝 经济学家 1996年12期 基于"不确定性"这一基本观念,凯恩斯将货币以特殊方式引入真实经济过程,从而取消了传统经济学在价值论上的货币岐视.然而,这一方面的进展与其说是对剑桥传统的革命,不如说是对剑桥传统的发展."凯恩斯革命"的真实底蕴,是同古典 ...

  •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 作者:邹三明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9年12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即将结束之际,英美等主要国家通过国际合作协商产生的一种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 月四十四国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最后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