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区域功能定位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应该集中反映该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集聚与辐射功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为例,通过分析区域功能的形成机制,总结区域发展中功能定位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功能定位;集聚―辐射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030-06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过往20年来这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成为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国际宏观背景下,它们仍然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代表国家(薛凤旋等,2003)。随着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组的到来,如何重新调整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是制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对战略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以我国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城市,包括河北省石家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以及沧州八个地级市在内的地域范围,2003年国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7 370万人)国内功能定位的研究为例来探讨区域功能定位。 区域功能定位是通过分析宏观背景和区位条件来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主导功能与地位,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是区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镇)是区域生产要素的汇聚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集聚―辐射是其内在发展机制(宋家泰等,1987)。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形成有效的城镇体系,因此,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可以成为区域功能定位的直接切入点,应该重在探讨集聚―辐射机制的内涵及作用途径。 2.功能定位研究的基本思路 区域功能定位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工农业生产布局、城镇体系组织、基础设施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发展制定的依据。城市是经济活动组织的枢纽或节点,因此,区域功能定位可以从区域的重要城市功能着手,并通过探讨流动性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信息等在各个城市间的集聚―扩散机制,挖掘区域城镇及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 2.1 从核心城市功能的角度切入――我国政治、文化及科技创新核心区域 城市是区域功能的空间承载。区域内各城市与其所在的城镇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相互联系作用,产生区域整体效益。区域中的城镇体系尤其是都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中首位城市的功能与作用往往成为区域的“集聚―辐射”机制的枢纽。因此,从首位城市的功能识别入手,可以得到区域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 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为例,首位城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这就决定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在我国具有最高级别的政治功能与地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是我国的文化核心区域。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北京是我国历史上的古都,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军事交通位置扼要(图1),是北京成为历史上元、明、清三个历史朝代古都的重要原因。古代京津冀所在区域是中原通往关外东北和蒙古高原的交通要冲,兼有军事重镇和北方各族商品交换中心职能。蓟城、幽州等古名城均曾出现在这一地带,因此,历史上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区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文化交流、融合及积淀之地。 图1 古代元以前的京津冀地区示意图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成为集中展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门户地区。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拥有高等院校200多所,科研机构800多家,文化底蕴、人才优势以及科技力量都明显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此外,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189个,占全国的27%。从科研经费筹集的角度看,国外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比例,北京处于最高水平,为3.1%;其次,是上海2.5%。具体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分析看:(1)北京在企业的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直接来自外国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贡献率排名第一,为7.9%,上海为�3.1%�;(2)国外直接提供给北京地区科研机构的经费远远高于其他省市,这说明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在利用国外科技经费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其次是广东和上海;(3)北京高校科技经费筹集中来自国外的资金也远高于其他省市。面向未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立足在夯实的科技文化基础之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核心城市功能主导其所在区域的功能,但区域功能定位不等同于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这是因为,“中心”一般就城市而言,用以描述空间上抽象的“点”;而“都市经济区”则是“面”的概念,是空间“面”相对于更高层次的“面”而言,因而某种区域功能的主导地位用“核心区域”较为妥当。 2.2 从集聚的角度研究――我国最主要的城镇和工业集聚区之一 “集聚”(Agglomeration)是城市及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由于流动性生产要素如人口、资金以及生产资料等向某些地区汇聚,产生外部效应与规模经济,促使城市(镇)和工业飞速发展。国际化、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市场化引发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是推动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2.2.1 国际化程度深入发展。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是环渤海地区参与世界贸易的前沿阵地,在贸易分工格局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区域GDP约占世界的1/5,占亚洲的70%以上。日本、韩国等国家与我国尤其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目前日本和韩国已经跃居对华贸易的第一和第五大国。通过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华投资倾向分析的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依托其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交通区位优 势及涵盖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腹地,成为日韩等东北亚的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投资的重点区域(表1)。这些国家和地区向我国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出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加工生产成最终产品,出口美欧市场,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国际化对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发展的直接驱动作用将越来越大,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潜在经济发展能力显而易见。 另外一方面,从资源利用和开发的角度看,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水、矿产等资源相对紧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海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可避免地升高,并产生对国际化程度加深的内在需求。这些基本前景决定了国际化将直接驱动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未来经济发展。 2.2.2 城镇集聚密度大。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区域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城镇密集地带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中县级以上的城市总数已经达到115个,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82个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5个(图2)。 图2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密度分布图 值得关注的是,下一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将成为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城镇发展的重要契机。“十一五”期间,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地区依托各自临海的区位优势,将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新的产业与人口集聚区,成为吸纳外来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区域。首先,天津滨海新区是东北亚地区通往欧亚大陆桥最近的起点之一,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陆路通道,也是华北、西北乃至中亚地区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交通区位的优势成为产业与人口集聚的动力之一。交通沿线将成为潜在人口集聚点出现的地区。其次,产业支撑能力颇为坚实,可以成为潜力巨大的人口产业集聚点。2002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就占全市的40%,外贸出口占天津市的50%。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雏形已经出现,开发区电子工业基地、大港石油化工基地和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基地初步形成。而河北曹妃甸地区立足于深水大港、大泊位以及后方滩涂土地资源优势,承接首钢和唐钢的产业转移,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临港重化工业;同时配套发展大宗物流以及仓储、运输、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有望成为我国北方现代化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2.2.3 工业化趋势深入发展。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目前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也正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竞争转变。 宏观形势的变化促使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各城市间产业布局与发展开始互动,工业化趋势不仅表现为各个城市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见表2),还表现为各个城市间产业的转移,城市之间分工愈来愈明确。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已经形成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组合的区域产业结构,是我国重要的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区域,是高新技术产业、汽车、电子电信、机械工业制造、能源及原材料工业基地。其中北京以奥运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与医药、都市工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促使其加快成长,壮大规模;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强大经济能力的实业支撑;唐山作为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不可忽视的经济中心城市;秦皇岛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入输出基地;廊坊位于京津之间,具备典型城郊型和卫星城经济发展基础;保定是河北省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和地区中心城市,是华北重要的造纸和胶片基地,并能够分担北京教育科研职能;沧州地处沿海开放地带,是河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城市之一,随着神黄铁路西煤东运通道的建设,具有发展成为规模较大中等城市的基础;承德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重要的生态资源涵养区,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张家口已成为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晋蒙冀交界区域的重要商埠。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外部宏观环境还是内部互动协调,都直接驱动着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工业化深入发展。 2.2.4 市场化效益发挥潜力巨大。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正在成为我国高速发展、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京津冀都市经济区2004年常住总人口约为7 370万人,从1990~2000年间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近年来急剧增加(见表3),巨大的消费人群正在形成。北京和天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住房、汽车、教育、文化娱乐成为主要消费;2003年河北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239�元,消费能力也在逐年递增。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市场之一。2000~2003年商品房施工面积年均增长27%,2003年达到9千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5%,2003年达到1 894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中外地和海外购房者比重提高,其中高档房占20%左右。北京市汽车保有量达到200余万辆,近年来年均增长10万~20万辆。 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发展契机进一步加速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市场化进程。北京将着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知识型服务业、现代流通业、旅游会展业四大产业,一方面,快速健康的市场化进程是四大支柱产业成熟发展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并持续提高对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以及会展业的需求。 2.3从辐射的角度研究――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三大都市经济区――京津冀都市经济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以及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其中仅仅只有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位于北方经济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成为沟通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轴心,其辐射能力随着核心城市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强。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点表现为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和加工制造业步入到结构升级阶段。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机械制造、冶金、化工以及建材等重化工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布局的优化调整等将加速发展。这些产业的重要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产业联系复杂,一旦启动,带动面广,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强劲。 此外,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加工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原材料产业、重加工制造业,如汽车、精密仪器生产制造业等、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制造业等等将会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直接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加工制造业体系,涉及地域面广,地域分工因此进一步拓宽深化。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尤其是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依托其产业优势及人才优势,在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是整个工业化进程的引擎,推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4 从区域空间网络体系的角度研究――沟通我国东、中、南以及北部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 目前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主中心(陆路及空路)、天津为副中心(水陆)的陆海空综合运输网络,并呈现以首都为中心的发散式组织形态(见图3,4)。可见,在我国整个交通网络体系中,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交通位置十分扼要,腹地范围十分广阔,包括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连通东北与华北,直通华南、华东,是东北亚地区直通欧亚大陆桥最便捷的通道起点之一。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铁路网络发达,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铁路线主要包括京山、京沪、京广、京九、京原、丰沙、京包、京通、京承、京秦等10条,连接天津的铁路有4 条干线(京津线、津山线、津浦线、津霸线)和1条支线(津蓟线),此外还有大秦线、神黄线等能源通道和南堡线、坨港线等疏港铁路。公路网已初具规模,有14 条国道以本区作为出发点,省道和县乡道路较为稠密,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约占全国的1/10,2003年已建成的有12条,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图3 京津冀地区铁路区位 图4 中国城市间航空连接强度与连接紧密度最高的航线 以北京为中心的航空枢纽港在我国航空网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周一星,2002),航空连接强度与连接紧密度均位于前列(如图4所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无论是航空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都具有巨大的市场保证,成为核心航空枢纽地区。 此外,京津冀都市经济区还形成了以天津为枢纽的渤海西岸港口组合,包括天津、秦皇岛、黄骅、京唐等港口,未来河北曹妃甸港口等新港口建设等,使得地域组合内港口功能互补,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天津港是我国重要的枢纽港,腹地可达华北和西北广大区域,主要承担外贸件杂货和集装箱货物进出口;秦皇岛港为深水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黄骅港是我国北煤南运第二条通道的海铁联运港。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具有启东承西、沟通南北的枢纽地位。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交通区位优势,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核心区域的立足点;是完善与其经济腹地――“三北”地区发生“集聚―辐射”机制作用的渠道;是面向东北亚、接轨全球经济的关键所在。在下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京津冀都市经济区要实现其区域功能优势,完善“集聚―辐射”机制的作用,必须以交通区位优势为根本出发点。 3.区域功能定位的推导思路 从区域功能形成机制看区域功能的定位,流动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起到十分重要的重塑作用。由于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外部效应,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导致集聚与辐射机制发生作用(见图5),产生规模经济。流动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资本以及生产原料(自然资源等),只有土地是无法发生空间位移的非流动性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人口、资本以及生产原料等流动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特色产业,区域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并举,从而实现区域功能。区域功能定位既要追溯区域过往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辐射”机制,分析研究区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地位与作用,又要为未来区域发展战略和各项规划提供直接依据。
图5 区域功能定位形成机制示意图 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为例:“我国政治、文化及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北京这一核心城市功能推导而得出的结论;“我国最主要的城市和工业集聚区之一”从“集聚”的角度看,流动性生产要素人口、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综合作用结果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体现,其集聚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将进一步深入发展,在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市场化直接驱动下,外部效应与规模经济相伴产生;“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则从“辐射”角度阐述了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沟通我国东、中、南以及北部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则是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中定位其区域功能的支撑体系。 上述区域功能定位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分析,其分析思路如图6所示。区域功能定位(这里针对国内功能定位而言)在空间尺度上往往具有相对性,需要承接更高层次区域功能定位的影响,从而正确推导研究区域功能定位。流动性生产要素是“集聚―辐射”机制发生作用的客观载体,对其在时空格局中的把握成为功能定位准确与否的关键。这是因为区域功能往往体现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重组将直接导致非流动生产要素(如土地)功能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整个区域功能。 图6 区域功能定位推导思路 4.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区域功能定位要描述空间相互作用机制――“集聚―辐射”的过程,刻画流动性生产要素如原材料、人口、资金以及技术等等在空间的集散地域及集散途径,评价其在空间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流动性生产要素,如信息和技术,近年来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区位因素。由于外部效应与规模经济,区位作用得以改变,“集聚―辐射”机制得以深化。因此,对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集散及作用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区位、区域以及区域功能研究的拓展方向。 (1)区域功能定位是在一定时空范畴内进行的区位分析,具有一定的空间层次性和时间进程性。因此,区域功能定位需要结合一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研究在空间层次上与其他相同等级区域的比较优势。(2)区域功能定位要充分挖掘“集聚―辐射”作用机制的内涵。“集聚―辐射”是不同层次地域单元(如城市和城镇体系)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集散地域及集散途径是“集聚―辐射”机制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外部效应以及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的规模经济,是“集聚―辐射”作用机制的内涵所在。因此,功能定位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必须阐明区域更高层次区域中“集聚―辐射”机制演绎过程。(3)区域功能定位必须高度概括在更高层次交通网络体系中的区位优势。区位是区域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流动性生产要素以交通网络为支撑在空间的重组,改变交通网络体系,反过来,交通网络体系的变化又能导致流动性生产要素的流量与流向,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家泰,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地理学报,1988,43(2):97-107. [2]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J].地理学报,2002,21(3):276-286. [3]薛凤旋,蔡建明.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2003,22(5):531-540. [4]Fujita M., Thisse J.F.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cities,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Berry B.J.L.City classificationhandbook: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ohn&sons,1972. [6]Carter H. The study of urban geography. London;Edward Arnoed,1972;45-67. 本文图4:中国城市间航空连接强度与连接紧密度最高的航线。引自: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一文,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杜瑜(1979-),女,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地关系研究室,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方面研究。 [收稿日期]2006-10-20 (责任编辑:梅文)
内容提要:区域功能定位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应该集中反映该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集聚与辐射功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为例,通过分析区域功能的形成机制,总结区域发展中功能定位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功能定位;集聚―辐射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2-0030-06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三个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都市经济区。过往20年来这些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成为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国际宏观背景下,它们仍然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前沿阵地,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代表国家(薛凤旋等,2003)。随着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组的到来,如何重新调整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是制定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对战略的前提条件之一。本文以我国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城市,包括河北省石家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以及沧州八个地级市在内的地域范围,2003年国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7 370万人)国内功能定位的研究为例来探讨区域功能定位。 区域功能定位是通过分析宏观背景和区位条件来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主导功能与地位,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是区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镇)是区域生产要素的汇聚中心,是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集聚―辐射是其内在发展机制(宋家泰等,1987)。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形成有效的城镇体系,因此,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可以成为区域功能定位的直接切入点,应该重在探讨集聚―辐射机制的内涵及作用途径。 2.功能定位研究的基本思路 区域功能定位是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工农业生产布局、城镇体系组织、基础设施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发展制定的依据。城市是经济活动组织的枢纽或节点,因此,区域功能定位可以从区域的重要城市功能着手,并通过探讨流动性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信息等在各个城市间的集聚―扩散机制,挖掘区域城镇及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 2.1 从核心城市功能的角度切入――我国政治、文化及科技创新核心区域 城市是区域功能的空间承载。区域内各城市与其所在的城镇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相互联系作用,产生区域整体效益。区域中的城镇体系尤其是都市经济区的城镇体系中首位城市的功能与作用往往成为区域的“集聚―辐射”机制的枢纽。因此,从首位城市的功能识别入手,可以得到区域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 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为例,首位城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这就决定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在我国具有最高级别的政治功能与地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是我国的文化核心区域。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北京是我国历史上的古都,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军事交通位置扼要(图1),是北京成为历史上元、明、清三个历史朝代古都的重要原因。古代京津冀所在区域是中原通往关外东北和蒙古高原的交通要冲,兼有军事重镇和北方各族商品交换中心职能。蓟城、幽州等古名城均曾出现在这一地带,因此,历史上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区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文化交流、融合及积淀之地。 图1 古代元以前的京津冀地区示意图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成为集中展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门户地区。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拥有高等院校200多所,科研机构800多家,文化底蕴、人才优势以及科技力量都明显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此外,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的研发中心189个,占全国的27%。从科研经费筹集的角度看,国外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的比例,北京处于最高水平,为3.1%;其次,是上海2.5%。具体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分析看:(1)北京在企业的科技经费筹集额中直接来自外国资金所占的比重以及贡献率排名第一,为7.9%,上海为�3.1%�;(2)国外直接提供给北京地区科研机构的经费远远高于其他省市,这说明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在利用国外科技经费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其次是广东和上海;(3)北京高校科技经费筹集中来自国外的资金也远高于其他省市。面向未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立足在夯实的科技文化基础之上。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核心城市功能主导其所在区域的功能,但区域功能定位不等同于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这是因为,“中心”一般就城市而言,用以描述空间上抽象的“点”;而“都市经济区”则是“面”的概念,是空间“面”相对于更高层次的“面”而言,因而某种区域功能的主导地位用“核心区域”较为妥当。 2.2 从集聚的角度研究――我国最主要的城镇和工业集聚区之一 “集聚”(Agglomeration)是城市及城镇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由于流动性生产要素如人口、资金以及生产资料等向某些地区汇聚,产生外部效应与规模经济,促使城市(镇)和工业飞速发展。国际化、城镇化、工业化以及市场化引发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是推动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 2.2.1 国际化程度深入发展。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是环渤海地区参与世界贸易的前沿阵地,在贸易分工格局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区域GDP约占世界的1/5,占亚洲的70%以上。日本、韩国等国家与我国尤其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目前日本和韩国已经跃居对华贸易的第一和第五大国。通过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华投资倾向分析的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依托其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交通区位优 势及涵盖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腹地,成为日韩等东北亚的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投资的重点区域(表1)。这些国家和地区向我国尤其是环渤海地区出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加工生产成最终产品,出口美欧市场,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国际化对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发展的直接驱动作用将越来越大,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潜在经济发展能力显而易见。 另外一方面,从资源利用和开发的角度看,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水、矿产等资源相对紧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海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可避免地升高,并产生对国际化程度加深的内在需求。这些基本前景决定了国际化将直接驱动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未来经济发展。 2.2.2 城镇集聚密度大。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区域位于华北平原,是我国城镇密集地带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中县级以上的城市总数已经达到115个,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82个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5个(图2)。 图220世纪90年代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密度分布图 值得关注的是,下一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将成为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城镇发展的重要契机。“十一五”期间,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地区依托各自临海的区位优势,将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新的产业与人口集聚区,成为吸纳外来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承接区域。首先,天津滨海新区是东北亚地区通往欧亚大陆桥最近的起点之一,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陆路通道,也是华北、西北乃至中亚地区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交通区位的优势成为产业与人口集聚的动力之一。交通沿线将成为潜在人口集聚点出现的地区。其次,产业支撑能力颇为坚实,可以成为潜力巨大的人口产业集聚点。2002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就占全市的40%,外贸出口占天津市的50%。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雏形已经出现,开发区电子工业基地、大港石油化工基地和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基地初步形成。而河北曹妃甸地区立足于深水大港、大泊位以及后方滩涂土地资源优势,承接首钢和唐钢的产业转移,发展钢铁、石油化工等临港重化工业;同时配套发展大宗物流以及仓储、运输、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有望成为我国北方现代化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2.2.3 工业化趋势深入发展。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目前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也正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竞争转变。 宏观形势的变化促使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各城市间产业布局与发展开始互动,工业化趋势不仅表现为各个城市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见表2),还表现为各个城市间产业的转移,城市之间分工愈来愈明确。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已经形成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传统产业组合的区域产业结构,是我国重要的服务业集聚的核心区域,是高新技术产业、汽车、电子电信、机械工业制造、能源及原材料工业基地。其中北京以奥运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工程与医药、都市工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促使其加快成长,壮大规模;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的港口城市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强大经济能力的实业支撑;唐山作为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不可忽视的经济中心城市;秦皇岛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入输出基地;廊坊位于京津之间,具备典型城郊型和卫星城经济发展基础;保定是河北省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和地区中心城市,是华北重要的造纸和胶片基地,并能够分担北京教育科研职能;沧州地处沿海开放地带,是河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城市之一,随着神黄铁路西煤东运通道的建设,具有发展成为规模较大中等城市的基础;承德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重要的生态资源涵养区,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张家口已成为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晋蒙冀交界区域的重要商埠。 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外部宏观环境还是内部互动协调,都直接驱动着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工业化深入发展。 2.2.4 市场化效益发挥潜力巨大。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正在成为我国高速发展、规模庞大的消费市场。京津冀都市经济区2004年常住总人口约为7 370万人,从1990~2000年间居住六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近年来急剧增加(见表3),巨大的消费人群正在形成。北京和天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住房、汽车、教育、文化娱乐成为主要消费;2003年河北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239�元,消费能力也在逐年递增。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和汽车消费市场之一。2000~2003年商品房施工面积年均增长27%,2003年达到9千万平方米,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5%,2003年达到1 894万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中外地和海外购房者比重提高,其中高档房占20%左右。北京市汽车保有量达到200余万辆,近年来年均增长10万~20万辆。 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发展契机进一步加速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市场化进程。北京将着力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知识型服务业、现代流通业、旅游会展业四大产业,一方面,快速健康的市场化进程是四大支柱产业成熟发展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并持续提高对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以及会展业的需求。 2.3从辐射的角度研究――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三大都市经济区――京津冀都市经济区、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以及珠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区,其中仅仅只有京津冀都市经济区位于北方经济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成为沟通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轴心,其辐射能力随着核心城市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强。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点表现为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和加工制造业步入到结构升级阶段。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机械制造、冶金、化工以及建材等重化工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布局的优化调整等将加速发展。这些产业的重要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产业联系复杂,一旦启动,带动面广,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强劲。 此外,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促进了加工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原材料产业、重加工制造业,如汽车、精密仪器生产制造业等、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制造业等等将会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直接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加工制造业体系,涉及地域面广,地域分工因此进一步拓宽深化。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尤其是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依托其产业优势及人才优势,在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是整个工业化进程的引擎,推动西北、华北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4 从区域空间网络体系的角度研究――沟通我国东、中、南以及北部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 目前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已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主中心(陆路及空路)、天津为副中心(水陆)的陆海空综合运输网络,并呈现以首都为中心的发散式组织形态(见图3,4)。可见,在我国整个交通网络体系中,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交通位置十分扼要,腹地范围十分广阔,包括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连通东北与华北,直通华南、华东,是东北亚地区直通欧亚大陆桥最便捷的通道起点之一。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铁路网络发达,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铁路线主要包括京山、京沪、京广、京九、京原、丰沙、京包、京通、京承、京秦等10条,连接天津的铁路有4 条干线(京津线、津山线、津浦线、津霸线)和1条支线(津蓟线),此外还有大秦线、神黄线等能源通道和南堡线、坨港线等疏港铁路。公路网已初具规模,有14 条国道以本区作为出发点,省道和县乡道路较为稠密,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约占全国的1/10,2003年已建成的有12条,形成了一个网络体系。 图3 京津冀地区铁路区位 图4 中国城市间航空连接强度与连接紧密度最高的航线 以北京为中心的航空枢纽港在我国航空网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周一星,2002),航空连接强度与连接紧密度均位于前列(如图4所示)。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无论是航空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都具有巨大的市场保证,成为核心航空枢纽地区。 此外,京津冀都市经济区还形成了以天津为枢纽的渤海西岸港口组合,包括天津、秦皇岛、黄骅、京唐等港口,未来河北曹妃甸港口等新港口建设等,使得地域组合内港口功能互补,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天津港是我国重要的枢纽港,腹地可达华北和西北广大区域,主要承担外贸件杂货和集装箱货物进出口;秦皇岛港为深水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黄骅港是我国北煤南运第二条通道的海铁联运港。 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具有启东承西、沟通南北的枢纽地位。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交通区位优势,是京津冀都市经济区政治文化和科技创新核心区域的立足点;是完善与其经济腹地――“三北”地区发生“集聚―辐射”机制作用的渠道;是面向东北亚、接轨全球经济的关键所在。在下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京津冀都市经济区要实现其区域功能优势,完善“集聚―辐射”机制的作用,必须以交通区位优势为根本出发点。 3.区域功能定位的推导思路 从区域功能形成机制看区域功能的定位,流动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起到十分重要的重塑作用。由于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外部效应,区域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导致集聚与辐射机制发生作用(见图5),产生规模经济。流动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资本以及生产原料(自然资源等),只有土地是无法发生空间位移的非流动性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人口、资本以及生产原料等流动性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特色产业,区域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并举,从而实现区域功能。区域功能定位既要追溯区域过往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辐射”机制,分析研究区域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地位与作用,又要为未来区域发展战略和各项规划提供直接依据。
图5 区域功能定位形成机制示意图 以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国内功能定位为例:“我国政治、文化及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北京这一核心城市功能推导而得出的结论;“我国最主要的城市和工业集聚区之一”从“集聚”的角度看,流动性生产要素人口、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综合作用结果在京津冀都市经济区的体现,其集聚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将进一步深入发展,在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市场化直接驱动下,外部效应与规模经济相伴产生;“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则从“辐射”角度阐述了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京津冀都市经济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沟通我国东、中、南以及北部经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则是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中定位其区域功能的支撑体系。 上述区域功能定位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分析,其分析思路如图6所示。区域功能定位(这里针对国内功能定位而言)在空间尺度上往往具有相对性,需要承接更高层次区域功能定位的影响,从而正确推导研究区域功能定位。流动性生产要素是“集聚―辐射”机制发生作用的客观载体,对其在时空格局中的把握成为功能定位准确与否的关键。这是因为区域功能往往体现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重组将直接导致非流动生产要素(如土地)功能发生改变,进而改变整个区域功能。 图6 区域功能定位推导思路 4.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区域功能定位要描述空间相互作用机制――“集聚―辐射”的过程,刻画流动性生产要素如原材料、人口、资金以及技术等等在空间的集散地域及集散途径,评价其在空间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流动性生产要素,如信息和技术,近年来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区位因素。由于外部效应与规模经济,区位作用得以改变,“集聚―辐射”机制得以深化。因此,对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集散及作用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区位、区域以及区域功能研究的拓展方向。 (1)区域功能定位是在一定时空范畴内进行的区位分析,具有一定的空间层次性和时间进程性。因此,区域功能定位需要结合一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研究在空间层次上与其他相同等级区域的比较优势。(2)区域功能定位要充分挖掘“集聚―辐射”作用机制的内涵。“集聚―辐射”是不同层次地域单元(如城市和城镇体系)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集散地域及集散途径是“集聚―辐射”机制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外部效应以及达到一定规模后产生的规模经济,是“集聚―辐射”作用机制的内涵所在。因此,功能定位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必须阐明区域更高层次区域中“集聚―辐射”机制演绎过程。(3)区域功能定位必须高度概括在更高层次交通网络体系中的区位优势。区位是区域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流动性生产要素以交通网络为支撑在空间的重组,改变交通网络体系,反过来,交通网络体系的变化又能导致流动性生产要素的流量与流向,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家泰,顾朝林.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初探[J].地理学报,1988,43(2):97-107. [2]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J].地理学报,2002,21(3):276-286. [3]薛凤旋,蔡建明.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J].地理研究,2003,22(5):531-540. [4]Fujita M., Thisse J.F. 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 cities,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Berry B.J.L.City classificationhandbook: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ohn&sons,1972. [6]Carter H. The study of urban geography. London;Edward Arnoed,1972;45-67. 本文图4:中国城市间航空连接强度与连接紧密度最高的航线。引自: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一文,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杜瑜(1979-),女,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地关系研究室,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规划方面研究。 [收稿日期]2006-10-20 (责任编辑: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