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 Malraux)在上个世纪曾经预言:“在本世纪,在法国,三个人将名垂青史:戴高乐、毕加索和香奈儿。” 作为上世纪最成功的时装设计师之一,香奈儿的故事,已经与她创立的时装品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长经历中点滴的元素组成了香奈儿较早期的作品――儿时最熟悉不过的修女服,教堂里流光溢彩的彩绘玻璃。 她的风格,就像她所希望的,已经走上街头,遍及大街小巷。因为它成功地结合了永恒经典与当代风尚,兼顾了不同社会阶层与大众化的审美需求。香奈儿在1920年开始设计的小黑裙,历经近百年仍然是百搭易穿、永不失手的经典装扮。 香奈儿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自己的秘诀,“永远摘除,从不添加――每一粒纽扣都有扣眼,内外皆美。” 修道院的叛逆者 香奈儿热切地追寻严谨肃穆、简朴整洁,她对一切白色、简洁、干净的东西――比如整洁堆砌的床单、一尘不染刷白的墙,都有特别的感情。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她在世时拼命保密的词语:奥巴辛(Aubazine)修道院。 1883年香奈儿出生于法国的索米尔。在小嘉柏丽尔12岁那年,她33岁的母亲因操劳过度辞世,父亲把包括她在内的四个孩子撇下,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此后,香奈儿在奥巴辛修道院过着国家救济的生活。 古老的奥巴辛属于严冷苦修的天主教西都教派,朴实无华,是一座非常经典的宗教建筑。在庄严肃穆与崇高和谐的气氛中,保留了原貌的自然环境和线条纯净的建筑,给予少女时期的嘉柏丽尔以深刻的美学熏陶和扎实的预备教育。修道院在缝纫课程方面特别擅长,嘉柏丽尔也因此学会了裁制衣服的各种细节。 坎坷的童年和与强硬桀骜的个性,让她看不惯主流社会的既有一切。作为一个被认为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她敢于讽刺贵妇、名媛,说她们丑陋、可怕,敢于穿戴在当时“反潮流”的衣帽――这吸引了相当的注意力。 起初的香奈儿还不是裁缝,在旧情人巴桑和新欢男孩卡佩尔的三角关系中,她学会了不能够完全依赖男人,香奈儿清醒地认识到,要在精神上获得独立,首先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她没有好身世,且因为一次差点将她毁掉的流产手术失去了生育能力,从小没有家人的香奈儿,比任何人都更想要一份安全感。 于是,她在两位情人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帽子店。刚开始的工作有点玩票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她确实有种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天赋。她的干净简洁与专业技师们做出的粘着鸵鸟毛、花儿甚至小鸟的帽子分庭抗礼。 恰巧,那些上流人士也受够了那个虚假丑恶的时代,女人们受够了将胸脯顶得高高,腰身裹得紧紧的巴贝尔紧身衣,受够了像戏子一样带着假发,插着一帽子羽毛,受够了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地显示着身份的长裙。 香奈儿的“反动”设计很快收到了认可和追捧。她在巴黎出了名。 女装的革命 每一个新风格的形成都是对旧风格的颠覆。 卖帽子初见成效之后,香奈儿开始制作服装,她将一起长大的小姨阿德里安娜和妹妹安托瓦奈特招至身边一同工作。 “我把一件旧毛衣从前面剪开,这样就不用套在头上往里钻了。我还在剪开的地方和衣襟缝了条饰带,然后加了个领子,加了个蝴蝶结。大家就看陶醉了。”香奈儿回忆说。这件衣服就是到现在仍被向往和模仿的香奈儿经典套装的雏形。 在大家看来,香奈儿的设计具有颠覆的勇气,强烈地显示出设计师本人的性格。她将对上流社会的报复延伸到服装的制作上,不仅将从前最不入上流社会法眼的简朴黑白色、海军的蓝白色、花田里的深灰色来取代各种鲜艳的颜色,还破坏性地将富贵的貂皮作为风衣的衬里,用平淡的毛织上衣遮住丝绸的光泽,用花团锦簇的刺绣和蕾丝做成软呢大衣的内衬。 更重要的是,香奈儿把女人的身体从紧身蕾丝胸衣和衬垫中解放出来,让她们恢复自然体态。香奈儿还在女装中加入了男装元素,并第一次推出了女装裤子。这一连串的创作为现代时装史带来重大革命。 紧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了。一战变革了社会结构,触发了女性的解放,赋予她们活跃的生活和自由的精神,她们醉心于体育运动和跳舞,这是一战后疯狂的20年代独特的社会现象。香奈儿为这些女性设计出合身的服装,无需他人帮忙就能方便地穿着。 到1938年,香奈儿已经在欧洲、近东和南美卖出了28000套服装,还雇佣了4000名女工。 1939年9月二战开始。香奈儿关闭了自己的公司,她觉得战争期间不会有多少人买衣服了。这次停业,一直持续到了1954年。 1954年2月5号,香奈儿举行了系列时装发布会,这一年她已经71岁了。 对曾经的时尚女王的复出,人们翘首期待一次华丽的登场,却失望地发现只是些陈年旧款,她因此备受责难。她的新作品不仅在法国受到了批评,更令她难过的是这次也没有得到英国的支持。然而,她听到了来自美国媒体的喝彩声。 1956年,香奈儿收复了她的时尚帝国,重登时尚界最至高无上的宝座。1957年秋天,她来到了美国,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领取了时尚界的奥斯卡――达拉斯奖。 在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年代后,克里斯丁•迪奥(Christian Dior)的新风潮――花冠型的线条和纤如黄蜂的细腰,令香奈儿仿佛隐约看到第二帝国时期的娇柔之风又卷土重来,她毅然决定与之抗争,一如当初以一己之力反对普瓦雷的东方格调。 与此同时,成衣业的诞生为香奈儿带来了转机。高级成衣满足了当时不断扩大的时尚客户群体的需求,也意味着要将现代化和经典结合一体,而香奈儿的设计风格恰好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风格的传承 1971年1月10日,一个不工作的星期天,香奈儿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被安葬在洛桑的公墓,墓碑上雕刻着白色的花朵,还有狮头――代表着她的星座狮子座,静静地守护着她的安息之地。 从香奈儿去世到20世纪80年代初,品牌的主设计师虽几经更换,但香奈尔基本都在原地踏步。直到1983年1月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rgerfeld)出任香奈儿首席设计师,情况才得以改变。“那个时候的香奈儿是个睡美人,或者压根儿不能算是美人,因为她睡得都打起了鼾。”――卡尔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设计改革。他让香奈儿保持本来的风貌,也从香奈儿的故事中吸取了一些元素做新系列。卡尔版的香奈儿,色调较为艳丽,裁工更加高雅。在留住忠实顾客之余,适可而止地注入运动、摇滚元素,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卡尔说,他运用香奈儿的元素就像音乐家用音符谱曲一样自然。为了让香奈儿尽快走出阴霾,他还兼职香奈儿平面广告摄影,出任香奈儿艺术大片的幕后指导,接受香奈儿跨界合作的邀约。 如今,在卡尔的主持下,香奈儿早已起死回生,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时装品牌之一。香奈儿在高级时装、高级成衣、香水、珠宝首饰、手表、皮制品、化妆、个人护理、服装配件等领域引领着时尚潮流。
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 Malraux)在上个世纪曾经预言:“在本世纪,在法国,三个人将名垂青史:戴高乐、毕加索和香奈儿。” 作为上世纪最成功的时装设计师之一,香奈儿的故事,已经与她创立的时装品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长经历中点滴的元素组成了香奈儿较早期的作品――儿时最熟悉不过的修女服,教堂里流光溢彩的彩绘玻璃。 她的风格,就像她所希望的,已经走上街头,遍及大街小巷。因为它成功地结合了永恒经典与当代风尚,兼顾了不同社会阶层与大众化的审美需求。香奈儿在1920年开始设计的小黑裙,历经近百年仍然是百搭易穿、永不失手的经典装扮。 香奈儿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自己的秘诀,“永远摘除,从不添加――每一粒纽扣都有扣眼,内外皆美。” 修道院的叛逆者 香奈儿热切地追寻严谨肃穆、简朴整洁,她对一切白色、简洁、干净的东西――比如整洁堆砌的床单、一尘不染刷白的墙,都有特别的感情。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她在世时拼命保密的词语:奥巴辛(Aubazine)修道院。 1883年香奈儿出生于法国的索米尔。在小嘉柏丽尔12岁那年,她33岁的母亲因操劳过度辞世,父亲把包括她在内的四个孩子撇下,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此后,香奈儿在奥巴辛修道院过着国家救济的生活。 古老的奥巴辛属于严冷苦修的天主教西都教派,朴实无华,是一座非常经典的宗教建筑。在庄严肃穆与崇高和谐的气氛中,保留了原貌的自然环境和线条纯净的建筑,给予少女时期的嘉柏丽尔以深刻的美学熏陶和扎实的预备教育。修道院在缝纫课程方面特别擅长,嘉柏丽尔也因此学会了裁制衣服的各种细节。 坎坷的童年和与强硬桀骜的个性,让她看不惯主流社会的既有一切。作为一个被认为来自乡下的小姑娘,她敢于讽刺贵妇、名媛,说她们丑陋、可怕,敢于穿戴在当时“反潮流”的衣帽――这吸引了相当的注意力。 起初的香奈儿还不是裁缝,在旧情人巴桑和新欢男孩卡佩尔的三角关系中,她学会了不能够完全依赖男人,香奈儿清醒地认识到,要在精神上获得独立,首先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她没有好身世,且因为一次差点将她毁掉的流产手术失去了生育能力,从小没有家人的香奈儿,比任何人都更想要一份安全感。 于是,她在两位情人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帽子店。刚开始的工作有点玩票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她确实有种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天赋。她的干净简洁与专业技师们做出的粘着鸵鸟毛、花儿甚至小鸟的帽子分庭抗礼。 恰巧,那些上流人士也受够了那个虚假丑恶的时代,女人们受够了将胸脯顶得高高,腰身裹得紧紧的巴贝尔紧身衣,受够了像戏子一样带着假发,插着一帽子羽毛,受够了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地显示着身份的长裙。 香奈儿的“反动”设计很快收到了认可和追捧。她在巴黎出了名。 女装的革命 每一个新风格的形成都是对旧风格的颠覆。 卖帽子初见成效之后,香奈儿开始制作服装,她将一起长大的小姨阿德里安娜和妹妹安托瓦奈特招至身边一同工作。 “我把一件旧毛衣从前面剪开,这样就不用套在头上往里钻了。我还在剪开的地方和衣襟缝了条饰带,然后加了个领子,加了个蝴蝶结。大家就看陶醉了。”香奈儿回忆说。这件衣服就是到现在仍被向往和模仿的香奈儿经典套装的雏形。 在大家看来,香奈儿的设计具有颠覆的勇气,强烈地显示出设计师本人的性格。她将对上流社会的报复延伸到服装的制作上,不仅将从前最不入上流社会法眼的简朴黑白色、海军的蓝白色、花田里的深灰色来取代各种鲜艳的颜色,还破坏性地将富贵的貂皮作为风衣的衬里,用平淡的毛织上衣遮住丝绸的光泽,用花团锦簇的刺绣和蕾丝做成软呢大衣的内衬。 更重要的是,香奈儿把女人的身体从紧身蕾丝胸衣和衬垫中解放出来,让她们恢复自然体态。香奈儿还在女装中加入了男装元素,并第一次推出了女装裤子。这一连串的创作为现代时装史带来重大革命。 紧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了。一战变革了社会结构,触发了女性的解放,赋予她们活跃的生活和自由的精神,她们醉心于体育运动和跳舞,这是一战后疯狂的20年代独特的社会现象。香奈儿为这些女性设计出合身的服装,无需他人帮忙就能方便地穿着。 到1938年,香奈儿已经在欧洲、近东和南美卖出了28000套服装,还雇佣了4000名女工。 1939年9月二战开始。香奈儿关闭了自己的公司,她觉得战争期间不会有多少人买衣服了。这次停业,一直持续到了1954年。 1954年2月5号,香奈儿举行了系列时装发布会,这一年她已经71岁了。 对曾经的时尚女王的复出,人们翘首期待一次华丽的登场,却失望地发现只是些陈年旧款,她因此备受责难。她的新作品不仅在法国受到了批评,更令她难过的是这次也没有得到英国的支持。然而,她听到了来自美国媒体的喝彩声。 1956年,香奈儿收复了她的时尚帝国,重登时尚界最至高无上的宝座。1957年秋天,她来到了美国,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领取了时尚界的奥斯卡――达拉斯奖。 在经历了艰苦的战争年代后,克里斯丁•迪奥(Christian Dior)的新风潮――花冠型的线条和纤如黄蜂的细腰,令香奈儿仿佛隐约看到第二帝国时期的娇柔之风又卷土重来,她毅然决定与之抗争,一如当初以一己之力反对普瓦雷的东方格调。 与此同时,成衣业的诞生为香奈儿带来了转机。高级成衣满足了当时不断扩大的时尚客户群体的需求,也意味着要将现代化和经典结合一体,而香奈儿的设计风格恰好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风格的传承 1971年1月10日,一个不工作的星期天,香奈儿离开了这个世界。她被安葬在洛桑的公墓,墓碑上雕刻着白色的花朵,还有狮头――代表着她的星座狮子座,静静地守护着她的安息之地。 从香奈儿去世到20世纪80年代初,品牌的主设计师虽几经更换,但香奈尔基本都在原地踏步。直到1983年1月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rgerfeld)出任香奈儿首席设计师,情况才得以改变。“那个时候的香奈儿是个睡美人,或者压根儿不能算是美人,因为她睡得都打起了鼾。”――卡尔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设计改革。他让香奈儿保持本来的风貌,也从香奈儿的故事中吸取了一些元素做新系列。卡尔版的香奈儿,色调较为艳丽,裁工更加高雅。在留住忠实顾客之余,适可而止地注入运动、摇滚元素,吸引了众多年轻人。 卡尔说,他运用香奈儿的元素就像音乐家用音符谱曲一样自然。为了让香奈儿尽快走出阴霾,他还兼职香奈儿平面广告摄影,出任香奈儿艺术大片的幕后指导,接受香奈儿跨界合作的邀约。 如今,在卡尔的主持下,香奈儿早已起死回生,成为了世界上最赚钱的时装品牌之一。香奈儿在高级时装、高级成衣、香水、珠宝首饰、手表、皮制品、化妆、个人护理、服装配件等领域引领着时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