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卷第(期%!!.年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1%()*0%**2.2
/%*34
王秀华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山西大同!
摘
《水浒传》中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要弄清《水浒传》的思想,不能不认识宋江这个人,从宋江性要:宋江是
格的矛盾性可以探究出中国农民起义的不彻底性。
梁山;农民起义;招安关键词:宋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元末明初,伴随着《三国演义》的产生,另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出现了,它以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屹立在我国文学史上,成为封建社会文学的一个高峰,一个丰碑,与后来出现的《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四大奇书。《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的梁山,全书以恢弘的笔墨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
对于宋江的评价,是《水浒传》评论中争论较大的一个核心问题。他是一个融合了江湖领袖、隐于吏籍和轻刑犯法三种人物于一体的一个最具复杂性的典型形象。要理解《水浒传》的思想,不能不认识宋江这个人,可以这样说《水浒传》中整个思想脉络,都萦绕在宋江身上,宋江是贯穿整个《水浒传》各回的一个中心主线,作为带领农民反抗的宋江,必须具备造反领袖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必须是一个真正的造反者,一个善于造反的组织者;作为投降的倡导者来看,他又必须具备“忠”的条件,并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和言行表现出他“忠”的一面。就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看,宋江既有功于农民起义队伍,又对这支强大的队伍造成了危害。宋江的性格始终是双重的,反抗性和妥协性纠缠在一起,他的性格集中在两对矛盾中,一是对忠义思想与侠义思想所构成的立身与处世的矛盾;一是对忠君观念与反叛行为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悲剧性格的矛盾。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的家庭,这就使他“自幼普攻经史,长亦有权谋”。在郓城县作押司,书中描述他“刀笔精通,吏收稿日期:%!!&’(!’(
道纯熟”地周旋在统治集团近侧,现实生活使他对封建势力的迫害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他预先在家挖了一个地窨子,作为出事时藏身之用,又教父母告了忤逆,分户另居,以防连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深谙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同时,他又不乏奸诈,尽管这种奸诈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家人,可以说是为了尽孝。但是封建势力只要不压迫到他身上,他总是满足扮演一个仗义疏财、交纳江湖好汉的角色。比如第十八回,宋江初次出场就遇到黄泥岗打劫生辰纲案件,论理他是押司,应秉公执法,协助上司破案为是,但他心里想的是:“晁盖是我兄弟,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捕获将去,性命更休了。”这时他不是忠于国法、忠于职守,更不是忠于朝廷,而是以“心腹兄弟为重,决心舍着性命”“但着血海也似的干余”,去通风报信,救了晁盖等人。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为了行侠仗义,他的忠孝思想暂时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当他得知晁盖等人占据梁山并杀退官军的时候,认为他们犯下了灭九族的大罪,“虽是被人逼反,是非得已,于法度上却是饶不得”,显然,他是站在了维护封建政治法律制度的立场上来非议他们的,他自认自己“义胆包天,忠肝盖也”。可见,他始终是处于“忠”与“侠”的矛盾之中,始终走不出自己为自己所设的樊篱中,为起义的失败,他命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从全书对宋江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理清一条以宋江的矛盾性格的发展即忠君观念与反叛思想为主线的贯穿全文的线。杀闫婆惜是他反抗的开端,在这以后,他不得不开始了亡命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到梁山泊去投奔晁盖,他只想借孔太公、柴进和花荣等人的庇荫,找个稳妥的避难所,大闹清风寨以后,官军进逼,走投无路后才带着花荣与秦明一行向梁山行进,中途又被父亲的一封假书信骗回家,甘愿接受官府的断配,在江洲充军的路上,他断然拒绝晁盖的救援,
作者简介:王秀华(()&&’),女,山西怀仁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此时封建道德教条严重地控制着他的行动。
浔阳楼题反诗可以说是他性格转变的关键,他倚栏畅饮,抚今追昔,引起了“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纹了双颊配来这里”的愁闷和惆怅,写下了“他年若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此时,他已对黑暗的社会逐渐产生了仇恨,然而这种仇恨的指向仅仅是针对贪官污吏,并没有指向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赵宋皇帝,尽管这一切可以说是这种统治的结果,但由于宋江所处的阶级地位所限,他并不能看清这一点。从全书来看,梁山英雄的反叛除了李逵以外,都不是彻底的反叛,他们只反对贪官污吏,不反对皇帝,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忠君观念指导下清君侧的行为,所以逼上梁山并非彻底的反叛,在很大程度上是权且避难的被动措施,虽然也和官兵作战,但那只是保卫自身的战斗,而非夺取政权的战争,所以《水浒传》中的忠君观念有一种很巧妙的作用,即可以用来作为接受招安的指导思想,而宋江正好是这种双重作用的体现者,他憎恶奸臣当道,官府腐败,同情人民群众的不幸遭遇,因而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然而却敢于斗争,不敢胜利,从来不提政治要求,使梁山义军在他的领导下变成了一支待价而沽的、与朝廷谈判的筹码,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最终因其忠君观念,而脱离了反叛的道路,因此梁山英雄最后接受招安,可以说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宋江的头脑里,封建思想,特别是封建道德观念严重地存在着,有人称他为“孝义黑三郎”,他有正义感,对残害良民的贪官污吏无疑是憎恨的,但他又对开明的官僚和他自己所出身的地主阶级抱有幻想,他占领山寨和官军对抗,但他又口口声声不忘君恩,对人说那是暂时的行动,作者在塑造宋江时,是执其“反”与“忠”的两端而取其中,即既反又忠,忠不求而反,反后又不离忠。如第三十六回,宋江刺配沧州途中被刘唐截救,刘唐要杀两个公人,宋江以死相挟,认为刘唐之举是陷他于不忠不孝之地,到了梁山晁盖劝他留在山上,他却说,这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又以死来抵制。这些行动,之所以产生在宋江身上,无疑与他所处的阶级是分不开的,因而最终屈从于招安,可以说是宋江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参考书目:
燕山出版社,!
投降以后,宋江的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即反叛思想已自动消失了,如第八十三回宋江在陈桥驿滴湖斩小卒,这件事表明,宋江杀掉自己兄弟虽然是被迫的。然而,又是自觉的,目的是根除反叛残余思想,以警戒那些“强气未灭”的英雄。如果用投降以前梁山泊反对贪官污吏的选拔纲领来看,对贪得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的厢官,不正是应该杀掉的对象么?投降以后,杀了以前应该杀的贪官,反而又被“枭首示众”,梁山泊的造反精神已经荡然无存了。从前反叛的对象而今成了宋江一伙人命运的主宰者,这和宋江的思想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宋江的一生始终是处于矛盾之中的,在前期宋江虽以忠孝立身,但他的忠并没有经受得住生死的考验,在被逼的生死关头,他也主动而坚决地造了反。但在投降以后,不管高俅等人怎样逼迫,甚至自己意识到饮了朝廷的慢性毒酒,也心甘情愿地受死,并且将自己以前最亲的兄弟李逵毒死。前期在生死关头求生,后期在生死关头认死,前期与后期他面对是同样的敌人,即四大奸臣,而前期被逼反,后期被逼死,这种前后思想性格的矛盾正好表明要把反叛与忠顺统一在宋江这个血肉之躯的人物身上,是多么困难啊!这并非是作者没有解决的思想与形象的矛盾,如果和《水浒传》的思想联系起来看,宋江的一生说明了一个真理,即宋江走过的道路,前期官逼民反是生路,后期官逼民顺是死路,叛者生,顺者死,又叛又顺的中间道路,对叛逆者来说只能是一条血的教训的道路。黑与白之间不会有另外一条中间道路的。梁山起义失败的直接根源在于宋江,说明宋江还不是一个理想的农民领袖,他只是一个半截子革命派,沾染了许多专制主义的奴仆之性的英雄典型,在忠与义的二难选择中,他终于选择了忠而埋葬了义。同时,也表明了以义为唯一纽带联合起来的起义大军,意识形态是何等薄弱,政治上是何等幼稚。实际上在前期的《三国演义》中,刘备作为仁政集团的领袖,他的“仁治天下、义统三军”最终失败了,就是一个证明。总之,宋江就是宋江,可以做农民起义的正面样板,也可以做反面教材,其正负两种价值相互碰撞,消融的结果,使之成了褒贬不一,但永远不可代替的文学形象。
()*+,-.)*/0123*2.)4)5.)6720)689-+0/03*,/2)*+,!
!
:.$
!
)*+,-%.#(5.)6720)6;J20)6%.B)*02);K,090)*892)9B/6,)3,;0I),9*A$
〔责任编辑
蒙丽静〕
5.)6720)6?090@,A3+0/03*,/2)*+,!
*+.B6+*.E*+,F./@9$G+29H0H,/0)0CA9,95.)689H,/9.)0C2*A0)1*+,2)3.IHC,*,),99.E*+,H,090)*892)9B/6,)3,2)0)32,)*
・!
第%!卷第(期%!!.年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0)-1%()*0%**2.2
/%*34
王秀华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山西大同!
摘
《水浒传》中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要弄清《水浒传》的思想,不能不认识宋江这个人,从宋江性要:宋江是
格的矛盾性可以探究出中国农民起义的不彻底性。
梁山;农民起义;招安关键词:宋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元末明初,伴随着《三国演义》的产生,另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出现了,它以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屹立在我国文学史上,成为封建社会文学的一个高峰,一个丰碑,与后来出现的《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四大奇书。《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的梁山,全书以恢弘的笔墨讲述了以宋江为首的!
对于宋江的评价,是《水浒传》评论中争论较大的一个核心问题。他是一个融合了江湖领袖、隐于吏籍和轻刑犯法三种人物于一体的一个最具复杂性的典型形象。要理解《水浒传》的思想,不能不认识宋江这个人,可以这样说《水浒传》中整个思想脉络,都萦绕在宋江身上,宋江是贯穿整个《水浒传》各回的一个中心主线,作为带领农民反抗的宋江,必须具备造反领袖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必须是一个真正的造反者,一个善于造反的组织者;作为投降的倡导者来看,他又必须具备“忠”的条件,并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和言行表现出他“忠”的一面。就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来看,宋江既有功于农民起义队伍,又对这支强大的队伍造成了危害。宋江的性格始终是双重的,反抗性和妥协性纠缠在一起,他的性格集中在两对矛盾中,一是对忠义思想与侠义思想所构成的立身与处世的矛盾;一是对忠君观念与反叛行为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悲剧性格的矛盾。
宋江出身于小地主的家庭,这就使他“自幼普攻经史,长亦有权谋”。在郓城县作押司,书中描述他“刀笔精通,吏收稿日期:%!!&’(!’(
道纯熟”地周旋在统治集团近侧,现实生活使他对封建势力的迫害保持着一定的警惕,他预先在家挖了一个地窨子,作为出事时藏身之用,又教父母告了忤逆,分户另居,以防连累。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深谙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同时,他又不乏奸诈,尽管这种奸诈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家人,可以说是为了尽孝。但是封建势力只要不压迫到他身上,他总是满足扮演一个仗义疏财、交纳江湖好汉的角色。比如第十八回,宋江初次出场就遇到黄泥岗打劫生辰纲案件,论理他是押司,应秉公执法,协助上司破案为是,但他心里想的是:“晁盖是我兄弟,他如今犯了弥天大罪,我不救他,捕获将去,性命更休了。”这时他不是忠于国法、忠于职守,更不是忠于朝廷,而是以“心腹兄弟为重,决心舍着性命”“但着血海也似的干余”,去通风报信,救了晁盖等人。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为了行侠仗义,他的忠孝思想暂时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当他得知晁盖等人占据梁山并杀退官军的时候,认为他们犯下了灭九族的大罪,“虽是被人逼反,是非得已,于法度上却是饶不得”,显然,他是站在了维护封建政治法律制度的立场上来非议他们的,他自认自己“义胆包天,忠肝盖也”。可见,他始终是处于“忠”与“侠”的矛盾之中,始终走不出自己为自己所设的樊篱中,为起义的失败,他命运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从全书对宋江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理清一条以宋江的矛盾性格的发展即忠君观念与反叛思想为主线的贯穿全文的线。杀闫婆惜是他反抗的开端,在这以后,他不得不开始了亡命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到梁山泊去投奔晁盖,他只想借孔太公、柴进和花荣等人的庇荫,找个稳妥的避难所,大闹清风寨以后,官军进逼,走投无路后才带着花荣与秦明一行向梁山行进,中途又被父亲的一封假书信骗回家,甘愿接受官府的断配,在江洲充军的路上,他断然拒绝晁盖的救援,
作者简介:王秀华(()&&’),女,山西怀仁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此时封建道德教条严重地控制着他的行动。
浔阳楼题反诗可以说是他性格转变的关键,他倚栏畅饮,抚今追昔,引起了“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纹了双颊配来这里”的愁闷和惆怅,写下了“他年若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此时,他已对黑暗的社会逐渐产生了仇恨,然而这种仇恨的指向仅仅是针对贪官污吏,并没有指向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赵宋皇帝,尽管这一切可以说是这种统治的结果,但由于宋江所处的阶级地位所限,他并不能看清这一点。从全书来看,梁山英雄的反叛除了李逵以外,都不是彻底的反叛,他们只反对贪官污吏,不反对皇帝,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忠君观念指导下清君侧的行为,所以逼上梁山并非彻底的反叛,在很大程度上是权且避难的被动措施,虽然也和官兵作战,但那只是保卫自身的战斗,而非夺取政权的战争,所以《水浒传》中的忠君观念有一种很巧妙的作用,即可以用来作为接受招安的指导思想,而宋江正好是这种双重作用的体现者,他憎恶奸臣当道,官府腐败,同情人民群众的不幸遭遇,因而最终走上了起义的道路,然而却敢于斗争,不敢胜利,从来不提政治要求,使梁山义军在他的领导下变成了一支待价而沽的、与朝廷谈判的筹码,踏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最终因其忠君观念,而脱离了反叛的道路,因此梁山英雄最后接受招安,可以说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宋江的头脑里,封建思想,特别是封建道德观念严重地存在着,有人称他为“孝义黑三郎”,他有正义感,对残害良民的贪官污吏无疑是憎恨的,但他又对开明的官僚和他自己所出身的地主阶级抱有幻想,他占领山寨和官军对抗,但他又口口声声不忘君恩,对人说那是暂时的行动,作者在塑造宋江时,是执其“反”与“忠”的两端而取其中,即既反又忠,忠不求而反,反后又不离忠。如第三十六回,宋江刺配沧州途中被刘唐截救,刘唐要杀两个公人,宋江以死相挟,认为刘唐之举是陷他于不忠不孝之地,到了梁山晁盖劝他留在山上,他却说,这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又以死来抵制。这些行动,之所以产生在宋江身上,无疑与他所处的阶级是分不开的,因而最终屈从于招安,可以说是宋江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参考书目:
燕山出版社,!
投降以后,宋江的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即反叛思想已自动消失了,如第八十三回宋江在陈桥驿滴湖斩小卒,这件事表明,宋江杀掉自己兄弟虽然是被迫的。然而,又是自觉的,目的是根除反叛残余思想,以警戒那些“强气未灭”的英雄。如果用投降以前梁山泊反对贪官污吏的选拔纲领来看,对贪得无厌,徇私作弊,克减酒肉的厢官,不正是应该杀掉的对象么?投降以后,杀了以前应该杀的贪官,反而又被“枭首示众”,梁山泊的造反精神已经荡然无存了。从前反叛的对象而今成了宋江一伙人命运的主宰者,这和宋江的思想性格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宋江的一生始终是处于矛盾之中的,在前期宋江虽以忠孝立身,但他的忠并没有经受得住生死的考验,在被逼的生死关头,他也主动而坚决地造了反。但在投降以后,不管高俅等人怎样逼迫,甚至自己意识到饮了朝廷的慢性毒酒,也心甘情愿地受死,并且将自己以前最亲的兄弟李逵毒死。前期在生死关头求生,后期在生死关头认死,前期与后期他面对是同样的敌人,即四大奸臣,而前期被逼反,后期被逼死,这种前后思想性格的矛盾正好表明要把反叛与忠顺统一在宋江这个血肉之躯的人物身上,是多么困难啊!这并非是作者没有解决的思想与形象的矛盾,如果和《水浒传》的思想联系起来看,宋江的一生说明了一个真理,即宋江走过的道路,前期官逼民反是生路,后期官逼民顺是死路,叛者生,顺者死,又叛又顺的中间道路,对叛逆者来说只能是一条血的教训的道路。黑与白之间不会有另外一条中间道路的。梁山起义失败的直接根源在于宋江,说明宋江还不是一个理想的农民领袖,他只是一个半截子革命派,沾染了许多专制主义的奴仆之性的英雄典型,在忠与义的二难选择中,他终于选择了忠而埋葬了义。同时,也表明了以义为唯一纽带联合起来的起义大军,意识形态是何等薄弱,政治上是何等幼稚。实际上在前期的《三国演义》中,刘备作为仁政集团的领袖,他的“仁治天下、义统三军”最终失败了,就是一个证明。总之,宋江就是宋江,可以做农民起义的正面样板,也可以做反面教材,其正负两种价值相互碰撞,消融的结果,使之成了褒贬不一,但永远不可代替的文学形象。
()*+,-.)*/0123*2.)4)5.)6720)689-+0/03*,/2)*+,!
!
:.$
!
)*+,-%.#(5.)6720)6;J20)6%.B)*02);K,090)*892)9B/6,)3,;0I),9*A$
〔责任编辑
蒙丽静〕
5.)6720)6?090@,A3+0/03*,/2)*+,!
*+.B6+*.E*+,F./@9$G+29H0H,/0)0CA9,95.)689H,/9.)0C2*A0)1*+,2)3.IHC,*,),99.E*+,H,090)*892)9B/6,)3,2)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