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蔡元培被公认为推动近代社会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第一人。本文试图考察蔡元培社会教育思想来源, 阐述其社会教育思想内涵及其实施途径, 以期为今天发展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教育;现实意义
在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之前, 人类的教育活动都是以社会教育的方式进行的, 但社会和教育的连用, 最早出现在德国。我国“社会教育”使用最早是在1912年, 人们普遍认为是蔡元培从德国把社会教育的概念引入了我国。他认为学校要向社会开门, 服务于社会, 教育应以平民主义为取向。他认为一所大学应负有引导社会风气的责任, 主张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把培养人才和民主共和事业相联系, 深信中国定将人才辈出, 科学发达, 国运转机。正是从这种信念出发, 蔡元培才努力推行社会教育。在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 蔡元培作出了一项重要的决策:使社会教育制度化。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12年设立了社会教育司, 与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并立, 确立了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上的地位, 促使社会教育走向制度化。蔡元培如此重视社会教育, 使它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绝不是偶然的。
1 社会教育思想的来源
1.1 教育救国思想
蔡元培之所以强调教育救国, 一方面, 是因为他从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出发, 他认为教育旨在立人, 人立则国强。在他看来, 教育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事业。他认为:“人类所最需要者, 即在恪尽其种种责任之能力无可疑。由是教育家之任务, 即在为受教育者, 养成此种能力, 使能尽完全责任, 亦无可疑也。”他在这里所说的能力既包括为国家、为社会的献身精神, 又包括服务社会、恪尽职责的本领。另一方面, 他基于对近代中国历史经验的认识, 认定民主共和事业完全离不开教育。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后, 他在深感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 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 排斥顽旧, 不能不情见势绌”的同时, 彻底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知清廷之不足为, 革命之不可以已, 乃浩然弃官归里, 主持教育, 以启发民智”。 这是蔡元培立志教育救国思想的开始。教育救国即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目标密切联系。
1.2 留学经历
试论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蔡元培被公认为推动近代社会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第一人。本文试图考察蔡元培社会教育思想来源, 阐述其社会教育思想内涵及其实施途径, 以期为今天发展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教育;现实意义
在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之前, 人类的教育活动都是以社会教育的方式进行的, 但社会和教育的连用, 最早出现在德国。我国“社会教育”使用最早是在1912年, 人们普遍认为是蔡元培从德国把社会教育的概念引入了我国。他认为学校要向社会开门, 服务于社会, 教育应以平民主义为取向。他认为一所大学应负有引导社会风气的责任, 主张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把培养人才和民主共和事业相联系, 深信中国定将人才辈出, 科学发达, 国运转机。正是从这种信念出发, 蔡元培才努力推行社会教育。在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后, 蔡元培作出了一项重要的决策:使社会教育制度化。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12年设立了社会教育司, 与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并立, 确立了社会教育在教育行政上的地位, 促使社会教育走向制度化。蔡元培如此重视社会教育, 使它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绝不是偶然的。
1 社会教育思想的来源
1.1 教育救国思想
蔡元培之所以强调教育救国, 一方面, 是因为他从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出发, 他认为教育旨在立人, 人立则国强。在他看来, 教育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事业。他认为:“人类所最需要者, 即在恪尽其种种责任之能力无可疑。由是教育家之任务, 即在为受教育者, 养成此种能力, 使能尽完全责任, 亦无可疑也。”他在这里所说的能力既包括为国家、为社会的献身精神, 又包括服务社会、恪尽职责的本领。另一方面, 他基于对近代中国历史经验的认识, 认定民主共和事业完全离不开教育。1898年, 戊戌变法失败后, 他在深感康有为、梁启超变法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 而欲以少数人弋取政权, 排斥顽旧, 不能不情见势绌”的同时, 彻底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知清廷之不足为, 革命之不可以已, 乃浩然弃官归里, 主持教育, 以启发民智”。 这是蔡元培立志教育救国思想的开始。教育救国即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目标密切联系。
1.2 留学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