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制药技术研究与应用

制药0832班 杨薇 32号

微生物制药技术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

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

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有人呈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

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

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由微生物产

生的除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报道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

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

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

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

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认为,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

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于此微生物应包括:具有抗微生物感染

和抗肿瘤的作用的传统的抗生素以及特异性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

抗氧化剂等。

目前,国内外对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抗耐药菌和抗真菌抗生素、

微生物来源的酶抑制剂、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非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方面,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抗耐药菌和抗真菌抗生素

战胜细菌耐药性的途径,一是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防止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

耐药菌的快速和广泛出现;二是要根据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不断地去研

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以有效地控制日益严重的耐药菌感染。最近几年,针对

临床上最感棘手的MRSA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RE (万古霉素耐药

肠球菌)和PPSP (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等耐药菌,人们从微生物代谢产物

中不断地开发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药物,如: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共杀霉素;肽

类抗生素替考拉宁、达托霉素和雷莫拉宁;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卡帕芬净、米卡芬

净和anidulafungin 等。这些药物对控制由上述耐药菌和真菌引起的感染,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2. 微生物来源的酶抑制剂

参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酶的活性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物体生命过程的正常与否。

人体内某种酶活性过高,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微生物代谢

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能够抑制某种酶的生理活性物质,即酶抑制剂。这种酶抑制

剂对作用对象而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抗菌、抗病毒或抗肿瘤类的抗生素。如从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可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的限速步骤的酶的抑制剂,

即HMG -CoA 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随后,药物化学家应用化学合

成的方法,获得了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得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罗舒伐他汀等

一系列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由于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新颖、独特,即能够特异性

地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胆固醇的合成,

因此这类药物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

此外,德国拜耳制药公司开发的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和日本

武田制药公司开发的伏格列波糖以及由瑞士罗氏制药公司开发的胰脂酶抑制剂

奥利司他等酶抑制剂的相继问世。

3. 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A 首先是作为抗真菌药物被发现的。它作为免疫抑制剂被用于临床抗器官

移植排斥反应,并获得了惊人的效果,是临床免疫抑制疗法的一次革命。

4. 非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弗菌素类抗虫抗生素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非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

素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其具有抗蠕虫、杀体外寄生虫和杀螨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动物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同时在控制和治疗人盘丝虫病上

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应用和正在开发的此类药物主要有阿维菌素、依维菌

素(由阿维菌素经过化学修饰获得)、杜拉克汀、莫克西汀、密比克汀、密比霉

素、和emanectin 、prinomectin 等。

当前,我国微生物药物的研发现状与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中药的研究、

开发相比进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抗菌药物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小诺米星、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丝裂霉素、

博莱霉素、博安霉素等;抗鸡球虫抗生素盐霉素、莫能霉素等;免疫抑制剂环孢

素、他克莫司等;降血脂药物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等;降糖药物阿卡波糖、米格

列醇和伏格列波糖;非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等。还有具有

独立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利福喷汀和依替米星并已实现了产业化;正在进行临床

研究的必特螺旋霉素和力大霉素具有很好的抗菌和抗肿瘤疗效,很快将实现产业

化。

微生物制药技术

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 菌种的获得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思路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

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

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

行分离纯化。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

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

度、最适pH 值、提取工艺等。

第二方面 高产菌株的选育

工业上生产用菌株都是经过选育过的。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

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的多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可使现存

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

育种过程包括下列3个步骤: (1)在不影响菌种活力的前提下,有益基因型的引

入。(2)希望基因型的选出。(3)改良菌种的评价(包括实验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 。

选择育种方法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1)待改良性状的本质及与发酵工艺的关系

(例如分批或者连续发酵试验) ;(2)对这一特定菌种的遗传和生物化学方面认识

的明了程度;(3)经济费用。如果对特定菌种的基本性状及其工艺知晓甚少,则

多半采用随机诱变、筛选及选育等技术;如果对其遗传及生物化学方面的性状已

有较深的认识,则可选择基因重组等手段进行定向育种。

工业菌种具体改良思路:(1)解除或绕过代谢途径中的限速步骤(通过增加特定

基因的拷贝数或增加相应基因的表达能力来提高限速酶的含量;在代谢途径中引

伸出新的代谢步骤,由此提供一个旁路代谢途径。) (2)增加前体物的浓度。 (3)

改变代谢途径,减少无用副产品的生成以及提高菌种对高浓度的有潜在毒性的底

物、前体或产品的耐受力。(4)抑制或消除产品分解酶。 (5)改进菌种外泌产品

的能力。消除代谢产品的反馈抑制。如诱导代谢产品的结构类似物抗性。

第三部分 菌种保藏技术

转接培养或斜面传代保藏;超低温或在液氮中冷冻保藏;土壤或陶瓷珠等载体干

燥保藏。

第四部分 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

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能源,自养菌:光;氢,硫胺;亚硝酸盐,亚铁盐。异养

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产品,如醋酸。

碳源,碳酸气;淀粉水解糖,糖蜜、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石油、正构石蜡,

天然气,醋酸、甲醇、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

氮源,豆饼或蚕蛹水解液,味精废液,玉米浆,酒糟水等有机氮,尿素,硫

酸铵,氨水,硝酸盐等无机氮,气态氮

无机盐,磷酸盐,钾盐,镁盐,钙盐等其他矿盐,铁、锰、钴等微量元素等

特殊生长因子,硫胺素、生物素、对氨基苯甲酸、肌醇等

培养基的确定

(1)首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菌种的来源、生活习惯、生理生化特性

和一般的营养要求。工业生产主要应用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

物。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应根据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

理特性考虑培养基的组成。

(2)其次,对生产菌种的培养条件,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化学性

质、分子结构、一般提取方法和产品质量要求等也需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选择培

养基时做到心中有数。

(3)最好先选择一种较好的化学合成培养基做基础,开始时先做一些摇瓶实验;

然后进一步做小型发酵罐培养,摸索菌种对各种主要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和产

生代谢产物的能力。注意培养过程中的pH 变化,观察适合于菌种生长繁殖和适

合于代谢产物形成的两种不同pH ,不断调整配比来适应上述各种情况。

(4)注意每次只限一个变动条件。有了初步结果以后,先确定一个培养基配比。

其次再确定各种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对发酵的影响,即对各种无机元素的营

养要求,试验其最高、最低和最适用量。在合成培养基上得出一定结果后,再做

复合培养基试验。最后试验各种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的关系。培养基内pH 可由添

加碳酸钙来调节,其他如硝酸钠、硫酸铵也可用来调节。

(5)有些发酵产物,如抗生素等,除了配制培养基以外,还要通过中间补料法,

一面对碳及氮的代谢予以适当的控制,一面间歇添加各种养料和前体类物质,引

导发酵走向合成产物的途径。

根据经济效益选择培并基原料

考虑经济节约,尽量少用或不用主粮,努力节约用粮,或以其他原料代粮。

糖类是主要的碳源。碳源的代用品主要是寻找植物淀粉、纤维水解物,以废糖蜜

代替淀粉、糊精和葡萄糖,以工业葡萄糖代替食用葡萄糖;石油作为碳源的微生

物发酵也可以生产以粮食为碳源的发酵产品。有机氮源的节约和代替主要为减少

或代替黄豆饼粉、花生饼粉、食用蛋白胨和酵母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原料为目

标,代用的原料可以是棉籽饼粉、玉米浆、蚕蛹粉、杂鱼粉、黄浆水或麸汁、饲

料酵母、石油酵母、骨胶、菌体、酒糟,以及各种食品工业下脚料等。这些代用

品大多蛋白质含量丰富,价格低廉,便于就地取材,方便运输。

培养工艺的确定:

培养条件:温度、pH 值、氧、种龄、接种量、温度

工业微生物的培养法分为静置培养和通气培养两大类型。

静置培养法即将培养基盛于发酵容器中,在接种后,不通空气进行发酵,又称为

厌氧性发酵。通气培养法的生产菌种以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居多,它们生长的环

境必须供给空气,以维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使菌体迅速生长和发酵,又称为好

气性发酵。

类型又有表面培养与深层培养之分。

关于液体深层培养:用液体深层发酵罐从罐底部通气,送入的空气由搅拌桨叶分

散成微小气泡以促进氧的溶解。这种由罐底部通气搅拌的培养方法,相对于由气

液界面靠自然扩散使氧溶解的表面培养法来讲,称为深层培养法。特点是容易按

照生产菌种对于代谢的营养要求以及不同生理时期的通气、搅拌、温度、与培养

基中氢离子浓度等条件,选择最佳培养条件。

深层培养基本操作的3个控制点

①灭菌:发酵工业要求纯培养,因此在发酵开始前必须对培养基进行加热灭菌。

所以发酵罐具有蒸汽夹套,以便将培养基和发酵罐进行加热灭菌,或者将培养基

由连续加热灭菌器灭菌,并连续地输送于发酵罐内。②温度控制:培养基灭菌后,

冷却至培养温度进行发酵,由于随着微生物的增殖和发酵会发热、搅拌产热等,

所以为维持温度恒定,须在夹套中以冷却水循环流过。 ③通气、搅拌:空气进

入发酵罐前先经空气过滤器除去杂菌,制成无菌空气,而后由罐底部进人,再通

过搅拌将空气分散成微小气泡。为了延长气泡滞留时间,可在罐内装挡板产生涡

流。搅拌的目的除了溶解氧之外,可使培养液中微生物均匀地分散在发酵罐内,

促进热传递,以及为调节pH 而使加入的酸和碱均匀分散等。

第五部分 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

提取方法:过滤-离心与沉降-细胞破碎-萃取-吸附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沉析

(盐析、有机溶剂沉析、等电点等)-膜分离-结晶-干燥

分离提取过程的几个注意的问题:

1、水质 2、热源去除(石棉板吸滤、活性碳吸附、过离子交换柱)

3、溶剂回收 4、废物处理 5、生物安全性

微生物制药技术,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物原料技术,如药用氨基酸生产技

术;工业用酶生产技术,如蛋白酶、脂肪酶生产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指用微

生物制造化工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如发酵生产黄原胶,发酵生产可降

解塑料。

(一) 抗生素类

(1)抗细菌抗生累 杆菌耽、头泡菌素(Cephal贴porim) 、氯留家

(ChlorampkenjD5) 、金留素(ChIonetracycline)、环丝氨酸、红霉裹

(ErythDmycin)、民他(庆大) 霉素(Genhmycin)、卡那留素(Kanamyctns)、青紫霉

寒(vidomn)、柱晶白留素(1juyciHs)、林可留素、麦迪留素(Mydmycin)、新留素

(Nen)、新生留素(NoWUtn)、竹机霉素(01eandomn)、土霉素(oxyte加cyd5ne)1

巴龙霉家、青霉素(PenMlN、磷留素(Pkoqpho—M“ycN、多粘菌素(PoIy“yxtn)、

核糖霉裹(Ribs饱myons) 、利福霉素(RifamyciM)、相模弯留素、紫苏霉素、螺

旋霉素、链留素\囚环素、托普留素、短杆菌素、万古霉素、紫留素等。

(2)抗真菌抗生素 两性霉素B 、杀假丝菌素、灰黄留素(GriRofuIvin)、制霉菌

素(Nyqtatin)等。

(3)抗肿瘤抗生素 放线菌素、阿德里亚霉素、博莱霉素、光辉霉素(M从ramyMn) 、

丝裂霉素(Mitomycin)、肉瘤留素。

(4)半合成抗生素 青留素及头抱菌素等天然抗生素经酶解或其它方法去除其侧

链,接上新侧链后构成之抗生素称为半合成抗生素。常见的有:①半合成青霉京

为甲氧年青霉素(新青1) 、乙氧荣青图案(新青H) 、苯吵青霉素(新青m) 、邻氯苯

陛青霉裹(以上对青留素酶稳定) ,广语音有氨节青霉素及经氨节育雷累,抗绿脓

杆菌者有羧节青霉素及磺节育霉素等;⑦常用半合成头泡菌素有头弛I 号(唆泡

霉亲) 头泡H 号(头抱利定) 、头抱皿号(头抱甘氨酸) 、头抱N 号(头泡力新) 、头

抱1’号(陛啪头泡菌素) 、头泡川号(环己烯胺头抱菌素) 、毗硫头泡菌素、氰甲

基头抱菌素等;③其它半合成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甲烯土霉素、强力留素(去

氧土霉) 、二甲胺囚环素、四氢毗咯甲基四环素、去甲基金霉素、利福留素、氯

林肯霉素、去甲基林肯霉素、乙酰螺旋霹素等。

(二)氢基酸类药物

目前氨基酸主要用于生产大输液及刚R 液,有些氨基酸尚有其特殊用途,如

桔氨酸盐及谷氨酸钠亦用于肝性昏迷的临床抢救,解除氨毒。L —谷氨酞胺用于

治疗消化迈溃疡,L —组氨酸亦为治消化道溃疡辅助药等。

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氨基酸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组织酸、

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绕氨、瓜氨

酸及乌氨酸等。采用酶转化法生产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丙氨酸、氨酸、酪氨

酸、半肮氨酸、谷氨醚胺及天冬醚眩等。

(三) 枯苔酸类药

采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该苦酸类药物及其中间体有肌苛酸、肌昔、5’—腺牙

酸(AMP)、腺三磷(ATP)、黄素腺漂吟二核苛玻(FAD)、辅酶A(cbA)、辅酶I(久

I) 、脑二磷(cDP)胆碱等。

(四)维生家类药

月前采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维生泵类药物及久巾可体育维生亲K(核黄亲) 、

维生素B22(氰钻胺素) 、2—阳某—方龙酸(维生家c 原料) 、P 一类胡黎l 、素(维

生亲人的体) 、麦角舀醇(维生素认前体) 等。

(五) 舀体类激素

目前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讼、肤氢松、地塞米松及确胺舒松等团体

激素化学合成工艺中,有关反宛已可用微生物转化来实现,并将有良好发展前景。

(六) 治疗酶及酶抑制剂

目前采用微生物生产的药用酶及酶抑制剂有天冬酰胺酶、脂肪酶酶、链激

酶、尿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抑肤哀及多巴丁等。

制药0832班 杨薇 32号

微生物制药技术研究与应用

微生物制药技术是工业微生物技术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微生物药物的利用是从人

们熟知的抗生素开始的,抗生素一般定义为:是一种在低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

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微生物产物及其衍生物。有人呈建议将动植物来源的具有同

样生理活性的这类物质如鱼素、蒜素、黄连素等也归于抗生素的范畴,但多数学

者认为传统概念的抗生素仍应只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

近年来,由于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由微生物产

生的除抗感染、抗肿瘤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报道日益增多,如特异性的酶

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和抗氧化剂等,其活性已超出了抑制某些微生

物生命活动的范围。但这些物质均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其在生物合成机制、

筛选研究程序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点,但把它们通称为抗生素显然是

不恰当的,于是不少学者认为,把微生物产生的这些具有生理活性(或称药理活

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统称为微生物药物。于此微生物应包括:具有抗微生物感染

和抗肿瘤的作用的传统的抗生素以及特异性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受体拮抗剂、

抗氧化剂等。

目前,国内外对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抗耐药菌和抗真菌抗生素、

微生物来源的酶抑制剂、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非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方面,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抗耐药菌和抗真菌抗生素

战胜细菌耐药性的途径,一是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防止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

耐药菌的快速和广泛出现;二是要根据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不断地去研

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以有效地控制日益严重的耐药菌感染。最近几年,针对

临床上最感棘手的MRSA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RE (万古霉素耐药

肠球菌)和PPSP (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等耐药菌,人们从微生物代谢产物

中不断地开发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药物,如: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共杀霉素;肽

类抗生素替考拉宁、达托霉素和雷莫拉宁;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卡帕芬净、米卡芬

净和anidulafungin 等。这些药物对控制由上述耐药菌和真菌引起的感染,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2. 微生物来源的酶抑制剂

参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酶的活性高低,直接影响到生物体生命过程的正常与否。

人体内某种酶活性过高,往往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微生物代谢

过程中,有可能产生能够抑制某种酶的生理活性物质,即酶抑制剂。这种酶抑制

剂对作用对象而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抗菌、抗病毒或抗肿瘤类的抗生素。如从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可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的限速步骤的酶的抑制剂,

即HMG -CoA 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随后,药物化学家应用化学合

成的方法,获得了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得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罗舒伐他汀等

一系列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由于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新颖、独特,即能够特异性

地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胆固醇的合成,

因此这类药物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

此外,德国拜耳制药公司开发的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和米格列醇和日本

武田制药公司开发的伏格列波糖以及由瑞士罗氏制药公司开发的胰脂酶抑制剂

奥利司他等酶抑制剂的相继问世。

3. 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A 首先是作为抗真菌药物被发现的。它作为免疫抑制剂被用于临床抗器官

移植排斥反应,并获得了惊人的效果,是临床免疫抑制疗法的一次革命。

4. 非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阿弗菌素类抗虫抗生素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非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

素在畜牧业上的应用得到了巨大的成功,其具有抗蠕虫、杀体外寄生虫和杀螨的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动物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同时在控制和治疗人盘丝虫病上

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应用和正在开发的此类药物主要有阿维菌素、依维菌

素(由阿维菌素经过化学修饰获得)、杜拉克汀、莫克西汀、密比克汀、密比霉

素、和emanectin 、prinomectin 等。

当前,我国微生物药物的研发现状与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中药的研究、

开发相比进展缓慢,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抗菌药物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吉他霉素、小诺米星、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丝裂霉素、

博莱霉素、博安霉素等;抗鸡球虫抗生素盐霉素、莫能霉素等;免疫抑制剂环孢

素、他克莫司等;降血脂药物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等;降糖药物阿卡波糖、米格

列醇和伏格列波糖;非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等。还有具有

独立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利福喷汀和依替米星并已实现了产业化;正在进行临床

研究的必特螺旋霉素和力大霉素具有很好的抗菌和抗肿瘤疗效,很快将实现产业

化。

微生物制药技术

微生物药物的生产技术就是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认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 菌种的获得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分离思路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

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

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

行分离纯化。具体分离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定方案:首先要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

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发酵性能测定: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

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

度、最适pH 值、提取工艺等。

第二方面 高产菌株的选育

工业上生产用菌株都是经过选育过的。工业菌种的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

对某个用于特定生物技术目的的菌株进行的多方位的改造。通过改造,可使现存

的优良性状强化,或去除不良性质或增加新的性状。

工业菌种育种的方法:诱变、基因转移、基因重组。

育种过程包括下列3个步骤: (1)在不影响菌种活力的前提下,有益基因型的引

入。(2)希望基因型的选出。(3)改良菌种的评价(包括实验规模和工业生产规模) 。

选择育种方法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1)待改良性状的本质及与发酵工艺的关系

(例如分批或者连续发酵试验) ;(2)对这一特定菌种的遗传和生物化学方面认识

的明了程度;(3)经济费用。如果对特定菌种的基本性状及其工艺知晓甚少,则

多半采用随机诱变、筛选及选育等技术;如果对其遗传及生物化学方面的性状已

有较深的认识,则可选择基因重组等手段进行定向育种。

工业菌种具体改良思路:(1)解除或绕过代谢途径中的限速步骤(通过增加特定

基因的拷贝数或增加相应基因的表达能力来提高限速酶的含量;在代谢途径中引

伸出新的代谢步骤,由此提供一个旁路代谢途径。) (2)增加前体物的浓度。 (3)

改变代谢途径,减少无用副产品的生成以及提高菌种对高浓度的有潜在毒性的底

物、前体或产品的耐受力。(4)抑制或消除产品分解酶。 (5)改进菌种外泌产品

的能力。消除代谢产品的反馈抑制。如诱导代谢产品的结构类似物抗性。

第三部分 菌种保藏技术

转接培养或斜面传代保藏;超低温或在液氮中冷冻保藏;土壤或陶瓷珠等载体干

燥保藏。

第四部分 发酵工艺条件的确定

微生物的营养来源 能源,自养菌:光;氢,硫胺;亚硝酸盐,亚铁盐。异养

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产品,如醋酸。

碳源,碳酸气;淀粉水解糖,糖蜜、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石油、正构石蜡,

天然气,醋酸、甲醇、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

氮源,豆饼或蚕蛹水解液,味精废液,玉米浆,酒糟水等有机氮,尿素,硫

酸铵,氨水,硝酸盐等无机氮,气态氮

无机盐,磷酸盐,钾盐,镁盐,钙盐等其他矿盐,铁、锰、钴等微量元素等

特殊生长因子,硫胺素、生物素、对氨基苯甲酸、肌醇等

培养基的确定

(1)首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菌种的来源、生活习惯、生理生化特性

和一般的营养要求。工业生产主要应用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

物。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性,应根据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

理特性考虑培养基的组成。

(2)其次,对生产菌种的培养条件,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的化学性

质、分子结构、一般提取方法和产品质量要求等也需要有所了解,以便在选择培

养基时做到心中有数。

(3)最好先选择一种较好的化学合成培养基做基础,开始时先做一些摇瓶实验;

然后进一步做小型发酵罐培养,摸索菌种对各种主要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况和产

生代谢产物的能力。注意培养过程中的pH 变化,观察适合于菌种生长繁殖和适

合于代谢产物形成的两种不同pH ,不断调整配比来适应上述各种情况。

(4)注意每次只限一个变动条件。有了初步结果以后,先确定一个培养基配比。

其次再确定各种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对发酵的影响,即对各种无机元素的营

养要求,试验其最高、最低和最适用量。在合成培养基上得出一定结果后,再做

复合培养基试验。最后试验各种发酵条件和培养基的关系。培养基内pH 可由添

加碳酸钙来调节,其他如硝酸钠、硫酸铵也可用来调节。

(5)有些发酵产物,如抗生素等,除了配制培养基以外,还要通过中间补料法,

一面对碳及氮的代谢予以适当的控制,一面间歇添加各种养料和前体类物质,引

导发酵走向合成产物的途径。

根据经济效益选择培并基原料

考虑经济节约,尽量少用或不用主粮,努力节约用粮,或以其他原料代粮。

糖类是主要的碳源。碳源的代用品主要是寻找植物淀粉、纤维水解物,以废糖蜜

代替淀粉、糊精和葡萄糖,以工业葡萄糖代替食用葡萄糖;石油作为碳源的微生

物发酵也可以生产以粮食为碳源的发酵产品。有机氮源的节约和代替主要为减少

或代替黄豆饼粉、花生饼粉、食用蛋白胨和酵母粉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原料为目

标,代用的原料可以是棉籽饼粉、玉米浆、蚕蛹粉、杂鱼粉、黄浆水或麸汁、饲

料酵母、石油酵母、骨胶、菌体、酒糟,以及各种食品工业下脚料等。这些代用

品大多蛋白质含量丰富,价格低廉,便于就地取材,方便运输。

培养工艺的确定:

培养条件:温度、pH 值、氧、种龄、接种量、温度

工业微生物的培养法分为静置培养和通气培养两大类型。

静置培养法即将培养基盛于发酵容器中,在接种后,不通空气进行发酵,又称为

厌氧性发酵。通气培养法的生产菌种以需氧菌和兼性需氧菌居多,它们生长的环

境必须供给空气,以维持一定的溶解氧水平,使菌体迅速生长和发酵,又称为好

气性发酵。

类型又有表面培养与深层培养之分。

关于液体深层培养:用液体深层发酵罐从罐底部通气,送入的空气由搅拌桨叶分

散成微小气泡以促进氧的溶解。这种由罐底部通气搅拌的培养方法,相对于由气

液界面靠自然扩散使氧溶解的表面培养法来讲,称为深层培养法。特点是容易按

照生产菌种对于代谢的营养要求以及不同生理时期的通气、搅拌、温度、与培养

基中氢离子浓度等条件,选择最佳培养条件。

深层培养基本操作的3个控制点

①灭菌:发酵工业要求纯培养,因此在发酵开始前必须对培养基进行加热灭菌。

所以发酵罐具有蒸汽夹套,以便将培养基和发酵罐进行加热灭菌,或者将培养基

由连续加热灭菌器灭菌,并连续地输送于发酵罐内。②温度控制:培养基灭菌后,

冷却至培养温度进行发酵,由于随着微生物的增殖和发酵会发热、搅拌产热等,

所以为维持温度恒定,须在夹套中以冷却水循环流过。 ③通气、搅拌:空气进

入发酵罐前先经空气过滤器除去杂菌,制成无菌空气,而后由罐底部进人,再通

过搅拌将空气分散成微小气泡。为了延长气泡滞留时间,可在罐内装挡板产生涡

流。搅拌的目的除了溶解氧之外,可使培养液中微生物均匀地分散在发酵罐内,

促进热传递,以及为调节pH 而使加入的酸和碱均匀分散等。

第五部分 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

提取方法:过滤-离心与沉降-细胞破碎-萃取-吸附与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沉析

(盐析、有机溶剂沉析、等电点等)-膜分离-结晶-干燥

分离提取过程的几个注意的问题:

1、水质 2、热源去除(石棉板吸滤、活性碳吸附、过离子交换柱)

3、溶剂回收 4、废物处理 5、生物安全性

微生物制药技术,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物原料技术,如药用氨基酸生产技

术;工业用酶生产技术,如蛋白酶、脂肪酶生产技术;微生物生物技术,指用微

生物制造化工产品、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如发酵生产黄原胶,发酵生产可降

解塑料。

(一) 抗生素类

(1)抗细菌抗生累 杆菌耽、头泡菌素(Cephal贴porim) 、氯留家

(ChlorampkenjD5) 、金留素(ChIonetracycline)、环丝氨酸、红霉裹

(ErythDmycin)、民他(庆大) 霉素(Genhmycin)、卡那留素(Kanamyctns)、青紫霉

寒(vidomn)、柱晶白留素(1juyciHs)、林可留素、麦迪留素(Mydmycin)、新留素

(Nen)、新生留素(NoWUtn)、竹机霉素(01eandomn)、土霉素(oxyte加cyd5ne)1

巴龙霉家、青霉素(PenMlN、磷留素(Pkoqpho—M“ycN、多粘菌素(PoIy“yxtn)、

核糖霉裹(Ribs饱myons) 、利福霉素(RifamyciM)、相模弯留素、紫苏霉素、螺

旋霉素、链留素\囚环素、托普留素、短杆菌素、万古霉素、紫留素等。

(2)抗真菌抗生素 两性霉素B 、杀假丝菌素、灰黄留素(GriRofuIvin)、制霉菌

素(Nyqtatin)等。

(3)抗肿瘤抗生素 放线菌素、阿德里亚霉素、博莱霉素、光辉霉素(M从ramyMn) 、

丝裂霉素(Mitomycin)、肉瘤留素。

(4)半合成抗生素 青留素及头抱菌素等天然抗生素经酶解或其它方法去除其侧

链,接上新侧链后构成之抗生素称为半合成抗生素。常见的有:①半合成青霉京

为甲氧年青霉素(新青1) 、乙氧荣青图案(新青H) 、苯吵青霉素(新青m) 、邻氯苯

陛青霉裹(以上对青留素酶稳定) ,广语音有氨节青霉素及经氨节育雷累,抗绿脓

杆菌者有羧节青霉素及磺节育霉素等;⑦常用半合成头泡菌素有头弛I 号(唆泡

霉亲) 头泡H 号(头抱利定) 、头抱皿号(头抱甘氨酸) 、头抱N 号(头泡力新) 、头

抱1’号(陛啪头泡菌素) 、头泡川号(环己烯胺头抱菌素) 、毗硫头泡菌素、氰甲

基头抱菌素等;③其它半合成抗生素有丁胺卡那霉素、甲烯土霉素、强力留素(去

氧土霉) 、二甲胺囚环素、四氢毗咯甲基四环素、去甲基金霉素、利福留素、氯

林肯霉素、去甲基林肯霉素、乙酰螺旋霹素等。

(二)氢基酸类药物

目前氨基酸主要用于生产大输液及刚R 液,有些氨基酸尚有其特殊用途,如

桔氨酸盐及谷氨酸钠亦用于肝性昏迷的临床抢救,解除氨毒。L —谷氨酞胺用于

治疗消化迈溃疡,L —组氨酸亦为治消化道溃疡辅助药等。

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氨基酸有谷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组织酸、

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绕氨、瓜氨

酸及乌氨酸等。采用酶转化法生产的氨基酸有天门冬氨酸、丙氨酸、氨酸、酪氨

酸、半肮氨酸、谷氨醚胺及天冬醚眩等。

(三) 枯苔酸类药

采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该苦酸类药物及其中间体有肌苛酸、肌昔、5’—腺牙

酸(AMP)、腺三磷(ATP)、黄素腺漂吟二核苛玻(FAD)、辅酶A(cbA)、辅酶I(久

I) 、脑二磷(cDP)胆碱等。

(四)维生家类药

月前采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维生泵类药物及久巾可体育维生亲K(核黄亲) 、

维生素B22(氰钻胺素) 、2—阳某—方龙酸(维生家c 原料) 、P 一类胡黎l 、素(维

生亲人的体) 、麦角舀醇(维生素认前体) 等。

(五) 舀体类激素

目前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泼尼讼、肤氢松、地塞米松及确胺舒松等团体

激素化学合成工艺中,有关反宛已可用微生物转化来实现,并将有良好发展前景。

(六) 治疗酶及酶抑制剂

目前采用微生物生产的药用酶及酶抑制剂有天冬酰胺酶、脂肪酶酶、链激

酶、尿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抑肤哀及多巴丁等。


相关内容

  •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1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
  • 专业 单位名称 化学工程(硕) 录取天津大学博士 化学工程(硕)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化学工程(硕) 河北省冶金研究所 化学工程(硕)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化学工程(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化学工程(硕)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工程有限公司 化学工程(硕) 录取天津大学博 ...

  • 制药工程进展
  • 制药工程进展 摘要:本文简述了生物制药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与现状,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是动物细胞技术在生物制药工业方面的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过程以及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展望. 关键词:生物制药:转基因:生物技术制药:展望 现代生物制药是一个热门的话题,21世纪的科学技术以生物学的成就 ...

  • 生物制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 第6卷第2期2015年2月 黑龙江科学Vo1.6No.2 HEILONGJIANGSCIENCEFebruary2015 生物制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王艳红 (黑龙江瑞格制药有限公司,黑龙江庆安152400) 为人们的疾病治疗提供了极大的治愈帮助.但是生物制药产摘要: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药技术中, ...

  • 制药工程专业课课程介绍
  • 制药工程专业课课程介绍 制药工程(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 化学(chemistry ).药学(pharmacy )和工程学(engineering )交叉的工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化学. ...

  • 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
  • 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 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 生物技术药物或称生物药物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现在,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产业化已进入投资收获期,生物技术药品已应用 ...

  • 普通高校专业解析:化工与制药类
  • 2.8.11 化工与制药类 一.专业详解 0811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 ...

  • 中国药科大学2014年本专科专业介绍
  • 中国药科大学2014年本专科专业介绍 ∙ ∙ ∙ ∙ ∙ 作者:招生办 来源:招办发布 阅读:6912 时间:2014/6/8 15:52:42 栏目:专业介绍 2014年本专科专业介绍 药 学 院 药学(基础药学理科基地)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业务培养要求和目标:本专业学生应掌握药 ...

  • 基因工程制药的研究和应用
  • 经 济市 场 基 因工程制药 的研 究和应用 李 淑娟 ( 安 大 学西安创 新 学院 医学 系, 西 西安 700 ) 延 陕 110 摘 要 : 随着 2 0世纪 7 0年代 D A重组技术 的建立 , 因工程制 药开始得到迅速 的发展 , N 基 经历 了从 细菌发酵制 药. 动物细 胞培养制 ...

  • 硕士开题报告
  •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课题的来源 课题来源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主题,松花江水污染防治与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13ZX07000000. 1.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制药业在过去几年中规模不断扩大 ...

  • 2015年植物提取物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中国植物提取物行业现状调查分析及市场 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 报告编号:156760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