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众文化完结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一、我的一些了解

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

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 culture”。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

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

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

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

是大众文化。通读这本书后,我发现: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的介绍,每一页书的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本书的核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下面就分一些章节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牛仔美国

牛仔裤所承载的文化显示:它否定社会的差异。它被视为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并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标志,有资料中说到:它将“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 书中指出:“牛仔裤能够承担美国工作伦理特定的阶级涵义。” 它代表着“工作伦理”,象征强健耐劳、体力劳动、发达的身体特征。这些意义也试图在否定阶级差异:牛仔裤所暗示的身体强健性,容许人们将自身体力劳动的尊严与与生产能力意义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其从属地位与被剥削性。另一方面,费斯克认为:牛仔裤的“破旧性”,是使用者自己的生产与选择,也就是说,它将商品“外置”到被支配者的亚文化当中,这是对商品化的拒绝,亦是对个人权力的首肯。通过“外置”的过程,除了商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之外,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关键所在。

商品与文化

费斯克认为:在工业社会里,大众文化必然是利用现成可用之物的一种艺术。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民间文化,可以提供一种替代性的选择。“所以,大众创造自己亚文化时可以依赖的唯一源泉,便由支配他们的那一体制所提供。”于是有了这种理解: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成的文化资源生产出来的,文化工业的产品是大众再生产时的物质基础。比如人们对于商场的使用,便创造出所谓“大众文化”。

这便意味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者不仅仅需要研究大众文化从中得以形成的那些文化商品,还要研究人们使用这些商品的方式。使用方式往往比文化商品本身更多样化,更具创造性,于是产生相应的大众文化研究方式。下面来说一说这种研究方式。资料显示:这种研究方式也是近期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走向之一。它

视大众文化为斗争的场所,它在承认控制力量的权力时,更注重大众的战术,大众(作者在书中写道:“大众是由被统治者的社会忠孝从属关系形成的。”)正是凭借自己的战术,对付、抵抗着这些宰制性力量,即通过“外置”的过程,获得反驳宰制性力量的机会,利用“权且利用”的战术——在他们的场所内部,凭借他们的场所,建构我们的空间,并用他们的语言,言传我们的意义,从而对付、规避或抵抗着这些宰制性力量。这一研究探究大众的活力与创造力,企图了解日常的抵抗与规避怎样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运作如此费力,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维系自身及其价值观念。它将大众文化视为潜在的、通常是进步的力量,研究取向基本上是乐观的,原因是它在人民大众的生机与活力中,发现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和动机。

生产的快感

大众之所以有动力生产出大众文化,是因为这个过程中,在与社会的、道德的、文本的、美学等权力相抵抗的过程中,大众拥有快感。这种快感,既包含生产者创造自己文化的快感,也包含冒犯式的快感(抵抗着宰制性的结构)。

下面介绍两种文中的快感。

文中提到一有意思的“快感”:躲避式的快感,它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及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与社会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

逃避式的快感往往集中在身体上,而另外一种快感——生产对抗式意义的快感则集中在心灵。“他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这种生产所具有的活力,承认了社会的差异,并维护着那些在差异结构中处于弱势者地位的亚文化的权利与认同。当然,该思考只是不同的,而不是自由的,它也没有脱离社会现实。所谓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是以大众自己的方式理解被支配状态,并将弱势者包含其内,而不是接受宰制者对弱势者的理解,也不是在与宰制者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理解来。这种分析类似于霍尔在进行受众对电视节目译码的研究中提出的“对抗符码”概念,即受众站在制作者的对立面,瓦解电视意图。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受众既可能湮没也可以寻求自己的主体性。

第五章 大众文本

重点针对生产者式文本谈一谈我学到的。生产者式文本是松散的、开放的、充满歧义且不固定的文本。生产者式文本是大众生产自己文化的资料来源。这种生产表现在创造性的使用现成的文化工业产品上。

生产者式文本具有这样的特点:过度与浅白。过度与浅白是“生产者式文本”的主要特征。“过度”是意义挣脱控制,挣脱意识形态规范的控制或是任何特定文本的要求。过度的符号所表演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然后却超出并且摆脱它,留下过度的意义来逃脱意识形态的操控。“浅白”是对“有深度的”真理的拒绝。真理是一种控制性的话语,而浅白并不提供有洞见卓识的解释,而是让它本身悬而未决。

在肖复兴的一篇评论中谈到:“他(菲克斯)所指出的,无论是大众文化总体具有的“过度性”和“浅白性”,还是具体文本具有的“贫乏性”、“短暂性”和“重复性”,虽然是针对美国商业侵蚀的大众文化,但对于我们的春晚一样具有启示意义。„„ 在春晚整体和具体的节目中,便捉襟见肘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费斯克所指出的弊端。这一次赵本山的小品《中奖了》无奈退出春晚,实际上也是上述这些问题所致。《中奖了》不过又是一连串误会法的重复,借助农民工的外壳而未触及农民工真实而真正的实际,不过再次凸显文本的“贫乏性”和大众文化难以革新的“浅白性”,最后赵本山的退出,更是其“过度性”使用的必然结果。”

而陈立旭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则指出:“费斯克接受批评家对大众文本过度和浅白的描述,同时又旗帜鲜明地拒绝并反转他们对于这些特征的负面评价。在他看来,自以为趣味高雅的批评,其描述虽然可能是准确的,但其所做出的评价则往往是错误的。”“在费斯克看来,过度性与浅白性,恰恰是大众生产者式文本的重要特征。然而,这些特征并非生产者式文本的缺陷,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因为,正是过度性与浅白性提供了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和肥沃的资源。浅白性意味着大众文本充满裂隙,它刺激生产者式的观众或读者写入自己的意义,从中建构自己的文化。过度性意味着意义挣脱控制,挣脱霸权式意识形态规范的控制或是任何特定文本预设的要求。过度是语义的泛滥,

过度的符号所表演的是统治意识形态,然后却超出并且摆脱它,留下逃脱意识形态控制的过度意义,这些意义也可以被自由地用来抵抗或逃避统治意识形态的控制。那些被过度超出的规范因此失去了其隐形性,失去了它们作为自然而然的常识状态,从而被导入到了开放的议程之中。”

从两位不同学者对生产者式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运用当中,对于大众文化中有关文本的内容,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度、浅白作为大众文本的显著特性,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大众文本具有浅白、过度、煽情等不同于所谓高雅文本的特征,就对之加以贬斥或藐视。在一定情境之下,这些特性又是具有优越性的。

政治

在大众文化里,大众的怀疑态度、抵抗以及规避,要比在政治领域中更为明显。这并不是说大众文化与政治之间没有关联,而是不必期望此类关联是直接的或当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延迟的而且完全不是必要的。有时候,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也许永远不会被激活,即使是在微观政治的领域;而另一些时候,这潜能可能会被激活,但它未被激活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该潜能的存在。据文有学者做出了大致这样的解读。

菲克斯认为:尽管当今西方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但是,很少有迹象表明,这些问题足以构成一个历史性的危机,从而导致父权制资本主义的覆灭。在这样的条件下,大众文化不可能是激进的。因而我们可以期待,大众文化将成为进步的文化。

再来说说批判式理论家。大众文化中,批判式理论家的一种作用在于,协助这种“内部世界的社会化”过程。他可以提供一种词汇与理论框架,帮助个人向外得以普遍化。或者,他可以提供一种诸如女性主义运动中增强自我意识的团体一类的社会组织。

读过菲克斯本书政治这一章,关于日常斗争和激进斗争的变革模式,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人们不应该贬低或阻挠发生在体制内部、针对体制进行的日常生活斗争,而仅仅赞成对体制的激进攻击,这种做法是与文化的“生产性”相违背的。与激进主义宏伟而遥远的目的相比,进步性的目标越是温和与直接,就越可能是实际而大众的。这两种社会变革的模式不应该是互相抵梧的,因为不支持

大众参与的激进理论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不能与历史危机或尖锐的政治冲突时期的激进运动相联系的大众进步实践也同样是无效的。因而可见激进理论与大众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微观政治也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抵抗的微观政治,为宏观政治的种子保留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没有这片土壤,宏观政治必然无法繁荣昌盛。

三、结语

读完这本书,对于大众文化,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正如我在一篇有关论文中,看到这样的论述:费斯克认为的大众文化生产出来的方法,大众文化的商品和文本是来源于社会提供的文化、商品资源中,借助这些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发挥创造力,生产出来的。而又如另一种概述所指出的,菲斯克所表达的大众文化集生产性、差异性、对抗性于一身,是大众通过利用资本主义体制所提供的资源,拒绝屈从体制,从而创造出的文化。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所包围,我们身边充斥着不同独特的文化,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都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先尚未预料到的。菲斯克则向我揭示了它们外在与内涵的意义和益处,还有大众文化所蕴含的政治与社会动力。

“在庸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中间层的文化,这就是大众文化的本来面貌。”它并非是主导性质的,但也并不是完全被主导。这也正是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所创造的文化,它普遍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值得我们去思考、解读。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一、我的一些了解

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

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 culture”。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

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

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

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

是大众文化。通读这本书后,我发现: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的介绍,每一页书的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本书的核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下面就分一些章节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牛仔美国

牛仔裤所承载的文化显示:它否定社会的差异。它被视为非正式的、无阶级的、不分男女的,并且对城市与乡村都适用的。穿牛仔裤是一种自由的标志,有资料中说到:它将“从社会范畴所强加的行为限制与身份认同的约束中解放出来。” 书中指出:“牛仔裤能够承担美国工作伦理特定的阶级涵义。” 它代表着“工作伦理”,象征强健耐劳、体力劳动、发达的身体特征。这些意义也试图在否定阶级差异:牛仔裤所暗示的身体强健性,容许人们将自身体力劳动的尊严与与生产能力意义联结在一起,而不是其从属地位与被剥削性。另一方面,费斯克认为:牛仔裤的“破旧性”,是使用者自己的生产与选择,也就是说,它将商品“外置”到被支配者的亚文化当中,这是对商品化的拒绝,亦是对个人权力的首肯。通过“外置”的过程,除了商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之外,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化,这也正是大众文化的关键所在。

商品与文化

费斯克认为:在工业社会里,大众文化必然是利用现成可用之物的一种艺术。因为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民间文化,可以提供一种替代性的选择。“所以,大众创造自己亚文化时可以依赖的唯一源泉,便由支配他们的那一体制所提供。”于是有了这种理解: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成的文化资源生产出来的,文化工业的产品是大众再生产时的物质基础。比如人们对于商场的使用,便创造出所谓“大众文化”。

这便意味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者不仅仅需要研究大众文化从中得以形成的那些文化商品,还要研究人们使用这些商品的方式。使用方式往往比文化商品本身更多样化,更具创造性,于是产生相应的大众文化研究方式。下面来说一说这种研究方式。资料显示:这种研究方式也是近期大众文化研究的重要走向之一。它

视大众文化为斗争的场所,它在承认控制力量的权力时,更注重大众的战术,大众(作者在书中写道:“大众是由被统治者的社会忠孝从属关系形成的。”)正是凭借自己的战术,对付、抵抗着这些宰制性力量,即通过“外置”的过程,获得反驳宰制性力量的机会,利用“权且利用”的战术——在他们的场所内部,凭借他们的场所,建构我们的空间,并用他们的语言,言传我们的意义,从而对付、规避或抵抗着这些宰制性力量。这一研究探究大众的活力与创造力,企图了解日常的抵抗与规避怎样使主流意识形态的运作如此费力,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维系自身及其价值观念。它将大众文化视为潜在的、通常是进步的力量,研究取向基本上是乐观的,原因是它在人民大众的生机与活力中,发现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和动机。

生产的快感

大众之所以有动力生产出大众文化,是因为这个过程中,在与社会的、道德的、文本的、美学等权力相抵抗的过程中,大众拥有快感。这种快感,既包含生产者创造自己文化的快感,也包含冒犯式的快感(抵抗着宰制性的结构)。

下面介绍两种文中的快感。

文中提到一有意思的“快感”:躲避式的快感,它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身体失控后那种极度兴奋的快感——及自我的丧失——是一种躲避式的快感,是从自我的控制与社会的控制中逃避出来的。

逃避式的快感往往集中在身体上,而另外一种快感——生产对抗式意义的快感则集中在心灵。“他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这种生产所具有的活力,承认了社会的差异,并维护着那些在差异结构中处于弱势者地位的亚文化的权利与认同。当然,该思考只是不同的,而不是自由的,它也没有脱离社会现实。所谓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是以大众自己的方式理解被支配状态,并将弱势者包含其内,而不是接受宰制者对弱势者的理解,也不是在与宰制者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创造出一种意义和理解来。这种分析类似于霍尔在进行受众对电视节目译码的研究中提出的“对抗符码”概念,即受众站在制作者的对立面,瓦解电视意图。这就是说,大众文化不是铁板一块,受众既可能湮没也可以寻求自己的主体性。

第五章 大众文本

重点针对生产者式文本谈一谈我学到的。生产者式文本是松散的、开放的、充满歧义且不固定的文本。生产者式文本是大众生产自己文化的资料来源。这种生产表现在创造性的使用现成的文化工业产品上。

生产者式文本具有这样的特点:过度与浅白。过度与浅白是“生产者式文本”的主要特征。“过度”是意义挣脱控制,挣脱意识形态规范的控制或是任何特定文本的要求。过度的符号所表演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然后却超出并且摆脱它,留下过度的意义来逃脱意识形态的操控。“浅白”是对“有深度的”真理的拒绝。真理是一种控制性的话语,而浅白并不提供有洞见卓识的解释,而是让它本身悬而未决。

在肖复兴的一篇评论中谈到:“他(菲克斯)所指出的,无论是大众文化总体具有的“过度性”和“浅白性”,还是具体文本具有的“贫乏性”、“短暂性”和“重复性”,虽然是针对美国商业侵蚀的大众文化,但对于我们的春晚一样具有启示意义。„„ 在春晚整体和具体的节目中,便捉襟见肘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费斯克所指出的弊端。这一次赵本山的小品《中奖了》无奈退出春晚,实际上也是上述这些问题所致。《中奖了》不过又是一连串误会法的重复,借助农民工的外壳而未触及农民工真实而真正的实际,不过再次凸显文本的“贫乏性”和大众文化难以革新的“浅白性”,最后赵本山的退出,更是其“过度性”使用的必然结果。”

而陈立旭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则指出:“费斯克接受批评家对大众文本过度和浅白的描述,同时又旗帜鲜明地拒绝并反转他们对于这些特征的负面评价。在他看来,自以为趣味高雅的批评,其描述虽然可能是准确的,但其所做出的评价则往往是错误的。”“在费斯克看来,过度性与浅白性,恰恰是大众生产者式文本的重要特征。然而,这些特征并非生产者式文本的缺陷,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因为,正是过度性与浅白性提供了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和肥沃的资源。浅白性意味着大众文本充满裂隙,它刺激生产者式的观众或读者写入自己的意义,从中建构自己的文化。过度性意味着意义挣脱控制,挣脱霸权式意识形态规范的控制或是任何特定文本预设的要求。过度是语义的泛滥,

过度的符号所表演的是统治意识形态,然后却超出并且摆脱它,留下逃脱意识形态控制的过度意义,这些意义也可以被自由地用来抵抗或逃避统治意识形态的控制。那些被过度超出的规范因此失去了其隐形性,失去了它们作为自然而然的常识状态,从而被导入到了开放的议程之中。”

从两位不同学者对生产者式不同角度的解读和运用当中,对于大众文化中有关文本的内容,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过度、浅白作为大众文本的显著特性,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大众文本具有浅白、过度、煽情等不同于所谓高雅文本的特征,就对之加以贬斥或藐视。在一定情境之下,这些特性又是具有优越性的。

政治

在大众文化里,大众的怀疑态度、抵抗以及规避,要比在政治领域中更为明显。这并不是说大众文化与政治之间没有关联,而是不必期望此类关联是直接的或当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延迟的而且完全不是必要的。有时候,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也许永远不会被激活,即使是在微观政治的领域;而另一些时候,这潜能可能会被激活,但它未被激活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该潜能的存在。据文有学者做出了大致这样的解读。

菲克斯认为:尽管当今西方社会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但是,很少有迹象表明,这些问题足以构成一个历史性的危机,从而导致父权制资本主义的覆灭。在这样的条件下,大众文化不可能是激进的。因而我们可以期待,大众文化将成为进步的文化。

再来说说批判式理论家。大众文化中,批判式理论家的一种作用在于,协助这种“内部世界的社会化”过程。他可以提供一种词汇与理论框架,帮助个人向外得以普遍化。或者,他可以提供一种诸如女性主义运动中增强自我意识的团体一类的社会组织。

读过菲克斯本书政治这一章,关于日常斗争和激进斗争的变革模式,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人们不应该贬低或阻挠发生在体制内部、针对体制进行的日常生活斗争,而仅仅赞成对体制的激进攻击,这种做法是与文化的“生产性”相违背的。与激进主义宏伟而遥远的目的相比,进步性的目标越是温和与直接,就越可能是实际而大众的。这两种社会变革的模式不应该是互相抵梧的,因为不支持

大众参与的激进理论在政治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不能与历史危机或尖锐的政治冲突时期的激进运动相联系的大众进步实践也同样是无效的。因而可见激进理论与大众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微观政治也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抵抗的微观政治,为宏观政治的种子保留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没有这片土壤,宏观政治必然无法繁荣昌盛。

三、结语

读完这本书,对于大众文化,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正如我在一篇有关论文中,看到这样的论述:费斯克认为的大众文化生产出来的方法,大众文化的商品和文本是来源于社会提供的文化、商品资源中,借助这些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发挥创造力,生产出来的。而又如另一种概述所指出的,菲斯克所表达的大众文化集生产性、差异性、对抗性于一身,是大众通过利用资本主义体制所提供的资源,拒绝屈从体制,从而创造出的文化。日常生活中,我们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所包围,我们身边充斥着不同独特的文化,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都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先尚未预料到的。菲斯克则向我揭示了它们外在与内涵的意义和益处,还有大众文化所蕴含的政治与社会动力。

“在庸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确存在着一个中间层的文化,这就是大众文化的本来面貌。”它并非是主导性质的,但也并不是完全被主导。这也正是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所创造的文化,它普遍地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值得我们去思考、解读。


相关内容

  • 论面向群众
  • [摘 要]面向群众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的根本原则.所谓面向群众,首先是面向工人阶级,同时还要面向农民阶级和人民军队,其基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强调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注重把握内容.靠近群众――形式贴近群众.情感亲近群众,并遵循尊重人民本位.依靠人 ...

  • 法治意识之浅论
  • 法治意识之浅论 摘要:法治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高级形态,是社会成员作为独立主体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思想观念.知识.心态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法治意识作为社会大众关于法治的心态.意识和知识体系,其在法治建设中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基于我国几千年传统封建人治意识的影响,法治意识的提升任重道远.本文试从以上几 ...

  • 文字游戏下的中国式忽悠
  • 文字游戏下的中国式"忽悠"中国人功夫有"三绝",堪称世界之最.功夫巨星.截拳道.双截棍之父-李小龙以一招"无敌寸拳.李氏三脚"猛龙过江,刹那间,敌寇闻风丧胆,鬼哭狼嚎,其武功修为之高深莫测,技击造诣之超绝尘寰,足以享誉全球,是为一绝:老祖宗 ...

  • 网上搜到的一个评论 (一只名叫痛苦的狗 影评)
  • Perro llamado Dolor, Un的评论 让自己更有助于理解吧 为一部动画做评论可能是比一部电影更难的事,因为动画往往能表现出比电影更复杂更多样化的世界,同时也展现出创作者私人的风格和创作理念.尤其是艺术动画,往往比那些普通大众化的动画片要深刻得多,当然也需要观者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

  • 文化生活基础训练
  • 政治必修3 文化生活 基础训练1 1. 右图中,我国的象形文字启示我们( ) A .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 .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 .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2.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 天雷>.< ...

  • 石壕吏教学设计及反思
  • <石壕吏>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 情的写作方法. 2. 揭露官吏的横暴 3. 同情人民的苦难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 ...

  • 2012年微信营销十大经典成功案例总结
  • 2013年可以说是微信迸发的一年,迩来业表里一向纠结于微信推广的疑问,就当前状况而言,微信推广仍处于探究方式,虽然有媒体时不时报导某某微信赚了多少钱,但微信推广至今仍没有固定的方式,咱们只能通过一些成功的微信来总结一下他们的运营方式. 事例一:杜蕾斯微信 活动推广 关于杜蕾斯咱们都不生疏,常常提及微 ...

  • 矛盾论概述
  • 矛盾论概述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通过对<矛盾论>的阅读,让我对矛盾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学会用矛盾的观念去分析事情,用矛盾的方法去处理事情. 通过<矛盾论>,我知道了 ...

  • 论死刑的威慑力
  • 论死刑的威慑力 摘要: 伴随着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已经修改刑法,取消了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盗窃罪等13个死刑罪名.在这个政治背景之下,我们更应当反思死刑所给我们带来的威慑力的问题. 死刑作为一种最为原始的刑罚制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都扮演着重要地位. 时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