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论文

浅谈中医药膳

中华药膳--这枝医苑奇葩,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 。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药膳研究培训机构、药膳餐厅纷纷建立,部分医院 、康复中心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性学科,药膳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其应用价值也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就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1 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药膳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药膳也不例外。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所以,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和烹饪理论的指导,药膳的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药膳理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药膳研究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2 提倡学科分化,培养专门人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为世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药食同源,药膳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的专门学科,是中医学和烹饪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孕育的产物。药膳学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

药膳学的渊源和特点决定了药膳学科的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

诣,又具备烹饪学、饮食营养学的专门知识。所以,培养兼具相关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是促进药膳学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整理存世文献 ,挖掘有效配方

药膳具有药食结合、养疗一体、风味独特、疗效确切等特点。应用药膳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利用药物和食物的性能、功效,来调整身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以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提高药膳疗效是促进药膳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食疗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难以计数的药膳食疗配方,这是药膳学发展的不竭源泉。为了提高药膳的疗效,体现其实用价值,当务之急是系统整理古代药膳文献。首先要分类汇集药膳方剂,从专业的角度筛选有代表性的养生 治疗 方剂;之后要利用研究方法将筛选的处方进行观察,从中挖掘出疗效确定、适合推广的有效配方。否则,药膳只能沦为豪华宴席上的点缀或成为民众的安慰,并最终失去生命活力。

4 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认识

药膳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无伤害性保健治疗措施,从而使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及各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人们对中医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对中医理论的认知越来越困难。所以,人们虽然有利用药膳防治疾病、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但在运用药膳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误补、蛮补造成的悲剧也不鲜见。所以,民众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药膳常识,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药膳师对其饮食生活予以督导。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认识。 5 规范药膳市场,进行资质认证

将药膳推向市场,但现在的药膳市场并不规范。由于利益的驱使,药膳受到很多餐饮业的追捧,很多餐饮从业人员在不具备起码的中医常识的情况下从事药膳制作,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制作几个所谓的药膳菜品。

在配伍完善的药膳食疗方中,要求其中的各种原料在寒热性质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归经选药要准确,功效主治要协同,使成品的整体作用远优于每一种原料作用的总和,以取其最佳疗效。所以,规范配伍、合理是药膳的基本要

求,否则,不仅不能发挥药膳的优势,反而使人们对药膳的作用产生怀疑、甚至形成抵触情绪。

6 开展市场研究,开发药膳产品

药膳食品不独为国内民众所习用,而且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由于食疗药膳食品不但能防病治病,有利于人体健康,并能丰富人民生活,使饮食品种增加新的内容,所以广大民众对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均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药膳食品的制作加工应该突破传统的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步入 化 工业 生产的行列。传统的药膳食品可以通过创新剂型、改进加工方法、合理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大规模生产等方式适应需求。

总之,药膳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学科特征,其发展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为继承、发掘和宏扬中国药膳事业,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科研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浅谈中医药膳

中华药膳--这枝医苑奇葩,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由此受到启发,春秋战国是药膳的萌芽时期,《内经》中记载了“半夏粳米汤”,《金匮》中记载了“当归羊肉汤”,药膳经历代医家的整理、收集,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内容丰富,疗效肯定,影响深远的保健方法。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共同孕育的一枝奇葩,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又是防病治病之有效措施,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模式的改变以及受到“回归大自然”思想的影响,药膳这种药食结合、养疗一体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药膳学的 。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药膳研究培训机构、药膳餐厅纷纷建立,部分医院 、康复中心相继成立了药膳食疗科,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多。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作为一门性学科,药膳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其应用价值也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就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1 加强基础研究,深化药膳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基础研究,药膳也不例外。药膳是以食物和中药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兼具药物防病治病和食品营养保健双重作用的食品,其配伍、组方和运用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防治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其加工制作过程则需要以烹饪理论为依据。所以,如果脱离了中医理论和烹饪理论的指导,药膳的发展就失去了源头活水。

为了强化基础研究,促进药膳理论的发展,首要的问题是培养药膳研究的专门人才,促进学科的独立发展。

2 提倡学科分化,培养专门人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为世人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药食同源,药膳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烹饪技艺相结合形成的专门学科,是中医学和烹饪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机结合、共同孕育的产物。药膳学综合了这两门学科的理论,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体系,其加工制作方法源于烹饪技艺,两者缺一不可。

药膳学的渊源和特点决定了药膳学科的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造

诣,又具备烹饪学、饮食营养学的专门知识。所以,培养兼具相关学科知识的专门人才是促进药膳学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整理存世文献 ,挖掘有效配方

药膳具有药食结合、养疗一体、风味独特、疗效确切等特点。应用药膳的终极目的是充分利用药物和食物的性能、功效,来调整身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以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提高药膳疗效是促进药膳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食疗学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难以计数的药膳食疗配方,这是药膳学发展的不竭源泉。为了提高药膳的疗效,体现其实用价值,当务之急是系统整理古代药膳文献。首先要分类汇集药膳方剂,从专业的角度筛选有代表性的养生 治疗 方剂;之后要利用研究方法将筛选的处方进行观察,从中挖掘出疗效确定、适合推广的有效配方。否则,药膳只能沦为豪华宴席上的点缀或成为民众的安慰,并最终失去生命活力。

4 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认识

药膳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普遍追求安全有效的无伤害性保健治疗措施,从而使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药膳食疗在养生保健及各种慢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由于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人们对中医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对中医理论的认知越来越困难。所以,人们虽然有利用药膳防治疾病、实现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但在运用药膳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可避免的盲目性,误补、蛮补造成的悲剧也不鲜见。所以,民众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药膳常识,更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药膳师对其饮食生活予以督导。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注重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认识。 5 规范药膳市场,进行资质认证

将药膳推向市场,但现在的药膳市场并不规范。由于利益的驱使,药膳受到很多餐饮业的追捧,很多餐饮从业人员在不具备起码的中医常识的情况下从事药膳制作,只能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地制作几个所谓的药膳菜品。

在配伍完善的药膳食疗方中,要求其中的各种原料在寒热性质上要一致,五味取舍要合理,归经选药要准确,功效主治要协同,使成品的整体作用远优于每一种原料作用的总和,以取其最佳疗效。所以,规范配伍、合理是药膳的基本要

求,否则,不仅不能发挥药膳的优势,反而使人们对药膳的作用产生怀疑、甚至形成抵触情绪。

6 开展市场研究,开发药膳产品

药膳食品不独为国内民众所习用,而且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由于食疗药膳食品不但能防病治病,有利于人体健康,并能丰富人民生活,使饮食品种增加新的内容,所以广大民众对其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均有很大的提高。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药膳食品的制作加工应该突破传统的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步入 化 工业 生产的行列。传统的药膳食品可以通过创新剂型、改进加工方法、合理引进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大规模生产等方式适应需求。

总之,药膳学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学科特征,其发展是涉及多学科、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为继承、发掘和宏扬中国药膳事业,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科研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相关内容

  • 中医药膳学论文2
  • 西南交通大学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论文 浅析中医药膳与食疗养生 课程名称:中医药膳学 姓 名:齐达 学 号:2014110058 年级专业:2014级茅以升学院信息班 成 绩: 二零一四年陆月 [摘要] 中医药膳作为中华医学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结合点,是中华文化几千年发 ...

  • 中药药膳学
  •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药药膳的烹制与作用 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浅谈中药药膳的烹制与作用 ( )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中药药膳的作用,研究内容包括中药和药膳的发 ...

  •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格式
  •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生物安全科技学院 班 级:09植物保护1班 姓 名:方薛交 学 号:[1**********]4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莲藕的药用价值 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浅谈莲藕的药用价值 学生:方薛交 摘要:药膳是为了治 ...

  • 营养师培训课程
  • 四川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公共营养师培训部 对柳弹琴 下午 13:52:03 在校生面授班是1800元,远程学习班目前是1500左右 弄尘 下午 13:52:23 授课多少学时? 对柳弹琴 下午 13:53:08 在成都地区的话我们周末班会有8次课程左右. 现在很多都压缩了课时 我们的远程系统里有200多 ...

  • 中医美容与养生保健论文
  • 中医美容与养生保健 **学院 ***班 ** 选报这门选修课,是自小以来对于中医的极大的兴趣,另外,身为女生,美容.养生.保健这些字眼,似乎对我们有着天生的吸引力.通过这学期中医美容与养生保健这门课的学习,我也渐渐觉得中医保健是一门博大精神的学问,并且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在我看来,人的美不止于身 ...

  • 道家思想与中医学3--养气存神,无为而治
  • 题记:这是我刚学习中医时候写的第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论文比赛.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真的写得很肤浅,整篇泛泛而谈,还大量的引用.抄袭其他资料,缺乏独创的思想,或者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不过,凡事总有迈出去的第一步.毕竟,当时曾经努力过.感谢参加文章创作的好伙伴,是你们陪我一起打造了学校 ...

  • 论文健康与饮食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日常饮食保健及功效结课论文 水果营养及健康保健讨论 学 号: [1**********] 学生姓名:杨 阳 所在学院:农学院 专 业:环境科学 年 级:2010级 中国·大庆 2013 年 6 月 目录....................................... ...

  • 食疗·中医食疗与药膳[1]
  • 食疗·中医食疗与药膳 □\ 路新国 1 食疗与中医食疗 食疗, 又称食治.饮食治疗.饮食疗法, 它是 利用各种食物, 经过烹调加工, 制作成食品, 进而通 过食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这个定义出发, 食疗 包括食物.烹调(广义的烹调加工, 如洗净.刀工处理 等) 和饮食活动这三个基本要素.而人们通常 ...

  • 中医药膳在亚健康身心调理与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 中医药膳在亚健康身心调理与疾病防治 中的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中医药膳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中医药膳和亚健康的关系论述,探讨中医药膳在亚健康人群身心调理与疾病防治中的意义,为亚健康人群的身心调理和疾病防治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