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交互媒体有效应用的质性研究”
培训研讨会之学习体会
4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国家级课题“基于微课的交互式媒体有效应用的质性研究”,第六次全国研讨交流会在孟津县教师进修学校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部主办。 上午的培训由崔局主持发言,作开幕词,之后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朱京曦博士做了基于微课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研讨交流作了具体部署,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以及接下来的任务作了具体描述,要求各参与学校教师积极参与,4月初分地区对课题学校开展主题为“微课制作的技术规范”培训会,课题学校根据要求组织教师参与,制作好一个微课片段,并于5月4日到7日按要求上传总课题组。届时,课题专家将进行评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将于14、15日反馈到学校,分地区择优选出微课课例入围出版计划。5月底交付出版。 之后又讲解了一些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这部分也是我认为最实用的。
首先是色彩,第一,建议课件背景采用淡蓝淡绿等柔和底色,避免纯白高亮的底色。第二,图文混排或使用标注、圈画等功能时,不同元
素的色彩应反差明显,防止靠色。(背景前景的配色要和圈画区分开)第三,使用大幅的图片时,尽量避免大面积的高饱和度色彩。
其次,文字和图片,第一字体尽量采用黑体宋体和国际楷体,宋体和楷体尽量要加粗加黑,不小于标准的24号字。第二,同一页面的文字不宜过多(200字以内),保持正确的排版格式(段间距>行间距>字间距)。第三,图片要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大小能满足全班同学观看,避免拉伸变形。
再次,视频和动画,第一视频和动画应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建议分辨率640×480。第二,视频和动画以超链接的形式播放,不要直接在课件内播放。第三,尽量采用无插件的播放器放视频和动画,严禁出现与教学无关的广告信息。
最后是交互工具,第一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工具应熟练流畅,避免反复出现错误操作。当出现操作故障时,教师可重新操作。强烈建议由电子白板操作时,采用近景画面来突出操作过程,或直接用电子白板输出画面作为主画面,辅以小学生的画面。
本次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周密,内容充实,时间紧凑,收获丰富,在远程直播与微信互动两大技术支持下,第五次研讨交流会已经突破了空间和地域限制,实现了更广泛的切磋、交流。在课题研究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仅对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与总结,对后续研
究推进工作也做出了详尽安排和部署,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发挥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能够和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和国家课题主持人面对面深入进行交流,这还是第一次。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此课题,对这个课题并不了解,并且对于交互式媒体的运用,我们的老师尚处于学习阶段,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将给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怎样的改变,我心中无数。但是课题里面的“微课”“交互式媒体”吸引了我,我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应该紧紧追踪世界和时代潮流发展,认真感悟、学习此课题,同时,坚信课题研究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打开全新思路,也必将给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一、学习所感
这一次参会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他们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基于微课的交互式媒体有效应用的质性分析》课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科研、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课例中基于白板的交互功能展开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让我耳目一新。升教育能力、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提供了良好平台和载体。
课题研究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对于我,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此前,我,包括很多老师对交互式媒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使用电子白板,不会使用先进的触控一体机,教学上仅仅会做PPT,不知道还有其他交互功能;对微课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是一节压缩课、微型课,优
质课,而不知什么是微课,怎么制作微课,怎么分析微课;课堂上互动仅仅停留在我来问你来答,热衷于简单的互动,不知道怎么利用交互式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
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运用能力,那么哪怕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一切先进的互动媒体设备,也只是修好了高速公路,上面行驶的却是拖拉机,老师们穿着新鞋,走着老路,干着微波炉热剩饭的事情。在这次会议上,我认真地聆听了课题组的报告,明确了该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坚信只要我们不停下追寻的脚步,就一定会干得满意超乎想象!抓住教育教学研究,就抓住了提升教育生产力的牛鼻子,即抓住了劳动者——教师,又抓住了劳动工具---教育信息技术,还抓住了劳动对象——学生!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只要勇于登高远望,就一定能达成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不畏艰难,才能探索有成!
二、学习所思
1、微课是什么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课。
微课是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中的课,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课。”
微课是直接指向具体问题的课,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有思考,很能启发老师们的思维。
微课是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问题的课。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尤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2、微课不是什么
微课不是完整记录优秀教学过程的课,而在于分析有代表性或特点的教学。通过视频记录与再现,将研究的主题具体表现出来,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微课不是以往的课堂视频讲授一个完整单元的课,只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讲解。
微课不是完整的课,也不是对课的整体压缩。它只是课中能反映一定主题,具有研究与交流价值的一个教学环节或片段。
但是,这次活动也让我认识到了一些不足:
首先,教师教育理念亟待转变。教师需要从“老三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新三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转变。
其次交互式媒体的使用还很不到位,教师们对于互动教学的原理与设计缺乏系统、准确的认识。实际使用中交互式媒体充当了电子黑板的角色,未能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未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本质性变革。 本次提供的诸多课例中,老师课上都只是简单地使用了交互式媒体的拖拽、复制,图层等基本功能,只是生与媒体的简单互动,很多老师仍然停留在把白板当黑板用和把白板当做平板电脑的展示台,只重视输出功能,白板的很多功能也是和我们一样不能熟练应用,没有很强的交互式应用的意识。我们研讨中也明确白板很快得也会像ppt那样,让我们教师熟练掌握,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的教学探索才刚刚开始,却更像是一段里程的结束。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崭新的认识和全新的眼界,希望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都能牢牢把握《基于微课的交互式媒体有效应用的质性分析》课题的实质,即“基于交互,提高互动”,我想无论是否使用先进的互动媒体,广泛的、多种形式的互动都将是教学中的核心。
“基于微课的交互媒体有效应用的质性研究”
培训研讨会之学习体会
4月13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国家级课题“基于微课的交互式媒体有效应用的质性研究”,第六次全国研讨交流会在孟津县教师进修学校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部主办。 上午的培训由崔局主持发言,作开幕词,之后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朱京曦博士做了基于微课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研讨交流作了具体部署,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以及接下来的任务作了具体描述,要求各参与学校教师积极参与,4月初分地区对课题学校开展主题为“微课制作的技术规范”培训会,课题学校根据要求组织教师参与,制作好一个微课片段,并于5月4日到7日按要求上传总课题组。届时,课题专家将进行评审,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将于14、15日反馈到学校,分地区择优选出微课课例入围出版计划。5月底交付出版。 之后又讲解了一些多媒体课件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这部分也是我认为最实用的。
首先是色彩,第一,建议课件背景采用淡蓝淡绿等柔和底色,避免纯白高亮的底色。第二,图文混排或使用标注、圈画等功能时,不同元
素的色彩应反差明显,防止靠色。(背景前景的配色要和圈画区分开)第三,使用大幅的图片时,尽量避免大面积的高饱和度色彩。
其次,文字和图片,第一字体尽量采用黑体宋体和国际楷体,宋体和楷体尽量要加粗加黑,不小于标准的24号字。第二,同一页面的文字不宜过多(200字以内),保持正确的排版格式(段间距>行间距>字间距)。第三,图片要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大小能满足全班同学观看,避免拉伸变形。
再次,视频和动画,第一视频和动画应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建议分辨率640×480。第二,视频和动画以超链接的形式播放,不要直接在课件内播放。第三,尽量采用无插件的播放器放视频和动画,严禁出现与教学无关的广告信息。
最后是交互工具,第一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工具应熟练流畅,避免反复出现错误操作。当出现操作故障时,教师可重新操作。强烈建议由电子白板操作时,采用近景画面来突出操作过程,或直接用电子白板输出画面作为主画面,辅以小学生的画面。
本次研讨交流活动,组织周密,内容充实,时间紧凑,收获丰富,在远程直播与微信互动两大技术支持下,第五次研讨交流会已经突破了空间和地域限制,实现了更广泛的切磋、交流。在课题研究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仅对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与总结,对后续研
究推进工作也做出了详尽安排和部署,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发挥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能够和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和国家课题主持人面对面深入进行交流,这还是第一次。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此课题,对这个课题并不了解,并且对于交互式媒体的运用,我们的老师尚处于学习阶段,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将给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怎样的改变,我心中无数。但是课题里面的“微课”“交互式媒体”吸引了我,我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应该紧紧追踪世界和时代潮流发展,认真感悟、学习此课题,同时,坚信课题研究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打开全新思路,也必将给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一、学习所感
这一次参会的教师来自不同学校,他们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基于微课的交互式媒体有效应用的质性分析》课题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科研、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课例中基于白板的交互功能展开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让我耳目一新。升教育能力、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提供了良好平台和载体。
课题研究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对于我,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此前,我,包括很多老师对交互式媒体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使用电子白板,不会使用先进的触控一体机,教学上仅仅会做PPT,不知道还有其他交互功能;对微课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是一节压缩课、微型课,优
质课,而不知什么是微课,怎么制作微课,怎么分析微课;课堂上互动仅仅停留在我来问你来答,热衷于简单的互动,不知道怎么利用交互式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
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与实践运用能力,那么哪怕学校为我们配备了一切先进的互动媒体设备,也只是修好了高速公路,上面行驶的却是拖拉机,老师们穿着新鞋,走着老路,干着微波炉热剩饭的事情。在这次会议上,我认真地聆听了课题组的报告,明确了该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坚信只要我们不停下追寻的脚步,就一定会干得满意超乎想象!抓住教育教学研究,就抓住了提升教育生产力的牛鼻子,即抓住了劳动者——教师,又抓住了劳动工具---教育信息技术,还抓住了劳动对象——学生!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只要勇于登高远望,就一定能达成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不畏艰难,才能探索有成!
二、学习所思
1、微课是什么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的课。
微课是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中的课,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课。”
微课是直接指向具体问题的课,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有思考,很能启发老师们的思维。
微课是从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高效解决问题的课。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尤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率,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2、微课不是什么
微课不是完整记录优秀教学过程的课,而在于分析有代表性或特点的教学。通过视频记录与再现,将研究的主题具体表现出来,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微课不是以往的课堂视频讲授一个完整单元的课,只能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道习题或某个学习环节进行讲解。
微课不是完整的课,也不是对课的整体压缩。它只是课中能反映一定主题,具有研究与交流价值的一个教学环节或片段。
但是,这次活动也让我认识到了一些不足:
首先,教师教育理念亟待转变。教师需要从“老三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新三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转变。
其次交互式媒体的使用还很不到位,教师们对于互动教学的原理与设计缺乏系统、准确的认识。实际使用中交互式媒体充当了电子黑板的角色,未能和学生的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未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本质性变革。 本次提供的诸多课例中,老师课上都只是简单地使用了交互式媒体的拖拽、复制,图层等基本功能,只是生与媒体的简单互动,很多老师仍然停留在把白板当黑板用和把白板当做平板电脑的展示台,只重视输出功能,白板的很多功能也是和我们一样不能熟练应用,没有很强的交互式应用的意识。我们研讨中也明确白板很快得也会像ppt那样,让我们教师熟练掌握,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的教学探索才刚刚开始,却更像是一段里程的结束。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崭新的认识和全新的眼界,希望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都能牢牢把握《基于微课的交互式媒体有效应用的质性分析》课题的实质,即“基于交互,提高互动”,我想无论是否使用先进的互动媒体,广泛的、多种形式的互动都将是教学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