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诗歌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刘学锴)

上一篇:《静默草原》教案3

下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5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刘学锴)

上一篇:《静默草原》教案3

下一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5


相关内容

  •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 ...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 ...

  • 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 3学案
  •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板块 边塞征战诗歌鉴赏 设计人:张月亮 复核:全组集备 授课时间: 序号: 板块导学: 1.了解边塞征战诗歌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征战诗歌的方法. P8杜甫<兵车行> P16杨炯<从军行> P22高适<燕歌行> P33李贺& ...

  • 从军行 学案 学生版
  • < 从 军 行 > 学 案 一.文学常识 1.边塞诗及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指以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的创作尽管源远流长,但是其繁荣却在唐代.据统计,现存唐以前诗歌中涉及边塞内容的诗歌约180首左右,而<全唐诗>中边塞题材的诗歌多达2000多首.唐 ...

  • 敲响边塞征战诗鉴赏的战鼓
  • 敲响边塞征战诗鉴赏的战鼓 一.明确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充分反映了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 ...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 ...

  • 5边塞诗学案
  •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五)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 塞 诗 学习目标 1.理解边塞诗通常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边塞诗的主要意象. 3.了解边塞诗中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寓情于景. 一.典型试题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12年 湖南卷) ①度破讷沙(其二)李益 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 ...

  • 诗歌鉴赏总领课教案
  •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 .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B .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C .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

  • 唐诗鉴赏大辞典
  • 天天美文网 http://www.365essay.com/ 虞世南-蝉 王绩-野望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梵志-吾富有钱时 诗(二首) 寒山-杳杳寒山道 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咏蝉 于易水送人一绝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渡湘江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王勃-咏风 滕王阁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