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专题(一)检测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4. 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 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经典著作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5.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6. 学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说法不恰当的是
A.小张:数学老师学期初就制定规章,并严格执行,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B.小王:语文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者风范
C.小李:外语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涉,无为而治,深得老子真传
D.小代:物理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招人讨厌,这是庄子的做法
7.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8.《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
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0.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
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1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
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2.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
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
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14. 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
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
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15. 某史书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三岛毅博士一句诗云: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以上材料所称颂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王阳明 C.陆九渊 D.朱熹
1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
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
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18. 《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
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下列对此
理解正确的有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
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
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
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B.主张以德治醇化社会风气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阐述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20. 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
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
文化形态。”文中的“实学思潮”
①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②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 ③提出了“经世
致用”主张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答题卡(每题4分,共8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 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 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 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
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历史必修3专题(一)检测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4. 在诸子百家的某经典著作中所体现的“热词”(即出现频率较高词汇)有“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 恻隐之心”。据此你认为下列哪句引言很有可能出自该经典著作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D.“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5.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6. 学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说法不恰当的是
A.小张:数学老师学期初就制定规章,并严格执行,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
B.小王:语文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者风范
C.小李:外语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涉,无为而治,深得老子真传
D.小代:物理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招人讨厌,这是庄子的做法
7.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8.《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
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0.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
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1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
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2.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
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
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14. 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
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
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15. 某史书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日本三岛毅博士一句诗云: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以上材料所称颂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 B.王阳明 C.陆九渊 D.朱熹
16.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
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
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18. 《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
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下列对此
理解正确的有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
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
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
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B.主张以德治醇化社会风气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阐述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20. 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中指出:“实学思潮是从
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
文化形态。”文中的“实学思潮”
①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②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 ③提出了“经世
致用”主张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答题卡(每题4分,共8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 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 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 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
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