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当前,无论是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建设,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倾

向,即过分注重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研究和建设。这种倾向应

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生产力,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十分重

要,因此把它作为标准提出来加以强调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

,我们应该弄清楚,至少理论界应首先弄清楚,生产力是判断什

么的标准。我的观点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实现程度的一种标志

,是判断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标准。我们切不能就标准而标准,

就生产力而生产力。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建设,都应该针对生产关

系。不讲生产关系,就谈不上经济研究;不讲生产关系,就谈不

上经济建设。本文的目的,在于澄清以往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

系概念的模糊认识,以期经济研究者及经济决策者们对生产关系

的重视,重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研究和建设。

  一、现有生产力概念的内在矛盾

  迄今为止,在所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有关生产

力概念的内涵定义和外延界定都是自相矛盾的。关于“生产力”

这一概念,从内涵上都是这样定义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力量;从外延上又都

是这样界定的: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即生

产力指的是实体三要素,又叫“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力既是能

力、力量,又是实体、三要素,出尔反尔,显然,这既不符合辩

证逻辑,更违背了一般逻辑规律:“同一律”和“不矛盾律”。

逻辑规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判断必

须是同一的、确定的(“同一律”);两个相互矛盾、互相反对

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个假(“不矛盾律”)。当前教科书中

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和界定,既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也违反

了不矛盾律的要求,导致生产力概念自身不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而且自相矛盾。这是现有生产力概念的一个致命的缺点。正是

因为这一致命的缺点,使我们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在有关生产力的

思考和研究中,都不知不觉地偷换了概念,把本来是生产三要素

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误解为生产力三要素,把生产力

概念偷换成生产三要素,混淆了能力与实体;也使我们的经济实

践工作者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混淆了生产力概

念,误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解放生产力就

是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把生产三要素与生产力混为一谈。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如果暂且撇开这种内涵定义的准

确性、完备性不谈,那么,作为

能力范畴的生产力,不管视其为系统还是视其为类,它的构成要

素或划分项都应该是能力要素或能力项。同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应该是同一的。这是起码的逻辑要求。因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

的,这就是,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观念是不合逻辑的,即劳动者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根本不属于生产力范畴。

  二、生产要素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怎样界定生产力呢?换言之,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呢?

这要从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的主体问题、及生产活动的内容谈

起。

  首先,生产的实现要有生产的条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三者的结合是生产活动得以进行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生产必须得有生产

三要素,但有了生产三要素并非一定能够进行生产。“如果不以

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

产,为了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马克思语)

(1)。生产三要素是生产关系赖依存在或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

三要素只有通过在自身基础上建立起的生产关系才能发挥应有的

生产作用。只要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就能进行生产,也只有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

系,才能进行生产。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

,是生产得以实现的充要或唯一条件。联系到当前实际,我们的

有些国有(集体)企业之所以生产不能顺利进行,经济难以实现

,根本原因不在于生产三要素欠缺或过剩,而在于没有建立起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产权关系不明,交换关系不畅

,是制约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生产的主体,不是劳动者,也不是生产三要素的结合体,更

不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是社会,是建立了一

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体,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

机构”(马克思语)(2)。生产不同于劳动,劳动的主体是劳动

者,是具有一定协调关系的各肢体构成的人体。劳动是人的肢体

分工协作的过程,生产是社会中的人分工合作的过程。没有人的

分工合作,就不会有社会的生产活动。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是否

是生产的,这要看他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否大于他所消费的,即是

否有剩余,是否有积累。如果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

于或者小于他自身的消费,即没有做出任何社会贡献,这种劳动

就不是生产的;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有部分劳动(或劳动产品)转

化为别人

的劳动条件,即转化为社会积累(资本),这个人的劳

动就是生产的。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

,他的劳动才是生产的,才谈得上生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活动有三方

面内容: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

生产人口的生产活动(即“增值”)(3)。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

的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手段,人口是人

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构成。这三方面的生产活动构成统一

的社会生产历史活动,三方面生产活动缺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

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三方面生产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三个因素,而不是三个阶段。社会生

产历史活动的实现,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生产活动

中分工合作的过程。无论是生活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

还是人口生产,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而且都必须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为了生产借助于生产三要素建立起的

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交换(

分配)关系和家庭关系。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的实现,都离不

开这三种生产关系的建立。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历史活动得

以实现的内在因素。比如一个企业,为了实现生产,首先,要确

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事实上,没有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的确立,就不会有生产资料,因为生产资料本身是一种社会积累

,是一种投资,没有某种所有制关系,就不会有积累,没有积累

也就不会有投资;其次,要确立企业外部交换关系和内部分配关

系,因为既使有了前期积累、前期投资,确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如果不建立起当期的交换分配关系,企业的再生产也不能

实现。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或部类,只有建构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才能进行生产。

  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即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是建立了一定生产关系的

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生活资料、生产资

料及增殖人口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生

产生产资料的能力和生产后备劳动者(增殖人口)的能力。这三

种生产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社会生

产力。社会生产力水平正是这三种生产能力的综合表现,它反映

了社会生产的实现

程度。这就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三

种生产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生产力三要素。

  三、生产力:判断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

  生产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社会生产历史活

动决定社会其他历史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内容。

  人类的历史最基本的是生产活动史。生产的实现,生产的发

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不仅决定

了社会生产的实现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

也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步演变都首先表现为生产关

系的进步,都是由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

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实现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劳动资料越来越先进,劳

动对象起来越丰富,生活资料越来越充足,也因此,人口越来越

多,人口素质也越来越高。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之所以极其低下

,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简单、落后的必然结果。生产资料共同所

有、共同使用、共同劳动,生活资料平均分配,正是生产关系的

这种原始性、简单性决定了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不能实现

,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工具)简陋,生活资料匮乏,人口增

殖缓慢。相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关系有了极大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决定了资本主

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先进性如工业大机器的出现、

生活资料的丰富性如生产过剩的产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如科学文

化的发展,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积累的结果,这充分表达了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生产资料的先进程度、生活

资料的丰富程度及人口素质水平,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状

况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生产关系落后简单,社会主义生

产就不能充分实现,就不会有先进的生产资料和丰富的生活资料

。如果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落后或不合理,就不会有好的积累机

制,所有制是一种积累机制,积累机制落后,也就谈不上生产资

料的先进性;如果交换关系不健全、分配关系不合理,即使有了

先进的生产资料,社会再生产也难以实现,也就不会有丰富的生

活资料。先进的生产资料,是前期积累的结果,是前期生产力的

表现,但不代表当期社会生产力。。多么先进的生产资料,如果

使其处在原始、落后

的另外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是不会有先进的

生产力表现的。改革前,我国社会主义实行“一大二公”的生产

资料公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交换关系采取虚

无主义,正是这种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社会主义生产不

能充分实现,人民不能温饱,更不用说有剩余,当时社会主义生

产力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和健全,从而社会主义生

产才比较充分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才不断得以发展。

  实质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为主要特征;市场经济以发达的交换

关系为主要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构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体系。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

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基础,建筑坚强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发达的交换关系和健康的

家庭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选择,以及市场经济这

种发达的交换关系的选择,都是正确的,这种选择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因此是符合生产力标准的。目前,我们面临

着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要着眼于生产的实现,实现生产就得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通过存量资产的产权界定确

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完善生产经营组

织形式,建立起稳定的、有信用的市场交换关系。

 当前,无论是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建设,都带有一种明显的倾

向,即过分注重生产力而忽视生产关系研究和建设。这种倾向应

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生产力,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十分重

要,因此把它作为标准提出来加以强调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

,我们应该弄清楚,至少理论界应首先弄清楚,生产力是判断什

么的标准。我的观点是,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实现程度的一种标志

,是判断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标准。我们切不能就标准而标准,

就生产力而生产力。经济研究还是经济建设,都应该针对生产关

系。不讲生产关系,就谈不上经济研究;不讲生产关系,就谈不

上经济建设。本文的目的,在于澄清以往人们对生产力、生产关

系概念的模糊认识,以期经济研究者及经济决策者们对生产关系

的重视,重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研究和建设。

  一、现有生产力概念的内在矛盾

  迄今为止,在所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有关生产

力概念的内涵定义和外延界定都是自相矛盾的。关于“生产力”

这一概念,从内涵上都是这样定义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力量;从外延上又都

是这样界定的: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即生

产力指的是实体三要素,又叫“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力既是能

力、力量,又是实体、三要素,出尔反尔,显然,这既不符合辩

证逻辑,更违背了一般逻辑规律:“同一律”和“不矛盾律”。

逻辑规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判断必

须是同一的、确定的(“同一律”);两个相互矛盾、互相反对

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个假(“不矛盾律”)。当前教科书中

关于生产力概念的定义和界定,既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也违反

了不矛盾律的要求,导致生产力概念自身不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而且自相矛盾。这是现有生产力概念的一个致命的缺点。正是

因为这一致命的缺点,使我们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在有关生产力的

思考和研究中,都不知不觉地偷换了概念,把本来是生产三要素

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误解为生产力三要素,把生产力

概念偷换成生产三要素,混淆了能力与实体;也使我们的经济实

践工作者们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混淆了生产力概

念,误认为发展生产力就是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解放生产力就

是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把生产三要素与生产力混为一谈。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如果暂且撇开这种内涵定义的准

确性、完备性不谈,那么,作为

能力范畴的生产力,不管视其为系统还是视其为类,它的构成要

素或划分项都应该是能力要素或能力项。同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应该是同一的。这是起码的逻辑要求。因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

的,这就是,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观念是不合逻辑的,即劳动者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根本不属于生产力范畴。

  二、生产要素 生产关系 生产力

  怎样界定生产力呢?换言之,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呢?

这要从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的主体问题、及生产活动的内容谈

起。

  首先,生产的实现要有生产的条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这三者的结合是生产活动得以进行

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要生产必须得有生产

三要素,但有了生产三要素并非一定能够进行生产。“如果不以

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

产,为了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马克思语)

(1)。生产三要素是生产关系赖依存在或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

三要素只有通过在自身基础上建立起的生产关系才能发挥应有的

生产作用。只要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就能进行生产,也只有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

系,才能进行生产。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一定的生产关系

,是生产得以实现的充要或唯一条件。联系到当前实际,我们的

有些国有(集体)企业之所以生产不能顺利进行,经济难以实现

,根本原因不在于生产三要素欠缺或过剩,而在于没有建立起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产权关系不明,交换关系不畅

,是制约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生产的主体,不是劳动者,也不是生产三要素的结合体,更

不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而是社会,是建立了一

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体,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

机构”(马克思语)(2)。生产不同于劳动,劳动的主体是劳动

者,是具有一定协调关系的各肢体构成的人体。劳动是人的肢体

分工协作的过程,生产是社会中的人分工合作的过程。没有人的

分工合作,就不会有社会的生产活动。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是否

是生产的,这要看他的劳动所创造的是否大于他所消费的,即是

否有剩余,是否有积累。如果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等

于或者小于他自身的消费,即没有做出任何社会贡献,这种劳动

就不是生产的;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有部分劳动(或劳动产品)转

化为别人

的劳动条件,即转化为社会积累(资本),这个人的劳

动就是生产的。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

,他的劳动才是生产的,才谈得上生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活动有三方

面内容: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和

生产人口的生产活动(即“增值”)(3)。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

的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物质手段,人口是人

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构成。这三方面的生产活动构成统一

的社会生产历史活动,三方面生产活动缺任何一方面,都构不成

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三方面生产活动

是人类社会生产历史活动的三个因素,而不是三个阶段。社会生

产历史活动的实现,生产的历史,是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生产活动

中分工合作的过程。无论是生活资料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生产,

还是人口生产,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而且都必须在生产三要素基础上建立起

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为了生产借助于生产三要素建立起的

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交换(

分配)关系和家庭关系。任何一方面的生产活动的实现,都离不

开这三种生产关系的建立。社会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历史活动得

以实现的内在因素。比如一个企业,为了实现生产,首先,要确

立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事实上,没有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的确立,就不会有生产资料,因为生产资料本身是一种社会积累

,是一种投资,没有某种所有制关系,就不会有积累,没有积累

也就不会有投资;其次,要确立企业外部交换关系和内部分配关

系,因为既使有了前期积累、前期投资,确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关系,如果不建立起当期的交换分配关系,企业的再生产也不能

实现。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或部类,只有建构在一

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之中才能进行生产。

  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即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是建立了一定生产关系的

人类社会所具有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生活资料、生产资

料及增殖人口的能力。社会生产力包括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生

产生产资料的能力和生产后备劳动者(增殖人口)的能力。这三

种生产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统一的社会生

产力。社会生产力水平正是这三种生产能力的综合表现,它反映

了社会生产的实现

程度。这就是生产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三

种生产能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生产力三要素。

  三、生产力:判断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

  生产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社会生产历史活

动决定社会其他历史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根本内容。

  人类的历史最基本的是生产活动史。生产的实现,生产的发

展,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不仅决定

了社会生产的实现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

也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步演变都首先表现为生产关

系的进步,都是由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决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

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实现和发展,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劳动资料越来越先进,劳

动对象起来越丰富,生活资料越来越充足,也因此,人口越来越

多,人口素质也越来越高。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之所以极其低下

,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简单、落后的必然结果。生产资料共同所

有、共同使用、共同劳动,生活资料平均分配,正是生产关系的

这种原始性、简单性决定了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不能实现

,具体表现为:生产资料(工具)简陋,生活资料匮乏,人口增

殖缓慢。相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

产关系有了极大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步决定了资本主

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先进性如工业大机器的出现、

生活资料的丰富性如生产过剩的产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如科学文

化的发展,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积累的结果,这充分表达了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实现程度,生产资料的先进程度、生活

资料的丰富程度及人口素质水平,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状

况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生产关系落后简单,社会主义生

产就不能充分实现,就不会有先进的生产资料和丰富的生活资料

。如果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落后或不合理,就不会有好的积累机

制,所有制是一种积累机制,积累机制落后,也就谈不上生产资

料的先进性;如果交换关系不健全、分配关系不合理,即使有了

先进的生产资料,社会再生产也难以实现,也就不会有丰富的生

活资料。先进的生产资料,是前期积累的结果,是前期生产力的

表现,但不代表当期社会生产力。。多么先进的生产资料,如果

使其处在原始、落后

的另外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是不会有先进的

生产力表现的。改革前,我国社会主义实行“一大二公”的生产

资料公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实行绝对平均主义,交换关系采取虚

无主义,正是这种落后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导致社会主义生产不

能充分实现,人民不能温饱,更不用说有剩余,当时社会主义生

产力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和健全,从而社会主义生

产才比较充分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才不断得以发展。

  实质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社会

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为主要特征;市场经济以发达的交换

关系为主要特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建构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体系。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

生产要素作为物质基础,建筑坚强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体系,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关系、发达的交换关系和健康的

家庭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选择,以及市场经济这

种发达的交换关系的选择,都是正确的,这种选择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因此是符合生产力标准的。目前,我们面临

着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改革要着眼于生产的实现,实现生产就得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通过存量资产的产权界定确

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完善生产经营组

织形式,建立起稳定的、有信用的市场交换关系。


相关内容

  • 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引发的问题
  • [内容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引发四个问题:在生产力中如何划分.比较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根据和历史阶段是多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与"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观点是矛盾还是一致:劳动者决定因素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作业试题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 ...

  • 马原第三章总结
  •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的含义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及其历史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 ...

  •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教案
  •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全章概述 本课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入手,让学生理解生产决定消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消费必须发展生产.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积 ...

  •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选)P13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单选)P13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总和. (多选)P131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单选)(13-04)P13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影响社会发 ...

  • 唯物史观部分
  • 唯物史观部分 一. 单项选择题 1. 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 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 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 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 2.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

  • 2012年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理论高分题库精编
  • 一.单项选择题 1. 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 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 D. 政治制度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包括() A.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B. 再生产劳动力 C. 再生产科学技术D. 传递科学知识 3.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生产力 B. 政治 ...

  •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
  • 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生产力最终决定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则直接规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和生 ...

  •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15号令
  •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2015年修订] 发 文 号:总局令第15号 发布单位:安监总局 发布日期:2007-11-30 实施日期:2008-01-01 点 击 数: 30343 更新日期:2015年04月21日 根据2015年4月2日<总局令:修改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等规章的决定 &g ...

  • 在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稿
  • 在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安全生产工作,是这次会议重点研究的专题之一.陈总在报告中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会议还将讨论<集团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根据会议安排.党组意见和陈总报告的精神,下面,我就<决定>及其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