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探讨
宋晓娟 2011级地科班 2011131116
摘要:因为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再加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较差,政府的少作为或不作为,使得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严重,本文将从本县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林西县 生态环境现状 存在的问题
前言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地处辽河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7'-118°34' ,北纬43°14'-44°15' 。全县土地面积399526.0平方千米,共管辖8个乡镇,3个国有林场,2个国有农牧场,总人口23.56万人。 林西县受地质构造、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现有的北高、南低的中低山山区地貌形态,境内石质山区面积约17699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5%,土质山区面积约169130平方千米,占面积的43%,河套平川面积约4719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2%。
林西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温热,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冷凉而早霜冻。由于地形复杂和东北、西南隆起抬高这一特殊的情况,使得本地气候、植被、土壤等诸多因素都产生了南北差异,气温东南高、西北低。而降水量相反,年平均气温在4.3℃,年均降水量340㎜,无霜期90-130天,形成了北部气候冷凉,南部风沙干旱的生态环境。
1 城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县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1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中有害物质增加,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城市布局中,位于城市的西南角有一个水泥厂,每天大量的颗粒尘埃进入大气之中,造成了周围的空气质量下降。虽然是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垂直风向,但是由于局地风向的影响也会有一些污染物进入城区,使得城区内的空气变坏。另外,由于本地区主要的供暖燃料是煤炭,尤其在冬季,在城镇中的一些平房完全是自己供暖,以及一些工厂也是煤炭作为燃料,这就导致了大量煤炭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烟雾,使得整个城镇在冬季的清晨完全笼罩在烟雾之中,空气的能见度低。
由于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的问题,使得地下排水系统的不发达,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随手就倒在了下水道的一边,长时间的不处理,下水道就会滋生细菌,进而发出恶臭味,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人们出行上街要掩鼻快行。
1.2水体污染普遍,存在缺水问题
目前水体污染问题已是全国性的问题,由于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各工厂分布广泛,工业废水未达标便进行排放,造成河流污染,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使之成为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其次是农业污染,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由于城镇周边为农业用地,化肥的使用量较大,加上灌溉的不合理,使得农药化肥岁水流入河流;第三是生活污染,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这一系列的污染导致了城镇的缺水问题,居民的饮用水质量使人担忧。
1.3城市垃圾加多,出现垃圾围城问题
城市中每天的生活垃圾以及公共卫生垃圾在逐渐增多,由于本地主要采取的是填埋式或是露天堆放的方式,城市垃圾也会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二次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在本地区,垃圾的主要堆放地点是在城市外围,或在郊区,随着城市垃圾的逐渐增多,外围的垃圾堆放逐渐向城市中心聚集,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
1.4噪声污染明显
本地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城市交通干道的车流量的增加,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休息时间的后延,车辆往来的频繁,大型车辆允许进入市区,产生非常大的交通噪音,再者,居民住宅的隔音效果的不佳,就使的交通道路两旁的居民的休息受到干扰。
1.5城市绿化面积较少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整个城镇内的布局,绿化面积仅局限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的建设,一些公园或广场也没有大面积的绿化区域。 城市绿化的作用是:①城市绿化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动状态。绿地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能阻隔、吸收烟尘和某些有害气体,降低噪声。许多植物能净化河川、湖泊、池沼中的水体和地面径流。绿化还能保护坡地,防止水土流失。合理的道路绿化能增进交通安全。城市绿化还能减轻火灾、地震造成的损失。②城市绿地可供居民休息和活动。③利用各种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按照艺术规则绿化城市, 可以改善城市景观, 给人以美的感受,起陶冶性情的作用。要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1.6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
综合以上五点,以及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环境条件,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整体的生态系统很脆弱,在外界干扰或胁迫的影响下容易发生变化,同时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受到干扰后的自我恢复能力较弱。
2 产生的原因
2.1区位因素
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先天环境条件,本地区正处于农牧交错带,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易引发一些自然环境问题。
2.2基础设施不完善
2.2.1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快,生态建设落后于小城镇建设比起城市相对完善的规划和基础设施,我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标准比较低,功能不全,配套性差,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我省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能力低、污水收集能力差,大部分就近排入河道,不仅污染了表面水体,还污染了地下水;另一方面,我省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环卫设施也比较短缺,小城镇垃圾处理能力还不强,几乎没有集中卫生填埋处理场,居民小区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再一方面,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人严重不足。小城镇基础设施展明显滞后,投入环保的资金就更少的可怜;而我省乡镇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他们自身资金不多,几乎没有资金投资环保,这样就加重了小城镇生态环境的负担。
2.2.2不合理的工业规划
从我省小城镇规划编制的重点来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占据主要位置,而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规划比较少,一些小城镇根本没有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没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安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小城镇布局混乱,污染大的工厂或者项目布局在不合理的位置,使得污染很容易就影响到周边的区域,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从源头上埋下了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隐患。有些小城镇虽然制订了规划,但规划水平比较低,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的,缺乏长远打算,往往一两年就落后于发展的需要),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效果不明显。
2.2.3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政策法规不健全
我省乡镇企业的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生产过程中造成田地、河流和空气的严重污染。大部分企业由于工厂规模小、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环保投资能力比较弱,缺少防治和处理环境污染的设施。一些乡镇企业三废处理的达标率很低,多数企业的废水处理率不到1/4。由于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那些污染严重而又不宜在城市中发展的工业,被陆续迁移到小城镇中,造成乡镇企业日益增多,从而使小城镇的污染加重。
2.2.4发展思想的偏差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
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2.2.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工业产业链短,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以资源消耗为主,科技含量低是现在产业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导致了生产环节以及最终的产出环节的资源浪费和废物排放的不达标。
3 林西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
3.1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生态城镇既是城市尘世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也是促进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手段。合理布局城市设施及城市内的建筑、工厂。最大程度的减少工业“三废”对于城市的污染;制定城市环境目标,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3.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
3.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3.4提高全民意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决策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树立资源有限,提倡节水、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3.5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相关法律的实施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要对严重的生态破坏实行限期恢复与治理;对天然林实行禁伐,对森林实行限采和草原实行限牧;对各种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区域与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
为。
3.6政府要积极作为,改革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李刚军,宁夏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初丽霞,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金贤锋、李宇、李泽红,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G].城市问题.2009年 第9期
[4]李宏霞,尹健儒,林西县生态环境现状与整治措施[G].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4)第32卷 第2期
[5]林 跃,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6]杨世弘,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城市为例[N].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
林西县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探讨
宋晓娟 2011级地科班 2011131116
摘要:因为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再加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较差,政府的少作为或不作为,使得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严重,本文将从本县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林西县 生态环境现状 存在的问题
前言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地处辽河上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7'-118°34' ,北纬43°14'-44°15' 。全县土地面积399526.0平方千米,共管辖8个乡镇,3个国有林场,2个国有农牧场,总人口23.56万人。 林西县受地质构造、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现有的北高、南低的中低山山区地貌形态,境内石质山区面积约17699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5%,土质山区面积约169130平方千米,占面积的43%,河套平川面积约4719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2%。
林西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温热,昼夜温差较大,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冷凉而早霜冻。由于地形复杂和东北、西南隆起抬高这一特殊的情况,使得本地气候、植被、土壤等诸多因素都产生了南北差异,气温东南高、西北低。而降水量相反,年平均气温在4.3℃,年均降水量340㎜,无霜期90-130天,形成了北部气候冷凉,南部风沙干旱的生态环境。
1 城市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县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1空气污染严重,空气中有害物质增加,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在城市布局中,位于城市的西南角有一个水泥厂,每天大量的颗粒尘埃进入大气之中,造成了周围的空气质量下降。虽然是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垂直风向,但是由于局地风向的影响也会有一些污染物进入城区,使得城区内的空气变坏。另外,由于本地区主要的供暖燃料是煤炭,尤其在冬季,在城镇中的一些平房完全是自己供暖,以及一些工厂也是煤炭作为燃料,这就导致了大量煤炭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烟雾,使得整个城镇在冬季的清晨完全笼罩在烟雾之中,空气的能见度低。
由于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的问题,使得地下排水系统的不发达,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随手就倒在了下水道的一边,长时间的不处理,下水道就会滋生细菌,进而发出恶臭味,影响了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人们出行上街要掩鼻快行。
1.2水体污染普遍,存在缺水问题
目前水体污染问题已是全国性的问题,由于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各工厂分布广泛,工业废水未达标便进行排放,造成河流污染,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使之成为城市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其次是农业污染,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由于城镇周边为农业用地,化肥的使用量较大,加上灌溉的不合理,使得农药化肥岁水流入河流;第三是生活污染,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这一系列的污染导致了城镇的缺水问题,居民的饮用水质量使人担忧。
1.3城市垃圾加多,出现垃圾围城问题
城市中每天的生活垃圾以及公共卫生垃圾在逐渐增多,由于本地主要采取的是填埋式或是露天堆放的方式,城市垃圾也会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二次污染问题非常严重。在本地区,垃圾的主要堆放地点是在城市外围,或在郊区,随着城市垃圾的逐渐增多,外围的垃圾堆放逐渐向城市中心聚集,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
1.4噪声污染明显
本地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噪声,城市交通干道的车流量的增加,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休息时间的后延,车辆往来的频繁,大型车辆允许进入市区,产生非常大的交通噪音,再者,居民住宅的隔音效果的不佳,就使的交通道路两旁的居民的休息受到干扰。
1.5城市绿化面积较少
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整个城镇内的布局,绿化面积仅局限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的建设,一些公园或广场也没有大面积的绿化区域。 城市绿化的作用是:①城市绿化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动状态。绿地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能阻隔、吸收烟尘和某些有害气体,降低噪声。许多植物能净化河川、湖泊、池沼中的水体和地面径流。绿化还能保护坡地,防止水土流失。合理的道路绿化能增进交通安全。城市绿化还能减轻火灾、地震造成的损失。②城市绿地可供居民休息和活动。③利用各种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按照艺术规则绿化城市, 可以改善城市景观, 给人以美的感受,起陶冶性情的作用。要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
1.6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
综合以上五点,以及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环境条件,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地区的整体的生态系统很脆弱,在外界干扰或胁迫的影响下容易发生变化,同时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受到干扰后的自我恢复能力较弱。
2 产生的原因
2.1区位因素
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本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先天环境条件,本地区正处于农牧交错带,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易引发一些自然环境问题。
2.2基础设施不完善
2.2.1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快,生态建设落后于小城镇建设比起城市相对完善的规划和基础设施,我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标准比较低,功能不全,配套性差,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我省小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能力低、污水收集能力差,大部分就近排入河道,不仅污染了表面水体,还污染了地下水;另一方面,我省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环卫设施也比较短缺,小城镇垃圾处理能力还不强,几乎没有集中卫生填埋处理场,居民小区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再一方面,全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人严重不足。小城镇基础设施展明显滞后,投入环保的资金就更少的可怜;而我省乡镇企业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他们自身资金不多,几乎没有资金投资环保,这样就加重了小城镇生态环境的负担。
2.2.2不合理的工业规划
从我省小城镇规划编制的重点来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占据主要位置,而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的规划比较少,一些小城镇根本没有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没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安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小城镇布局混乱,污染大的工厂或者项目布局在不合理的位置,使得污染很容易就影响到周边的区域,加大了环境污染的治理难度,从源头上埋下了小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隐患。有些小城镇虽然制订了规划,但规划水平比较低,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的,缺乏长远打算,往往一两年就落后于发展的需要),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效果不明显。
2.2.3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政策法规不健全
我省乡镇企业的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生产过程中造成田地、河流和空气的严重污染。大部分企业由于工厂规模小、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环保投资能力比较弱,缺少防治和处理环境污染的设施。一些乡镇企业三废处理的达标率很低,多数企业的废水处理率不到1/4。由于城市工业结构的调整,那些污染严重而又不宜在城市中发展的工业,被陆续迁移到小城镇中,造成乡镇企业日益增多,从而使小城镇的污染加重。
2.2.4发展思想的偏差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
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2.2.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工业产业链短,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以资源消耗为主,科技含量低是现在产业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导致了生产环节以及最终的产出环节的资源浪费和废物排放的不达标。
3 林西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
3.1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生态城镇既是城市尘世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也是促进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手段。合理布局城市设施及城市内的建筑、工厂。最大程度的减少工业“三废”对于城市的污染;制定城市环境目标,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3.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
3.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3.4提高全民意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努力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决策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树立资源有限,提倡节水、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3.5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相关法律的实施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要对严重的生态破坏实行限期恢复与治理;对天然林实行禁伐,对森林实行限采和草原实行限牧;对各种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区域与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
为。
3.6政府要积极作为,改革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李刚军,宁夏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初丽霞,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金贤锋、李宇、李泽红,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G].城市问题.2009年 第9期
[4]李宏霞,尹健儒,林西县生态环境现状与整治措施[G].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4)第32卷 第2期
[5]林 跃,我县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6]杨世弘,试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中国城市为例[N].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