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书第36页)
①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
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资
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
治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
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②局限:
(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
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3)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
过程中四面树敌。
(4)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
(5)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
(6)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
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
(7)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8)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虽有巨大
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5.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①意义:
(1)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翻译了
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2)冲击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使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
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②局限:
(1)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在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生
产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根本不可
能办到。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但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下,无法维持企业的运行。
6.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局限
①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后来者走上革命道路。
②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
地所有制,在思想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但幻想帝国主义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运动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
维新派脱离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而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使自身得阶级相当软弱。
③内容:
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
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
④影响:
思想先进、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
化纲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
但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
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使得影响相当有限。
7.辛亥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①纲领: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
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
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
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②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
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③失败的原因:
a.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
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
b.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
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④启示:
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
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8.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①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
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
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②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
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
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
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9.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
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
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五四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群众性、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
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性质。
②意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并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
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
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①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
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
胜利。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
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的。
②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
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2.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1930年1月,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3.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
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1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启示意义)
在革命中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15.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
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
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
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16.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①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
阶级。
②方针: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③具体过程: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订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
17.抗战中中共对中间势力的策略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共对地方实力派采取争取的策略。具体的方式是:
(1)发展壮大共产党,使之有充足的力量;
(2)尊重他们的利益;
(3)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取得胜利。
18.国民党军队在对日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对日寇造成了一定的消耗。
在战略相持阶段,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停止敌对性行动。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
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进而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所以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并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啊。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1.重庆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在1946年1月10日,国
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实现了双方的停战。
2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迅速崩溃的原因
(1)战前,国民党统治集团破坏了政协协议,扼杀了全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
望,把自己放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同时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并且,经过努力,中国人民争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战时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
国人民的拥护,有了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我党在政治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因而战局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逐渐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进而发动总攻击溃国民党。
(3)战时在政策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使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
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相反,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使全国各阶层的人民生活陷入困境,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以学生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这些条约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资本帝国主义渗透入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书第36页)
①意义:
(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
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资
政新篇》主张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也是前所未有的。
(4)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
治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
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②局限:
(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
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3)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
过程中四面树敌。
(4)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
(5)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
(6)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
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
(7)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8)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虽有巨大
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5.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①意义:
(1)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翻译了
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2)冲击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使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
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②局限:
(1)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在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生
产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根本不可
能办到。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但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下,无法维持企业的运行。
6.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局限
①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后来者走上革命道路。
②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
地所有制,在思想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但幻想帝国主义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运动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
维新派脱离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而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使自身得阶级相当软弱。
③内容:
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
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
④影响:
思想先进、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
化纲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
但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
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使得影响相当有限。
7.辛亥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①纲领: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
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
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
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②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
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③失败的原因:
a.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
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
b.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
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④启示:
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
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8.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①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
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
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
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②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
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
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
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9.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
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
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
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0.五四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①性质:五四运动是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群众性、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
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性质。
②意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并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
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
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①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
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
胜利。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
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的。
②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
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2.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1930年1月,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3.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
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14.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启示意义)
在革命中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15.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
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
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
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16.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①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
阶级。
②方针: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③具体过程: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订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
17.抗战中中共对中间势力的策略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共对地方实力派采取争取的策略。具体的方式是:
(1)发展壮大共产党,使之有充足的力量;
(2)尊重他们的利益;
(3)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取得胜利。
18.国民党军队在对日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对日寇造成了一定的消耗。
在战略相持阶段,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对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停止敌对性行动。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9月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
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进而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所以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并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这样做的目的,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啊。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1.重庆谈判
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在1946年1月10日,国
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实现了双方的停战。
2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迅速崩溃的原因
(1)战前,国民党统治集团破坏了政协协议,扼杀了全国人民关于和平建国的热切愿
望,把自己放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同时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增强了社会各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并且,经过努力,中国人民争得了将近一年的和平的暂息时期。这也为扩大和巩固解放区、做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战时在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具有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
国人民的拥护,有了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我党在政治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因而战局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逐渐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进而发动总攻击溃国民党。
(3)战时在政策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使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
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相反,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使全国各阶层的人民生活陷入困境,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以学生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