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海洋教育教案

1、饭桌上的海鲜

教材分析:

无论在海边还是在内陆,海鲜已经成为饮食文化大餐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选择生活中学生们常见、常吃的海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切入点,从各种海鲜的了解到认识,从自己吃海鲜的经验到感受,从简单的吃到合理的营养搭配等方面入手,都容易调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将其带入探究活动的情境。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家乡的几种主要海鲜及其日常食用方法。

2、 知道食用海鲜应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各种感官认识、了解海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经验,并从中提炼出活动所需的信息。

3、 能设计制作海鲜的方案,并亲自动手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经验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会生活的情趣。

3、 渗透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认识海鲜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搜集我们饭桌上常吃的海鲜种类及名称,课堂上教师知道学生回顾“认识哪些海鲜”、“最喜欢吃哪些海鲜,为什么?”,在回顾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海鲜的认识。教师知道学生“给喜欢的海鲜分类”。

第二部分:科学食用

活动一:海鲜吃法大交流。教师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通过“看看谁知道的吃法多”把海鲜的各种吃法进行交流、汇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全班 进行交流。

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海鲜。在交流了海鲜的各种吃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海鲜美餐我设计”活动,制定海鲜的制作方案。学生可根据家人的做法设计,更提倡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设计新的方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自己创新的思路和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设计方案张贴在教室里,并进行评价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合理,哪个小组的设计与众不同。接下来的是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人的指导、帮助下,亲自动手做一做,并带给同学尝一尝。一方面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家长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快乐。

活动三:营养价值知多少。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相互交流,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补充。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海鲜营养价值也不同,只有不挑食,合理食用,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成分,促进健康发育。在活动中可穿插“猜猜我是谁”的小游戏,让学生戴上常见海鲜的头饰,扮成某一种海鲜,说出“我含有------成分,形状像------”让同学们猜猜它是谁,使学生对海鲜有进一步的了解。

活动四:食用海鲜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关于海鲜的饮食卫生教育非常必要。教师可先让学

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吃海鲜不当造成的后果。再利用课件、图片、小故事等形式,给学生讲解不科学食用海鲜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导学生制作“海鲜食用小帖士”,将食用海鲜的注意事项记录下来,将给家人和朋友听。

第三部分:合理开发

活动一:海鲜加工品真丰富。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更多、更好的海鲜保鲜法,使其既方便携带,有利于贮存,使学生在研究、思考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并敢于大胆设想,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二:鱼儿诉说感触深。海产品是山东重要的经济资源,对于海产品的捕捞,应有一定的计划。教材呈现了市场上出售的没有长大的小鱼,以及大鱼和小鱼之间的对话。在感性认识上引发了学生对海鲜动物的同情之心,其实这里蕴含着更理性的意义,启发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我国颁布的海鲜捕捞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调动开展海洋生物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参与。

教学札记:

2、多变的海浪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海浪的成因及类型:

2、 能够设计和操作简单的对比实验:

3、 初步感知海浪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发现风是导致海浪形成的重要因素;

2、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验证—证实”的科学研究过程:

3、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2、在尊重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基础上,大胆推测,培养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活动建议:

本课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在海边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现象,产生疑问,进行多渠道探究,展开合作交流,自主参与实践”等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引发探究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设计实验等过程进行证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研究的能力。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教材展现了浩瀚大海惊涛拍岸的场景,岸边的孩子们正在猜测海浪形成的形式呈现,旨在将学生带入大海的情境,使其感受浪的气息,对问题探究产生兴趣。

学生对海浪形成原因的猜测并不会只局限在

这一单一方面,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多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猜测,在相互的交流中,将错误的猜测排除掉,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选择探究主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教学活动得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们根据研究兴趣及主题自由结合,开展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海浪的形成

有了猜测就要展开验证了,究竟“海浪的形成与风有什么关系”是这部分活动探究的主要载体。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很明显地分成了三个板块。

一是几个学生的讨论图和一张精美的实践记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浪”与“风”的关系,并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完美设计,表格中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进行较为详细地记录,并归纳总结出实践结论:二是海浪的成因并非只源于风,“除了风,海浪的形成还于什么有关呢?”的提示语,启发学生继续猜测与研究。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仿照“风与浪”的整个研究过程开展其他方面的研究活动,教学教材的准备应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三是教材中的资料卡,为研究活动进行了补充,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动手之前的动脑指导,让学生成分考虑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开展有序、有效的实验,完成对猜测的验证。另外,作为简单而典型的对比实验,在从无风到强风的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变量控制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细致地描述三种状态下所观察到的现象。

第三部分;海浪与生活

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想一想,海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教材通过对海浪与生活、生产关系的情境呈现,拉近了海浪与人的关系,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语言提示,引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与相互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海浪不仅能为人类所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危害。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将意见汇总,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活动二;“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海浪带来的危害呢?”这也是上一活动的递进与延伸。在发现海浪对生活的不利影响时,学生必然会想到避免危害的解决办法。教学时,可借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展开研究活动,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课堂教学时,不必局限于教材的提示方向,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进行其感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让我们了解一下渔民伯伯是怎样凭经验预测天气的。”作为本课探究活动的拓展延伸。渔民们在减少海浪带来的危害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看天气进行预测,让学生

了解有关的知识,即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通过学习使之应用于自己的生活。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或某一课时的一点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教学札记:

3、海洋动物乐园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常见的海洋动物,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惯:

2、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熟悉的海洋动物:

3、有初步的仿生学意识,再生物特征的启发下尝试创造性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获得探究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

2、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描述海洋动物的形态特征:

3、能利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海洋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3、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活动建议:

本课针对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海洋动物,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并能用不同方式对其进行描述,进而初步了解仿生学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爱海洋动物的情感和意识。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这一部分教材呈现的是一幅绚丽多姿的海底世界的画面。孩子们看到这些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自然会被海底世界的神奇所吸引,不由发出“海底世界真大呀”的感叹,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引发“有多少种海洋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的思考。有了学习探究的需要,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会自然调动起来。

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海洋动物的录象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看录象提出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研究海洋动物的兴趣。

第二部分;探究与交流

这一部分有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说说我们了解的海洋动物。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们在交流介绍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其中,第一幅图呈现的是一组学生围坐交流的场景,而另一幅图呈现的则是一名学生扮演小海豚,用拟人化的形式在表演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海洋动物,并能以多样的、新颖的方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海洋动物多姿多彩,学生对其兴趣浓厚,教师在交流介绍部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中,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活动形式上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也可请学生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进行表演介绍,还可让学生介绍海洋动物的特征,请大家猜猜,以不同形式增进学生对海洋动物的了解。

活动二:给喜欢的海洋动物做张个性化的名片。教材为学生留出了自我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了解海洋动物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作,为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制作个性化名片。在名片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动物的介绍形式和制作的动物名片都可别具一格。

活动三:给海洋动物分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部分海洋动物图片,请学生分类。学生在了

解海洋动物的过程中一定也搜集到了大量的海洋动物的图片资料,教材中一名学生说:“我还搜集到——”旨在引导学生给更多的海洋动物分类。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自由粘贴的空间,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给海洋动物分类,尊重学生的个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给海洋动物分类部分实质是要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所了解的海洋动物的知识,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活动可采用游戏的形式:“我叫鲸鱼,可我有不是鱼,大海里我的哺乳动物朋友还有谁?”“还有我,我叫——”教师还可自行设计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收获与启示

这一部分教材呈现的是一组学生交流人类从海洋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而进行的发明创造,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仿生学的知识,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从周围的事物中获得其实。这部分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交流介绍,拓宽学生思路。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为学生留出了创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海洋动物的特征,运用仿生学知识,进行合理想象,自主设计。教师在指导是应以鼓励、引导为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计,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后,班级可以开展学生创新设计作品展,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 第四部分:关爱海洋动物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延伸活动,呈现的是一组学生在谈论人类为保护海洋动物所做的努力。旨在从正面引导学生懂得关爱动物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如何保护海洋动物,启发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实践,用实际行动关爱海洋动物。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放录象资料、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保护海洋动物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与我们的朋友——海洋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札记:

4、 蟹趣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螃蟹的生活环境、习性及特点;

2、知道螃蟹行走、翻身、防御等方面的特点;

3、了解螃蟹的种类及其生活环境、绳梯结构的特点;

4、 能在调查研究后,对螃蟹进行比较完整的描述。

过程与方法:

1、 亲自经历动手实践的研究,认识螃蟹的各种特点;

2、 运用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开展螃蟹特点的研究活动;

3、 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螃蟹的知识。

情感、态度就与价值观:

1、激发研究问题的兴趣、热情;

2、初步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养成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4、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到螃蟹的生活环境中,去认识和了解螃蟹

教材呈现的是美丽海边的礁石滩处,有几组小学生正在寻找、观察、了解螃蟹。确定以寻访、认识螃蟹作为第一个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走进螃蟹的生活环境中,鼓励学生们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了解、去观察、去关注特定环境中的小螃蟹。 教师的问题:我们要到海边(或海边、溪边)去观察螃蟹了,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它呢?你想观察螃蟹的哪些内容呢?怎样去观察?观察是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进性交流。然后制定一份详细的观察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内容和方法,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到海边(或河边、溪边)进行观察研究。

必须提醒注意的是:观察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

第二部分:选择喜欢的问题去研究

教材呈现的四个活动主题——“有趣的行走”、“螃蟹行走比赛”、“螃蟹大翻身”、“螃蟹大攻击”及一幅螃蟹的身体结构名称图。

活动一:有趣的行走。教材呈现的是一个小组在研究怎样观察螃蟹独特的行走方式。有的学生想出在螃蟹脚上涂上墨水,让螃蟹留下足迹进行观察,这仅仅是方法的引导,再通过“还可以——”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以此方法为例,动脑筋想出多种方法去研究,如可以在桌面上洒上面粉或粉笔末,用水彩笔给螃蟹的脚上图色——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知道螃蟹行走的特点。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教材中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语文课中学到的“横行霸道”一词的由来。

活动二:螃蟹行走比赛。这一活动是在知道了螃蟹行走特点

的基础上展开的,比赛方式、比赛规则的设定等都放手由学生自行确定。教材中给出两种比赛方法的提示,而比赛的方法也可根据

自己的想法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来进行,比赛的结果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活动让学生仔细地进行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三;螃蟹大翻身。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由乌龟的翻身困难想象到螃蟹翻身时的表现和状态,引出螃蟹翻身时身体结构的协调及动作特点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类比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在进行游戏时,应及时渗透情感教育,不要伤害小螃蟹。

活动四:螃蟹大攻击。教材展示了一只威猛的螃蟹图和两只正在打斗的螃蟹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活动,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去进行全面研究的兴趣。

第三部分:送小螃蟹回家

教材呈现的是几个学生正背着书包结伴送小螃蟹回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问:“我们该怎样对待这些带给我们乐趣的小螃蟹呢?”引发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最后确定方案,将小螃蟹集中起来,送回到它们自己的家园。旨在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注意保护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第四部分:走进蟹类家族

教材中呈现了一名学生的提示:“山东的海蟹、河蟹种类很多,让我们去做个调查吧!”同时展示了几种螃蟹的图片,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对螃蟹研究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展示板的空白处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资料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我们知道了螃蟹的许多特点,它有哪些种类,不同的螃蟹名称一样吗”的引导,将调查活动和课堂的研究认识引向课外,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教材中展示的河蟹资料为沿海的学生拓展了知识,同时也提示了对于其它内陆城市的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研究河中的螃蟹,去感受螃蟹带来的乐趣。

教学札记:

5、沿海风景线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东沿海各地风光特色:

2、能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意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报纸、网络、书籍等途径,利用剪报图画等形式,了解和展示山东沿海各地的风光:

2、能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3、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过程:

本节课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帮助学生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自然现象的了解和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为主要目的。把了解山东沿海各地风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诱发学生亲近自然风光的热情。让学生把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意识。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起始阶段,直接关系道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性趣,是否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一上课就应让学生先感受沿海风光的美,然后再一步步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沿海城市风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欣赏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也可以采用谈话导课的方式,如:你们知道我们家乡沿海有那些城市吗?这些城市美吗?你最喜欢哪座城市?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图,交流自己的资料并导入新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沿海风景线进行探究的同时,要尊

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即尊重个性,为学生创设

一定的情境其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资料交流中培养他们探究意识。情境图中学生的话,提示教师在交流中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其在交流中,在欣赏中达到导入的目的。

第二部分:景点采撷

教材呈现了一个学生面对多种信息来源的手足无措及三种整理信息的方式、方法。通过情境提醒学生不但要会搜集资料,而且也要学会科学、有序的分析、整理资料,如将搜集到大量资料,通过各种有创意的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使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组织本部分活动时,先引导学生确定整理信息的方式方法,如做手抄报,做沿海景点图片集,建档案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造的空间整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 第三部分:景点荟萃

这部分有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景点介绍卡。教材呈现出几张空白的景点介绍卡,在卡上呈现了几项介绍的内容——名称、特点、图片,并设计了“推荐指数”的五星级,以此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防止无从下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不必局限于表中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或设计内容。通过此活动,使学生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也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二:我做小导游。教材提供了一幅小导游介绍景点的情境图,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利用各种形式领略沿海风景的天地,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景点介绍卡的内容,以我是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景点风光的活动,将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欲望,在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时,整个活动可有学生自行组织和开展,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在不同地区、学校、班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其他的活动方式,以达到活动目的。

教学札记:

6、海底地形探秘

教材分析:

当学生在海边的沙滩上嬉戏、游玩,在礁石滩寻访奇异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时。面对广袤无限的大海,看着波浪起伏的海面,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大海的底部像海面一样平坦呢?陆地上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大海中也有吗?人类又是怎样了解海底世界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对海底地形进行探索,揭开神秘的海底面纱。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海底地形的类型,知道海底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

2、在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制作海底地形模型:

3、简要了解人类认识海底地形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资料查询等多种方法了解海底地形的概况:

2、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求知的欲望和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2、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推测,培养创新思维:

3、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活动过程:

本课以学生看到高山和海平面,产生对海底地形特点的疑问为研究的切入点,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形成认识。能利用各种材料模拟制作模型,构建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教材呈现了一幅山海相接的美丽景色图片,学生在图中会明显地感到陆地与海洋表面形态的差异,从而引出学生交流的话题:海底的地形也和陆地一样吗?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排除海水的干扰,去猜测海底地形的真正面貌。生活在海边的学生一定对海岸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大都有了解平坦的海滩和小山一样的礁石,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生活已知”完成活动导入。对内陆的学生来说,尽管感性认识不够丰富,但是通过读书、看电视、去旅游等途径,也会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海底地形的某些特点,因此教师也可通过“学习已知”完成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心中的海底地形

明确了问题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学生的思维便自然地转入利用“已知”的猜测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提供一些关于陆地地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对陆地地形特点的全面感知,进行知识迁移,科学合理地猜测海底地形的面貌。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信息,在资料共享的同时生成新的猜测。为了使学生的猜测由概念化转向具体化,教材特意安排了“勾了一段心中的海底地形吧!”的板块。在勾勒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海底平原、山地的顺序如何安排”,“各种不同的地形在海底究竟是怎样的形状”等等不同的问题,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的问题多、问题奇特而厌烦,而应该因势利导,将这些问题适时地转入课后的研究。

第三部分:海底地形揭秘

这一部分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海底地形,教材中提供的图片不仅作为资料之用,目的更在于引发同学们尝试更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尽可能多的渠道获取信息。第二板块则着眼于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教师在指导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获取的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进行判断,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从信息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板块中教材安排学生动手用泥土等材料做一个海底地形模型,也可让学生利用塑料泡沫拼粘等方法制作海底模型,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制作活动中加深对海底地形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部分教材的活动呈现虽然看似简单,确隐

含着科学探究中“去伪存真”这一重要的方法与过程。

第四部分:海底探测我了解

这部分是“海底地形揭秘”的后续活动,书中展示了一幅利用声纳进行海底地形探测的图片和学生的交流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收集海底探测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海底地形探测的意义,增加学生对山东海底矿产资源分布的初步了解,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其深入了解海底探测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7、海水能喝吗?

教材分析:

当人类面临水资源危机的时候,对于每一个缺水的时候,寻求可利用淡水资源的开发,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山东作为我国的沿海大省,三面环海,但却面临着缺水的现状。同学们当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把海水变成淡水?”本课的活动就满足了你们对问题探究的需要。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我国及山东省水资源缺的现状

2、初步了解水分蒸发与凝结的知识,并能正确使用仪器完成实验操作:

3、 能完成资料搜集并进行简单交流。

过程与方法:

1、 亲自动手实践,了解利用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过程:

2、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更多海水淡化的知识:

3、运用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开展“我的海水淡化器”的设计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研究问题的兴趣、热情:

2、 初步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养成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二、活动过程:

本课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入学生的探究领域,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并通过让学生结合资料查寻等多种探究方式,完成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通过拓展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

教材在一以照片实景的形式展现了我省水资源缺乏现状的同时,配以资料卡,使学生深入了解我省及我国的缺水情况。当然,从山东的地理位置上考虑,海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作为思维的提示,教材也呈现了波涛拍岸的海洋图片,学生们能够想到如果能将海水转化成能饮用的淡水,缺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海水淡化的研究课题就此提出。

活动开始,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前两幅反映缺水的照片进行简单描述,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感受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逐步加深水资源缺乏的危机感,增强开发新的淡水资源的愿望。

第二部分:海水淡化研究

这部分教材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单元,由两大板快构成。

板快一:我们来把海水变成淡水。教材呈现的是小组的讨论图,引导学生用蒸发的原理设计实验。同时,以“实验百宝箱”和图片资料的形式对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进行引导,这一部分是孩子们主动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他们知道要让海水变成淡水就要将其中的盐分离出来,究竟如何分离水与盐还需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沿海地区生活的学生大多有在大海中游泳的经历,每当海水在皮肤上自然风干后都会有盐留下来,当然水则蒸发到空气中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发现海水淡化的方法。对于内地的学生,教师可提供阅读资料提示,让学生去发现蒸发分离的方法,也可提前介绍实验仪器,提示学生设计出合适的方法。在实验的设计中,如何将已蒸发的水分重新收集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中所提供的蒸馏装置图,在分析中明确冷凝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仪器、图片资料,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也应尽量备齐,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自主选择。另外,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应对酒精灯的使用先进行演示操作(也可在课前讲解),要确保学生安全操作。

板快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教材呈现了山东省内岛屿海水淡化图,提示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并以写字板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资料的整理。通过提供海水淡化方法的资料卡,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海水淡化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上一部分的延续,安排在第二课时。在动手操作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运用更多的方法进行更广泛的资料收集,目的是丰富学生对海水淡化知识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究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汇报交流。资料卡作为对探究活动的补充材料,仅做初步了解。

第三部分:小小发明家

教材呈现的是一组孩子在讨论设计自己的海水淡化

器的场面,并在下方留有空间,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学生初步了解海水淡化的各种方法后,自然要对其中的利弊进行比较,选出最好的,抛弃不好的,教师还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选取各种方法的所长,设计出自己创新的海水淡化方案。

教学札记:

8、食盐从哪里来

教材分析:

食盐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医疗和工业生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山东沿海在食盐生产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本课以“食盐从哪里来”为研究主题,目的是从熟悉的事物切入,更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便于了解更多关于食盐的知识。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 盐的来历:

2、知道晒盐的一般步骤及粗盐加工的过程:

3、能用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盐:

4、了解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多种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水制盐”的实验活动简要了解工业晒盐的过程:

2、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粗盐精加工的方法:

3、 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2、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推测,培养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5、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

活动过程:

本课以日常生活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研究主题入手,将学生带入“制盐”的整个探究活动中,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第一部分:寻找盐的足迹,生成研究问题

这部分教材呈现人们在商场中买盐和一位妇女正在炒菜加盐的两幅情境图,使学生联系生活感知盐确实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既然如此,盐又从哪里来的呢?于是探究活动便由此开始。盐在生活中的足迹并非仅此而已,学生们一定见过它更多的用途,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加以引导,但不应占用太多时间。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教材中呈现了学生提出“海水中真能取出盐吗”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猜测的情境图。教材中学生的猜测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引发探究兴趣,为下一步设计“海水制盐”实验打下基础。补充的资料卡落实了学生猜测的可行性。让学生自行设计第三部分“海水制盐”的实验对中年级学生虽有困难,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测,加上资料卡的知识基础,相信学生能设计出可行的“海水制盐”实验方案。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开放思维,自行设计、操作、完成实验,锻炼学生的独立实验操作能力。真正体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获得成功”的全过程的喜悦。

内地学校可用一定比例的食盐水代替海水进行实验操作。

第三部分:边走边看

这部分教材呈现小学生参观盐场的组图,组图展现了晒盐工人从涨潮取水,阳光下晒盐,工人叔叔顶着烈日去盐、担盐到运盐的过程,将学生带入工业制盐的领域。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崭新的,他们回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急于了解晒盐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图了解,随后加以补充,培养其读图能力:也可以以一名晒盐工人的口吻将整个工作过程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盐场工人工作的艰辛。

“粗盐”对学生来说也同样是个新词,对于其精加工过程,教师可在讲解的同时,结合演示实验的操作,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可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猜测粗盐精加工的过程,再与教材中给出的加工过程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后成功的喜悦。 第四部分:离不开的“朋友”

这部分教材分为两个板快-——“生活中离不开盐”和“盐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途更大”。在第一板快中,似人化的卡通盐粒形象地向学生讲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功劳,并以“我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第二板快则以三名学生讨论的形式介绍盐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途,最下方一名学生未完的话语也与板快一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完成这两个课题的研究,随后进行交流。

1、饭桌上的海鲜

教材分析:

无论在海边还是在内陆,海鲜已经成为饮食文化大餐中的佼佼者。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选择生活中学生们常见、常吃的海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切入点,从各种海鲜的了解到认识,从自己吃海鲜的经验到感受,从简单的吃到合理的营养搭配等方面入手,都容易调动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将其带入探究活动的情境。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家乡的几种主要海鲜及其日常食用方法。

2、 知道食用海鲜应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各种感官认识、了解海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经验,并从中提炼出活动所需的信息。

3、 能设计制作海鲜的方案,并亲自动手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经验的良好习惯。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体会生活的情趣。

3、 渗透环保意识。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认识海鲜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搜集我们饭桌上常吃的海鲜种类及名称,课堂上教师知道学生回顾“认识哪些海鲜”、“最喜欢吃哪些海鲜,为什么?”,在回顾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海鲜的认识。教师知道学生“给喜欢的海鲜分类”。

第二部分:科学食用

活动一:海鲜吃法大交流。教师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通过“看看谁知道的吃法多”把海鲜的各种吃法进行交流、汇总,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全班 进行交流。

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海鲜。在交流了海鲜的各种吃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海鲜美餐我设计”活动,制定海鲜的制作方案。学生可根据家人的做法设计,更提倡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设计新的方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自己创新的思路和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组的设计方案张贴在教室里,并进行评价活动,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合理,哪个小组的设计与众不同。接下来的是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人的指导、帮助下,亲自动手做一做,并带给同学尝一尝。一方面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会家长的辛苦,感受劳动的快乐。

活动三:营养价值知多少。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课上相互交流,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补充。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海鲜营养价值也不同,只有不挑食,合理食用,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成分,促进健康发育。在活动中可穿插“猜猜我是谁”的小游戏,让学生戴上常见海鲜的头饰,扮成某一种海鲜,说出“我含有------成分,形状像------”让同学们猜猜它是谁,使学生对海鲜有进一步的了解。

活动四:食用海鲜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关于海鲜的饮食卫生教育非常必要。教师可先让学

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吃海鲜不当造成的后果。再利用课件、图片、小故事等形式,给学生讲解不科学食用海鲜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导学生制作“海鲜食用小帖士”,将食用海鲜的注意事项记录下来,将给家人和朋友听。

第三部分:合理开发

活动一:海鲜加工品真丰富。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更多、更好的海鲜保鲜法,使其既方便携带,有利于贮存,使学生在研究、思考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并敢于大胆设想,以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二:鱼儿诉说感触深。海产品是山东重要的经济资源,对于海产品的捕捞,应有一定的计划。教材呈现了市场上出售的没有长大的小鱼,以及大鱼和小鱼之间的对话。在感性认识上引发了学生对海鲜动物的同情之心,其实这里蕴含着更理性的意义,启发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我国颁布的海鲜捕捞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调动开展海洋生物保护活动的积极性,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参与。

教学札记:

2、多变的海浪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海浪的成因及类型:

2、 能够设计和操作简单的对比实验:

3、 初步感知海浪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发现风是导致海浪形成的重要因素;

2、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验证—证实”的科学研究过程:

3、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2、在尊重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基础上,大胆推测,培养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活动建议:

本课结合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在海边遇到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现象,产生疑问,进行多渠道探究,展开合作交流,自主参与实践”等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引发探究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设计实验等过程进行证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研究的能力。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教材展现了浩瀚大海惊涛拍岸的场景,岸边的孩子们正在猜测海浪形成的形式呈现,旨在将学生带入大海的情境,使其感受浪的气息,对问题探究产生兴趣。

学生对海浪形成原因的猜测并不会只局限在

这一单一方面,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多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猜测,在相互的交流中,将错误的猜测排除掉,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选择探究主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教学活动得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们根据研究兴趣及主题自由结合,开展探究活动。

第二部分:海浪的形成

有了猜测就要展开验证了,究竟“海浪的形成与风有什么关系”是这部分活动探究的主要载体。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很明显地分成了三个板块。

一是几个学生的讨论图和一张精美的实践记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的方法了解“浪”与“风”的关系,并通过图示启发学生完美设计,表格中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进行较为详细地记录,并归纳总结出实践结论:二是海浪的成因并非只源于风,“除了风,海浪的形成还于什么有关呢?”的提示语,启发学生继续猜测与研究。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仿照“风与浪”的整个研究过程开展其他方面的研究活动,教学教材的准备应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三是教材中的资料卡,为研究活动进行了补充,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动手之前的动脑指导,让学生成分考虑到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开展有序、有效的实验,完成对猜测的验证。另外,作为简单而典型的对比实验,在从无风到强风的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变量控制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细致地描述三种状态下所观察到的现象。

第三部分;海浪与生活

这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想一想,海浪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教材通过对海浪与生活、生产关系的情境呈现,拉近了海浪与人的关系,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语言提示,引发学生产生更多的思考。在思考与相互交流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海浪不仅能为人类所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危害。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将意见汇总,再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活动二;“我们怎样才能减少海浪带来的危害呢?”这也是上一活动的递进与延伸。在发现海浪对生活的不利影响时,学生必然会想到避免危害的解决办法。教学时,可借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展开研究活动,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新的领域。课堂教学时,不必局限于教材的提示方向,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进行其感兴趣的科学探究活动。

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让我们了解一下渔民伯伯是怎样凭经验预测天气的。”作为本课探究活动的拓展延伸。渔民们在减少海浪带来的危害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看天气进行预测,让学生

了解有关的知识,即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通过学习使之应用于自己的生活。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或某一课时的一点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教学札记:

3、海洋动物乐园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常见的海洋动物,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惯:

2、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熟悉的海洋动物:

3、有初步的仿生学意识,再生物特征的启发下尝试创造性的发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获得探究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

2、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描述海洋动物的形态特征:

3、能利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海洋动物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3、 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活动建议:

本课针对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海洋动物,初步了解其生活习性,并能用不同方式对其进行描述,进而初步了解仿生学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关爱海洋动物的情感和意识。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这一部分教材呈现的是一幅绚丽多姿的海底世界的画面。孩子们看到这些不同种类、形态各异的海洋动物,自然会被海底世界的神奇所吸引,不由发出“海底世界真大呀”的感叹,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引发“有多少种海洋动物”、“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的思考。有了学习探究的需要,产生了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会自然调动起来。

教学时,教师可以准备海洋动物的录象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看录象提出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研究海洋动物的兴趣。

第二部分;探究与交流

这一部分有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说说我们了解的海洋动物。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们在交流介绍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其中,第一幅图呈现的是一组学生围坐交流的场景,而另一幅图呈现的则是一名学生扮演小海豚,用拟人化的形式在表演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海洋动物,并能以多样的、新颖的方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海洋动物多姿多彩,学生对其兴趣浓厚,教师在交流介绍部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中,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活动形式上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也可请学生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进行表演介绍,还可让学生介绍海洋动物的特征,请大家猜猜,以不同形式增进学生对海洋动物的了解。

活动二:给喜欢的海洋动物做张个性化的名片。教材为学生留出了自我创作的空间,让学生在了解海洋动物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作,为自己喜欢的海洋动物制作个性化名片。在名片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动物的介绍形式和制作的动物名片都可别具一格。

活动三:给海洋动物分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部分海洋动物图片,请学生分类。学生在了

解海洋动物的过程中一定也搜集到了大量的海洋动物的图片资料,教材中一名学生说:“我还搜集到——”旨在引导学生给更多的海洋动物分类。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自由粘贴的空间,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给海洋动物分类,尊重学生的个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给海洋动物分类部分实质是要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所了解的海洋动物的知识,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活动可采用游戏的形式:“我叫鲸鱼,可我有不是鱼,大海里我的哺乳动物朋友还有谁?”“还有我,我叫——”教师还可自行设计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收获与启示

这一部分教材呈现的是一组学生交流人类从海洋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而进行的发明创造,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仿生学的知识,使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从周围的事物中获得其实。这部分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交流介绍,拓宽学生思路。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为学生留出了创作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海洋动物的特征,运用仿生学知识,进行合理想象,自主设计。教师在指导是应以鼓励、引导为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计,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后,班级可以开展学生创新设计作品展,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 第四部分:关爱海洋动物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延伸活动,呈现的是一组学生在谈论人类为保护海洋动物所做的努力。旨在从正面引导学生懂得关爱动物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如何保护海洋动物,启发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实践,用实际行动关爱海洋动物。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放录象资料、交流会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保护海洋动物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与我们的朋友——海洋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札记:

4、 蟹趣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螃蟹的生活环境、习性及特点;

2、知道螃蟹行走、翻身、防御等方面的特点;

3、了解螃蟹的种类及其生活环境、绳梯结构的特点;

4、 能在调查研究后,对螃蟹进行比较完整的描述。

过程与方法:

1、 亲自经历动手实践的研究,认识螃蟹的各种特点;

2、 运用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开展螃蟹特点的研究活动;

3、 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螃蟹的知识。

情感、态度就与价值观:

1、激发研究问题的兴趣、热情;

2、初步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养成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4、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到螃蟹的生活环境中,去认识和了解螃蟹

教材呈现的是美丽海边的礁石滩处,有几组小学生正在寻找、观察、了解螃蟹。确定以寻访、认识螃蟹作为第一个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走进螃蟹的生活环境中,鼓励学生们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了解、去观察、去关注特定环境中的小螃蟹。 教师的问题:我们要到海边(或海边、溪边)去观察螃蟹了,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它呢?你想观察螃蟹的哪些内容呢?怎样去观察?观察是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进性交流。然后制定一份详细的观察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内容和方法,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到海边(或河边、溪边)进行观察研究。

必须提醒注意的是:观察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

第二部分:选择喜欢的问题去研究

教材呈现的四个活动主题——“有趣的行走”、“螃蟹行走比赛”、“螃蟹大翻身”、“螃蟹大攻击”及一幅螃蟹的身体结构名称图。

活动一:有趣的行走。教材呈现的是一个小组在研究怎样观察螃蟹独特的行走方式。有的学生想出在螃蟹脚上涂上墨水,让螃蟹留下足迹进行观察,这仅仅是方法的引导,再通过“还可以——”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以此方法为例,动脑筋想出多种方法去研究,如可以在桌面上洒上面粉或粉笔末,用水彩笔给螃蟹的脚上图色——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知道螃蟹行走的特点。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教材中学生的对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语文课中学到的“横行霸道”一词的由来。

活动二:螃蟹行走比赛。这一活动是在知道了螃蟹行走特点

的基础上展开的,比赛方式、比赛规则的设定等都放手由学生自行确定。教材中给出两种比赛方法的提示,而比赛的方法也可根据

自己的想法用自己设计的方案来进行,比赛的结果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活动让学生仔细地进行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三;螃蟹大翻身。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由乌龟的翻身困难想象到螃蟹翻身时的表现和状态,引出螃蟹翻身时身体结构的协调及动作特点的观察研究,培养学生类比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在进行游戏时,应及时渗透情感教育,不要伤害小螃蟹。

活动四:螃蟹大攻击。教材展示了一只威猛的螃蟹图和两只正在打斗的螃蟹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方法进行观察研究活动,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去进行全面研究的兴趣。

第三部分:送小螃蟹回家

教材呈现的是几个学生正背着书包结伴送小螃蟹回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问:“我们该怎样对待这些带给我们乐趣的小螃蟹呢?”引发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最后确定方案,将小螃蟹集中起来,送回到它们自己的家园。旨在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注意保护小动物,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第四部分:走进蟹类家族

教材中呈现了一名学生的提示:“山东的海蟹、河蟹种类很多,让我们去做个调查吧!”同时展示了几种螃蟹的图片,旨在激发学生继续对螃蟹研究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展示板的空白处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资料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我们知道了螃蟹的许多特点,它有哪些种类,不同的螃蟹名称一样吗”的引导,将调查活动和课堂的研究认识引向课外,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教材中展示的河蟹资料为沿海的学生拓展了知识,同时也提示了对于其它内陆城市的学生同样可以通过研究河中的螃蟹,去感受螃蟹带来的乐趣。

教学札记:

5、沿海风景线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东沿海各地风光特色:

2、能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意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报纸、网络、书籍等途径,利用剪报图画等形式,了解和展示山东沿海各地的风光:

2、能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3、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过程:

本节课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以帮助学生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自然现象的了解和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为主要目的。把了解山东沿海各地风光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诱发学生亲近自然风光的热情。让学生把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意识。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起始阶段,直接关系道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性趣,是否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一上课就应让学生先感受沿海风光的美,然后再一步步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沿海城市风光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欣赏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追求。也可以采用谈话导课的方式,如:你们知道我们家乡沿海有那些城市吗?这些城市美吗?你最喜欢哪座城市?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图,交流自己的资料并导入新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沿海风景线进行探究的同时,要尊

重学生的个人喜好,即尊重个性,为学生创设

一定的情境其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资料交流中培养他们探究意识。情境图中学生的话,提示教师在交流中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其在交流中,在欣赏中达到导入的目的。

第二部分:景点采撷

教材呈现了一个学生面对多种信息来源的手足无措及三种整理信息的方式、方法。通过情境提醒学生不但要会搜集资料,而且也要学会科学、有序的分析、整理资料,如将搜集到大量资料,通过各种有创意的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使学生在剪剪,贴贴,画画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组织本部分活动时,先引导学生确定整理信息的方式方法,如做手抄报,做沿海景点图片集,建档案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造的空间整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 第三部分:景点荟萃

这部分有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景点介绍卡。教材呈现出几张空白的景点介绍卡,在卡上呈现了几项介绍的内容——名称、特点、图片,并设计了“推荐指数”的五星级,以此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防止无从下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不必局限于表中的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或设计内容。通过此活动,使学生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合理的整理,也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活动二:我做小导游。教材提供了一幅小导游介绍景点的情境图,旨在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利用各种形式领略沿海风景的天地,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景点介绍卡的内容,以我是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景点风光的活动,将学生的成果进行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热情和欲望,在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时,整个活动可有学生自行组织和开展,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在不同地区、学校、班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其他的活动方式,以达到活动目的。

教学札记:

6、海底地形探秘

教材分析:

当学生在海边的沙滩上嬉戏、游玩,在礁石滩寻访奇异有趣的动物和植物时。面对广袤无限的大海,看着波浪起伏的海面,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大海的底部像海面一样平坦呢?陆地上有连绵不断的高山,大海中也有吗?人类又是怎样了解海底世界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引导学生对海底地形进行探索,揭开神秘的海底面纱。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海底地形的类型,知道海底不同地形的基本特征:

2、在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制作海底地形模型:

3、简要了解人类认识海底地形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讨论、资料查询等多种方法了解海底地形的概况:

2、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求知的欲望和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2、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推测,培养创新思维:

3、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活动过程:

本课以学生看到高山和海平面,产生对海底地形特点的疑问为研究的切入点,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究—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形成认识。能利用各种材料模拟制作模型,构建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情境导入

教材呈现了一幅山海相接的美丽景色图片,学生在图中会明显地感到陆地与海洋表面形态的差异,从而引出学生交流的话题:海底的地形也和陆地一样吗?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排除海水的干扰,去猜测海底地形的真正面貌。生活在海边的学生一定对海岸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他们大都有了解平坦的海滩和小山一样的礁石,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生活已知”完成活动导入。对内陆的学生来说,尽管感性认识不够丰富,但是通过读书、看电视、去旅游等途径,也会或多或少地了解到海底地形的某些特点,因此教师也可通过“学习已知”完成活动导入。

第二部分:心中的海底地形

明确了问题探究的方向,接下来学生的思维便自然地转入利用“已知”的猜测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提供一些关于陆地地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对陆地地形特点的全面感知,进行知识迁移,科学合理地猜测海底地形的面貌。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信息,在资料共享的同时生成新的猜测。为了使学生的猜测由概念化转向具体化,教材特意安排了“勾了一段心中的海底地形吧!”的板块。在勾勒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海底平原、山地的顺序如何安排”,“各种不同的地形在海底究竟是怎样的形状”等等不同的问题,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的问题多、问题奇特而厌烦,而应该因势利导,将这些问题适时地转入课后的研究。

第三部分:海底地形揭秘

这一部分教材在呈现形式上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海底地形,教材中提供的图片不仅作为资料之用,目的更在于引发同学们尝试更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尽可能多的渠道获取信息。第二板块则着眼于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教师在指导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获取的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进行判断,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从信息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板块中教材安排学生动手用泥土等材料做一个海底地形模型,也可让学生利用塑料泡沫拼粘等方法制作海底模型,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制作活动中加深对海底地形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部分教材的活动呈现虽然看似简单,确隐

含着科学探究中“去伪存真”这一重要的方法与过程。

第四部分:海底探测我了解

这部分是“海底地形揭秘”的后续活动,书中展示了一幅利用声纳进行海底地形探测的图片和学生的交流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收集海底探测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海底地形探测的意义,增加学生对山东海底矿产资源分布的初步了解,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其深入了解海底探测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7、海水能喝吗?

教材分析:

当人类面临水资源危机的时候,对于每一个缺水的时候,寻求可利用淡水资源的开发,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山东作为我国的沿海大省,三面环海,但却面临着缺水的现状。同学们当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把海水变成淡水?”本课的活动就满足了你们对问题探究的需要。

一、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我国及山东省水资源缺的现状

2、初步了解水分蒸发与凝结的知识,并能正确使用仪器完成实验操作:

3、 能完成资料搜集并进行简单交流。

过程与方法:

1、 亲自动手实践,了解利用蒸馏法淡化海水的过程:

2、 通过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更多海水淡化的知识:

3、运用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开展“我的海水淡化器”的设计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研究问题的兴趣、热情:

2、 初步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养成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二、活动过程:

本课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入学生的探究领域,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并通过让学生结合资料查寻等多种探究方式,完成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通过拓展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

教材在一以照片实景的形式展现了我省水资源缺乏现状的同时,配以资料卡,使学生深入了解我省及我国的缺水情况。当然,从山东的地理位置上考虑,海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作为思维的提示,教材也呈现了波涛拍岸的海洋图片,学生们能够想到如果能将海水转化成能饮用的淡水,缺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海水淡化的研究课题就此提出。

活动开始,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前两幅反映缺水的照片进行简单描述,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感受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逐步加深水资源缺乏的危机感,增强开发新的淡水资源的愿望。

第二部分:海水淡化研究

这部分教材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单元,由两大板快构成。

板快一:我们来把海水变成淡水。教材呈现的是小组的讨论图,引导学生用蒸发的原理设计实验。同时,以“实验百宝箱”和图片资料的形式对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进行引导,这一部分是孩子们主动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过程,他们知道要让海水变成淡水就要将其中的盐分离出来,究竟如何分离水与盐还需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沿海地区生活的学生大多有在大海中游泳的经历,每当海水在皮肤上自然风干后都会有盐留下来,当然水则蒸发到空气中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亲身经历的回忆,发现海水淡化的方法。对于内地的学生,教师可提供阅读资料提示,让学生去发现蒸发分离的方法,也可提前介绍实验仪器,提示学生设计出合适的方法。在实验的设计中,如何将已蒸发的水分重新收集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教材中所提供的蒸馏装置图,在分析中明确冷凝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仪器、图片资料,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也应尽量备齐,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自主选择。另外,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应对酒精灯的使用先进行演示操作(也可在课前讲解),要确保学生安全操作。

板快二:把我们搜集的资料交流一下吧。教材呈现了山东省内岛屿海水淡化图,提示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并以写字板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资料的整理。通过提供海水淡化方法的资料卡,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海水淡化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上一部分的延续,安排在第二课时。在动手操作之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运用更多的方法进行更广泛的资料收集,目的是丰富学生对海水淡化知识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探究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汇报交流。资料卡作为对探究活动的补充材料,仅做初步了解。

第三部分:小小发明家

教材呈现的是一组孩子在讨论设计自己的海水淡化

器的场面,并在下方留有空间,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学生初步了解海水淡化的各种方法后,自然要对其中的利弊进行比较,选出最好的,抛弃不好的,教师还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选取各种方法的所长,设计出自己创新的海水淡化方案。

教学札记:

8、食盐从哪里来

教材分析:

食盐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医疗和工业生产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山东沿海在食盐生产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本课以“食盐从哪里来”为研究主题,目的是从熟悉的事物切入,更有利于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便于了解更多关于食盐的知识。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 盐的来历:

2、知道晒盐的一般步骤及粗盐加工的过程:

3、能用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盐:

4、了解盐在生活、生产中的多种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海水制盐”的实验活动简要了解工业晒盐的过程:

2、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粗盐精加工的方法:

3、 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探求知识的欲望、研究科学问题的兴趣、热情:

2、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推测,培养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5、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品质。

活动过程:

本课以日常生活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研究主题入手,将学生带入“制盐”的整个探究活动中,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第一部分:寻找盐的足迹,生成研究问题

这部分教材呈现人们在商场中买盐和一位妇女正在炒菜加盐的两幅情境图,使学生联系生活感知盐确实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既然如此,盐又从哪里来的呢?于是探究活动便由此开始。盐在生活中的足迹并非仅此而已,学生们一定见过它更多的用途,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加以引导,但不应占用太多时间。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教材中呈现了学生提出“海水中真能取出盐吗”的问题以及学生对此问题进行猜测的情境图。教材中学生的猜测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发散学生思维,引发探究兴趣,为下一步设计“海水制盐”实验打下基础。补充的资料卡落实了学生猜测的可行性。让学生自行设计第三部分“海水制盐”的实验对中年级学生虽有困难,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测,加上资料卡的知识基础,相信学生能设计出可行的“海水制盐”实验方案。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开放思维,自行设计、操作、完成实验,锻炼学生的独立实验操作能力。真正体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获得成功”的全过程的喜悦。

内地学校可用一定比例的食盐水代替海水进行实验操作。

第三部分:边走边看

这部分教材呈现小学生参观盐场的组图,组图展现了晒盐工人从涨潮取水,阳光下晒盐,工人叔叔顶着烈日去盐、担盐到运盐的过程,将学生带入工业制盐的领域。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崭新的,他们回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急于了解晒盐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图了解,随后加以补充,培养其读图能力:也可以以一名晒盐工人的口吻将整个工作过程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盐场工人工作的艰辛。

“粗盐”对学生来说也同样是个新词,对于其精加工过程,教师可在讲解的同时,结合演示实验的操作,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也可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猜测粗盐精加工的过程,再与教材中给出的加工过程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后成功的喜悦。 第四部分:离不开的“朋友”

这部分教材分为两个板快-——“生活中离不开盐”和“盐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途更大”。在第一板快中,似人化的卡通盐粒形象地向学生讲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功劳,并以“我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第二板快则以三名学生讨论的形式介绍盐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途,最下方一名学生未完的话语也与板快一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完成这两个课题的研究,随后进行交流。


相关内容

  • 初一地理教案7
  • 教 教 学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案 共两课时 共两课时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知识与技能: 准确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查阅资料.掌握阅读.绘制.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 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 ...

  •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 年级:初一 科目: 地理 主备: 审核: 课题:与同学们谈地理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4.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5.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6.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 ...

  • 初一作文教学教案设计
  • 作文教学教案设计 <这就是我> [作文目的] 1.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 2.反思自己成长过程,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珍重生命. 3.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入集体的大家庭. [训练要求] 1.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2.选择合适的角度 ...

  • 2013初中七年级全套体育教案(共36课)
  • 初一基础理论教案第一课 教师: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一课 教师 1 2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2课 教师 3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3 课 教师 4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4 课 教师 5 6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5课 教师 7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6课 教师 学习自编操 篮球 教 ...

  •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高一(5)班
  •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高一(5)班 黄彬 2014.2.24 班会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与宝贵,感悟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 2.分别从课间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卫生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出发,让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怎样做才能保证安全. 3.通过交通安全知识竞答等互动,激发学生的学 ...

  • 七年级上体育教案2013-2014
  • 初 一 体 育 与 健 康 教 育 教 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张盛强 1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1课 2 3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3课 4 5 6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6课 7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7课 8 9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9课 10 7年级体育与健康 ...

  •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 科学并不神秘 一.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点.例题.练习.小结等内容) 知识点: 1. 科学在我们身边 2.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 规律的学问. 3.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 ...

  • 2015小学二年级开学第一课教案
  • 2015年小学二年级春季开学第一课教案参考 教学目标 : 1.说说寒假里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进行安全和法制教育,提高安全和自护意识,增强应付突发事件的意识. 3.让学生以新学期第一天的眼光和心情去观察.去感受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从而 ...

  • 鲁教版初一生物上学期第一章 认识生物测评卷B
  • 鲁教版六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物B (鲁教版)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100分)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 .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 .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机器人.火山.钟乳石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