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教案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归纳故事梗概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利用关键词句归纳故事梗概。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板块:知事知人,初涉文本视界

1、“三十六计”导入,激发阅读欲望。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十六计吗?三十六计可是兵法奇书。其中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围魏救赵”。齐读课题。

生:围魏救赵。

师:注意读清字音。(指名读)

2、初涉文本视界,关注人物情节。

(1)师: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吗?(你们是非常了不起的学生,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你们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大家预习了,相信一定有很多收获,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愿意)好,谁先来谈谈你的收获?

生:文章讲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2)师:大家听清了吗?刚刚这位同学的概括点到了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赵国、齐国)(板书)。这三个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老师给大家画一个当时的地形图(板书)。引导学生说说围魏救赵的故事。

师: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3)师:在他的发言中关注了文中的人物(孙膑、田忌)和地名(襄陵、大梁、桂陵)。文中还有一个主要人物是——(庞涓)。

师:非常好,刚才我们交流了预习收获,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到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瞧瞧,这就是孙膑。(课件2:介绍主要人物)

(4)预习时,你们对课文分了段,谁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说说你的分段情况。

(5)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还让大家勾出了文中的四字词,现在请孩子

来告诉我勾了哪些(课件3)

生读,注意生字的读音,解释词语,开火车读。

(6)完成习题1、2、3字词(课件4、5),反馈

二、品读板块:品词析句,进入文本视界

1、进入文本,咬文嚼字品析。

(1)师:现在,请你们看大屏幕上的两组词语。(课件6)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词语。)

(2)师:这两组词语,使你想到了文中的哪国军队?(魏国。)

(3)师:现在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来读一读,看看表达什么意思?(生自由读)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课件7)

生:“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见大势已去,知道无力回天,只得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课件8)

(4)师:谁来说说第一句中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课件9)

生:第一组词语形容兵力强,第二组形容兵力差的。

生:第一组是褒义,第二组是贬义。

生:说明魏军兵力强大,无人抵挡。

生:是说魏军百战百胜,攻无不克。

(5)师:好,那我们就把这种士气读出来。谁愿意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强大、战无不胜的气势。)

(6)师:再来看第二句,措手不及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写出了什么?谁愿意读一读,把你对句子的理解读进去。(课件10)

(指名读,指导读出惨败的狼狈样。)

2、步步引领,理清文章脉络。

(1)、老师有疑问了,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魏军为何最后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呢?(课件1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谈谈你从哪些语段找到了答案?(7自然段)

生: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课件12)

师:老师关注了两个词“乘虚而入、以逸待劳”。(课件12点红)

谁来读读这两个词语?

(2)师:哪些段写了“乘虚而入”?

(3)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哪个地方写魏军到“虚”在哪里?齐军“乘虚而入”?

生: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

病残。

生:“就在孙膑派兵佯攻襄陵的同时,齐军主力早已绕道直奔大梁而去了。” 师: “乘虚而入”换个说法就是避实就虚。

(4)师:谁能抓住“乘虚而入、以逸待劳”来说说3---8自然段的内容? 生: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出战,孙膑出主意乘虚而入,直奔大梁,在魏军回师的路上,以逸待劳,必将稳操胜券。

(5)师:再来看文中如何说明了齐军“以逸待劳”的(13自然段)?

生:“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早已精疲力竭。” (课件13)(指导朗读?)

(6)师:谁来抓住重点词说说13—14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桂陵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孙膑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魏军精疲力竭地赶到时,却进了齐军的包围圈,魏军被打的落荒而逃,齐军大胜。

(8)师:孙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其实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正是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精髓所在。在兵书《三十六计》中对“围魏救赵”这一计策有这样一句解语:“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课件14)意思就是说: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这正是对孙膑所说的“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的最好诠释。

(9)师:从这里你体会到孙膑是怎样一个人?

生:善于分析,避实就虚。

生: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10)师:的确如此,孙膑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的这项战术就被列入《三十六计》中,一直被历代兵家所借鉴。“围魏救赵”后来指袭击敌人的据点以逼迫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太平天国的李秀成,近代军事上的黄兴,甚至在国际贸易桌上的谈判都有用到“围魏救赵”的兵法。

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这篇文章的方法,刘老师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好品质。引导学生:先抓住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段,然后抓住了重点词,最后概括段意。(课件15)

三、串联关键词语,了解故事梗概。

1、 现在请孩子们学着用抓重点词的方法归纳1—2、9—12自然段的段意,并把它们串联起来,加上一些过渡词,就是整个故事的梗概。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用上以下的词语:

(课件16)

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乘虚而入 以逸待劳 麻痹

惊慌失措 日夜兼程 人心惶惶 精疲力竭 佯攻

措手不及 丢盔弃甲 溃不成军 落荒而逃 怠慢

2、指1-2名说。

四、课外阅读,拓展积累。

1、运用 “找重点段落,抓关键词句,了解故事梗概”的方法阅读历史

故事《马陵之战》。

(1)学生默读历史故事《马陵之战》(课件17),根据分出的段落,找了到重点段画上五星?用“——”画出关键词?说说梗概是什么?

(2)全班交流反馈。

(3)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篇阅读《孙膑和庞涓》。

2.推荐相关书籍。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围魏救赵》、《马陵之战》这两个中国历史故事,其中《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里面的第二计。《三十六计》里还有35个历史故事等着大家去读,请同学们课后学着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去阅读它们,去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3、设置悬念,为下节铺垫。

师:“围魏救赵”这一兵法在实际作战中究竟该怎样因势利导、避实就虚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想)那么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下课!

【附板书设计】

30、围魏救赵

庞涓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hán)国。

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jì)、军师孙膑(bìn)率兵前往救韩。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即派太子申、大将庞涓(juān)率兵10万阻击齐军。可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ǁ第一段:介绍马陵之战的时代背景。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田忌说:“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田忌连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撤,诱敌深入。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发现齐军遗下的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zhuì)惴不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一半,他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懦(nuò),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丢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一株,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被遍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了下来。暮(mù)色中,庞涓隐约发现一株剥皮大树上写有

数个大字,就命人点起火把,想看个究竟。就在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长叹道:“让孙膑这小子成全了名声。”于是,手持佩剑自刎(wěn)而死。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kuì)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jiān)魏军,并俘虏(lǔ)了魏太子申。ǁ第二段:介绍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堂练习

姓名:

1、完成读拼音写生字

bì yáng dài

麻( ) ( )攻 ( )慢

yì jiān huáng huáng

以( )待劳 日夜( )程 人心( )( ) kuī kuì

丢( )弃甲 ( )不成军

2、你能发现下面词语的错字吗?请先找出来,然后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所向披糜( ) 汹有成竹( ) 剩虚而入( ) 以逸带劳( ) 稳操胜卷( ) 丢盔齐甲( )

3、根据意思选词填空。(提示:请从文中找出)

(1)白天和黑夜都赶路。( )

(2)比喻有充分的把握取得胜利。( )

(3)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 )

(4)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

(5)人们的内心惊恐不安。形容众人惶恐不安。( )

(6)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

《围魏救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归纳故事梗概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初步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利用关键词句归纳故事梗概。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板块:知事知人,初涉文本视界

1、“三十六计”导入,激发阅读欲望。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十六计吗?三十六计可是兵法奇书。其中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围魏救赵”。齐读课题。

生:围魏救赵。

师:注意读清字音。(指名读)

2、初涉文本视界,关注人物情节。

(1)师:同学们,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吗?(你们是非常了不起的学生,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你们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大家预习了,相信一定有很多收获,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愿意)好,谁先来谈谈你的收获?

生:文章讲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2)师:大家听清了吗?刚刚这位同学的概括点到了三个国家分别是——(魏国、赵国、齐国)(板书)。这三个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老师给大家画一个当时的地形图(板书)。引导学生说说围魏救赵的故事。

师: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3)师:在他的发言中关注了文中的人物(孙膑、田忌)和地名(襄陵、大梁、桂陵)。文中还有一个主要人物是——(庞涓)。

师:非常好,刚才我们交流了预习收获,初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到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瞧瞧,这就是孙膑。(课件2:介绍主要人物)

(4)预习时,你们对课文分了段,谁来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说说你的分段情况。

(5)在预习的过程中,老师还让大家勾出了文中的四字词,现在请孩子

来告诉我勾了哪些(课件3)

生读,注意生字的读音,解释词语,开火车读。

(6)完成习题1、2、3字词(课件4、5),反馈

二、品读板块:品词析句,进入文本视界

1、进入文本,咬文嚼字品析。

(1)师:现在,请你们看大屏幕上的两组词语。(课件6)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词语。)

(2)师:这两组词语,使你想到了文中的哪国军队?(魏国。)

(3)师:现在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来读一读,看看表达什么意思?(生自由读)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生:“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课件7)

生:“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庞涓见大势已去,知道无力回天,只得率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课件8)

(4)师:谁来说说第一句中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表示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课件9)

生:第一组词语形容兵力强,第二组形容兵力差的。

生:第一组是褒义,第二组是贬义。

生:说明魏军兵力强大,无人抵挡。

生:是说魏军百战百胜,攻无不克。

(5)师:好,那我们就把这种士气读出来。谁愿意读?

(指名读,指导读出强大、战无不胜的气势。)

(6)师:再来看第二句,措手不及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写出了什么?谁愿意读一读,把你对句子的理解读进去。(课件10)

(指名读,指导读出惨败的狼狈样。)

2、步步引领,理清文章脉络。

(1)、老师有疑问了,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魏军为何最后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呢?(课件1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谈谈你从哪些语段找到了答案?(7自然段)

生:孙膑胸有成竹地说:“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以逸待劳,岂不是稳操胜券!”(课件12)

师:老师关注了两个词“乘虚而入、以逸待劳”。(课件12点红)

谁来读读这两个词语?

(2)师:哪些段写了“乘虚而入”?

(3)师: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哪个地方写魏军到“虚”在哪里?齐军“乘虚而入”?

生: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

病残。

生:“就在孙膑派兵佯攻襄陵的同时,齐军主力早已绕道直奔大梁而去了。” 师: “乘虚而入”换个说法就是避实就虚。

(4)师:谁能抓住“乘虚而入、以逸待劳”来说说3---8自然段的内容? 生:齐威王派田忌和孙膑出战,孙膑出主意乘虚而入,直奔大梁,在魏军回师的路上,以逸待劳,必将稳操胜券。

(5)师:再来看文中如何说明了齐军“以逸待劳”的(13自然段)?

生:“桂陵是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早已精疲力竭。” (课件13)(指导朗读?)

(6)师:谁来抓住重点词说说13—14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桂陵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孙膑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魏军精疲力竭地赶到时,却进了齐军的包围圈,魏军被打的落荒而逃,齐军大胜。

(8)师:孙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其实

“乘虚而入、以逸待劳”正是围魏救赵这一计策的精髓所在。在兵书《三十六计》中对“围魏救赵”这一计策有这样一句解语:“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课件14)意思就是说: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这正是对孙膑所说的“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的最好诠释。

(9)师:从这里你体会到孙膑是怎样一个人?

生:善于分析,避实就虚。

生:因势利导,足智多谋。

(10)师:的确如此,孙膑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他的这项战术就被列入《三十六计》中,一直被历代兵家所借鉴。“围魏救赵”后来指袭击敌人的据点以逼迫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太平天国的李秀成,近代军事上的黄兴,甚至在国际贸易桌上的谈判都有用到“围魏救赵”的兵法。

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这篇文章的方法,刘老师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好品质。引导学生:先抓住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段,然后抓住了重点词,最后概括段意。(课件15)

三、串联关键词语,了解故事梗概。

1、 现在请孩子们学着用抓重点词的方法归纳1—2、9—12自然段的段意,并把它们串联起来,加上一些过渡词,就是整个故事的梗概。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用上以下的词语:

(课件16)

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乘虚而入 以逸待劳 麻痹

惊慌失措 日夜兼程 人心惶惶 精疲力竭 佯攻

措手不及 丢盔弃甲 溃不成军 落荒而逃 怠慢

2、指1-2名说。

四、课外阅读,拓展积累。

1、运用 “找重点段落,抓关键词句,了解故事梗概”的方法阅读历史

故事《马陵之战》。

(1)学生默读历史故事《马陵之战》(课件17),根据分出的段落,找了到重点段画上五星?用“——”画出关键词?说说梗概是什么?

(2)全班交流反馈。

(3)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篇阅读《孙膑和庞涓》。

2.推荐相关书籍。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围魏救赵》、《马陵之战》这两个中国历史故事,其中《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里面的第二计。《三十六计》里还有35个历史故事等着大家去读,请同学们课后学着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去阅读它们,去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3、设置悬念,为下节铺垫。

师:“围魏救赵”这一兵法在实际作战中究竟该怎样因势利导、避实就虚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想)那么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下课!

【附板书设计】

30、围魏救赵

庞涓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hán)国。

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jì)、军师孙膑(bìn)率兵前往救韩。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即派太子申、大将庞涓(juān)率兵10万阻击齐军。可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ǁ第一段:介绍马陵之战的时代背景。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田忌说:“魏军素称剽悍,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正好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田忌连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撤,诱敌深入。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发现齐军遗下的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zhuì)惴不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一半,他又振作精神,令士兵加速追赶。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懦(nuò),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丢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一株,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被遍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了下来。暮(mù)色中,庞涓隐约发现一株剥皮大树上写有

数个大字,就命人点起火把,想看个究竟。就在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知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长叹道:“让孙膑这小子成全了名声。”于是,手持佩剑自刎(wěn)而死。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kuì)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jiān)魏军,并俘虏(lǔ)了魏太子申。ǁ第二段:介绍马陵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堂练习

姓名:

1、完成读拼音写生字

bì yáng dài

麻( ) ( )攻 ( )慢

yì jiān huáng huáng

以( )待劳 日夜( )程 人心( )( ) kuī kuì

丢( )弃甲 ( )不成军

2、你能发现下面词语的错字吗?请先找出来,然后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所向披糜( ) 汹有成竹( ) 剩虚而入( ) 以逸带劳( ) 稳操胜卷( ) 丢盔齐甲( )

3、根据意思选词填空。(提示:请从文中找出)

(1)白天和黑夜都赶路。( )

(2)比喻有充分的把握取得胜利。( )

(3)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 )

(4)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

(5)人们的内心惊恐不安。形容众人惶恐不安。( )

(6)比喻内部闹矛盾,发生纠纷。( )


相关内容

  • 魏公子列传教案
  • <魏公子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有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字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 阅读能力 2.学习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学习难点:分析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归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主 ...

  • 第8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案
  • 过关斩将,我来闯(认真仔细,标出关键词) 1.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齐桓公 D.越王勾践 2.城濮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 ) A.吴和越 B.晋和楚 C.秦和赵 D.齐和魏 3.晋国成为北方一大强国的主要原因是 ( ) A.晋文公有作为 B.在城濮之战中取胜 C.训 ...

  • 历史:第7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教案
  • 第7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 请复习小导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教师作评价. 二.导入新课: 播放flash动画:<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1.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 2.这个故事与我们小时候讲的一个什么故 ...

  • 七年级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教案+导学案)
  •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使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历史上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 ...

  • 六年级语文乐园(初级班)活动课教案
  • 六年级<语文乐园>(初级班)活动课教案 一. 活动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是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它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语文新课程 ...

  • 古文句式第五课时教案
  •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什么是定语后置句 二.新课教学: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 ...

  • 第8课 战国七雄
  • 北京市第28中学特级教师 陈毓秀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的形成和方位,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合纵与连横.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战国时期多国的变法,是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的政 ...

  •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案
  •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提高 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在认识事物本质 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1. 认知: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理解明辨是非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2. 情感态度观念:是非分明,明确 ...

  •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每人收集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 课型 新授 授课人:刘金凤 时间:2011-10 [板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第 7 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