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线性规划问题教案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这是《新大纲》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视.线性规划是利用数学为工具,来研究一定的人、财、物、时、空等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精打细算巧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数学规划中理论较完整、方法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分支,并能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中学所学的线性规划只是规划论中的极小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也渗透了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建模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按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再加上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学习消化的过程,故本节知

识内容定为了解层次

本节内容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是向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好教材,也是

培养学生观察、作图等能力的好教材

本节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

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教学难点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解决难点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利用图解法求得最优解.为突出重点,本节教学应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数

学化、代数问题几何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

运用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创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复习

1.师:请大家找出不等式 x+y-1>0表示的平面区域 (生回答)

2.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一侧平面区域的方法 (选点法)

导入新课 ⎧x+y-1≥0

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表示平面区域。 x-y-1≤0⎨ ⎪x-3y+3≥0⎩

如何将上述不等式组表示成平面上的区域?

教师画出直线,学生找到平面区域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1:在上述平面区域内x有无最大(小)值? (生回答)

问题2:在上述平面区域内y有无最大(小)值? (生回答)

问题3:在上述平面区域内x+2y 有无最大(小)值?

根据问题3引入基本概念

线性规划: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可行解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可行解;

可行域 :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最优解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教师精讲

1111师 把z=x+2y变形为y=-x+z,这是斜率为-,在y轴上的截距为z的直线.2222

当z

变化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在上图中表示出来

生 当z变化时可以得到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

(板演)

师 由于这些直线的斜率是确定的,因此只要给定一个点〔例如(1,2)〕,就能确定11一条直线y=-x+z,这说明,截距z可以由平面内的一个点的坐标唯一确定.

可22

11以看到直线y=-x+z与表示不等式组的区域的交点坐标满足不等式组,而且当截22

zz距最大时,z取最大值,当截距最小时,z取最小值,因此,问题转化为当直线22

11y=-x+z与不等式组确定的区域有公共点时,可以在区域内找一个点P,使直线22

z经过P时截距最大或最小 2

11由图可以看出,当直线y=-x+z经过直线x-y-1=0与直线x-3y+3=0的交点22

z11A(3,2)时,截距最大,最大值为7;当直线y=-x+z经过直线x+y-1=0与222

z直线x-y-1=0的交点B(1,0)时,截距最小,最小值为1. 2

总结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1)画: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

(2)移:在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 线中,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

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

(3)求: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最优解;

(4)答:作出答案。

练习

1 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求z=2x+y的最大和最小值,使x、y满足约束条件:

⎧y≤x ⎪ 1⎨x+y≤ ⎪y≥1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平面区域,并引导学生利用平移思想找到取得最大和最小值的点,学生计算出点的坐标,代入求出最值。

课堂小结

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

(1)画: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

(2)移:在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 线中,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

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

(3)求: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最优解;

(4)答:作出答案。

布置作业

3.课本91页 练习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这是《新大纲》对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视.线性规划是利用数学为工具,来研究一定的人、财、物、时、空等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精打细算巧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它是数学规划中理论较完整、方法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分支,并能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营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中学所学的线性规划只是规划论中的极小一部分,但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也渗透了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学生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建模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以及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按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难以透彻理解,再加上学生对代数问题等价转化为几何问题以及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学习消化的过程,故本节知

识内容定为了解层次

本节内容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是向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好教材,也是

培养学生观察、作图等能力的好教材

本节内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

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的区域

教学难点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解决难点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利用图解法求得最优解.为突出重点,本节教学应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将实际问题数

学化、代数问题几何化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基本概念

2.

运用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创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尽管侧重于用“数”研究“形”,但同时也用“形”去研究“数”,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猜测、归纳等数学能力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教学过程

第1

课时

复习

1.师:请大家找出不等式 x+y-1>0表示的平面区域 (生回答)

2.判断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哪一侧平面区域的方法 (选点法)

导入新课 ⎧x+y-1≥0

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表示平面区域。 x-y-1≤0⎨ ⎪x-3y+3≥0⎩

如何将上述不等式组表示成平面上的区域?

教师画出直线,学生找到平面区域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1:在上述平面区域内x有无最大(小)值? (生回答)

问题2:在上述平面区域内y有无最大(小)值? (生回答)

问题3:在上述平面区域内x+2y 有无最大(小)值?

根据问题3引入基本概念

线性规划: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可行解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可行解;

可行域 :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最优解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教师精讲

1111师 把z=x+2y变形为y=-x+z,这是斜率为-,在y轴上的截距为z的直线.2222

当z

变化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在上图中表示出来

生 当z变化时可以得到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

(板演)

师 由于这些直线的斜率是确定的,因此只要给定一个点〔例如(1,2)〕,就能确定11一条直线y=-x+z,这说明,截距z可以由平面内的一个点的坐标唯一确定.

可22

11以看到直线y=-x+z与表示不等式组的区域的交点坐标满足不等式组,而且当截22

zz距最大时,z取最大值,当截距最小时,z取最小值,因此,问题转化为当直线22

11y=-x+z与不等式组确定的区域有公共点时,可以在区域内找一个点P,使直线22

z经过P时截距最大或最小 2

11由图可以看出,当直线y=-x+z经过直线x-y-1=0与直线x-3y+3=0的交点22

z11A(3,2)时,截距最大,最大值为7;当直线y=-x+z经过直线x+y-1=0与222

z直线x-y-1=0的交点B(1,0)时,截距最小,最小值为1. 2

总结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

(1)画: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

(2)移:在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 线中,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

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

(3)求: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最优解;

(4)答:作出答案。

练习

1 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求z=2x+y的最大和最小值,使x、y满足约束条件:

⎧y≤x ⎪ 1⎨x+y≤ ⎪y≥1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平面区域,并引导学生利用平移思想找到取得最大和最小值的点,学生计算出点的坐标,代入求出最值。

课堂小结

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

(1)画: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

(2)移:在线性目标函数所表示的一组平行 线中,利用平移的方法找出与可行域

有公共点且纵截距最大或最小的直线;

(3)求:通过解方程组求出最优解;

(4)答:作出答案。

布置作业

3.课本91页 练习1 (2)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高中数学说课课件及说课稿
  • 说明:因博客不能提供上传.下载PPT课件功能, 因此欢迎朋友们到我的站点阅读下载!(点击进入) 高中数学说课课件 说课:正弦定理 说课: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说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说课:圆的标准方程 说课:函数的单调性 说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说课: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说课:椭圆的标准方程2 ...

  • 高二数学教案
  •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证明(三)2010-10-3 第四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分析法实质--执果索因: 3.提高证明不等式证法灵活性.教学重点 分析法教学难点 分析法实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教学活动 ....[阅读全文] ·数学教案:不等式的解法举例 2010-10-3 ...

  • 网页中表格教案
  • 第三课 在网页中插入表格 一.教材分析 网页制作中用表格来规划整个网页的布局,是我们设计制作网页常用的手法.所以学会在网页中插入表格是网页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网页中插入表格,表格的编辑和修饰,在表格中插入文字.图片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用表格来规划网页会使网页结构显 ...

  • [成本会计实训]教案
  • <数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Matlab 基本操作 一.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形式]实验室小课 [实验重点]Matlab 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常用命令 [实验难点]Matlab 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常用命令 [参考书] 1.张志涌等编,精通MATLAB6.5,北京航空航天 ...

  • 教师心得演讲稿--简单会更美
  • 前段时间,<中国教育报>上曾登载着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寓言: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就决定去捕什么鱼.有一年春天,墨鱼的价格最高,他便去捕墨鱼,结果打上来的全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岸后,才得知市场里螃蟹的价格涨到了最高,于是他决定下次 ...

  • 小学信息技术泰山版第三册(上)教案
  • 小学信息技术(泰山版)第三册(上)教案 第一单元 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 一.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础,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多媒体素材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对已掌握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加以规范和提升,为在多媒体作品中的应用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判断.采集.处理.提取 ...

  • 统计学原理电子教案
  • 统计学原理电子教案 一.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 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 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 ...

  • 线性回归的教案
  • 线性回归 一. 教学目标 (a )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散点图的概念. 2. 了解回归分析的必要性和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会求回归直线方程. 3. 体会回归分析的实际价值和基本思想,并会用回归分析对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b )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 ...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