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老舍是我国著名爱国作家、人民艺术家。他出身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二十多岁开始写作,写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许多部小说,也写了不少部话剧。他以善于描写北京市民与下层人民的生活而著称。

《茶馆》写于一九五七年。剧本通过北京一家大茶馆的盛衰,截取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建国前夕三个断面,反映了旧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旧社会行将灭亡,新时代即将来临的历史趋势。作者以他擅长的精湛的北京话,浓厚的北京味,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使这个话剧独具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在《茶馆》中,老舍成功地实践了他一向为自己规定的三个方面的艺术追求: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熟悉笔下“人物的全部生活”;写作时眼睛要老盯住笔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人物的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充满“京味”风格的《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其艺术特色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接下来本人就重点从几方面出发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茶馆》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手法独一无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剧只有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表现剧情干净简洁,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主要冲突和中心事件,只是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三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段,不仅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更是表现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出场人物多达七十几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全剧篇幅不长(三万多字),老舍却运用了个性化语言刻画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庞太监、马五爷、唐铁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活的人物。这种个性化语言不要求具有激化冲突、展开动作、推进情节的作用,只要求它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例如,当秦仲义说到早晚要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随即跟上:“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这真是善于奉承、巧妙周旋的话语。王利发聪明地将实化虚,既不吃亏,又不得罪人,还有点耍无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明圆滑的小掌柜形象。再如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侠气,毫不忌讳他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思想性格。

当然,老舍也决不轻易放弃在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机会。但由于《茶馆》中并无贯穿始终的冲突,所以老舍只能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不失时机地刻画人物。如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的交锋,他们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于是发生冲突,但这种冲突缺乏持续性,既无前因也无后果,老舍就在这火花短暂的闪光中进行人物刻画。他将两人之间偶然相遇见面时的一次简短问候,描写的意味深长,丰富的潜台词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反映出时代的面貌;第二幕中常四爷对曾因他说了一句“大清国要亡”而将他送入监狱的特务宋恩子、吴祥子的冷嘲热讽;第三幕中王利发与儿子王大栓关于请女招待的几句争论都无不被用以刻画人物,通过这些小摩擦,常四爷的正直刚强、二德子的凶蛮无赖、庞太监的外强中刚、秦仲义的狂傲不羁、王利发的精明强干、王

大栓的正直厚道等都得以很好表现。

此外,老舍还注意选取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闪光点”来刻画人物,如对秦仲义的刻画,老舍选取他一生中的三个“闪光点”,即在王利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及败落以后的自伤自悼。这些着墨不多的“闪光点”清晰地显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如王利发虽然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但老舍没有详细描写他的一生,只是选择了他一生中的几个闪光点来刻画他。而刘麻子则在两个闪光点(为太监买媳妇及在为两个逃兵买老婆中被杀)中被老舍勾画得入木三分。

《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或者说,老舍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写茶馆里各色人物生活的变迁,侧面透露了“一些政治消息”,透露了时代的罪恶与更迭。旧中国的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有很多三教九流,看是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实质非然。那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他们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而茶馆本身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成功选择与描述,使老舍的侧面透露法成为可能。

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而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这种结构的剧本,在艺术构思上打破了话剧的传统格式,它不以情节为重而以人物为重,以人物带动情节,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和集中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物的命运,在一两个中心场地让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登场亮相,通过他们中间一个个小的生活片段,透露出整个时代的政治信息和经济生活情景,借以暴露黑暗的现实,鞭挞丑恶的势力。而在众多的人物中又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居多。老舍在《茶馆》中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来完成作品的主题。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茶馆》在艺术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老舍把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史作为纵线,以精心选取的“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作横断面,“史”与 “象”、“虚”与“实”相结合,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一以贯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戏剧结构框架。这部戏诞生已经50年了,它总结了老舍大半生的历史,也总结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沧桑,所以我看《茶馆》,它是一部历史剧。至今这部作品还能在舞台上上演,也证明这部话剧在话剧史上的确有着坐标式的意义,简单说,突破了垂直的线型结构,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三个横截面,既张扬了中国人牺牲抗争的精神,也揭露了丑陋奴性的国民性,写尽小人物的历程。

如果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我认为第一点就是“京味儿十足”。从小生活在北京城的老舍在《茶馆》的语言塑造上,自然也是京味儿十足。他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这“北京话”他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人物对话,朴实、自然、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

文化韵味,使《茶馆》成为一幅反映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的历史画卷。

其次,《茶馆》中语言还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的人物对话都用了符合自己身份地位和思想的个性化语言(上文有讲述)。《茶馆》中每一个人的身份都能从简单的几句对话中一目了然。主要人物“王利发”的语言色彩在《茶馆》中始终发生着层次的变化,从年轻时要大干买卖的风趣圆滑到改良不见起色的牢骚不平,再到老年的冷嘲热骂,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立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精彩的潜台词,老舍的戏剧语言讲究含蓄深刻,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从一句台词里听到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例如第一幕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再次,《茶馆》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讽刺的色彩。例如“李三”一出场就埋怨“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字音相同而字义却着改变了,着实的幽默。这一句话简短幽默却也暗示了王立发改良失败的必然性。

最后,语言的简练和流畅。老舍的《茶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的语句,让人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他能一两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并能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他的灵魂深处。他不用多少笔墨就把唐铁嘴江湖骗子、油腔滑调和满身的奴性描绘的淋漓尽致。例如,第二场中,唐铁嘴一出场就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大英帝国的‘白面儿’······”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他一个江湖大骗子形象活脱脱的勾勒出来。

老舍先生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话语,好像老北京人在侃侃而谈,把老北京人安分、机智、滑稽、守己、随安天命的个性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从艺术效果来看,《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并且,《茶馆》的每一幕都有意安排了一件怪异的事件,如第一幕中的“庞太监娶媳妇”,较之“鸽子事件”、“常四爷被抓”、“唐六卖女”等事,显得更为突出;第二幕中的“两个逃兵娶一妇”较之“错杀刘麻子”之事更为引人注;第三幕中的“三个老人自悼”较之“小刘麻子为茶馆找女招待”,“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勒索王利发钱财”等事更为给人印象深刻,这些事件以它们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现了那个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增加了《茶馆》的悲喜剧色彩。

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老舍是我国著名爱国作家、人民艺术家。他出身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二十多岁开始写作,写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许多部小说,也写了不少部话剧。他以善于描写北京市民与下层人民的生活而著称。

《茶馆》写于一九五七年。剧本通过北京一家大茶馆的盛衰,截取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建国前夕三个断面,反映了旧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变迁,含蓄而深刻地揭示出旧社会行将灭亡,新时代即将来临的历史趋势。作者以他擅长的精湛的北京话,浓厚的北京味,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使这个话剧独具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在《茶馆》中,老舍成功地实践了他一向为自己规定的三个方面的艺术追求: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熟悉到什么程度呢?熟悉笔下“人物的全部生活”;写作时眼睛要老盯住笔下的人物不放,“不能因事而忘了人”;人物的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

充满“京味”风格的《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其艺术特色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接下来本人就重点从几方面出发浅谈《茶馆》艺术特色。

《茶馆》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手法独一无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全剧只有三幕,每一幕写一个时代,表现剧情干净简洁,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全剧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主要冲突和中心事件,只是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三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段,不仅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更是表现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出场人物多达七十几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全剧篇幅不长(三万多字),老舍却运用了个性化语言刻画出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刘麻子、庞太监、马五爷、唐铁嘴等一大批个性鲜活的人物。这种个性化语言不要求具有激化冲突、展开动作、推进情节的作用,只要求它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例如,当秦仲义说到早晚要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随即跟上:“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这真是善于奉承、巧妙周旋的话语。王利发聪明地将实化虚,既不吃亏,又不得罪人,还有点耍无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明圆滑的小掌柜形象。再如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侠气,毫不忌讳他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了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思想性格。

当然,老舍也决不轻易放弃在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机会。但由于《茶馆》中并无贯穿始终的冲突,所以老舍只能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不失时机地刻画人物。如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的交锋,他们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于是发生冲突,但这种冲突缺乏持续性,既无前因也无后果,老舍就在这火花短暂的闪光中进行人物刻画。他将两人之间偶然相遇见面时的一次简短问候,描写的意味深长,丰富的潜台词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还反映出时代的面貌;第二幕中常四爷对曾因他说了一句“大清国要亡”而将他送入监狱的特务宋恩子、吴祥子的冷嘲热讽;第三幕中王利发与儿子王大栓关于请女招待的几句争论都无不被用以刻画人物,通过这些小摩擦,常四爷的正直刚强、二德子的凶蛮无赖、庞太监的外强中刚、秦仲义的狂傲不羁、王利发的精明强干、王

大栓的正直厚道等都得以很好表现。

此外,老舍还注意选取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闪光点”来刻画人物,如对秦仲义的刻画,老舍选取他一生中的三个“闪光点”,即在王利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羁及败落以后的自伤自悼。这些着墨不多的“闪光点”清晰地显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如王利发虽然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但老舍没有详细描写他的一生,只是选择了他一生中的几个闪光点来刻画他。而刘麻子则在两个闪光点(为太监买媳妇及在为两个逃兵买老婆中被杀)中被老舍勾画得入木三分。

《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或者说,老舍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写茶馆里各色人物生活的变迁,侧面透露了“一些政治消息”,透露了时代的罪恶与更迭。旧中国的茶馆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有很多三教九流,看是写的是小人物的生活,实质非然。那一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他们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而茶馆本身除了它的真实性质以外,又具有象征意味。小小的茶馆成了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或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成功选择与描述,使老舍的侧面透露法成为可能。

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而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这种结构的剧本,在艺术构思上打破了话剧的传统格式,它不以情节为重而以人物为重,以人物带动情节,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和集中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物的命运,在一两个中心场地让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登场亮相,通过他们中间一个个小的生活片段,透露出整个时代的政治信息和经济生活情景,借以暴露黑暗的现实,鞭挞丑恶的势力。而在众多的人物中又以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居多。老舍在《茶馆》中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来完成作品的主题。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茶馆》在艺术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老舍把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史作为纵线,以精心选取的“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作横断面,“史”与 “象”、“虚”与“实”相结合,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一以贯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立体感的戏剧结构框架。这部戏诞生已经50年了,它总结了老舍大半生的历史,也总结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沧桑,所以我看《茶馆》,它是一部历史剧。至今这部作品还能在舞台上上演,也证明这部话剧在话剧史上的确有着坐标式的意义,简单说,突破了垂直的线型结构,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三个横截面,既张扬了中国人牺牲抗争的精神,也揭露了丑陋奴性的国民性,写尽小人物的历程。

如果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我认为第一点就是“京味儿十足”。从小生活在北京城的老舍在《茶馆》的语言塑造上,自然也是京味儿十足。他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尤其是这“北京话”他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人物对话,朴实、自然、亲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

文化韵味,使《茶馆》成为一幅反映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的历史画卷。

其次,《茶馆》中语言还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的人物对话都用了符合自己身份地位和思想的个性化语言(上文有讲述)。《茶馆》中每一个人的身份都能从简单的几句对话中一目了然。主要人物“王利发”的语言色彩在《茶馆》中始终发生着层次的变化,从年轻时要大干买卖的风趣圆滑到改良不见起色的牢骚不平,再到老年的冷嘲热骂,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立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的性格和命运的变化;精彩的潜台词,老舍的戏剧语言讲究含蓄深刻,追求“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从一句台词里听到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例如第一幕的结尾茶客甲有一句话“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

再次,《茶馆》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讽刺的色彩。例如“李三”一出场就埋怨“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字音相同而字义却着改变了,着实的幽默。这一句话简短幽默却也暗示了王立发改良失败的必然性。

最后,语言的简练和流畅。老舍的《茶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的语句,让人有拍案叫绝的冲动。他能一两笔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并能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他的灵魂深处。他不用多少笔墨就把唐铁嘴江湖骗子、油腔滑调和满身的奴性描绘的淋漓尽致。例如,第二场中,唐铁嘴一出场就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大英帝国的‘白面儿’······”几句简短的对话就把他一个江湖大骗子形象活脱脱的勾勒出来。

老舍先生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显的话语,好像老北京人在侃侃而谈,把老北京人安分、机智、滑稽、守己、随安天命的个性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从艺术效果来看,《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风采。并且,《茶馆》的每一幕都有意安排了一件怪异的事件,如第一幕中的“庞太监娶媳妇”,较之“鸽子事件”、“常四爷被抓”、“唐六卖女”等事,显得更为突出;第二幕中的“两个逃兵娶一妇”较之“错杀刘麻子”之事更为引人注;第三幕中的“三个老人自悼”较之“小刘麻子为茶馆找女招待”,“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勒索王利发钱财”等事更为给人印象深刻,这些事件以它们自身非同一般的荒诞性和怪异性,表现了那个社会的荒诞性和怪异性,增加了《茶馆》的悲喜剧色彩。


相关内容

  •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目 录 摘要„„„„„„„„„„„„„„„„„„„„„„„„„„2 Abstract„„„„„„„„„„„„„„„„„„„„„„„„3 前言„„„„„„„„„„„„„„„„„„„„„„„„„„4 正文„„„„„„„„„„„„„„„„„„„„„„„„„„4 一. ...

  • 茶馆的艺术特色
  • 1.戏剧冲突.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剧本描写三个时期,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作者直指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这一特殊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为没有 ...

  • 风景区规划设计
  • 法门寺文化景区规划设计 园本15级 范楠楠 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古寺而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是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的.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几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佛 ...

  • 论茶馆的艺术特征
  • 小茶馆,大世界 --之浅析<茶馆>的艺术特征 2011021126 乔丽婷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精品,老舍将自己长期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精炼地淘洗出三个典型的时代和与之相对应的典型社会形态: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 ...

  • 现代文学史期末测试题
  • 第一学期现代文学史期末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0分,4小题,每小题5分) 1.双百方针 2.第一次文代会 3.反思文学 4.朦胧诗 二.简答题.(本题共30分,3小题,每小题10分) 1.分析<尚义街六号>的思想艺术特点. 2.分析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 3.当代话剧的改 ...

  • 四川茶馆文化及饮茶习俗
  • 四川茶馆文化及饮茶习俗 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就跟西方人爱喝咖啡一样,这成了我们标志性的习俗.对于巴蜀人来说,这里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以产好茶,而且人们爱茶.饮茶的风气更是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有身份的高官,还是有钱富商,乃至为生计四处奔波的下层贫民,都离不开茶:在各种场合也都可以 ...

  • 名茶馆介绍(下)
  • 杭州茶馆 在杭州,水是灵魂:在杭州茶馆里,水是道具.天堂水沏的龙井茶是用来调和人们身上浓浓淡淡的体液,以便将情感和理智整得风调雨顺.杭州人偏爱茶馆,偏爱精致和谐,爱耍子却耍得出不出格是最重要的,所以过于浓情和热情的咖啡馆.酒吧在杭州是敌不过若即若离.闲情满溢的茶馆的. 据统计,杭州目前坊巷间有700 ...

  • 生态休闲养生茶馆项目创业计划书
  • 创业计划书 生态休闲养生茶馆项目 摘要 (一)公司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休闲茶馆 2.经营范围:面对广大的居民 3.行业类型:零售 4.项目投资:约200万元 5.场地设置:****广场 6.项目概况:为客人提供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使他们能静 下心来,为他们提供精神服务 7.经营宗旨:休闲茶馆 ...

  • 解读茶馆文化领悟设计风格
  • 第26卷1期2007年1月 南平师专学报 JOURNAL0FNANPINGTEACHERSCOU正GE V01.26No.1 January.2007 解读茶馆文化领悟设计风格 叶萃萃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福建武夷山3543∞) 摘要:茶馆文化古来有之,由于武夷山特有的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