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阅读《背影》(节选) ,完成下列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说说“蹒跚”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2. 作者特意交代“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有什么用意?
3. 怎样理解文中的“(父亲)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话?父亲真的轻松吗?说说你的看法。
4. 文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怎样理解“我”流泪的原因?
5. 文段中哪些举动表现出“我”对父爱的回应?试作简要说明。
6.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7. 为什么浦口惜别时父亲的“背影”让作者终身难忘?试联系《背影》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老王》(节选) ,完成10~15题。(12分)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7)我
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8)他也许觉得
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
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
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
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
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12)“呀,他什么时候„„”(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
二天。”
(14)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
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
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
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
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0.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
用 和 两个字概括。(1分)
11.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
和 描写。第一自然段“镶嵌”一词原意是什么?此处有何表达
效果?(3分)
12.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
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2分)
13.“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你能
说出其中的含义吗?(2分)
14.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
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2分)
15.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2
分)
阅读《中国石拱桥》(节选) ,完成下列问题。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
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
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
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
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
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
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
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
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
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 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
“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 、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 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
能否调换? 为什么?
4、 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 、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5.第三段"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阅读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
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
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
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
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
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
状,惟妙惟肖。
1. 这段文字共九句话,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从下列四种划法中选出一种正确的,将它的字母
填入括号内。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 以上四个层次,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什么?用简洁的话写在下边
的横线上。
3. 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什么特点?
4. 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
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并说说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什么特点?
5. “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
6. 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完成下列问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
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
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__①__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__②__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
决不雷同。__③__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
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__
④__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
是入画的一景。
1.“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一句是从原
文中抽出来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是( )
A .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作者从三个方面依次介绍园林中池沼的布置,这三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明文的
语言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文中画线的句子从语言角度看是_______说明,从说明方
法上看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方法。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
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
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
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
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
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5. 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对文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B.讲究色彩的绚丽C. 画面要求热烈奔放 D讲究结构严谨
7.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
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 请说出你的看法。
9. 第二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
“界”指的是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
10. 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第二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A 、清醒;B 、苏醒;C 、醒悟;D 、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A 、次第;B 、连续;C 、陆续;D 、全部)开放。再过
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
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A 、纷纷;B 、刷刷;C 、
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
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
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B 、气候变化;C 、物候规律;D 、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
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
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
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
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__句。( ) A 、第①句 B 、第③句 C 、第⑤句 D 、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 、总分 B 、并列 C 、解说 D 、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
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
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________;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
明这些因素的词是_________。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1、“蹒跚”一词很形象地写出了年老的父亲因腿脚不灵便而走路不稳的样子。
2、这句话表明了父亲执意要亲自为“我”买橘子,突出了父爱的深切。
3、从生理上讲,父亲刚辛苦一趟,会感到累;从心理上讲,他感到自己尽了做父亲的职责,会感到满足和欣慰,是轻松的。
4、父亲虽然年纪大,处在困境中,还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我”被感动得流泪。
5、主要有两处:一是提出由“我”去买橘子,免得父亲跑路;二是“我”怕父亲见“我”流泪而伤心,所以不让他看见“我”流泪。
6、写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7、父亲在家境惨淡、祸不单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地送“我”上火车,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我”买橘子,这“背影”最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说明:“联系全文”要求我们必须放眼于父亲的生活处境,它也是作者为写“背影”作出的铺垫。)
答案
10. (1分)苦 善(各0.5分)11. (3分)外貌(肖像)语言(对话)动作神态(任填两项,各0.5分,共1分) “镶嵌”本意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1分)此处充分(夸张)地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1分)
12. (2分)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13. (2分)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一家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14. (2分)①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1分)②“我”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1分) 15.(2分)关键词:尊重、理解、关心、爱心、树立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等。(表述可以不同,合题意,有道理即可给分)
《中国石拱桥》答案:
一、1、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2、C 3、不能调换,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3、C 。4、“几乎到处都有”是说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用上“几乎”,表达准确。5、6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三、1、B 2、①历史悠久。 ②结构精巧。③强度高,坚固耐用。 ④形式美。3、鲜明突出地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4、大拱左右的石拱不是两两相对称的。课文中说“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这样写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5、 “几乎”是对“与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路面平坦的程度。6、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苏州园林
(一)1.B2.水面 河沿 池中 空间顺序3.假山的堆叠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给游人忘却城市、身处山间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更依赖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4.生动 打比方:5、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6.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根据文意,明白中
国画的审美观点。答案:A
7. 解析:联系上下文,找出中心句,明确例子的作用。参考答案: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8. 解析: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这一句子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同时,也暗示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9. 解析:结合文章去理解,注意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答案:有墙壁隔着 墙上有镂空图案 有廊子界着 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10. 解析:抓住特征,注重审美意识。
答案:着眼在画意 层次丰富、景致幽深
【参考答案】
(一)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八上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
阅读《背影》(节选) ,完成下列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说说“蹒跚”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2. 作者特意交代“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有什么用意?
3. 怎样理解文中的“(父亲)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话?父亲真的轻松吗?说说你的看法。
4. 文段中两次写到“我”流泪,怎样理解“我”流泪的原因?
5. 文段中哪些举动表现出“我”对父爱的回应?试作简要说明。
6.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7. 为什么浦口惜别时父亲的“背影”让作者终身难忘?试联系《背影》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老王》(节选) ,完成10~15题。(12分)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7)我
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8)他也许觉得
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
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
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
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
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12)“呀,他什么时候„„”(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
二天。”
(14)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
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
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
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
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0.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
用 和 两个字概括。(1分)
11.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
和 描写。第一自然段“镶嵌”一词原意是什么?此处有何表达
效果?(3分)
12.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
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2分)
13.“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却数不完,你能
说出其中的含义吗?(2分)
14.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
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2分)
15.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请简要谈谈。(2
分)
阅读《中国石拱桥》(节选) ,完成下列问题。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
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
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
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
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
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
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
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
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
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 石拱桥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
“旅人桥”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 )
A 、由本质到现象 B、由具体到概括 C、由一般到个别 D、由原因到结果
3、 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
能否调换? 为什么?
4、 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
A 、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D、作比较
5.第三段"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阅读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
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
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
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
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
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
状,惟妙惟肖。
1. 这段文字共九句话,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从下列四种划法中选出一种正确的,将它的字母
填入括号内。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 以上四个层次,分别说明了卢沟桥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是什么?用简洁的话写在下边
的横线上。
3. 文中将卢沟桥和与之有关的两岸河堤作比较,说明了卢沟桥的什么特点?
4. 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
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并说说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什么特点?
5. “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表达了什么意思?
6. 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
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完成下列问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
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
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__①__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__②__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
决不雷同。__③__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
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__
④__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
是入画的一景。
1.“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一句是从原
文中抽出来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是( )
A .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作者从三个方面依次介绍园林中池沼的布置,这三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明文的
语言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文中画线的句子从语言角度看是_______说明,从说明方
法上看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方法。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
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
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
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
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
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
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5. 这两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对文中“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画面切忌呆板单调 B.讲究色彩的绚丽C. 画面要求热烈奔放 D讲究结构严谨
7.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
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 请说出你的看法。
9. 第二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
“界”指的是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
10. 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第二段说明对象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课内语段阅读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A 、清醒;B 、苏醒;C 、醒悟;D 、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A 、次第;B 、连续;C 、陆续;D 、全部)开放。再过
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
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A 、纷纷;B 、刷刷;C 、
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
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
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
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B 、气候变化;C 、物候规律;D 、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
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
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
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
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__句。( ) A 、第①句 B 、第③句 C 、第⑤句 D 、第⑥句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二段可分两层,这两层的关系是( ) A 、总分 B 、并列 C 、解说 D 、补叙
4、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
5、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
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6、“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
两个节气的名称。 7、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________;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
明这些因素的词是_________。
8、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9、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1、“蹒跚”一词很形象地写出了年老的父亲因腿脚不灵便而走路不稳的样子。
2、这句话表明了父亲执意要亲自为“我”买橘子,突出了父爱的深切。
3、从生理上讲,父亲刚辛苦一趟,会感到累;从心理上讲,他感到自己尽了做父亲的职责,会感到满足和欣慰,是轻松的。
4、父亲虽然年纪大,处在困境中,还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我”被感动得流泪。
5、主要有两处:一是提出由“我”去买橘子,免得父亲跑路;二是“我”怕父亲见“我”流泪而伤心,所以不让他看见“我”流泪。
6、写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7、父亲在家境惨淡、祸不单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地送“我”上火车,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我”买橘子,这“背影”最能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说明:“联系全文”要求我们必须放眼于父亲的生活处境,它也是作者为写“背影”作出的铺垫。)
答案
10. (1分)苦 善(各0.5分)11. (3分)外貌(肖像)语言(对话)动作神态(任填两项,各0.5分,共1分) “镶嵌”本意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1分)此处充分(夸张)地表现出老王瘦弱无力、僵硬的毫无生气的病态。(1分)
12. (2分)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13. (2分)这些鸡蛋凝聚了老王对“我”一家的真诚谢意,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多得数不完。
14. (2分)①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1分)②“我”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1分) 15.(2分)关键词:尊重、理解、关心、爱心、树立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等。(表述可以不同,合题意,有道理即可给分)
《中国石拱桥》答案:
一、1、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2、C 3、不能调换,先写形式,是桥所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3、C 。4、“几乎到处都有”是说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用上“几乎”,表达准确。5、6 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
三、1、B 2、①历史悠久。 ②结构精巧。③强度高,坚固耐用。 ④形式美。3、鲜明突出地说明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4、大拱左右的石拱不是两两相对称的。课文中说“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这样写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5、 “几乎”是对“与河面平行”的限制,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路面平坦的程度。6、这一句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这样描写不但能使读者对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有具体的感受,而且使文章富有色彩。
苏州园林
(一)1.B2.水面 河沿 池中 空间顺序3.假山的堆叠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给游人忘却城市、身处山间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更依赖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4.生动 打比方:5、第一段说明的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的特点。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特点。6.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根据文意,明白中
国画的审美观点。答案:A
7. 解析:联系上下文,找出中心句,明确例子的作用。参考答案:主要说明苏州园林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8. 解析: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这一句子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同时,也暗示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9. 解析:结合文章去理解,注意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答案:有墙壁隔着 墙上有镂空图案 有廊子界着 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10. 解析:抓住特征,注重审美意识。
答案:着眼在画意 层次丰富、景致幽深
【参考答案】
(一)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二)1、A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C 4、D 5、孟春、季春 6、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 7、“哪些”“首先” 8、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9、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