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失败的废墟上赢得成功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见到张骥良足在北京的中山公园,他 1.50米的个头,说不上端正的五官,特别是他几乎失明的双眼,一个眼珠正,一个眼珠歪,看上去总有些“旁若无人”的感觉,然而,一握住他那双有力的大手,一见到他的脸上露出的那个近乎于孩子般真诚的微笑时,笔者的心不禁为之怦然而动。   张骥良出生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他的父母也是在那个晚上,从北京一家医院附近的小纸箱里,将他捡回家的,而为了养活这个捡来的小男孩,当时,已经怀有身孕的母亲,做掉了肚子里的亲骨肉,可更为不幸的是,在一个月之后,张骥良被病魔永远的夺去了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   或许正是自己是一个残疾孩子的缘故,从小时候起,在他的心中就有一种自卑和感伤,而也正是这种自卑和感伤,造就了他后来要强的性格。那时候,为了取得好成绩,他只有付出比别的孩子更多的辛苦和努力,但他无怨无悔,而每当看着自己的孩子,脸贴在课本上,用他只有0.01的视力,“闻”着字学习到深夜,母亲也心疼啊!她为他打来热水,亲自为他洗脚,而那一刻,他尽管看不清母亲的脸,但从母亲温柔的手上,他感觉到了一份可以让他永远铭记,可以让他温暖一生的母亲的柔情与关爱,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为母亲争气!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成为了班里“三好学生”的候选人,但最终因为身体有残疾,被刷了下来。本来,要给母亲一个惊喜的他,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委屈,他失落,他伤心,他觉得对不起母亲,那一天,他直到深夜,才摸索着回了家。母亲一直在等他,见他回来了,什么也没有说,而是,默默的给他端来了热乎的饭菜。   中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制药八厂当了工人。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最初他走得并不顺利,先后写了上百篇稿子,寄出去之后都被退了回来,他并没有灰心,他把退稿单都钉起来,在背面写,以此来激励自己,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站在失败的废墟上,赢得成功。就这样,直到1977年的夏天,他的散文《夏夜的筒子河边》,终于刊登在了《北京日报》上,文章一发表,就在厂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他的散文《夏夜的筒子河边》的发表,便一发不可收拾,那十几年中,他先后发表了几百篇诗歌和散文,并加入了北京作协,成为了京城小有名气的作家。然而,正在张骥良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逐步攀升的时候,年近40的他,由于单位经营不景气,下岗了。   下岗之后,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奔波于北京的各个角落,去找工作,然而,几十个单位跑下来,除了碰一鼻子灰,竟一无所获。也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在那一年北京作协组织的“北京作家与上海作家春节联谊会”上,见到了叶永烈,叶永烈告诉他:“你的文章我看过,文笔不错,现在纪实文学很火,稿费收入也高,你也可以搞搞!”   听了他的话,张骥良便萌生了写纪实文学的念头,可当时有一个困难,他没有记者证,名不正言不顺,去采访,人家也不信呀!他后来想到了一个人,他告诉笔者:“那时,我和作家刘绍棠很熟,我就把我的想法跟他说了,他笑着告诉我,没关系,我给你介绍。他没有食言,先后给我介绍了冰心、吴祖光、艾青等几十位作家和社会名流,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自己纪实文学的写作生涯!”   他还记得他第一次采访吴倩莲时的情景。当时,吴倩莲正在北京搞一个电影的首发式,住在梅地亚中心。一见面,吴倩莲就非常的惊奇,没等他坐稳,就问道:“你的视力不好吧?”他点了点头。吴倩莲又问他:“那你能看得见吗?”他答道:“能看到一点!”吴倩莲轻轻摇了摇头:“那你怎么采访呀?”他拿出了随身的采访机:“我可以录音!”吴倩莲还是将信将疑:“你录音之后,还要写呀?你视力不好,怎么写呀?”他如实的说道:“我没法用电脑,我趴在桌上写。而且,我写完了以后,都要洗脸,脸上都足油墨,特别是看报纸,像熊猫!”吴倩莲听了,也笑了。   那一次采访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开始了,   后来,他写的文章刊登在了北京的《三月风》杂志上,他给吴倩莲寄去了一本,吴倩莲看了很满意。此后,他又相继采访了吕丽萍、赵薇、冯巩等著名的演艺界明星,文章发遍京城内外、大江南北几百家报刊、杂志,他也终于成为了《民政之声报》的一名记者。   张骥良成功了,不过,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成功都是经过了一个磨砺的艰辛过程。而张骥良的成功,更多的足得益于曾给过他巨大帮助的文坛大师们。在他的记忆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是那一次采访艾青。   张骥良说;“翻阅我珍存的作家手迹,艾青先生亲笔帮我改的稿子,以及老人对我的谆谆教诲,令我至今不敢忘怀。那是先生刚在东四13条安家不久,我对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先生要求看我的文章,并一再叮嘱文章经他看过后再拿去发表。一个星期后,我带着写好的人物专访稿,如约来到先生府上。那是一个下午,艾老刚刚午睡起床。当我把稿子恭恭敬敬地铺到书案上时,我的内心忐忑不安。幸好我眼睛不好,看不清先生脸色的变化。约摸过了20多分钟,先生从稿子上抬起头来:‘这篇稿子写得不行,我不同意发表。把我吹捧得太高了,捧得那么高摔下来怎么办?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不实事求是怎么行?我已经把那些肉麻的吹捧勾掉了。你把稿子先拿回去,什么时候我通过了,再拿去发表不迟。’我从先生手中接过稿子,见有好几大段文字已被先生勾去,空白处密。密麻麻批满了字。我也记不清当时是怎么走出先生家门的,脸上肯定像是蒙上了一块红布……先生批阅过的那篇稿子,成了我做人作文的座右铭,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咂摸咂摸这其中的滋味儿。”   正如张骥良后来在一片文章里所说:“大师们就这样以他们的文品、人品,指引着我的做文为人。”   然而,尽管凭着他的不断努力,有了一些名气,成为了一名记者,但因为他是个残疾人的缘故,许多人依然不大愿意接受他的采访,不过,只要他能够见到对方,差不多都会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张骥良曾经采访过在北京开了钢琴城的鲍惠乔(庄则栋的前妻),因为,她的钢琴城聘用了几位盲人琴师,但在接受他的采访时,她告诉张骥良“我还没有接受过盲人记者的采访呢!”在采访过程中,她了解了他的身世和经历之后,很是感动,她说:“看来,我的钢琴城还得多安排盲人就业,盲人也有非常出色的!”   听了她的话,也深深触动了张骥良的心,自己是个残疾人,更了解残疾人的艰难,自己更应该为残疾人做一点事情呵!   此后不久,他认识了西城区的一位盲人母亲。认识她之后,张骥良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社会上的压力。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这位盲人母亲的小女儿重病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大医院,后来,这个孩子在转院过程中,医院没有给她带氧气,致使她患了缺氧性脑瘫。孩子的母亲将这家医院告上了法庭,但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本来很简单的案子,变得一波三折。张骥良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去了西城区法院,他说,“我不为别的,就是要为咱残疾人讨个说法!”那时,法院审理的案卷有两尺多厚,一周之内,他将其通读了一遍,连审理此案的法官看了都非常感动的说:“你的眼睛这么不好,还这么负责任呀!”后来,张骥良采写的文章在《民政之声报》发表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还做了专题报道,不想这一切,却引起那家很有社会背景的大医院的愤怒,他们叫嚣要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民政之声报》和张骥良告上法庭。张骥良说:“当时,写这篇文章,我的压力确实很大。但到后来,文章发表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仅北京就有23家新闻单位站出来,为这位盲母和瘫女,仗义直言。可以说,直到那一刻,我的心才感觉轻松多了!”   2002年的时候,张骥良的一位在北京残疾人体育代表队做运动员的朋友找到他,说他的侄子得了败血症,住在北京儿童医院,希望能得到张骥良的帮助。他听了,二话没说,就去了北京儿童医院,那个小孩叫叫宋得建,是承德的一个小学生,张骥良见到他时,他已经垂危了。他采访了孩子的父母,而后连夜写出了一篇文章,登在了《中国妇女报》家庭周末版上,他真诚的呼吁社会为这个孩子换肾,或者移植干细胞伸出援助之手,救活这个孩子,同时,张骥良还和北京的著名残疾人书法家周得力一起组织,在工体的北门,搞了一场残疾人书画家大型义卖活动,当时,央视、北京电视台及各大报纸等二十多家媒体都来了,残疾书画家们分文不取的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义卖,可是,那一天,一共只卖了781块钱。令人感动的是,很多在场的媒体记者们都纷纷进行宣传和募捐,最后,终于募集到了一大笔款项,让小得建做了手术。但遗憾的是手术没有成功,出现了排斥,孩子最终还是去世了。孩子的父母走的那天,他们握着张骥良的手,哽咽着说道:“孩子虽然去了,但我们家世世代代都会记住你的!是你把爱传播给了我们!”   张骥良告诉笔者:“我是一名记者,我端一天这个饭碗子,就要说一天实话,每一次,我都会把我采访到的,直言不讳的说出来,我也不唱高调,我没有为人民代言这么高的想法,但是对于我,就是要做一个说实话的记者!”   或许正是由于张骥良的朴实与真诚,为他带来了辉煌与成功!   张骥良现在担任了北京市残联主席团委员,朝阳区残联副主席,盲人协会主席,但他始终没有忘了自己为残疾人服务的信念和宗旨。   在延庆,有一座专门关押老弱病残罪犯的监狱,张骥良受被北京市残联聘任,成为了北京市唯一的一位盲人的监狱思想道德辅导员。受聘之后,他先后数十次走进延庆监狱,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名叫赵海潮的盲人服刑人员,他告诉张骥良:“我都戍一个盲人了,我出狱之后,还能干什么?”张骥良非常理解他的心情,经过劝慰之后,亲自给他送去了盲人的写字板,张骥良告诉他:“你一定要把盲文学会,另外,还要学一些按摩的技术!”回到北京,他买来按摩的书籍,请北京经贸大学的学生,录成磁带,而后把盲笔,和这些录好的盲人按摩教学磁带,送到了赵海潮的手里,当时,捧着这些还带着张骥良体温的物品,赵海潮不禁热泪盈眶。此后,张骥良又多次给他送去盲人的音像读物(盲文),和专门为残疾人办的杂志《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等,请其他肢残服刑人员,读给他听。张骥良的行动,连其他的服刑人员都非常感动。就在小赵即将刑满释放的时候,他拉着张骥良的手,激动的说道:“是您给了我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是您改变了我的一生!”   不过说到为残疾人、为社会做好事,他也曾经冒过风险。2000年春节,张骥良和十几位盲人一起,买了一些桔子之类的水果,到艾滋病医院,和艾滋病患者联欢。在联欢会上,他告诉那些患者:“咱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盲人足看不见,是病人,你们感染艾滋病病毒,足病人,我们绝对不歧视你们,咱们是一样的,我们今天来了,跟大家一起欢度春节,今天我带头,把桔子拨开,送到艾滋病患者手里!”当时,他们一起唱歌、唱京剧,朗诵诗歌,过得非常快乐,最后,有一个河南的艾滋病患者说:“张骥良同志,我有一个要求,我能和您握握手吗?”张骥良连想也没想,就说道:“行!,不但您能和我握握手,所有的人都可以和我握手!”那一天,他和在场的12位艾滋病患者,一一握手。当晚北京电视台,就将这个感人的场面播出了。而从电视上看到那个场面,连他的母亲都冒了一身的冷汗。   张骥良为残疾人事业所做的贡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先后有十几家报刊杂志和电视台报道了他的事迹,特别是《江西青年报》的一位记者,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对他做了专访,并将报道文章刊登在了他们的报纸上。也是在那篇文章发表不久,他意外的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井冈山区的一个名叫朱秀兰小女孩,她说:“现在,人家都上学了,而我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我爸爸下煤窑的时候,砸死了,我妈改嫁了,我只能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您是作家,能不能支持我上学?”接到信以后,张骥良马上给朱秀兰回了信,随后,张骥良找到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请他们核实一下这个孩子的真实情况,如果属实,他表示愿意资助她上学。后来,青基会通过江西省慈善总会,调查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属实,于是,张骥良当即就把第一笔汇款 300元,寄给了她,而且,此后每年他都按时把钱给孩子寄去,使她顺利的上了学。不过,当时张骥良并没有和母亲说这件事情,直到孩子上初一的时候,她寄来的一封信,被母亲看到了,她才知道了这件事。母亲告诉张骥良:“这件事情,你做的对,我支持你!”得到了母亲的认可,张骥良非常高兴,到了那一年的年底,张骥良便跟母亲商量,希望母亲答应让朱秀兰来北京和他们一起过春节,母亲爽快的答应了,不过他告诫儿子:“为社会做一点事情,是你应该的,不要因此就拿来说事,告诉你的新闻界的朋友,大肆张扬!”张骥良听了点了点头。那一年,他将朱秀兰接来了之后,带她逛庙会、去颐和园游玩,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团圆年。   这之后不久,北京电视台的“大宝真情互动”栏目的总导演赵志强和高文华找到张骥良,告诉他,希望能够为他的母亲做一期专题节目,张骥良很高兴的答应了,并和该栏目的主持人文燕一起写出了文案台本,然而,当他正式和母亲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母亲却告诉他:“这个节目,我不能去做,原因很简单,一是我没有作出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再有,我知道,做这个节目,人家福利中心足要给钱的,我觉得,这个钱,应该给更困难的人才合适呀!”在母亲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这个节目没有做。   2001年,中国妇联在全国评选“十大杰出母亲”,因为张骥良是《中国妇女报》的特约记者,中国妇联的同志对他和他母亲的情况,非常了解,郑重地为他送来了一张“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初评表,然而,就在他填了一半的时候,被母亲看到了,她当即就告诉儿子:“你把这张表给我送回去!”面对张骥良疑惑的表情,她什么也没有说,而是亲自拨通了中国妇联的电话,她说:“这个评选我放弃,我的儿子虽然作出了点成绩,但这也不能证明我有多么伟大。当时,我要不捡他,他小命就没了,我救他一条命,他没有作甚么成绩,也没有给我丢人,把杰出母亲的称号给人家真正作出成绩的人吧!”听了母亲的话,中国妇联的同志也非常感动,后来,他们告诉张骥良“你的母亲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母亲!”   张骥良说:“我能有一颗健全的心,能有现在的成绩,能够自食其力,都是母亲所赐,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娘不能跟你一辈子,无论什么事,你都要学会自己做。在此,我也想将母亲的这句话转送给所有的残疾人朋友,希望他们懂得,只要去努力,我们残疾人也一定能和正常人一样,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

  当年,作家王朔称自己是“码字”的作家,而他却戏称自己是“闻字”的作家。走遍京城,他先后采访了包括杨成武、王光美、邓朴方、巩俐、赵薇、冯巩、桑兰等5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在全国60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250多万字的名人访谈和纪实作品,而面对如此传奇的他,朋友们却把他称作“咱北京的袖珍老爷儿们”,他就是中国有史以来,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张骥良。   见到张骥良足在北京的中山公园,他 1.50米的个头,说不上端正的五官,特别是他几乎失明的双眼,一个眼珠正,一个眼珠歪,看上去总有些“旁若无人”的感觉,然而,一握住他那双有力的大手,一见到他的脸上露出的那个近乎于孩子般真诚的微笑时,笔者的心不禁为之怦然而动。   张骥良出生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他的父母也是在那个晚上,从北京一家医院附近的小纸箱里,将他捡回家的,而为了养活这个捡来的小男孩,当时,已经怀有身孕的母亲,做掉了肚子里的亲骨肉,可更为不幸的是,在一个月之后,张骥良被病魔永远的夺去了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   或许正是自己是一个残疾孩子的缘故,从小时候起,在他的心中就有一种自卑和感伤,而也正是这种自卑和感伤,造就了他后来要强的性格。那时候,为了取得好成绩,他只有付出比别的孩子更多的辛苦和努力,但他无怨无悔,而每当看着自己的孩子,脸贴在课本上,用他只有0.01的视力,“闻”着字学习到深夜,母亲也心疼啊!她为他打来热水,亲自为他洗脚,而那一刻,他尽管看不清母亲的脸,但从母亲温柔的手上,他感觉到了一份可以让他永远铭记,可以让他温暖一生的母亲的柔情与关爱,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为母亲争气!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成为了班里“三好学生”的候选人,但最终因为身体有残疾,被刷了下来。本来,要给母亲一个惊喜的他,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委屈,他失落,他伤心,他觉得对不起母亲,那一天,他直到深夜,才摸索着回了家。母亲一直在等他,见他回来了,什么也没有说,而是,默默的给他端来了热乎的饭菜。   中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制药八厂当了工人。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最初他走得并不顺利,先后写了上百篇稿子,寄出去之后都被退了回来,他并没有灰心,他把退稿单都钉起来,在背面写,以此来激励自己,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站在失败的废墟上,赢得成功。就这样,直到1977年的夏天,他的散文《夏夜的筒子河边》,终于刊登在了《北京日报》上,文章一发表,就在厂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他的散文《夏夜的筒子河边》的发表,便一发不可收拾,那十几年中,他先后发表了几百篇诗歌和散文,并加入了北京作协,成为了京城小有名气的作家。然而,正在张骥良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逐步攀升的时候,年近40的他,由于单位经营不景气,下岗了。   下岗之后,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奔波于北京的各个角落,去找工作,然而,几十个单位跑下来,除了碰一鼻子灰,竟一无所获。也正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在那一年北京作协组织的“北京作家与上海作家春节联谊会”上,见到了叶永烈,叶永烈告诉他:“你的文章我看过,文笔不错,现在纪实文学很火,稿费收入也高,你也可以搞搞!”   听了他的话,张骥良便萌生了写纪实文学的念头,可当时有一个困难,他没有记者证,名不正言不顺,去采访,人家也不信呀!他后来想到了一个人,他告诉笔者:“那时,我和作家刘绍棠很熟,我就把我的想法跟他说了,他笑着告诉我,没关系,我给你介绍。他没有食言,先后给我介绍了冰心、吴祖光、艾青等几十位作家和社会名流,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自己纪实文学的写作生涯!”   他还记得他第一次采访吴倩莲时的情景。当时,吴倩莲正在北京搞一个电影的首发式,住在梅地亚中心。一见面,吴倩莲就非常的惊奇,没等他坐稳,就问道:“你的视力不好吧?”他点了点头。吴倩莲又问他:“那你能看得见吗?”他答道:“能看到一点!”吴倩莲轻轻摇了摇头:“那你怎么采访呀?”他拿出了随身的采访机:“我可以录音!”吴倩莲还是将信将疑:“你录音之后,还要写呀?你视力不好,怎么写呀?”他如实的说道:“我没法用电脑,我趴在桌上写。而且,我写完了以后,都要洗脸,脸上都足油墨,特别是看报纸,像熊猫!”吴倩莲听了,也笑了。   那一次采访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开始了,   后来,他写的文章刊登在了北京的《三月风》杂志上,他给吴倩莲寄去了一本,吴倩莲看了很满意。此后,他又相继采访了吕丽萍、赵薇、冯巩等著名的演艺界明星,文章发遍京城内外、大江南北几百家报刊、杂志,他也终于成为了《民政之声报》的一名记者。   张骥良成功了,不过,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成功都是经过了一个磨砺的艰辛过程。而张骥良的成功,更多的足得益于曾给过他巨大帮助的文坛大师们。在他的记忆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是那一次采访艾青。   张骥良说;“翻阅我珍存的作家手迹,艾青先生亲笔帮我改的稿子,以及老人对我的谆谆教诲,令我至今不敢忘怀。那是先生刚在东四13条安家不久,我对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先生要求看我的文章,并一再叮嘱文章经他看过后再拿去发表。一个星期后,我带着写好的人物专访稿,如约来到先生府上。那是一个下午,艾老刚刚午睡起床。当我把稿子恭恭敬敬地铺到书案上时,我的内心忐忑不安。幸好我眼睛不好,看不清先生脸色的变化。约摸过了20多分钟,先生从稿子上抬起头来:‘这篇稿子写得不行,我不同意发表。把我吹捧得太高了,捧得那么高摔下来怎么办?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不实事求是怎么行?我已经把那些肉麻的吹捧勾掉了。你把稿子先拿回去,什么时候我通过了,再拿去发表不迟。’我从先生手中接过稿子,见有好几大段文字已被先生勾去,空白处密。密麻麻批满了字。我也记不清当时是怎么走出先生家门的,脸上肯定像是蒙上了一块红布……先生批阅过的那篇稿子,成了我做人作文的座右铭,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咂摸咂摸这其中的滋味儿。”   正如张骥良后来在一片文章里所说:“大师们就这样以他们的文品、人品,指引着我的做文为人。”   然而,尽管凭着他的不断努力,有了一些名气,成为了一名记者,但因为他是个残疾人的缘故,许多人依然不大愿意接受他的采访,不过,只要他能够见到对方,差不多都会被他的精神所打动。   张骥良曾经采访过在北京开了钢琴城的鲍惠乔(庄则栋的前妻),因为,她的钢琴城聘用了几位盲人琴师,但在接受他的采访时,她告诉张骥良“我还没有接受过盲人记者的采访呢!”在采访过程中,她了解了他的身世和经历之后,很是感动,她说:“看来,我的钢琴城还得多安排盲人就业,盲人也有非常出色的!”   听了她的话,也深深触动了张骥良的心,自己是个残疾人,更了解残疾人的艰难,自己更应该为残疾人做一点事情呵!   此后不久,他认识了西城区的一位盲人母亲。认识她之后,张骥良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社会上的压力。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这位盲人母亲的小女儿重病住进了北京的一家大医院,后来,这个孩子在转院过程中,医院没有给她带氧气,致使她患了缺氧性脑瘫。孩子的母亲将这家医院告上了法庭,但因为种种原因,使得本来很简单的案子,变得一波三折。张骥良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去了西城区法院,他说,“我不为别的,就是要为咱残疾人讨个说法!”那时,法院审理的案卷有两尺多厚,一周之内,他将其通读了一遍,连审理此案的法官看了都非常感动的说:“你的眼睛这么不好,还这么负责任呀!”后来,张骥良采写的文章在《民政之声报》发表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还做了专题报道,不想这一切,却引起那家很有社会背景的大医院的愤怒,他们叫嚣要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民政之声报》和张骥良告上法庭。张骥良说:“当时,写这篇文章,我的压力确实很大。但到后来,文章发表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仅北京就有23家新闻单位站出来,为这位盲母和瘫女,仗义直言。可以说,直到那一刻,我的心才感觉轻松多了!”   2002年的时候,张骥良的一位在北京残疾人体育代表队做运动员的朋友找到他,说他的侄子得了败血症,住在北京儿童医院,希望能得到张骥良的帮助。他听了,二话没说,就去了北京儿童医院,那个小孩叫叫宋得建,是承德的一个小学生,张骥良见到他时,他已经垂危了。他采访了孩子的父母,而后连夜写出了一篇文章,登在了《中国妇女报》家庭周末版上,他真诚的呼吁社会为这个孩子换肾,或者移植干细胞伸出援助之手,救活这个孩子,同时,张骥良还和北京的著名残疾人书法家周得力一起组织,在工体的北门,搞了一场残疾人书画家大型义卖活动,当时,央视、北京电视台及各大报纸等二十多家媒体都来了,残疾书画家们分文不取的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义卖,可是,那一天,一共只卖了781块钱。令人感动的是,很多在场的媒体记者们都纷纷进行宣传和募捐,最后,终于募集到了一大笔款项,让小得建做了手术。但遗憾的是手术没有成功,出现了排斥,孩子最终还是去世了。孩子的父母走的那天,他们握着张骥良的手,哽咽着说道:“孩子虽然去了,但我们家世世代代都会记住你的!是你把爱传播给了我们!”   张骥良告诉笔者:“我是一名记者,我端一天这个饭碗子,就要说一天实话,每一次,我都会把我采访到的,直言不讳的说出来,我也不唱高调,我没有为人民代言这么高的想法,但是对于我,就是要做一个说实话的记者!”   或许正是由于张骥良的朴实与真诚,为他带来了辉煌与成功!   张骥良现在担任了北京市残联主席团委员,朝阳区残联副主席,盲人协会主席,但他始终没有忘了自己为残疾人服务的信念和宗旨。   在延庆,有一座专门关押老弱病残罪犯的监狱,张骥良受被北京市残联聘任,成为了北京市唯一的一位盲人的监狱思想道德辅导员。受聘之后,他先后数十次走进延庆监狱,也是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名叫赵海潮的盲人服刑人员,他告诉张骥良:“我都戍一个盲人了,我出狱之后,还能干什么?”张骥良非常理解他的心情,经过劝慰之后,亲自给他送去了盲人的写字板,张骥良告诉他:“你一定要把盲文学会,另外,还要学一些按摩的技术!”回到北京,他买来按摩的书籍,请北京经贸大学的学生,录成磁带,而后把盲笔,和这些录好的盲人按摩教学磁带,送到了赵海潮的手里,当时,捧着这些还带着张骥良体温的物品,赵海潮不禁热泪盈眶。此后,张骥良又多次给他送去盲人的音像读物(盲文),和专门为残疾人办的杂志《中国残疾人》、《三月风》等,请其他肢残服刑人员,读给他听。张骥良的行动,连其他的服刑人员都非常感动。就在小赵即将刑满释放的时候,他拉着张骥良的手,激动的说道:“是您给了我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是您改变了我的一生!”   不过说到为残疾人、为社会做好事,他也曾经冒过风险。2000年春节,张骥良和十几位盲人一起,买了一些桔子之类的水果,到艾滋病医院,和艾滋病患者联欢。在联欢会上,他告诉那些患者:“咱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盲人足看不见,是病人,你们感染艾滋病病毒,足病人,我们绝对不歧视你们,咱们是一样的,我们今天来了,跟大家一起欢度春节,今天我带头,把桔子拨开,送到艾滋病患者手里!”当时,他们一起唱歌、唱京剧,朗诵诗歌,过得非常快乐,最后,有一个河南的艾滋病患者说:“张骥良同志,我有一个要求,我能和您握握手吗?”张骥良连想也没想,就说道:“行!,不但您能和我握握手,所有的人都可以和我握手!”那一天,他和在场的12位艾滋病患者,一一握手。当晚北京电视台,就将这个感人的场面播出了。而从电视上看到那个场面,连他的母亲都冒了一身的冷汗。   张骥良为残疾人事业所做的贡献,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先后有十几家报刊杂志和电视台报道了他的事迹,特别是《江西青年报》的一位记者,不远千里来到北京,对他做了专访,并将报道文章刊登在了他们的报纸上。也是在那篇文章发表不久,他意外的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井冈山区的一个名叫朱秀兰小女孩,她说:“现在,人家都上学了,而我家里很穷,上不起学,我爸爸下煤窑的时候,砸死了,我妈改嫁了,我只能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您是作家,能不能支持我上学?”接到信以后,张骥良马上给朱秀兰回了信,随后,张骥良找到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请他们核实一下这个孩子的真实情况,如果属实,他表示愿意资助她上学。后来,青基会通过江西省慈善总会,调查了这个孩子的情况属实,于是,张骥良当即就把第一笔汇款 300元,寄给了她,而且,此后每年他都按时把钱给孩子寄去,使她顺利的上了学。不过,当时张骥良并没有和母亲说这件事情,直到孩子上初一的时候,她寄来的一封信,被母亲看到了,她才知道了这件事。母亲告诉张骥良:“这件事情,你做的对,我支持你!”得到了母亲的认可,张骥良非常高兴,到了那一年的年底,张骥良便跟母亲商量,希望母亲答应让朱秀兰来北京和他们一起过春节,母亲爽快的答应了,不过他告诫儿子:“为社会做一点事情,是你应该的,不要因此就拿来说事,告诉你的新闻界的朋友,大肆张扬!”张骥良听了点了点头。那一年,他将朱秀兰接来了之后,带她逛庙会、去颐和园游玩,高高兴兴地过了一个团圆年。   这之后不久,北京电视台的“大宝真情互动”栏目的总导演赵志强和高文华找到张骥良,告诉他,希望能够为他的母亲做一期专题节目,张骥良很高兴的答应了,并和该栏目的主持人文燕一起写出了文案台本,然而,当他正式和母亲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母亲却告诉他:“这个节目,我不能去做,原因很简单,一是我没有作出什么值得宣扬的事情,再有,我知道,做这个节目,人家福利中心足要给钱的,我觉得,这个钱,应该给更困难的人才合适呀!”在母亲的执意坚持下,最终,这个节目没有做。   2001年,中国妇联在全国评选“十大杰出母亲”,因为张骥良是《中国妇女报》的特约记者,中国妇联的同志对他和他母亲的情况,非常了解,郑重地为他送来了一张“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的初评表,然而,就在他填了一半的时候,被母亲看到了,她当即就告诉儿子:“你把这张表给我送回去!”面对张骥良疑惑的表情,她什么也没有说,而是亲自拨通了中国妇联的电话,她说:“这个评选我放弃,我的儿子虽然作出了点成绩,但这也不能证明我有多么伟大。当时,我要不捡他,他小命就没了,我救他一条命,他没有作甚么成绩,也没有给我丢人,把杰出母亲的称号给人家真正作出成绩的人吧!”听了母亲的话,中国妇联的同志也非常感动,后来,他们告诉张骥良“你的母亲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母亲!”   张骥良说:“我能有一颗健全的心,能有现在的成绩,能够自食其力,都是母亲所赐,她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娘不能跟你一辈子,无论什么事,你都要学会自己做。在此,我也想将母亲的这句话转送给所有的残疾人朋友,希望他们懂得,只要去努力,我们残疾人也一定能和正常人一样,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


相关内容

  • 回顾过去,放眼未来
  • 回顾过去,放眼未来 最好的寓言是过去,它为你成功之路提供途径. 最糟的累赘是怀旧,它在你希望之路洒下石子. 如果你想现在于过去不同,请回顾过去.纣王无道,沉湎酒色,最终葬送了商朝的千秋基业.周武王为博美人一笑,不勤理朝政,以致最终烽火四起,获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止步不前 ...

  • 初中生励志作文
  • 亲亲挥别无畏的童年,和着青春的步伐,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寻寻觅觅.跌跌撞撞...... 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强者来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在他15岁那年,他为了抓紧时间创作一道曲子,连续三晚他都在寒冬中伏 ...

  • 025 广播稿坚强
  • [开场白] A 生命成长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坎坷. B 岁月流逝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挫折. A 打开心扉,倾听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B 让我们倾听你的声音,诉说我的心声. A 伴着悠扬的歌声,让我们一同走进<校园之声> B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新闻动态] A 我们算是90后,有 ...

  • 向生命鞠躬
  • 向生命鞠躬 师少萍 再回眸处,再凝望时,再思索时,生命的价值熠熠生辉.征程中,记忆中内心中生命之花永不凋谢,是爱为生命插上了翅膀. 南京300的哥为轮椅女孩架成"爱心路". 这是一件令人心头一暖的善举,正温暖着亿万人的心.19岁的小雨由于得了"马尾栓系"综合症 ...

  • 班级誓词doc
  • (举右手)我对天发誓:我的父 ....母把我送到学校,是叫我来学习的,而不是让我来享清福的,也不是叫我来嬉戏玩耍的.他们给我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供我吃穿,给我钱花.我一定不辜负他们期待的眼神,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勤奋读书,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栽培之情.我坚信: 我,是最棒的- ...

  • 四年级下学期作文
  • 习作一 <可爱的校园> 美丽的校园 我的学校那里环境优雅,景色美丽,是个学习的好地方.不信!我带你去看看. 来到八小门口,可以看见到校门左右两边的公告栏,公告栏里公示了我们小学生的获奖情况,其中许多都是国家级的奖项.所以,我们小学不愧为名校.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方形的旗台,在 ...

  • 心理健康名言警句
  • 心理健康名言警句 1.笑一笑,十年少:忧一忧,白了头. 2.一个人是在同周围环境的反抗中创造成功的. 3.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 4.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5.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 智的.它能 ...

  • 高考作文我的
  • 1.确定作文体裁,一定要写散文(除非题目要求写成其他体裁,但现在绝大多数都要求体裁不限.)为什么写散文?因为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而我们平时准备的素材又都是从各种渠道搜集来的,是"散"的,为了同一个主题,可以把你日常搜集到的素材归整到一篇文章里,形成同 ...

  • 作文寻找一盏灯
  • 寻找一盏灯 高二.2班 颜丽 当历史的沉寂划破了岁月的瞳孔,当岁月的流逝斑驳了记忆的面容,一路且行且往,我们在领悟生活-- 也许生活并没有那么理想,但人生的旅途中,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面对生活我们别无选择,只有经历过与蛹的搏斗才能挥出美丽的翅膀,就像彩虹,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之后才能绚丽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