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帝第二书 读后感

读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后感

1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36230068 羊鹏鹏

康有为是一名学贯古今的传统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带有传统中国文人

的特点,自己乃一介布衣,却胸怀天下大事。杜工部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是几

千年来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康有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四方之内小有名气的学者,心系天下苍生实乃本色之事,更为

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救国救民,变法图强,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现实的具体的主张。在《上

清帝第二书》里,康有为先是向光绪皇帝分析了天下大事,痛陈了《马关条约》签订的种种

不利影响,并对清政府的一些错误的观念进行了批驳。对于割台湾的危害,他说:“弃台民

即散天下也,天下以为吾戴朝廷,而朝廷可弃台民,即可弃我,一旦有事,次第割弃,终难

保为大清国之民矣。民心先离,将有见土崩瓦解之患。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喝,

全岛已割。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法人将问滇、桂,英人将问藏、粤,俄人将问新疆,德、

奥、意、日、葡、荷皆狡焉思启。有一不与,皆日本也,都畿必惊;若皆应所求,则自啖其

肉,手足腹心,应时尽矣,仅存元首,岂能生存?且行省已尽,何以为都畿也?故谓割地之

事小,亡国之事大。”康有为对于割地求和的危险比清廷的大员们看得清楚的多,对于危害

性更是看得透彻,康有为是站在天下苍生的角度来看待割地求和,而清政府只是为了保住自

己的北京的这一小片地方,而不惜出卖其他省的人民。一个政府只想着自己的特权小集团而

不顾天下黎民,其气数已尽矣,不亡天理不容。

康有为在此文中提出了“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

曰邮政。”康有为在之前已经很系统的研究过西方的先进社会,否则他提不出来这六条很“西

化”的富国之法。在当时那个信息传播并不是很发达、传统中国封建文化占主流的社会,康

有为能够把眼光放到海外强国,能够很系统的去研究西方先进的地方,即便在现在看来,也

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是相当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值得大书特书。

不仅仅要肯定的是康有为的心系天下的情怀,更赞赏、更学习、更钦佩康有为肚子里有货、

有真学问、能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联系我们现在,不少人也号称自己关心天下大事,一天

到晚骂这个骂那个,做愤世嫉俗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脸,但你让他说出个理由、讲个

道理、提个方法、讲讲现实问题,他们就对不住了,就变成哑巴了,或者成了疯子,大放厥

词,说的不着边际的话,可笑至极。

青年毛泽东的同学当时曾经赞扬毛泽东说:“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心忧天下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读破万卷能做到人就不多了。所谓“志大才疏”,就是说只是空有理想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就是心忧天下而不读书没知识的人。当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候,像康有为、毛泽东这样的读破万卷、洞悉天下之事的人则会顺应形势,成为站在历史前列推进历史发展的人,而“志大才疏”的人们最后只会得到“难当大任”的结论。

康有为给我们后来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心系天下必不可少,但真才实学也重要,在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要拿出自己的本事来,要能够亮剑。平日里积极修炼自己的“内功”,做一名武林高手必要以自己深厚的内功为基础,在关键的时刻才能顺利使出“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之类的绝活。“花拳绣腿”只是用来吓人的,治国安邦靠的可不是吓人甚至忽悠人,靠的是内功,靠的是真才实学。

以天下为己任者,必视自己为大鹏鸟。《逍遥游》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 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在自己大鹏展翅之前,务必将风积的很厚,否则飞上去掉下来摔个半身不遂。要明白,因为你是大鹏,所以,你的准备期要比别人长,你的准备要比别人耗费很多,否则你怎么能够飞的那么高。《逍遥游》中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就是这个道理。看到别的小鸟们在飞千万不要着急,因为你是大鹏,小鸟那么低的天空是不属于你的,就像克雷莫夫的著名寓言:鹰有时可以比麻雀飞的低,但麻雀永远不能飞的像鹰那样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读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后感

1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136230068 羊鹏鹏

康有为是一名学贯古今的传统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带有传统中国文人

的特点,自己乃一介布衣,却胸怀天下大事。杜工部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正是几

千年来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

康有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四方之内小有名气的学者,心系天下苍生实乃本色之事,更为

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救国救民,变法图强,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现实的具体的主张。在《上

清帝第二书》里,康有为先是向光绪皇帝分析了天下大事,痛陈了《马关条约》签订的种种

不利影响,并对清政府的一些错误的观念进行了批驳。对于割台湾的危害,他说:“弃台民

即散天下也,天下以为吾戴朝廷,而朝廷可弃台民,即可弃我,一旦有事,次第割弃,终难

保为大清国之民矣。民心先离,将有见土崩瓦解之患。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喝,

全岛已割。诸夷以中国之易欺也,法人将问滇、桂,英人将问藏、粤,俄人将问新疆,德、

奥、意、日、葡、荷皆狡焉思启。有一不与,皆日本也,都畿必惊;若皆应所求,则自啖其

肉,手足腹心,应时尽矣,仅存元首,岂能生存?且行省已尽,何以为都畿也?故谓割地之

事小,亡国之事大。”康有为对于割地求和的危险比清廷的大员们看得清楚的多,对于危害

性更是看得透彻,康有为是站在天下苍生的角度来看待割地求和,而清政府只是为了保住自

己的北京的这一小片地方,而不惜出卖其他省的人民。一个政府只想着自己的特权小集团而

不顾天下黎民,其气数已尽矣,不亡天理不容。

康有为在此文中提出了“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

曰邮政。”康有为在之前已经很系统的研究过西方的先进社会,否则他提不出来这六条很“西

化”的富国之法。在当时那个信息传播并不是很发达、传统中国封建文化占主流的社会,康

有为能够把眼光放到海外强国,能够很系统的去研究西方先进的地方,即便在现在看来,也

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是相当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值得大书特书。

不仅仅要肯定的是康有为的心系天下的情怀,更赞赏、更学习、更钦佩康有为肚子里有货、

有真学问、能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联系我们现在,不少人也号称自己关心天下大事,一天

到晚骂这个骂那个,做愤世嫉俗状,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嘴脸,但你让他说出个理由、讲个

道理、提个方法、讲讲现实问题,他们就对不住了,就变成哑巴了,或者成了疯子,大放厥

词,说的不着边际的话,可笑至极。

青年毛泽东的同学当时曾经赞扬毛泽东说:“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心忧天下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读破万卷能做到人就不多了。所谓“志大才疏”,就是说只是空有理想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就是心忧天下而不读书没知识的人。当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候,像康有为、毛泽东这样的读破万卷、洞悉天下之事的人则会顺应形势,成为站在历史前列推进历史发展的人,而“志大才疏”的人们最后只会得到“难当大任”的结论。

康有为给我们后来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心系天下必不可少,但真才实学也重要,在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要拿出自己的本事来,要能够亮剑。平日里积极修炼自己的“内功”,做一名武林高手必要以自己深厚的内功为基础,在关键的时刻才能顺利使出“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之类的绝活。“花拳绣腿”只是用来吓人的,治国安邦靠的可不是吓人甚至忽悠人,靠的是内功,靠的是真才实学。

以天下为己任者,必视自己为大鹏鸟。《逍遥游》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 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在自己大鹏展翅之前,务必将风积的很厚,否则飞上去掉下来摔个半身不遂。要明白,因为你是大鹏,所以,你的准备期要比别人长,你的准备要比别人耗费很多,否则你怎么能够飞的那么高。《逍遥游》中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 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就是这个道理。看到别的小鸟们在飞千万不要着急,因为你是大鹏,小鸟那么低的天空是不属于你的,就像克雷莫夫的著名寓言:鹰有时可以比麻雀飞的低,但麻雀永远不能飞的像鹰那样高。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相关内容

  • 甲午殇思读后感
  • 甲午殇思读后感 甲午殇思>读后感(一) 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现代战争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博弈,而是国家整体实力的较量,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改革,才能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跃升.洋务运动由地主阶级自身发起.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不想也不敢触动封建旧根基,不能 ...

  • 一个帝国的背影--读后感
  • 一个帝国的背影 --<1901>读后感 其实我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不太喜欢去读这些中华民族已经结疤的伤痕,总觉得那段历史太过沉重,太过辛酸,太过压抑.和大家一样,我更喜欢读汉朝.唐朝.清朝的前期,如王树增所说:"满纸帝王将相.金袍青甲.才子佳人和柳絮花飞." 对于晚清 ...

  • 建党伟业--观后感
  • 建党伟业--观后感.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公司党委组织我们观看了<建党伟业>. 那是一个艰难的时代,中国彼时国运不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生倒悬,哀鸿遍野.那是 ...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不知花了多长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我的前半生>.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这本书在带 给我快乐的同时,让我感受更深的是惋惜和耻辱.中国的近代史原本就是一部耻辱史,而 这 种耻辱在溥仪身上表现的更加深刻. 溥仪的家族,那些世袭的王爷们和出自他们家的两个皇帝或许会 ...

  • 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 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篇一:参观复兴之路>观后感 晨曦中,清风拂面,柳树已经吐出了他嫩嫩的枝桠,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的飘扬.2011年3月31日,应老师的要求,我第二次参观了<复兴之路>的展览.虽然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参观过一次<复兴之路>了,但这次参观依旧给我很大 ...

  • 沈洁:最是仓皇辞庙日--溥仪的逊位与被逐
  • 最是仓皇辞庙日--溥仪的逊位与被逐 在"革命"的意义上,"妥协"通常意谓退却.不彻底.但在辛.壬之际的中国情境中,妥协却引导了一种平衡--皇亲.贵族.袁世凯,皆成为无负和平.齐赴共和的功臣. 溥仪被驱逐出宫时的场景 统战威武!196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时 ...

  • 戊戌时期清廷觐见礼仪的改革
  • 作者:王开玺 北京社会科学 1999年11期 戊戌变法是一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爱国救亡.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百年来,人们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但有关戊戌时期清廷觐见礼仪方面改革的问题,目前尚无文章论及.笔者拟就此略抒管见,以为引玉之砖. 一.传统礼制冰山的消解 ...

  • 清帝退位诏书
  • 清帝退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 ...

  •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
  •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一)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