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一、院系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7月,首任院长是朱清时院士,第二任院长是俞书勤教授,第三任院长是钱逸泰院士,第四任院长是吴奇院士, 现任院长是李灿院士 。
学院现由化学物理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五部分组成。现有教职工19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刘有成、朱清时、钱逸泰、吴奇) ,教授77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人。
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四个科研平台,一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建设,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化学、理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与有机合成方法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取得了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学科前沿的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交叉研究特色。目前, 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自200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等6门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1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化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与中科院所联合创办了“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和“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本科生前期主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实验动手能力训练,后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分别在10个二级学科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学院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学院所属各系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系别、专业、方向设置
1.根据教育部设置,化学一级学科含化学专业,材料一级学科含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专业。共4个专业。
2.化学专业包含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等7个方向(Program);材料物理专业含材料物理1个方向;材料化学专业含材料化学1个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包含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2个方向。共11个方向。
三、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分类及学分比例表:
层次化课程学分分配方案(满足总学分>=160,自由选修>=6)
四、院长签字
五、修读课程要求
1、通修课程设置:总学分65学分,全院一致,均在前2年开设 *为12级适用
践环节。2学分为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团委三下乡、学生处招生志愿者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寒暑假见闻报告来获得。
2、学科群基础课设置
1) 基本全院一致,不同专业或方向可以有部分差异 2) 差异性学科群基础课程安排在3年级以后开设
3、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精神并结合化学与材料学院的特色,“化学物理”及“化学生物学”的课程等同专业来对待,可以有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3.1、化学物理专业(含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
3.2、化学生物学专业
3.3、化学专业(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方向)
无机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分析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3.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3.5、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
材料物理专业及方向培养目标: 材料化学专业及方向培养目标: 二个专业核心与专业方向课程相同:
六、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1. 化学专业(无机,有机,应用,分析化学方向)主要课程关系图
66
2. 化学专业(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方向)主要课程关系图
67
3. 化学专业(化学生物学方向)主要课程关系图
68
4.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主要课程关系图
69
5.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物理方向)
70
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方向)
71
七、前两年指导性学习计划
1、总学分101.5,其中通修课65学分,学科群基础课36.5学分 2、通修课程中,数学类课程16学分,物理类课程13学分
3、学科群基础课中,数学类课程4学分,物理类课程1.5学分,化学类课程31学分
4、考虑因素:秋季长于春季,学分较多;每学期数理化课程学分接近; 部分学科群基础课调整到3年级;2年级学分相对较少,便于学生选修课程
具体如下表。
12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
13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
77
卢嘉锡化学英才班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卢嘉锡化学英才班将发挥中国科大在基础教学和优质生源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化学所和有机所在专业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环节的条件,培养化学科学以及相应化学工程应用领域优秀人才,探索校所结合、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具有理论和专业特色的战略人才。
二、组织和管理模式
卢嘉锡英才班的行政管理依托原行政班级进行。前2学年按照学院统一学习计划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第3学年选择专业方向。学生按照所选方向的培养方案修读课程,同时还要完成增设的学科群基础课程内容,以及参加化学所和有机所组织的各类三学期课程、专题讨论班、专家学术讲座等。
有机所和化学所在卢嘉锡英才班分别设立了“黄鸣龙奖”和“优秀学生奖”。
三、入选和滚动模式
1. 卢嘉锡班按年招生,每届学生50名左右,实行全程动态管理。
2. 每届新生入学时,学生自主报名参加面试。根据面试成绩与入学复试考试的成绩,按从高到低顺序产生卢嘉锡班入选名单。
3. 卢嘉锡班学生在学期间可主动选择退出。不能达到英才班最低要求的学生,将被退出。普通班优秀学生可申请进入英才班学习。
4. 英才班选拔、年度分流、以及补充工作由中国科大具体负责。
四、专业、方向设置
第3学年,英才班学生可自由选择化学与材料学院的专业及方向进行学习。化学与材料学院的专业与方向设置见下表。
表:化学院专业与方向设置
78
五、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卢嘉锡英才班前两年学习计划与全学院普通班相同,第三年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修读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化学院各专业方向的层次化学分分配如下表所示。
六、修读课程要求
卢嘉锡英才班前2年学习计划与普通班一致,第3学年以后按照所选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修读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除此之外,卢嘉锡班学生需要修读增设的学科群基础课程。
1、通修课程设置:总学分65学分,全院一致,均在前2年开设 * 为
79
12级适用
80
81
七、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82
七、指导性学期执行计划
12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83
13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84
85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将发挥中国科大在基础教学和优质生源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专业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环节的条件,培养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领域优秀人才,探索校所结合、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具有理论和专业特色的战略人才。 二、组织和管理模式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的行政管理依托原行政班级进行,采取3+1的办学模式,即前三学年在中国科大完成通修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继续学习与研究,完成毕业设计和其他毕业要求。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学生前2学年按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统一学习计划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第3学年选择专业方向(材料物理或材料化学)。学生按照所选方向的培养方案修读课程,同时还要完成增设的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专业课程内容,以及相关专题讨论班、专家学术讲座等。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设立了“李薰奖学金”。 三、入选和滚动模式
1.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按年招生,每届学生30名左右,实行全程动态管理。
2. 每年面向全校新生招生。学生自主报名,通过面试,根据面试成绩,参考入学复试成绩,择优录取。
3.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后4周内可主动选择退出。不能达到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最低要求的学生,将予以淘汰。本校优秀学生第三学年前,可申请进入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学习,学籍管理按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4.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选拔、年度分流、以及补充工作由中国科大具体负责。 四、专业、方向设置
五、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材料物理或材料化学),并颁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才班项目荣誉证明”。
毕业要求:按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培养方案要求修满164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86
六、修读课程要求
1、通修课程设置:总学分65学分,全院一致,均在前2年开设 *为12级适用
注:
2学分为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团委三下乡、学生处招生志愿者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寒暑假见闻报告来获得。
2、学科群基础课设置
1) 基本全院一致,不同专业或方向可以有部分差异 2) 差异性学科群基础课程安排在3年级以后开设
3) 一致性学科群基础课,即所有方向的共同部分,共51.5学分
4. 专业方向必修课:≥10学分
5、自由选修课程:在院系指导下,通过修读全校各院系本科和研究生已开设课程满足计划要求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材料物理专业:8学分,建议选修以下课程:
材料化学专业:9.5学分,建议选修以下课程:
七,指导性学期计划
12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
13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材料化学专业:
八、专业课程结构关系图
97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一、院系概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7月,首任院长是朱清时院士,第二任院长是俞书勤教授,第三任院长是钱逸泰院士,第四任院长是吴奇院士, 现任院长是李灿院士 。
学院现由化学物理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五部分组成。现有教职工19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刘有成、朱清时、钱逸泰、吴奇) ,教授77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5人。
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四个科研平台,一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为目标,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建设,化学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向,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化学、理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与有机合成方法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物理化学等领域取得了有国际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学科前沿的研究队伍,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交叉研究特色。目前, 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自200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5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等6门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1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化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及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与中科院所联合创办了“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和“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本科生前期主要进行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严格的实验动手能力训练,后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分别在10个二级学科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学院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学院所属各系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系别、专业、方向设置
1.根据教育部设置,化学一级学科含化学专业,材料一级学科含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3个专业。共4个专业。
2.化学专业包含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等7个方向(Program);材料物理专业含材料物理1个方向;材料化学专业含材料化学1个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包含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2个方向。共11个方向。
三、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分类及学分比例表:
层次化课程学分分配方案(满足总学分>=160,自由选修>=6)
四、院长签字
五、修读课程要求
1、通修课程设置:总学分65学分,全院一致,均在前2年开设 *为12级适用
践环节。2学分为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团委三下乡、学生处招生志愿者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寒暑假见闻报告来获得。
2、学科群基础课设置
1) 基本全院一致,不同专业或方向可以有部分差异 2) 差异性学科群基础课程安排在3年级以后开设
3、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精神并结合化学与材料学院的特色,“化学物理”及“化学生物学”的课程等同专业来对待,可以有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
3.1、化学物理专业(含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方向) 专业培养目标:
3.2、化学生物学专业
3.3、化学专业(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应用化学方向)
无机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分析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方向培养目标:
3.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3.5、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
材料物理专业及方向培养目标: 材料化学专业及方向培养目标: 二个专业核心与专业方向课程相同:
六、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1. 化学专业(无机,有机,应用,分析化学方向)主要课程关系图
66
2. 化学专业(化学物理,物理化学方向)主要课程关系图
67
3. 化学专业(化学生物学方向)主要课程关系图
68
4. 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主要课程关系图
69
5.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物理方向)
70
6.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方向)
71
七、前两年指导性学习计划
1、总学分101.5,其中通修课65学分,学科群基础课36.5学分 2、通修课程中,数学类课程16学分,物理类课程13学分
3、学科群基础课中,数学类课程4学分,物理类课程1.5学分,化学类课程31学分
4、考虑因素:秋季长于春季,学分较多;每学期数理化课程学分接近; 部分学科群基础课调整到3年级;2年级学分相对较少,便于学生选修课程
具体如下表。
12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
13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
77
卢嘉锡化学英才班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卢嘉锡化学英才班将发挥中国科大在基础教学和优质生源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化学所和有机所在专业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环节的条件,培养化学科学以及相应化学工程应用领域优秀人才,探索校所结合、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具有理论和专业特色的战略人才。
二、组织和管理模式
卢嘉锡英才班的行政管理依托原行政班级进行。前2学年按照学院统一学习计划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第3学年选择专业方向。学生按照所选方向的培养方案修读课程,同时还要完成增设的学科群基础课程内容,以及参加化学所和有机所组织的各类三学期课程、专题讨论班、专家学术讲座等。
有机所和化学所在卢嘉锡英才班分别设立了“黄鸣龙奖”和“优秀学生奖”。
三、入选和滚动模式
1. 卢嘉锡班按年招生,每届学生50名左右,实行全程动态管理。
2. 每届新生入学时,学生自主报名参加面试。根据面试成绩与入学复试考试的成绩,按从高到低顺序产生卢嘉锡班入选名单。
3. 卢嘉锡班学生在学期间可主动选择退出。不能达到英才班最低要求的学生,将被退出。普通班优秀学生可申请进入英才班学习。
4. 英才班选拔、年度分流、以及补充工作由中国科大具体负责。
四、专业、方向设置
第3学年,英才班学生可自由选择化学与材料学院的专业及方向进行学习。化学与材料学院的专业与方向设置见下表。
表:化学院专业与方向设置
78
五、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卢嘉锡英才班前两年学习计划与全学院普通班相同,第三年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修读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化学院各专业方向的层次化学分分配如下表所示。
六、修读课程要求
卢嘉锡英才班前2年学习计划与普通班一致,第3学年以后按照所选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修读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除此之外,卢嘉锡班学生需要修读增设的学科群基础课程。
1、通修课程设置:总学分65学分,全院一致,均在前2年开设 * 为
79
12级适用
80
81
七、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82
七、指导性学期执行计划
12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83
13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84
85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将发挥中国科大在基础教学和优质生源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专业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环节的条件,培养材料科学和工程应用领域优秀人才,探索校所结合、科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具有理论和专业特色的战略人才。 二、组织和管理模式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的行政管理依托原行政班级进行,采取3+1的办学模式,即前三学年在中国科大完成通修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学习,第四学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继续学习与研究,完成毕业设计和其他毕业要求。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学生前2学年按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统一学习计划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第3学年选择专业方向(材料物理或材料化学)。学生按照所选方向的培养方案修读课程,同时还要完成增设的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专业课程内容,以及相关专题讨论班、专家学术讲座等。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设立了“李薰奖学金”。 三、入选和滚动模式
1.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按年招生,每届学生30名左右,实行全程动态管理。
2. 每年面向全校新生招生。学生自主报名,通过面试,根据面试成绩,参考入学复试成绩,择优录取。
3.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学生在每学期开学后4周内可主动选择退出。不能达到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最低要求的学生,将予以淘汰。本校优秀学生第三学年前,可申请进入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学习,学籍管理按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4. 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选拔、年度分流、以及补充工作由中国科大具体负责。 四、专业、方向设置
五、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材料物理或材料化学),并颁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才班项目荣誉证明”。
毕业要求:按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培养方案要求修满164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86
六、修读课程要求
1、通修课程设置:总学分65学分,全院一致,均在前2年开设 *为12级适用
注:
2学分为社会实践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团委三下乡、学生处招生志愿者活动等各类社会实践获得;也可以通过寒暑假见闻报告来获得。
2、学科群基础课设置
1) 基本全院一致,不同专业或方向可以有部分差异 2) 差异性学科群基础课程安排在3年级以后开设
3) 一致性学科群基础课,即所有方向的共同部分,共51.5学分
4. 专业方向必修课:≥10学分
5、自由选修课程:在院系指导下,通过修读全校各院系本科和研究生已开设课程满足计划要求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材料物理专业:8学分,建议选修以下课程:
材料化学专业:9.5学分,建议选修以下课程:
七,指导性学期计划
12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
13级指导性培养计划
材料化学专业:
八、专业课程结构关系图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