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

一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研究

(一)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已经从各个层次表现出来,这些差异对实体经济增长、技术成长过程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击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成为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从多个角度表现并从不同路径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金融体系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功能和效率,金融结构的差异必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实现。

对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种金融结构类型的特征,以及不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含义,强调了金融对经济的长期影响。

按照这样的思路,有关金融结构差异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3类观点:金融结构的传统观、机构观和功能观。

1.金融结构的“传统观”将金融结构定义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行为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

2.金融结构的“机构观”把内生增长和银行或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中,并在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不对称信息和监督成本等因素,论述了银行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机构观”将金融结构划分为两类:以金融市场为主的“市场导向型金融结构”和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

3.金融结构的“功能观”则将关注的焦点转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演进 把机构与市场放在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链条上,视它们为履行金融产品“创造”与“打造”功能的制度安排。

最早对金融结构指标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是戈德史密斯,他认为金融结构可以用几个比例关系进行特征概括,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关系,其后Dwmirguc.kunt等将金融结构界定为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的相对状况,利用规模、行为和效率三方面的分析指标通过15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验证了戈德史密斯所阐述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金融结构总体评价指标

按照评价金融结构的传统理论 在进行区域金融结构的总体评价时 量的方面依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FIR)指标,效率方面按照近年来较流行的衡量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竞争程度的指标———金融市场化比率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Ratio,(FMR)来作为评价指标,按照戈德史密斯的定义 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 含有重复计算部分 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在大多数研究中人们

把金融相关比率的计算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各地的金融发展总体水平 也是金融结构总体水平的集中显示,我国学者周立 (2004)在研究中构造了金融市场化比率来衡量我国各地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后来这一指标用来反映金融发展以及金融结构的质量水平,金融市场化比率等于全部金融相关比率,Total FinancialInterrelation Ratio(TFIR)减去国有金融相关比率State owned 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SOFIR)杨德勇等则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改进指标RFMR即金融市场化比率与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之比 来反映各地金融市场化的竞争程度.

二、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相关理论述评

1973年McKinnon和Edward S. Shaw相继发表著作,从而开创了较系统的金融发展理论。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金融受到压抑的发展中经济(developing economy)。并认为,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扭曲等的金融压抑现象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使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相对于非金融量)下降,而金融自由化战略(或金融深化)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然而,该理论体系中很多观点停留在经验水平上,其分析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分析,模型不具有动态特征。Kapur (1976)、Mathieson(1980)等人对McKinnon–Shaw理论进行了扩展,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经济,其特征由哈罗德———多玛总量生产函数来描述:Y=σK,其中Y表示实际产出(或实际GDP),K表示所用资本量。尽管Kapur-Mathieson模型只考察了金融条件对投资数量的影响,而忽视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对投资质量更为重要的影响;但他们对稳定过程中动态规律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已明显意识到金融压抑模型的诸多缺陷(如效用函数的缺失、对总量生产函数形式的限定和假设条件的过于严格等)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过于激进(如对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可能是不现实的)。由此,他们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将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或金融市场)引入金融发展模型。此外,Beck和Levine(2000)等人反对把银行主导型体制与市场主导型体制对立的传统观点,提出“金融服务论”(financial services view),并认为:不是金融结构本身,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决定其向企业提供外源融资的数量和质量。上述理论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为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很少涉及区域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一般而言,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同样适用于区域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趋势。上述观点究竟何者更合乎实际?下文将作进一步探讨。

(二)区域金融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区域金融结构也属于价值运动范畴,处于分配与流通环节。在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作用中,它主要作用于分配,进而作用于生产;在资金分配与其它生产要素分配的相互作用中,它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在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的相互作用中,它主要作用于资金流量。通过上述传导渠道,最后将作用于储蓄与投资的结构和总量,进而作用于社会供求的结构和总量,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可以产生优化总量和结构的双重效应,其主要传递过程可描述如下: (1)优化区域金融结构→优化储蓄、投资结构→优化资金流量结构→优化资金存量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优化生产及产业结构→优化社会供求结构、促进社会供求平衡; (2)优化区域金融结构→促进储蓄与投资的平衡→促进信贷收支和货币供求的平衡→促进社会供求总量平衡。区域金融结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它同时又是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不同的区域金融结构将产生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因而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变量。其效应主要包括:

1.储蓄与投资效应。在一个经济区域中,经济主体(包括居民、企业及政府)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消第3期刘湘云,等: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费、储蓄或投资。然而,居民

和企业部门是否将收入用于投资或储蓄,以及收入中有多少用于投资和储蓄,则主要取决于投资及储蓄的风险及收益,同时也取决于投资和储蓄金融工具的可选择性。也就是说,区域金融结构状况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该区域内居民和企业的储蓄与投资。

2.资金配置与结构调整效应。Mckinnon认为,“在欠发达经济环境中,减少低效率的资金使用,本质上同增加新的净储蓄一样重要。”在企业自主权日益扩大、收入分配结构趋于多元化和分散化、金融日益成为资金融通和分配主渠道的情况下,区域金融结构优化将促进资金在区域内及不同经济区之间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按照Mckinnon的理论,在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都具有收益性的情况下,由于资产结构不同,其收益率也不同;在不同收益率的比较下,可能形成由“互补”到“替代”的转换效应。总之,区域金融结构不仅影响区域内储蓄和投资流量,而且影响储蓄流向和投资结构,从而影响到资金使用效益。

3.约束与制衡效应。无论经济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都存在一种内在的经济扩张性,其结果是高投入与低产出、高速度与低效益以及各经济区的重复建设,从而造成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要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必须对这种经济扩张性形成有效的约束和制衡;而在金融调控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健全的金融结构及区域金融结构会产生内在的调节与稳定功能。

4.增长与稳定效应。根据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边际产量与资本比率和边际储蓄倾向的乘积。而优化区域金融结构能够促进区域内储蓄与投资的增长,并能优化区域内及不同经济区之间的资金配置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也就是说,区域金融结构可以影响资本产出系数和边际储蓄倾向,由此推论:区域金融结构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即存在经济增长效应。金融结构差异是金融发展模式差异的主要体现结构的差异进一步导致金融功能机制的差异,从而影响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技术成长过程以及宏观调控政策需求方诸变量的冲击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不同国家的金融发展比较 ,同样适用于研究中国这样地域广大、要素空间流动又相对分割的同一国家各区域之间的金融发展差异。对我国各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研究将促进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进一步考量,从而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推进我国整体金融体制的改革,也为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路径提供一些理论层面上的依据

(三)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为了检验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我们从区域经济层次建立一个回归模型。由于收集整个中国6大经济区的相关数据相当困难,这里仅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01~2011年间的有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1.计量模型

GROWTHi=α+βOTHERi+γFSi+εi

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GROWTHi为该经济区人均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回归系数);OTHERi表示与经济增长率相关的其他可能要素的矩阵(如初始人均收入、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数、通货膨胀率、货币、财政及外贸政策等); FSi则是区域金融结构指标,包括区域金融相关比率AFIR、区域内资本形成率CAPI、区域融资结构FIN、区域金融资产的集中度RA、区域金融工具的集中度RI;εi为随机误差项。

2.回归结果

表1 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因变量: 2001~2011年珠三角经济区人均实际GDP增长率)

从表1中列出的区域金融结构(解释变量)与经济增长率(因变量)的回归结果看出,区域金融相关比率AFIR、区域内资本形成率CAPI、区域融资结构FIN、区域金融资产的集中度RA、区域金融工具的集中度RI五个区域金融结构指标都显著地进入了回归模型,这表明区域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其中前两个指标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后三个指标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发展日趋合理,但综合考量,当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中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实行差异化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加大扶植型区域金融结构调整政策的力度;完善中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维持我国金融的健康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部由对国有金融资源的争夺转向了对市场金融资源的争夺,使金融资源的调配不再单纯地依赖国有金融机构。

我国的经济增长是资本驱动型的,所以金融发展表现为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需要,而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状态导致了金融分割式的发展。

区域金融深化程度差距明显。

(1)地区国有银行存贷款总量占GDP的比重存在明显差距。

(2)地区金融总量占GDP的比重存在差距

政策建议:

1实行差异化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可以有效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但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更多地是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为参照系。

这就要求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应根据各地区经济形势的差异区别对待,在利率调 整、信贷窗口指导等实行差异化的政策。

2.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在落后地区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进入门槛、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其规模小、机制灵活的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

3.加大扶植型区域金融结构调整政策的力度。通过采取扶植型金融结构政策可以尽量在较短时间内缩小金融发展差距,也就是在政府适度主导型金融发展模式下,建立有利于具有倾向性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针对这部分区域的金融政策应当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优惠性。国家要做的就是在不破坏规则的前提下,尽量地弥补市场环境差异,使处于劣势的中西部地区能够参与竞争。

三 区域金融发展模式浅析

(一)区域金融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一种是来研究区域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主要讨论的是各种金融机构的定位、分工以及相对应的具体机构改革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等问题。

另一种主要是对区域金融的所有制构成、法律法规建设,金融企业或机构的体制、法人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问题。

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都将现存的金融机构和组织机构作为既定的、固化的,

并都暗含着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只能在这种既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假设。它们把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结构及运作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特定种类的组织结构,然后在为这些不同种类的机构建立各种法律法规,设立不同的规章制度。

(二)区域金融发展的途径分析

兹维·博迪和罗伯特·默顿等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金融体系功能观点认为执行某项金融功能的载体有许多,既有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机构,也有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机构;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如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保险,既可以由保险公司向投资者出售保险单来实现,也可以由投资者直接购买期权合约来实现。另一方面,同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也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如股票市场既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横向转移,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市场价格信息,为筹资者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等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支持,所以发展区域金融对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立,胡鞍钢(2002)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1999年金融资产相关比率(FIR)及其他指标的计算,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特征。他们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收入比、存贷差和人均存贷款等金融发展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显著。金融差距要大于经济差距和财政差距,金融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下降后在90年代又开始上升

崔光庆和王景武(2006)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金融差异显著扩大。事实上,决定区域金融差异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二是政府制度安排。

(三)“马太效应”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发达地区的“先行优势”以及资本逐利特性等因素的存在,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使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导致自动平衡机制失灵,即不会出现发达地区辐射效应和产业的梯度转移效应,而是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从具体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国有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能力强,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绩效,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其它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地区,由于制度变迁的滞后,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是负贡献,我国区域经济趋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本文分析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市场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政府的金融供给行为和宏观经济调控行为是影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讲,中国区域金融差异并非来自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推动,而是依照政府偏好通过国家行政力量构建形成的。为此,国家更应该实行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的保障。所以在现阶段,在考虑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效益,调整金融非均衡发展,重视整体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譬如在20年的时间里,珠三角GDP由1980年的249. 6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 662. 23亿元;资本形成总额由1980年的63. 6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 487. 76亿元。与此同时,区域金融资产的总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从1980年至2000年,珠三角的金融资产总量增加了48. 48倍,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区域金融结构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货币和准货币几乎是惟一的金

融资产形式; 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 90年代以来,随着深、沪两个证券市场的先后建立,各经济区内证券公司迅猛发展,如珠三角经济区2000年A股市价总值6082. 79亿元,新发行筹资额122. 12亿元。表一中的区域金融相关比率(AFIR)系数0. 623和区域内资本形成率(CAPI)系数0. 715表明,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专业化、细分化的各类区域金融市场出现并发展,区域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从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然而,由表一中的区域融资结构(FIN)系数-0. 056、区域金融资产的集中度(RA)系数-0. 354和区域金融工具的集中度(RI)系数-0. 261看出,现有金融体制下,区域金融结构依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扭曲现象,区域内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过度集中,与发展市场经济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率有下滑的趋势。这种区域金融体制的结构性扭曲主要体现在:

(1)尽管区域金融相关率不断提高,区域金融深化、经济货币化程度逐步加深,但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区域金融结构尚未根本变革。从区域金融资产的内部结构来看,区域金融资产集中度及区域金融工具集中度过高,各经济区的金融资产种类中, 80% ~90%为债权形式,只有10%左右为股权形式;在对金融部门的债权结构中,货币和准货币是绝对主体,而保险准备金和金融机构债券的比例可忽略不计。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各经济区域金融工具处于深度压抑状态,间接金融仍占统治地位,今后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多元化来改善区域金融微观结构,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2)区域金融机构结构过度集中,竞争性的区域金融市场结构尚未形成。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过大,其它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比重依然较小,而在2003年珠三角经济区银行业的资产、存款、贷款和营业收入的前4个银行集中度指数分别为0. 91、0. 90、0. 93和0. 94。这表明,尽管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格局,中小股份制银行依然实力不济,其它民间资本则基本上被排斥在金融部门之外。

(3)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率下滑。区域金融机构结构决定区域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经济部门(不同产业及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配置结构。目前,中国经济及区域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区域金融结构,要求金融资源配置必然偏重于国有企业,而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必然导致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和区域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总而言之,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和加强金融创新,使区域内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多元化,不断理顺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提升区域金融相关率,才能改善区域金融结构和提高金融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达成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五 参考文献

[1] 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 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增长司.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2001.

[4] GOLDSMITH,RaymondW. Financial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 张 捷.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1.

一中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研究

(一)我国区域金融结构差异已经从各个层次表现出来,这些差异对实体经济增长、技术成长过程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冲击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成为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从多个角度表现并从不同路径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金融体系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功能和效率,金融结构的差异必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实现。

对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各种金融结构类型的特征,以及不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含义,强调了金融对经济的长期影响。

按照这样的思路,有关金融结构差异的研究基本上形成了3类观点:金融结构的传统观、机构观和功能观。

1.金融结构的“传统观”将金融结构定义为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行为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程度等。

2.金融结构的“机构观”把内生增长和银行或市场并入金融发展模型中,并在模型中引入不确定性、不对称信息和监督成本等因素,论述了银行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机构观”将金融结构划分为两类:以金融市场为主的“市场导向型金融结构”和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银行导向型金融结构”

3.金融结构的“功能观”则将关注的焦点转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演进 把机构与市场放在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链条上,视它们为履行金融产品“创造”与“打造”功能的制度安排。

最早对金融结构指标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是戈德史密斯,他认为金融结构可以用几个比例关系进行特征概括,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比例关系,其后Dwmirguc.kunt等将金融结构界定为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的相对状况,利用规模、行为和效率三方面的分析指标通过15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验证了戈德史密斯所阐述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金融结构总体评价指标

按照评价金融结构的传统理论 在进行区域金融结构的总体评价时 量的方面依然采用金融相关比率 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FIR)指标,效率方面按照近年来较流行的衡量各地区金融市场化竞争程度的指标———金融市场化比率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Ratio,(FMR)来作为评价指标,按照戈德史密斯的定义 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 含有重复计算部分 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在大多数研究中人们

把金融相关比率的计算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各地的金融发展总体水平 也是金融结构总体水平的集中显示,我国学者周立 (2004)在研究中构造了金融市场化比率来衡量我国各地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后来这一指标用来反映金融发展以及金融结构的质量水平,金融市场化比率等于全部金融相关比率,Total FinancialInterrelation Ratio(TFIR)减去国有金融相关比率State owned 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SOFIR)杨德勇等则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改进指标RFMR即金融市场化比率与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之比 来反映各地金融市场化的竞争程度.

二、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一)相关理论述评

1973年McKinnon和Edward S. Shaw相继发表著作,从而开创了较系统的金融发展理论。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金融受到压抑的发展中经济(developing economy)。并认为,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价格扭曲等的金融压抑现象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使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相对于非金融量)下降,而金融自由化战略(或金融深化)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然而,该理论体系中很多观点停留在经验水平上,其分析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分析,模型不具有动态特征。Kapur (1976)、Mathieson(1980)等人对McKinnon–Shaw理论进行了扩展,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经济,其特征由哈罗德———多玛总量生产函数来描述:Y=σK,其中Y表示实际产出(或实际GDP),K表示所用资本量。尽管Kapur-Mathieson模型只考察了金融条件对投资数量的影响,而忽视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发展对投资质量更为重要的影响;但他们对稳定过程中动态规律的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已明显意识到金融压抑模型的诸多缺陷(如效用函数的缺失、对总量生产函数形式的限定和假设条件的过于严格等)以及根据这些模型提出的政策主张过于激进(如对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来说,金融自由化可能是不现实的)。由此,他们借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成果,将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体(或金融市场)引入金融发展模型。此外,Beck和Levine(2000)等人反对把银行主导型体制与市场主导型体制对立的传统观点,提出“金融服务论”(financial services view),并认为:不是金融结构本身,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决定其向企业提供外源融资的数量和质量。上述理论的研究对象大多数为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很少涉及区域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一般而言,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同样适用于区域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趋势。上述观点究竟何者更合乎实际?下文将作进一步探讨。

(二)区域金融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根据马克思经济理论,区域金融结构也属于价值运动范畴,处于分配与流通环节。在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作用中,它主要作用于分配,进而作用于生产;在资金分配与其它生产要素分配的相互作用中,它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在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的相互作用中,它主要作用于资金流量。通过上述传导渠道,最后将作用于储蓄与投资的结构和总量,进而作用于社会供求的结构和总量,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可以产生优化总量和结构的双重效应,其主要传递过程可描述如下: (1)优化区域金融结构→优化储蓄、投资结构→优化资金流量结构→优化资金存量结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优化生产及产业结构→优化社会供求结构、促进社会供求平衡; (2)优化区域金融结构→促进储蓄与投资的平衡→促进信贷收支和货币供求的平衡→促进社会供求总量平衡。区域金融结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它同时又是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不同的区域金融结构将产生不同的经济增长效应,因而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变量。其效应主要包括:

1.储蓄与投资效应。在一个经济区域中,经济主体(包括居民、企业及政府)将可支配收入用于消第3期刘湘云,等: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费、储蓄或投资。然而,居民

和企业部门是否将收入用于投资或储蓄,以及收入中有多少用于投资和储蓄,则主要取决于投资及储蓄的风险及收益,同时也取决于投资和储蓄金融工具的可选择性。也就是说,区域金融结构状况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该区域内居民和企业的储蓄与投资。

2.资金配置与结构调整效应。Mckinnon认为,“在欠发达经济环境中,减少低效率的资金使用,本质上同增加新的净储蓄一样重要。”在企业自主权日益扩大、收入分配结构趋于多元化和分散化、金融日益成为资金融通和分配主渠道的情况下,区域金融结构优化将促进资金在区域内及不同经济区之间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按照Mckinnon的理论,在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都具有收益性的情况下,由于资产结构不同,其收益率也不同;在不同收益率的比较下,可能形成由“互补”到“替代”的转换效应。总之,区域金融结构不仅影响区域内储蓄和投资流量,而且影响储蓄流向和投资结构,从而影响到资金使用效益。

3.约束与制衡效应。无论经济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都存在一种内在的经济扩张性,其结果是高投入与低产出、高速度与低效益以及各经济区的重复建设,从而造成生产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要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必须对这种经济扩张性形成有效的约束和制衡;而在金融调控为中心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健全的金融结构及区域金融结构会产生内在的调节与稳定功能。

4.增长与稳定效应。根据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边际产量与资本比率和边际储蓄倾向的乘积。而优化区域金融结构能够促进区域内储蓄与投资的增长,并能优化区域内及不同经济区之间的资金配置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也就是说,区域金融结构可以影响资本产出系数和边际储蓄倾向,由此推论:区域金融结构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即存在经济增长效应。金融结构差异是金融发展模式差异的主要体现结构的差异进一步导致金融功能机制的差异,从而影响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技术成长过程以及宏观调控政策需求方诸变量的冲击产生不同的效果,这一点不仅适用于不同国家的金融发展比较 ,同样适用于研究中国这样地域广大、要素空间流动又相对分割的同一国家各区域之间的金融发展差异。对我国各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研究将促进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进一步考量,从而有助于从更深层次推进我国整体金融体制的改革,也为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路径提供一些理论层面上的依据

(三)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为了检验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我们从区域经济层次建立一个回归模型。由于收集整个中国6大经济区的相关数据相当困难,这里仅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2001~2011年间的有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1.计量模型

GROWTHi=α+βOTHERi+γFSi+εi

在回归模型中,因变量GROWTHi为该经济区人均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估计回归系数);OTHERi表示与经济增长率相关的其他可能要素的矩阵(如初始人均收入、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数、通货膨胀率、货币、财政及外贸政策等); FSi则是区域金融结构指标,包括区域金融相关比率AFIR、区域内资本形成率CAPI、区域融资结构FIN、区域金融资产的集中度RA、区域金融工具的集中度RI;εi为随机误差项。

2.回归结果

表1 区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因变量: 2001~2011年珠三角经济区人均实际GDP增长率)

从表1中列出的区域金融结构(解释变量)与经济增长率(因变量)的回归结果看出,区域金融相关比率AFIR、区域内资本形成率CAPI、区域融资结构FIN、区域金融资产的集中度RA、区域金融工具的集中度RI五个区域金融结构指标都显著地进入了回归模型,这表明区域金融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其中前两个指标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而后三个指标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发展日趋合理,但综合考量,当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中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实行差异化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加大扶植型区域金融结构调整政策的力度;完善中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维持我国金融的健康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东部由对国有金融资源的争夺转向了对市场金融资源的争夺,使金融资源的调配不再单纯地依赖国有金融机构。

我国的经济增长是资本驱动型的,所以金融发展表现为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需要,而经济发展的条块分割状态导致了金融分割式的发展。

区域金融深化程度差距明显。

(1)地区国有银行存贷款总量占GDP的比重存在明显差距。

(2)地区金融总量占GDP的比重存在差距

政策建议:

1实行差异化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可以有效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但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更多地是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运行为参照系。

这就要求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应根据各地区经济形势的差异区别对待,在利率调 整、信贷窗口指导等实行差异化的政策。

2.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在落后地区适当放宽市场准入,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显得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进入门槛、引入社会资本,发挥其规模小、机制灵活的优势为地方经济服务。

3.加大扶植型区域金融结构调整政策的力度。通过采取扶植型金融结构政策可以尽量在较短时间内缩小金融发展差距,也就是在政府适度主导型金融发展模式下,建立有利于具有倾向性的市场规则、制度、体系,针对这部分区域的金融政策应当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和优惠性。国家要做的就是在不破坏规则的前提下,尽量地弥补市场环境差异,使处于劣势的中西部地区能够参与竞争。

三 区域金融发展模式浅析

(一)区域金融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一种是来研究区域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主要讨论的是各种金融机构的定位、分工以及相对应的具体机构改革问题,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等问题。

另一种主要是对区域金融的所有制构成、法律法规建设,金融企业或机构的体制、法人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问题。

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都将现存的金融机构和组织机构作为既定的、固化的,

并都暗含着金融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只能在这种既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假设。它们把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结构及运作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特定种类的组织结构,然后在为这些不同种类的机构建立各种法律法规,设立不同的规章制度。

(二)区域金融发展的途径分析

兹维·博迪和罗伯特·默顿等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金融体系功能观点认为执行某项金融功能的载体有许多,既有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机构,也有证券市场和金融衍生机构;同一金融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金融产品来实现,如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保险,既可以由保险公司向投资者出售保险单来实现,也可以由投资者直接购买期权合约来实现。另一方面,同一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也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如股票市场既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横向转移,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市场价格信息,为筹资者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等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区域金融的支持,所以发展区域金融对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立,胡鞍钢(2002)通过对中国各地区1978~1999年金融资产相关比率(FIR)及其他指标的计算,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特征。他们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收入比、存贷差和人均存贷款等金融发展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显著。金融差距要大于经济差距和财政差距,金融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下降后在90年代又开始上升

崔光庆和王景武(2006)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金融差异显著扩大。事实上,决定区域金融差异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二是政府制度安排。

(三)“马太效应”的存在。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发达地区的“先行优势”以及资本逐利特性等因素的存在,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促进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使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导致自动平衡机制失灵,即不会出现发达地区辐射效应和产业的梯度转移效应,而是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从具体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国有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制度创新能力强,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绩效,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其它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地区,由于制度变迁的滞后,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是负贡献,我国区域经济趋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本文分析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市场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区域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政府的金融供给行为和宏观经济调控行为是影响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讲,中国区域金融差异并非来自于微观经济主体的推动,而是依照政府偏好通过国家行政力量构建形成的。为此,国家更应该实行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赋予区域中央银行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的保障。所以在现阶段,在考虑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效益,调整金融非均衡发展,重视整体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譬如在20年的时间里,珠三角GDP由1980年的249. 6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 662. 23亿元;资本形成总额由1980年的63. 63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3 487. 76亿元。与此同时,区域金融资产的总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从1980年至2000年,珠三角的金融资产总量增加了48. 48倍,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区域金融结构方面, 20世纪80年代初货币和准货币几乎是惟一的金

融资产形式; 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 90年代以来,随着深、沪两个证券市场的先后建立,各经济区内证券公司迅猛发展,如珠三角经济区2000年A股市价总值6082. 79亿元,新发行筹资额122. 12亿元。表一中的区域金融相关比率(AFIR)系数0. 623和区域内资本形成率(CAPI)系数0. 715表明,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专业化、细分化的各类区域金融市场出现并发展,区域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从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然而,由表一中的区域融资结构(FIN)系数-0. 056、区域金融资产的集中度(RA)系数-0. 354和区域金融工具的集中度(RI)系数-0. 261看出,现有金融体制下,区域金融结构依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扭曲现象,区域内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过度集中,与发展市场经济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要求相距甚远,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率有下滑的趋势。这种区域金融体制的结构性扭曲主要体现在:

(1)尽管区域金融相关率不断提高,区域金融深化、经济货币化程度逐步加深,但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区域金融结构尚未根本变革。从区域金融资产的内部结构来看,区域金融资产集中度及区域金融工具集中度过高,各经济区的金融资产种类中, 80% ~90%为债权形式,只有10%左右为股权形式;在对金融部门的债权结构中,货币和准货币是绝对主体,而保险准备金和金融机构债券的比例可忽略不计。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各经济区域金融工具处于深度压抑状态,间接金融仍占统治地位,今后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多元化来改善区域金融微观结构,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2)区域金融机构结构过度集中,竞争性的区域金融市场结构尚未形成。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占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比重过大,其它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比重依然较小,而在2003年珠三角经济区银行业的资产、存款、贷款和营业收入的前4个银行集中度指数分别为0. 91、0. 90、0. 93和0. 94。这表明,尽管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仍未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寡头垄断格局,中小股份制银行依然实力不济,其它民间资本则基本上被排斥在金融部门之外。

(3)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率下滑。区域金融机构结构决定区域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经济部门(不同产业及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配置结构。目前,中国经济及区域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区域金融结构,要求金融资源配置必然偏重于国有企业,而高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种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必然导致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和区域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总而言之,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区域资本市场和加强金融创新,使区域内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多元化,不断理顺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提升区域金融相关率,才能改善区域金融结构和提高金融效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达成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五 参考文献

[1] 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2] 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3]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地区经济增长司.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2001.

[4] GOLDSMITH,RaymondW. Financial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 张 捷.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1.


相关内容

  •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6期(总第154期) 2010年11月 财 经 论 丛 CollectedEssaysonFinanceandEconomics No.6(General,No.154) Nov.2010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黎翠梅,武蔷薇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摘 要:本文从农 ...

  • 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理论思考
  • 摘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必须准确地把握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科学内涵,运用劳动价值学说阐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学会抓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上看金融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用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指导金融生态环境考 ...

  • 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金融系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金融强省"的战略部署 ...

  • 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的金融成因分析
  • 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的 金融成因分析 吴耀宏 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空间配置 本文认为, 造成我国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由于政 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一定的投资和融资体制和机制来进行的, 因此, 对造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和资 企不分而导致的政府主导型的区域投资体 ...

  •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 ...

  • 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作者:蔡佳烨 来源:<经贸实践>2015年第02期 摘 要: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与适合其发展的保障体系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站在功能层面和系统论层面,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可以将区域性现代金融服务的 ...

  • 东京都市圈
  • 1.区内城市规划. 首都圈在成立之初是"东京都一级依存"的发展模式,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和金融机构总部迁移至东京,作为行政中心的东京迅速膨胀,加强了区域职能"向东京一级集中"发展,这使人口.产业过于集中一个地区,由于日本为多震国家,国家主要功能集中于东京 ...

  •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 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作者:潘忠岐,黄仁伟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5期 本站发布时间:2010-9-11 9:11:47 阅读量:213次 摘 要: 中国经济在全球.亚洲地区和周边自然经济区域三个层次上都存在广阔的地缘经济空间.主要经济伙伴及其所在地区构成中国地缘经济的现 ...

  •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研究
  •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建立金融中心是西部经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出发,探讨西部建立金融中心的支撑条件,并对重庆.成都.西安的区位.经济能力.金融发展等基础条件比较分析,得出重庆是最适于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城市. 关键词:西部金融中心 支撑条件 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