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0期总第3742015年第10期《民族论坛》期
民族论坛
MINZU TRIBUNE No 10,2015General No .374
陈心传与古丈茶文化
陈廷亮1陈奥琳2
(三峡大学1.民族学院;2.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古丈种茶制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深厚的茶[摘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古丈县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地,
文化。1920—1930年代传教士陈心传在古丈传教时对古丈茶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其所著的《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中辑录了古丈茶商许介眉的《茶封广告》并加案语,同时还辑录了四首古丈采茶曲,这对于研究古丈茶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古丈;茶文化[关键词]陈心传;C95A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1007-8592(2015)10-0094-04[文章编号]
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之处的武陵山区,是
世界上最适宜茶树生长地方之一。这里的先民从远古时候就开始了茶的饮用与栽培。湘西古丈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同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也积淀着丰厚的茶文化,优良的生态环境与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在这里孕育出了品质优异的绿茶一古丈毛尖。民国时期一位名叫陈心传的传教士来到古丈后也为古丈的优质毛尖和丰厚的茶文
《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中辑化所折服,在他所著的
录了古丈的茶封广告和四首采茶曲。这对于研究近代古丈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古丈茶史溯源
武陵山区的茶叶种植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先秦时期,地处武陵山区的巴蜀一带就已经“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
[1]
橙、葵。”1985年古丈河西镇白鹤湾战国古墓群开始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茶皿茶具。由此可见,古丈茶的历史亦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据
《桐君采药录》记载,东汉“酉阳、武昌、晋陵皆出好
[2]
茗。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汉代的酉阳即今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一带,其县治即今王村(芙蓉镇)。可见汉代包括古丈在内的酉阳境内已盛产茗茶。三国《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三国时武陵郡地属荆州,当亦包括古丈在内。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的武陵澧水流域,湖北清江以南,郡,治常德,领湖南沅水、贵州铜仁东南及重庆彭水、酉阳附近十县,“武陵七县”自然亦含古丈县在内。可见,早在西晋之际,包括古丈在内的武陵山区就已经成为茶叶的重要产《茶经》引《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区。陆羽
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
于山上。山多茶树。”唐代杜佑《通典》载:唐玄宗天宝年间灵溪郡贡茶芽二百斤。灵溪郡治今永顺、龙山、古丈一带。另据清代《永顺县志》记载:“唐代溪州,以茅茶入贡,其为地方生产可知。”明末清初,古丈茶叶生产益盛,据《古丈坪厅志》载:“当日有人从浙江杭州等地,引进良种茶。”及至晚清,古丈毛尖《古茶身价倍增,惜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亦有限。如丈坪厅志》所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土家族口述史研究”(12BM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1、陈廷亮(1964—),男,土家族,湖南龙山县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民族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家族
语言与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陈奥琳(1988—),女,土家族,湖南龙山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助教、舞蹈学硕士。主要研究少数民族艺术。
94
民族文化
▲
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捡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近在百余里内,茶为沅陵出产之大宗。其始固亦一二人则古厅之之栽植,而后遂成为风气。若其无涩苦味,
[3]
独胜也。”
近代以降,古丈茶业再度繁盛。近代古丈茶业及茶文化之繁盛需提及杨占鳌及其子女为近代古丈茶业之兴盛所做的贡献。杨占鳌(1832—1909),又名杨焕煜,小名杨二同,古丈县古阳镇人,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自幼家贫,22岁加入湘军水师,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同治四年(1865)冬,被任命为甘肃提督,官至正一品,同治十三年(1874)杨辞官还乡,在置田建府的同时,教育子女广种茶叶。1906年,杨家三少爷杨圭珽由西湖、龙井引进良种,“乃于汪家坪(今县烟草专卖局)种茶万本,将来亦一大
[4]
杨圭珽所辟茶园,取名“绿香园”;杨家五利源也。”
少爷杨琢臣在文庙坡和二龙庵开辟茶园;1929年杨
家四小姐,曾秘制一批古丈茶送给当时的县长胡锦心,胡锦心又将此茶转献给湘西王陈渠珍,在陈渠珍的推荐下,古丈茶出现在了当年的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并荣获金奖。于是,一时间街巷里坊大以喝古丈茶为尚,“饮者以美味相传,推为茶类之冠”。自杨家建茶园后,又有三家较为有名:即许介眉开办的“正味茶园”,刘紫珊的“龙潭茶庄”,伍国清的“青云茶社”。同行竞秀,均负盛名。例如“龙潭茶庄”的主人刘紫珊是商人,交游甚广,赢得了省内外名人“一吸神清气爽”的佳誉。“正味茶园”的主人许介眉因自己好茶、会茶、吹茶、咏茶,其制作的毛尖曾得到湘西王陈渠珍“清香扑鼻,异人传法”的赞许。当时的茶叶价格也逐渐涨高,“现茶之贵者斤三千文,廉者亦三四百文,三四百文已可供清谈之助,他日茶
[5]品之盛于此兆矣。”
异,笃信教义,被保送进南岳圣经学院学习。民国8年(1919年)结业后,参加中华基督教湖南巡回布道队,宣传基督教义。他怀着耶稣基督的“平等博爱”思想去感化军队,应聘随军传教,因放走无辜被押的百姓,逃回武冈。民国18年(1929年),经教会介绍去沅陵教区当传教士,1931年被差派来到乾城县良章乡(如今马颈坳镇)在苗族山寨小教堂传福音,他经常深入苗家山塞和苗族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先后到乾城、古丈、保靖一带传教,并帮助苗族人民革除陋习。1945年春,陈心传奉沅陵教区调遣到所里(现吉首)福音堂任牧师。他在这里牧会约五年(1950年退休),这时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政治变革,1949年9月湘西被解放,此时陈心传牧师也到了退休之年(约59岁)。1960年陈心传老牧师被扣上反革命及美国特务的帽子,在文化大革命其间成了红卫兵攻击的对象,受到迫害。于1971年元月被折磨而死于吉首,享年79岁。
民国二十年(1931年),陈心传在泸溪传道时在一位古书收藏者手中发现了明代沈瓒撰①、清乾隆朝泸溪人李涌重编而未竣的《五溪蛮图志》书稿抄将书稿抄录了一套,作本。他在征得珍藏者同意后,
了考校重编。他在马颈坳服侍期间深入到古丈、吉首、泸溪等地的苗寨,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观察民风。他发现《五溪蛮图志》所编写的内容已有出入,于是他以平时在湘西民族地区传教时所作笔记,以自己实地所见所闻的资料为依据,见所载事迹不足之处“增补之”,见其所记风土与“近年异同之”,则“以案语证明之”。并将增补重编稿定为《五溪苗族风土记》,后改为《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四卷。2012年由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合辑为《五溪蛮图志》出版。
三、陈心传与古丈茶文化
如前所述,陈心传在湘西古丈、吉首、泸溪等地传教时,深入到各地苗族村寨,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习俗,观察民风,每到一处,他都将当地的民俗民风、物产等详细记录下来,后增补进《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中。
二、陈心传与《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
陈心传(1893—1971),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于武冈州城(今县城)。中华基督教湖南沅陵区传教士。陈心传少年时进武冈教会学校读书。民国6年(1917年)在校加入中华基督教,由于学习成绩优
①沈瓒,字孝通,又字子勺、子与,号定庵,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人,沈璟之弟。生卒年均不详。明成化(1465—1487年)初,曾任辰州(沅陵)教谕时初撰《五溪蛮图志》(未刊)。
95
《民族论坛》2015年第10期
陈心传在古丈传教时,目睹了古丈县城周边漫山遍野的青青茶园和满城沁人心脾的茶香以及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在他增补重编的《五溪苗族古今中的“土产(20)”中特增补了“古丈茶”一生活集》
条。并将清末古丈“正味茶园”老板许介眉的《茶封广告》全文辑录并作案语。这也是辑录许介眉《茶封广告》最为完整的记录。现全文抄录如下:
案:古丈茶,出古丈附城数里之四周,乃近三十
年来之名产。其茶,碧绿雀舌,味浓耐泡,清香可口。既能消食解腻,又可疗疾安神。尤谷雨前采品。每于饮后,必觉余味泽泽,口齿甘凉,是诚吾湘他茶之所望尘莫及者。闻其茶种,原系来自界亭,然以种以斯土,竟驾乎界亭所产而上之。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也。今究其茶种,移此变美之原因,实为其土壤及制法之较他处有所殊异者。综观古丈茶园之土壤,多为花岗岩所分解而成之灰黄色土壤,内杂粉石碎片与细砂等甚颗,既不十分粘重,故极适合水与空气之流通。盖宜茶之于此变美也。再考其制法,系先以武火两炒两揉,或三炒三揉,然后以文火频频和动,焙之至于而成。如是,其原质得未走失,故其功用特佳,且较他茶之优美耐泡也。[7]
由上述陈心传所加案语可以看出:(1)1920———1930年代,古丈种植茶叶基本还是在古阳镇四周的数里之内,乡村种植茶叶者还未普及,因此,当时古丈茶虽已成为“近三十年来之名产”,但由于种植面积不广,故茶叶产量很有限。(2)陈心传通过亲身对古丈茶的品尝,在许介眉《茶封广告》基“其础上,再一次对古丈茶的特性和功效大加赞赏:茶,碧绿雀舌,味浓耐泡,清香可口。既能消食解腻,又可疗疾安神。尤谷雨前采品。每于饮后,必觉余味泽泽,口齿甘凉。”并且称“是诚吾湘他茶之所望尘莫及者”,陈心传曾在湖南各地传教,当品尝过湖南各地茗茶,却独赞古丈茶为湖南各地茶叶“望尘莫及”,这绝非虚言,这说明当时的古丈毛尖在湖南省内是独占鳌头的。(3)陈心传对古丈茶种的原产地及引种至古丈后成为优质名茶品种的独特地理生态环境进行了考证。认为古丈茶种“原系来自界亭”。界亭即今沅陵县官庄镇,自古“产茶,其味香清,岁以充贡。”为湖南著名茶叶之乡,其茶种品质优良。据民国曾继梧等编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记载:“沅陵,又界亭镇产茶,每年出细茶叶亦多,其味清香。”
但界亭茶种引进至古丈后,“然以种以斯土,竟驾乎界亭所产而上之。”为何界亭茶种在古丈种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对此,后产出的茶叶却能
陈心传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今究其茶种,移此变美之原因,实为其土壤及制法之较他处有所殊异者。综观古丈茶园之土壤,多为花岗岩所分解而成之灰黄色土壤,内杂粉石碎片与细砂等甚颗,既
古丈茶
古丈茶,味微苦而甘,性微寒。因其制造出自天然,故能入五脏,大去浮热。又能明目清心,生津止
渴,消食下气,和胃醒脾,除内烦,安心神,去痰火,醒昏睡,善解酒食、油腻、烧灸诸毒。更治偶然痰厥
头痛如破,如服药味不效者,煮此茶恣意频气冲、
饮,吐出胆汁即愈。若以蓄储令陈,同生姜等分浓煎
[6]
饮之,可治赤白痢。(参古丈许介眉《茶封广告》)
清代晚期,古丈人许介眉好茶、会茶、吹茶、咏
茶,精通茶道,开设有“正味茶园”,致力于古丈毛尖茶的种植、制作和推广,其制作的毛尖曾得到湘西王陈渠珍“清香扑鼻,异人传法”的赞许。并留下了《茶封广告》,陈心传所辑录许介眉的《茶封著名的
广告》也许就是古丈毛尖最早的茶文化广告了,恐怕也是迄今为止古丈茶做的最好的广告了。整篇广告词仅120字(含标点符号145字),就将特性、功效及药用价值描述的一清二楚。
广告词首先道出“古丈茶,味微苦而甘,性微寒。”寥寥八个字就将古丈茶的特性描述的十分贴切。接着广告词仅用56字(“因其制造出自天然,故能入五脏,大去浮热。又能明目清心,生津止渴,消食下气,和胃醒脾,除内烦,安心神,去痰火,醒昏睡,善解酒食、油腻、烧灸诸毒。”)将古丈茶的特殊功效描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广告词的第三部分用52字(“更治偶然痰厥气冲、头痛如破,如服药味不效者,煮此茶恣意频饮,吐出胆汁即愈。若以蓄储令陈,同生姜等分浓煎饮之,可治赤白痢。”)更是将古丈茶的药用功效描述得入木三分。使人见此广告有必购古丈茶饮之而后快之感。可见陈心传所辑录的许介眉的《茶封广告》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商业广告,而是其中蕴含着古丈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许介眉也并非一般的茶商,而是一位精通茶道的古丈茶文化人。
陈心传在全文抄录了许介眉的《茶封广告》后,又写下了一篇案语:
96
民族文化
不十分粘重,故极适合水与空气之流通。盖宜茶之于此变美也。”说明古丈特殊的地质土壤结构和自然环境是古丈茶竟优于沅陵界亭茶的主要原因。(4)陈心传还对古丈茶的独特制作方法进行了描述:“再考其制法,系先以武火两炒两揉,或三炒三揉,然后以文火频频和动,焙之至于而成。如是,其原质得未走失,故其功用特佳,且较他茶之优美耐泡也。”这说明古丈茶独特的手工制作方法也是湖南“他茶之所望尘莫及者”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陈心传作为一名传教士不但学贯中西,而且对中国茶文化也极为精通和偏爱。他在古丈传教期间,对古丈茶文化也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古丈茶与其他名茶对比研究后得出了古丈茶“是诚吾湘他茶之所望尘莫及者。”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符合实际和恰如其分的。
此外,陈心传还辑录了4首古丈采茶曲,现亦抄录如下:
其二
界亭种子植东坡,垦地培林产利多。今日开荒人不少。千家园里唱茶歌。界亭,在桃源以西。古丈种茶,原系【界亭种子。
五纯佑老先生于三十年前购自界亭而恳植于古丈
①
者。因之古丈茶,今时遍山皆是矣。】
其三
登山遥望碧云天,男女提筐两岸前。雨后兴歌桃水涨,武陵风景自春研。
其四灵草春来袅翠烟,欣然高唱入云边。采茶男女知多少,一曲清风众欲仙。
从陈心传所辑录的上述4首古丈采茶曲可以看出,在春光明媚的清明时节,古丈县城四周到处是青青茶园,漫山遍野的茶园中,无数采茶男女身背茶篓一边采摘毛尖嫩芽,一边唱着茶歌,可谓撒遍山野尽茶歌。一幅自然美妙的新春采茶图跃然纸上,令人流连忘返。陈心传也以辑录“古丈采茶曲”的方式展示了古丈茶文化的绚丽图景,可与当今宋祖英演唱的《古丈茶歌》遥相呼应。
▲
古丈采茶曲[8]
其一
青云山下采茶坡,访景游人听唱歌。
知是培根林叶美,新芽摘比去年多。
[参考文献]
[1][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M].巴蜀出版社,1984:25. [2]转引自[宋]李昉. 太平御览[M],卷八百六十七. [3]光绪. 古丈坪厅志[M],卷十一. [4]光绪. 古丈坪厅志[M],卷十一. [5]光绪. 古丈坪厅志[M],卷十一.
[6][明]沈瓒编撰、[清]李涌重编、[民国]陈心传补编、伍新福校
点. 五溪蛮图志[M],岳麓书社,2012:119.
[7]明]沈瓒编撰、[清]李涌重编、[民国]陈心传补编、伍新福校点. 五溪蛮图志[M],岳麓书社,2012:119.
[8][明]沈瓒编撰、[清]李涌重编、[民国]陈心传补编、伍新福校点. 五溪蛮图志[M],岳麓书社,2012:189.
(责编撒千坡)
①此为陈心传原注,注中“五纯佑”疑应为“伍纯佑”。
97
2015年第10期总第3742015年第10期《民族论坛》期
民族论坛
MINZU TRIBUNE No 10,2015General No .374
陈心传与古丈茶文化
陈廷亮1陈奥琳2
(三峡大学1.民族学院;2.艺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古丈种茶制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孕育了深厚的茶[摘要]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古丈县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地,
文化。1920—1930年代传教士陈心传在古丈传教时对古丈茶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其所著的《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中辑录了古丈茶商许介眉的《茶封广告》并加案语,同时还辑录了四首古丈采茶曲,这对于研究古丈茶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古丈;茶文化[关键词]陈心传;C95A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1007-8592(2015)10-0094-04[文章编号]
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之处的武陵山区,是
世界上最适宜茶树生长地方之一。这里的先民从远古时候就开始了茶的饮用与栽培。湘西古丈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同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也积淀着丰厚的茶文化,优良的生态环境与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在这里孕育出了品质优异的绿茶一古丈毛尖。民国时期一位名叫陈心传的传教士来到古丈后也为古丈的优质毛尖和丰厚的茶文
《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中辑化所折服,在他所著的
录了古丈的茶封广告和四首采茶曲。这对于研究近代古丈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古丈茶史溯源
武陵山区的茶叶种植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先秦时期,地处武陵山区的巴蜀一带就已经“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
[1]
橙、葵。”1985年古丈河西镇白鹤湾战国古墓群开始发掘,发现了大量的茶皿茶具。由此可见,古丈茶的历史亦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代。据
《桐君采药录》记载,东汉“酉阳、武昌、晋陵皆出好
[2]
茗。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汉代的酉阳即今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一带,其县治即今王村(芙蓉镇)。可见汉代包括古丈在内的酉阳境内已盛产茗茶。三国《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三国时武陵郡地属荆州,当亦包括古丈在内。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当时的武陵澧水流域,湖北清江以南,郡,治常德,领湖南沅水、贵州铜仁东南及重庆彭水、酉阳附近十县,“武陵七县”自然亦含古丈县在内。可见,早在西晋之际,包括古丈在内的武陵山区就已经成为茶叶的重要产《茶经》引《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区。陆羽
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
于山上。山多茶树。”唐代杜佑《通典》载:唐玄宗天宝年间灵溪郡贡茶芽二百斤。灵溪郡治今永顺、龙山、古丈一带。另据清代《永顺县志》记载:“唐代溪州,以茅茶入贡,其为地方生产可知。”明末清初,古丈茶叶生产益盛,据《古丈坪厅志》载:“当日有人从浙江杭州等地,引进良种茶。”及至晚清,古丈毛尖《古茶身价倍增,惜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亦有限。如丈坪厅志》所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土家族口述史研究”(12BMZ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1、陈廷亮(1964—),男,土家族,湖南龙山县人,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教授,民族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土家族
语言与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陈奥琳(1988—),女,土家族,湖南龙山人,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助教、舞蹈学硕士。主要研究少数民族艺术。
94
民族文化
▲
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捡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近在百余里内,茶为沅陵出产之大宗。其始固亦一二人则古厅之之栽植,而后遂成为风气。若其无涩苦味,
[3]
独胜也。”
近代以降,古丈茶业再度繁盛。近代古丈茶业及茶文化之繁盛需提及杨占鳌及其子女为近代古丈茶业之兴盛所做的贡献。杨占鳌(1832—1909),又名杨焕煜,小名杨二同,古丈县古阳镇人,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自幼家贫,22岁加入湘军水师,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同治四年(1865)冬,被任命为甘肃提督,官至正一品,同治十三年(1874)杨辞官还乡,在置田建府的同时,教育子女广种茶叶。1906年,杨家三少爷杨圭珽由西湖、龙井引进良种,“乃于汪家坪(今县烟草专卖局)种茶万本,将来亦一大
[4]
杨圭珽所辟茶园,取名“绿香园”;杨家五利源也。”
少爷杨琢臣在文庙坡和二龙庵开辟茶园;1929年杨
家四小姐,曾秘制一批古丈茶送给当时的县长胡锦心,胡锦心又将此茶转献给湘西王陈渠珍,在陈渠珍的推荐下,古丈茶出现在了当年的西湖国际博览会上,并荣获金奖。于是,一时间街巷里坊大以喝古丈茶为尚,“饮者以美味相传,推为茶类之冠”。自杨家建茶园后,又有三家较为有名:即许介眉开办的“正味茶园”,刘紫珊的“龙潭茶庄”,伍国清的“青云茶社”。同行竞秀,均负盛名。例如“龙潭茶庄”的主人刘紫珊是商人,交游甚广,赢得了省内外名人“一吸神清气爽”的佳誉。“正味茶园”的主人许介眉因自己好茶、会茶、吹茶、咏茶,其制作的毛尖曾得到湘西王陈渠珍“清香扑鼻,异人传法”的赞许。当时的茶叶价格也逐渐涨高,“现茶之贵者斤三千文,廉者亦三四百文,三四百文已可供清谈之助,他日茶
[5]品之盛于此兆矣。”
异,笃信教义,被保送进南岳圣经学院学习。民国8年(1919年)结业后,参加中华基督教湖南巡回布道队,宣传基督教义。他怀着耶稣基督的“平等博爱”思想去感化军队,应聘随军传教,因放走无辜被押的百姓,逃回武冈。民国18年(1929年),经教会介绍去沅陵教区当传教士,1931年被差派来到乾城县良章乡(如今马颈坳镇)在苗族山寨小教堂传福音,他经常深入苗家山塞和苗族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先后到乾城、古丈、保靖一带传教,并帮助苗族人民革除陋习。1945年春,陈心传奉沅陵教区调遣到所里(现吉首)福音堂任牧师。他在这里牧会约五年(1950年退休),这时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政治变革,1949年9月湘西被解放,此时陈心传牧师也到了退休之年(约59岁)。1960年陈心传老牧师被扣上反革命及美国特务的帽子,在文化大革命其间成了红卫兵攻击的对象,受到迫害。于1971年元月被折磨而死于吉首,享年79岁。
民国二十年(1931年),陈心传在泸溪传道时在一位古书收藏者手中发现了明代沈瓒撰①、清乾隆朝泸溪人李涌重编而未竣的《五溪蛮图志》书稿抄将书稿抄录了一套,作本。他在征得珍藏者同意后,
了考校重编。他在马颈坳服侍期间深入到古丈、吉首、泸溪等地的苗寨,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观察民风。他发现《五溪蛮图志》所编写的内容已有出入,于是他以平时在湘西民族地区传教时所作笔记,以自己实地所见所闻的资料为依据,见所载事迹不足之处“增补之”,见其所记风土与“近年异同之”,则“以案语证明之”。并将增补重编稿定为《五溪苗族风土记》,后改为《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四卷。2012年由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合辑为《五溪蛮图志》出版。
三、陈心传与古丈茶文化
如前所述,陈心传在湘西古丈、吉首、泸溪等地传教时,深入到各地苗族村寨,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习俗,观察民风,每到一处,他都将当地的民俗民风、物产等详细记录下来,后增补进《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中。
二、陈心传与《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
陈心传(1893—1971),清光绪十九年(1893)出生于武冈州城(今县城)。中华基督教湖南沅陵区传教士。陈心传少年时进武冈教会学校读书。民国6年(1917年)在校加入中华基督教,由于学习成绩优
①沈瓒,字孝通,又字子勺、子与,号定庵,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今属江苏)人,沈璟之弟。生卒年均不详。明成化(1465—1487年)初,曾任辰州(沅陵)教谕时初撰《五溪蛮图志》(未刊)。
95
《民族论坛》2015年第10期
陈心传在古丈传教时,目睹了古丈县城周边漫山遍野的青青茶园和满城沁人心脾的茶香以及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在他增补重编的《五溪苗族古今中的“土产(20)”中特增补了“古丈茶”一生活集》
条。并将清末古丈“正味茶园”老板许介眉的《茶封广告》全文辑录并作案语。这也是辑录许介眉《茶封广告》最为完整的记录。现全文抄录如下:
案:古丈茶,出古丈附城数里之四周,乃近三十
年来之名产。其茶,碧绿雀舌,味浓耐泡,清香可口。既能消食解腻,又可疗疾安神。尤谷雨前采品。每于饮后,必觉余味泽泽,口齿甘凉,是诚吾湘他茶之所望尘莫及者。闻其茶种,原系来自界亭,然以种以斯土,竟驾乎界亭所产而上之。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也。今究其茶种,移此变美之原因,实为其土壤及制法之较他处有所殊异者。综观古丈茶园之土壤,多为花岗岩所分解而成之灰黄色土壤,内杂粉石碎片与细砂等甚颗,既不十分粘重,故极适合水与空气之流通。盖宜茶之于此变美也。再考其制法,系先以武火两炒两揉,或三炒三揉,然后以文火频频和动,焙之至于而成。如是,其原质得未走失,故其功用特佳,且较他茶之优美耐泡也。[7]
由上述陈心传所加案语可以看出:(1)1920———1930年代,古丈种植茶叶基本还是在古阳镇四周的数里之内,乡村种植茶叶者还未普及,因此,当时古丈茶虽已成为“近三十年来之名产”,但由于种植面积不广,故茶叶产量很有限。(2)陈心传通过亲身对古丈茶的品尝,在许介眉《茶封广告》基“其础上,再一次对古丈茶的特性和功效大加赞赏:茶,碧绿雀舌,味浓耐泡,清香可口。既能消食解腻,又可疗疾安神。尤谷雨前采品。每于饮后,必觉余味泽泽,口齿甘凉。”并且称“是诚吾湘他茶之所望尘莫及者”,陈心传曾在湖南各地传教,当品尝过湖南各地茗茶,却独赞古丈茶为湖南各地茶叶“望尘莫及”,这绝非虚言,这说明当时的古丈毛尖在湖南省内是独占鳌头的。(3)陈心传对古丈茶种的原产地及引种至古丈后成为优质名茶品种的独特地理生态环境进行了考证。认为古丈茶种“原系来自界亭”。界亭即今沅陵县官庄镇,自古“产茶,其味香清,岁以充贡。”为湖南著名茶叶之乡,其茶种品质优良。据民国曾继梧等编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记载:“沅陵,又界亭镇产茶,每年出细茶叶亦多,其味清香。”
但界亭茶种引进至古丈后,“然以种以斯土,竟驾乎界亭所产而上之。”为何界亭茶种在古丈种植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对此,后产出的茶叶却能
陈心传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今究其茶种,移此变美之原因,实为其土壤及制法之较他处有所殊异者。综观古丈茶园之土壤,多为花岗岩所分解而成之灰黄色土壤,内杂粉石碎片与细砂等甚颗,既
古丈茶
古丈茶,味微苦而甘,性微寒。因其制造出自天然,故能入五脏,大去浮热。又能明目清心,生津止
渴,消食下气,和胃醒脾,除内烦,安心神,去痰火,醒昏睡,善解酒食、油腻、烧灸诸毒。更治偶然痰厥
头痛如破,如服药味不效者,煮此茶恣意频气冲、
饮,吐出胆汁即愈。若以蓄储令陈,同生姜等分浓煎
[6]
饮之,可治赤白痢。(参古丈许介眉《茶封广告》)
清代晚期,古丈人许介眉好茶、会茶、吹茶、咏
茶,精通茶道,开设有“正味茶园”,致力于古丈毛尖茶的种植、制作和推广,其制作的毛尖曾得到湘西王陈渠珍“清香扑鼻,异人传法”的赞许。并留下了《茶封广告》,陈心传所辑录许介眉的《茶封著名的
广告》也许就是古丈毛尖最早的茶文化广告了,恐怕也是迄今为止古丈茶做的最好的广告了。整篇广告词仅120字(含标点符号145字),就将特性、功效及药用价值描述的一清二楚。
广告词首先道出“古丈茶,味微苦而甘,性微寒。”寥寥八个字就将古丈茶的特性描述的十分贴切。接着广告词仅用56字(“因其制造出自天然,故能入五脏,大去浮热。又能明目清心,生津止渴,消食下气,和胃醒脾,除内烦,安心神,去痰火,醒昏睡,善解酒食、油腻、烧灸诸毒。”)将古丈茶的特殊功效描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广告词的第三部分用52字(“更治偶然痰厥气冲、头痛如破,如服药味不效者,煮此茶恣意频饮,吐出胆汁即愈。若以蓄储令陈,同生姜等分浓煎饮之,可治赤白痢。”)更是将古丈茶的药用功效描述得入木三分。使人见此广告有必购古丈茶饮之而后快之感。可见陈心传所辑录的许介眉的《茶封广告》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商业广告,而是其中蕴含着古丈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许介眉也并非一般的茶商,而是一位精通茶道的古丈茶文化人。
陈心传在全文抄录了许介眉的《茶封广告》后,又写下了一篇案语:
96
民族文化
不十分粘重,故极适合水与空气之流通。盖宜茶之于此变美也。”说明古丈特殊的地质土壤结构和自然环境是古丈茶竟优于沅陵界亭茶的主要原因。(4)陈心传还对古丈茶的独特制作方法进行了描述:“再考其制法,系先以武火两炒两揉,或三炒三揉,然后以文火频频和动,焙之至于而成。如是,其原质得未走失,故其功用特佳,且较他茶之优美耐泡也。”这说明古丈茶独特的手工制作方法也是湖南“他茶之所望尘莫及者”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陈心传作为一名传教士不但学贯中西,而且对中国茶文化也极为精通和偏爱。他在古丈传教期间,对古丈茶文化也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古丈茶与其他名茶对比研究后得出了古丈茶“是诚吾湘他茶之所望尘莫及者。”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符合实际和恰如其分的。
此外,陈心传还辑录了4首古丈采茶曲,现亦抄录如下:
其二
界亭种子植东坡,垦地培林产利多。今日开荒人不少。千家园里唱茶歌。界亭,在桃源以西。古丈种茶,原系【界亭种子。
五纯佑老先生于三十年前购自界亭而恳植于古丈
①
者。因之古丈茶,今时遍山皆是矣。】
其三
登山遥望碧云天,男女提筐两岸前。雨后兴歌桃水涨,武陵风景自春研。
其四灵草春来袅翠烟,欣然高唱入云边。采茶男女知多少,一曲清风众欲仙。
从陈心传所辑录的上述4首古丈采茶曲可以看出,在春光明媚的清明时节,古丈县城四周到处是青青茶园,漫山遍野的茶园中,无数采茶男女身背茶篓一边采摘毛尖嫩芽,一边唱着茶歌,可谓撒遍山野尽茶歌。一幅自然美妙的新春采茶图跃然纸上,令人流连忘返。陈心传也以辑录“古丈采茶曲”的方式展示了古丈茶文化的绚丽图景,可与当今宋祖英演唱的《古丈茶歌》遥相呼应。
▲
古丈采茶曲[8]
其一
青云山下采茶坡,访景游人听唱歌。
知是培根林叶美,新芽摘比去年多。
[参考文献]
[1][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M].巴蜀出版社,1984:25. [2]转引自[宋]李昉. 太平御览[M],卷八百六十七. [3]光绪. 古丈坪厅志[M],卷十一. [4]光绪. 古丈坪厅志[M],卷十一. [5]光绪. 古丈坪厅志[M],卷十一.
[6][明]沈瓒编撰、[清]李涌重编、[民国]陈心传补编、伍新福校
点. 五溪蛮图志[M],岳麓书社,2012:119.
[7]明]沈瓒编撰、[清]李涌重编、[民国]陈心传补编、伍新福校点. 五溪蛮图志[M],岳麓书社,2012:119.
[8][明]沈瓒编撰、[清]李涌重编、[民国]陈心传补编、伍新福校点. 五溪蛮图志[M],岳麓书社,2012:189.
(责编撒千坡)
①此为陈心传原注,注中“五纯佑”疑应为“伍纯佑”。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