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司法的局限性

中国的发展已经驶向快速通道,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快速的法治并轨,但并不能全面掩盖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日渐加剧的利益关系失衡、结构失衡成为整体社会的共识。在如此的社会矛盾凸显期,国家治理方式也经历着深刻的历史转型,法治愈益成为社会治理机制的基本选择,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并且越来越多地汇集到司法机关,期待通过司法渠道来解决。然而,实践中,由于司法内部自生性资源匮乏,司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纠纷,也无法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司法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实中大量的涉法涉诉案件出现,在持续的涉诉信访高压面前,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出现了“司法信访化”的趋势 ,司法更加苍白无力,更加虚弱。本文试图以司法的纠纷解决机制为视角,通过对司法局限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在中国现有权力语境下,司法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找寻出路,还原司法的真实面目,从而实现真正的法治。 一、中国语境下司法的局限性 司法的局限性指,司法权运作是有范围或边界的。也可以说司法是有限度的。司法限度的核心命题是司法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对司法限度的准确把握,是解决我国司法实践诸多问题的切入口,如纠正法院在案件受理范围上的任意性,准确把握司法介入社会事务的程度。 当代中国,出于对法治社会的期盼,人们对法治功能的无限扩大,使司法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它可以负担的程度。然而,司法无法也没有能力承受这种信任之重,至少在“洪水般的诉讼”面前苦不堪言,司法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一)功能的局限 从社会学角度看,司法的功能应该放在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下考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地,法律该以社会为基础。”司法权作为政治国家的三大权能之一,其本质任务并不在于具体纠纷的解决,而在于阐释法律原则,引导法律规则和社会秩序的形成,但司法权这种深层甚至浅层的功能却无法单靠自己的能力实现,包括提倡并宣扬司法独立性的英美法系国家也不例外。 首先,法律调整的范围和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法与理之间的价值冲突。此种冲突,任何先进的法制国家都无法从立法上给予彻底解决,因为法律条文是有限的,而社会纠纷是无限的。而司法权的介入,有可能带来新的混乱。 其次,方兴未艾的司法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社会加速法治化过程的表现,这一过程的走向虽然至今不十分明朗,但确有司法救济中心主义的倾向,其目的都是最大化的实现司法的功能。可遗憾的是无论中国司法改革何去何从,都不可能脱离政治为其设定的限度。 也不可能改变诉讼参加者的诉讼能力。 其三在中国特有的信访及维稳压力下,已逐步搭建起“强信访、弱司法”模式,使得信访从司法的体外进入体内,它所解决的问题比产生的问题还要多,也必将会对中国司法的运行产生极大的冲击。 甚至,有人认为20xx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所创立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其实是把作出终结决定的那些机关当作终审级,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了司法权的定位 ,它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当前司法的困境,反而使司法功能进一步缩限,司法更加步履艰难。 (二)资源局限 司法运用国家权力并以国家名义对纠纷作出解决,并以其严谨、规范程序作其保障,其结论的权威性、公正性自然不言而喻,百姓信赖、依靠诉讼。但当司法成为纠纷解决的第一道“防火墙”。当诉讼不是被作为纠纷解决的最终途径,而是被普遍作为第一选择之时,司法权被不当扩张,“诉讼爆炸”也就成为必然,其弊端也在人们的不情愿之中扩大化了。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表明,案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附带产品,在我国,诉讼发展高潮同样成为现代化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量的案件潮水般地涌进法院,法院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场所,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20xx年各级人民法院收案总量105.5万件,20xx年115.42件,20xx年172.83件,其中20xx年各级法院收案总量是1990年的收案总数的3.3倍,不论从能力上还是数量上早已超出审判职能、审判力量所能承载之重,不堪重负的局面始终无法摆脱。与此同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涉诉信访案件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对有限的司法资源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发展已经驶向快速通道,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快速的法治并轨,但并不能全面掩盖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日渐加剧的利益关系失衡、结构失衡成为整体社会的共识。在如此的社会矛盾凸显期,国家治理方式也经历着深刻的历史转型,法治愈益成为社会治理机制的基本选择,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并且越来越多地汇集到司法机关,期待通过司法渠道来解决。然而,实践中,由于司法内部自生性资源匮乏,司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纠纷,也无法将其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司法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实中大量的涉法涉诉案件出现,在持续的涉诉信访高压面前,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出现了“司法信访化”的趋势 ,司法更加苍白无力,更加虚弱。本文试图以司法的纠纷解决机制为视角,通过对司法局限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在中国现有权力语境下,司法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找寻出路,还原司法的真实面目,从而实现真正的法治。 一、中国语境下司法的局限性 司法的局限性指,司法权运作是有范围或边界的。也可以说司法是有限度的。司法限度的核心命题是司法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对司法限度的准确把握,是解决我国司法实践诸多问题的切入口,如纠正法院在案件受理范围上的任意性,准确把握司法介入社会事务的程度。 当代中国,出于对法治社会的期盼,人们对法治功能的无限扩大,使司法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它可以负担的程度。然而,司法无法也没有能力承受这种信任之重,至少在“洪水般的诉讼”面前苦不堪言,司法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一)功能的局限 从社会学角度看,司法的功能应该放在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下考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地,法律该以社会为基础。”司法权作为政治国家的三大权能之一,其本质任务并不在于具体纠纷的解决,而在于阐释法律原则,引导法律规则和社会秩序的形成,但司法权这种深层甚至浅层的功能却无法单靠自己的能力实现,包括提倡并宣扬司法独立性的英美法系国家也不例外。 首先,法律调整的范围和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法与理之间的价值冲突。此种冲突,任何先进的法制国家都无法从立法上给予彻底解决,因为法律条文是有限的,而社会纠纷是无限的。而司法权的介入,有可能带来新的混乱。 其次,方兴未艾的司法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社会加速法治化过程的表现,这一过程的走向虽然至今不十分明朗,但确有司法救济中心主义的倾向,其目的都是最大化的实现司法的功能。可遗憾的是无论中国司法改革何去何从,都不可能脱离政治为其设定的限度。 也不可能改变诉讼参加者的诉讼能力。 其三在中国特有的信访及维稳压力下,已逐步搭建起“强信访、弱司法”模式,使得信访从司法的体外进入体内,它所解决的问题比产生的问题还要多,也必将会对中国司法的运行产生极大的冲击。 甚至,有人认为20xx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人民法院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所创立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其实是把作出终结决定的那些机关当作终审级,在不经意间彻底改变了司法权的定位 ,它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扭转当前司法的困境,反而使司法功能进一步缩限,司法更加步履艰难。 (二)资源局限 司法运用国家权力并以国家名义对纠纷作出解决,并以其严谨、规范程序作其保障,其结论的权威性、公正性自然不言而喻,百姓信赖、依靠诉讼。但当司法成为纠纷解决的第一道“防火墙”。当诉讼不是被作为纠纷解决的最终途径,而是被普遍作为第一选择之时,司法权被不当扩张,“诉讼爆炸”也就成为必然,其弊端也在人们的不情愿之中扩大化了。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表明,案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附带产品,在我国,诉讼发展高潮同样成为现代化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量的案件潮水般地涌进法院,法院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场所,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20xx年各级人民法院收案总量105.5万件,20xx年115.42件,20xx年172.83件,其中20xx年各级法院收案总量是1990年的收案总数的3.3倍,不论从能力上还是数量上早已超出审判职能、审判力量所能承载之重,不堪重负的局面始终无法摆脱。与此同时,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涉诉信访案件一直保持高位运行态势,对有限的司法资源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相关内容

  • 刍议两岸刑事司法互助机制的发展
  •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7-0034-04 摘要:近几年电信诈骗案件日趋严重,引发了许多的法律问题.在处理跨区域的犯罪案件中,由于刑事司法互助机制的局限性以及各方法律基础的不同,在刑事司法的具体适用中往往会有所制约.就现有的两岸刑事司法互助协议而言 ...

  • 中国公司法立法与实施的经验.问题及完善途径
  •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http://www.9ask.cn/souask/ 中国公司法立法与实施的经验.问题及完善途径 「内容提要」回顾中国公司法颁布和实施以来的情况.肯定立法的改革精神和进步性,指出其存在 的过渡性和时代局限性,提出了公司法修订意见.分析了妨碍法的实 ...

  • 完善中国法律解释制度
  • 完善中国法律解释制度 学者常说法律解释是一个变色龙.中国是一个成文法国家,由于成文法本身的局限性,一部法律一被制定出来就远远落后于一个时代.法律解释能够克服法律的滞后性,增强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而,人们在谈论中,似乎解释不过是寻找和发现立法者心目中的含义,而不论这种含义是多么的含混不清 ...

  • 浅析判例作为民法渊源的意义和局限性
  • 浅析判例作为民法渊源的意义和局限性 摘要:判例有其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其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关系的发展.然而判例也有很多弊端,受很多条件的制约.判例作为民法的法律渊源,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规定不同,但是这种选择都是从本国历史和国情出发而进行的.判例作为民法渊源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以判 ...

  • 中国公司法修改及价值
  • 成员)赵旭东(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商法学会副会长,<公司法>修订小组成员)陈 ?(教授,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公司法>修订小组成员)主持人:王涌 副教授举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会地点: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礼堂王涌(主持人):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 ...

  • 司法考试论述题
  • 2010年司法考试考前冲刺:论述题热点(一.二)(不断更新) 转自中法网 例一(隐私权保护) 在某网站论坛上,一条名为,<忍辱生下孩子,奢望宝宝能见父亲一面!>的帖子引来了众多跟帖.帖子是一个网名叫"意悠然"的女子发布的."意悠然"述说了她跟一个2 ...

  • 法律的边界_寻求法律与社会规范之_省略__C_埃里克森_无需法律的秩序_崔丽
  • 第31卷第5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Vol.31№5May 2010 2010年5月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 IVERSITY 法律的边界:寻求法律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平衡 ---评罗伯特··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C 崔 (通化师范学院 摘 丽 通化 政法系 ...

  • 论法律与立法解释原则
  • 论法律与立法解释原则 作者:莫景昭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1期 摘 要 法律是由国家执行.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法律作为社会行为的一般规则,有些规定只能是概念性.原则性的,且有时间上的局限性,立法解释是法律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或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解释.中国与普通法法系的立 ...

  • 法律职业伦理.1doc
  • 1.现代职业伦理的特质是什么 ? 规则伦理和责任伦理 责任伦理是指从政者必须具备务实的态度,为自己言论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 责任伦理是信念与责任的有机结合,而且信念是责任的源泉,任何负责任的行为都是在信念的引导下实施的.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