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

四课时

三.教学重点

同上一

四.教学方法

1.传统讲读法。

2.网络资源辅助法。

3.计算机媒体实用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之一

(一)导课问题设计

1.笔名叫鲁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树人的人,他的笔名是什么?

2.请给鲁迅先生的身份一个合理的定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3.《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将近八十年,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

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

具体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三)回答问题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这时候,…………

全体诵读。体悟与点拨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全体诵读。体悟与点拨。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哦,我记得了。…………

所有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都能读出什么信息来?

原来至少那时的社会还是比较令人过得去的。故乡好,故乡的人也不赖。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之二

今天我们来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应当变得更好,然而却不然。是什么原因?请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阅读

(一) 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学习。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集

1. 打开网上语文课堂

2. 查找《故乡》专题

3. 进行阅读

4. 进行思考:小说的技巧何在?价值何在?

对比。加深印象。

(另见局域网:网上邻居。)

5. 练习解答。

(二) 小结

小说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开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2. 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比方法的运用。

第四课时媒体操作

(一) 问题设计

上一节课已经把《故乡》的有关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这节课请用Word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篇普通的叙事文章。

(二) 操作过程指导

1. 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语言训练专用表(表1、表2)。

2. 选中,复制。

3. 粘贴到一个新的Word里。

4. 存盘到D区。

5. 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原文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题》)

6. 选中,复制。

7. 粘贴到表格的后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适当的段落中间补上适当的连接词,使它们成为一篇新的《故乡》。

10. 把两篇《故乡》进行对比。

11. 同学诵读。

12. 得出结论:

适当地运用对比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 练习处理略。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

四课时

三.教学重点

同上一

四.教学方法

1.传统讲读法。

2.网络资源辅助法。

3.计算机媒体实用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之一

(一)导课问题设计

1.笔名叫鲁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树人的人,他的笔名是什么?

2.请给鲁迅先生的身份一个合理的定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3.《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将近八十年,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

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

具体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三)回答问题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这时候,…………

全体诵读。体悟与点拨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全体诵读。体悟与点拨。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哦,我记得了。…………

所有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都能读出什么信息来?

原来至少那时的社会还是比较令人过得去的。故乡好,故乡的人也不赖。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之二

今天我们来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应当变得更好,然而却不然。是什么原因?请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阅读

(一) 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学习。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集

1. 打开网上语文课堂

2. 查找《故乡》专题

3. 进行阅读

4. 进行思考:小说的技巧何在?价值何在?

对比。加深印象。

(另见局域网:网上邻居。)

5. 练习解答。

(二) 小结

小说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开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2. 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比方法的运用。

第四课时媒体操作

(一) 问题设计

上一节课已经把《故乡》的有关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这节课请用Word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篇普通的叙事文章。

(二) 操作过程指导

1. 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语言训练专用表(表1、表2)。

2. 选中,复制。

3. 粘贴到一个新的Word里。

4. 存盘到D区。

5. 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原文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题》)

6. 选中,复制。

7. 粘贴到表格的后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适当的段落中间补上适当的连接词,使它们成为一篇新的《故乡》。

10. 把两篇《故乡》进行对比。

11. 同学诵读。

12. 得出结论:

适当地运用对比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 练习处理略。


相关内容

  • [斗笠]教学设计
  • <斗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4.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感激.热爱之情,教育学生要 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

  • [故乡]教学设计与反思
  • <故乡>教学设计 --李岩 课型:讲读 课时:3 知识目标: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点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 ...

  •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 公开课<我心归去>教学设计(会员上传) 作者文集:周燕萍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人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是'乡土情结',在文学.艺术家那里,说不尽的是故乡其实故乡可大可 小到了县城,家乡是一个村庄,是村头的千年香樟,是一味熟悉的菜肴香气到了省城,家乡是溧阳天目湖的 砂锅鱼头,是淹城 ...

  • 417.[故乡]名师教学设计
  • 9. <故乡>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2.培养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重点 ...

  •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 <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作者的"绵绵思乡情.悠悠爱国心". 教学重点:体会作品意境,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意味隽永的语言,把握作品的意象,深入 ...

  • 音乐教案-念故乡
  • 教学方案 教材:省编第10册 年级:小学五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 ...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说课稿
  • <故乡>说课稿 一. 教材说明.分析: 1.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9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 ...

  • [月是故乡明]教学详案
  • <月是故乡明>教案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基础目标) 2.赏析并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能力目标) 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思乡之情.(情感目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体会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解读故乡月色,赏析并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 教 ...

  • 故乡的小路教学设计3
  • <故乡的小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乡的小路>这是一首优美深情的歌,通过对故乡小路的描述回忆起童年的幸福时光,表达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歌曲采用大调式,与周期性的变化的节拍,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曲调平稳,着重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合唱部分,情绪较为激动抒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