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作者:林长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0    更新时间:2009-10-14

本篇资料就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产生年代、代表人物、基本思想以及分析评论整理归纳后提供大家参考。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就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的一些局限性:第一,它否定了人的复杂性、丰富性,认为通过环境的刺激就能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就是刺激与反应连接的过程。第二,它强调了知识的本质性,认为学习者就是掌握知识的,只能对刺激做被动的反应。知识就是理性的存在。第三,强调强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变化。比如有名的戴尔的经验之塔所强调的正是媒体技术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它并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的复杂性。它一味地强调了二元性,认为环境与学习者都是确定的,忽视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联性,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后现代主义所不能接受的。

二、认知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认知学习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等都有很大影响。在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上,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决于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人根据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做出的选择。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赋予经验以意义,并对经验进行组织和再组织,从而修正或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心理过程。例如,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都不是环境直接内化的结果,而是环境与个体图式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内部的协调、创造而得到建构的,这是一个个体利用自己已有图式(即认知结构)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在对知觉和思维、认知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当通过指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认知生长;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认知主义在强调外界环境的刺激的同时,也强调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开始重视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及丰富性,认知主义显然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没能摆脱客观主义的束缚,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仍然存在着某种权威,知识是理性的反应,我们是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0年代建构主义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主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它对这个世界的自主意义上的反应。显然,它反对对知识的唯一性的建构,即认为每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应该都是与现存社会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有关联的,它强调了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知识境界是不同的,那么他在进行建构的时候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理解,也就是说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不确定的。这种思想正是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这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知识的唯一性,知识的权威性是相对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一个理论依据就是皮亚杰的生物学上的观念,而皮亚杰正是建构主义的先驱。在他看来,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一个平衡的结束正是另一个不平衡的开始,对知识的理解永远都是处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变化之中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行为主义的典型的二元论到认知主义对学习者内部学习世界的关注,到建构主义的对学习者自主意义的建构,到它所体现出来的,在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协作与会话来进行意义的建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突出了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不是孤立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得到了展现。因为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几个特点是相吻合的,它反对对事物的复杂性的否认,认为事物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它反对表象主义,反对二元论,而这一些都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得到了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了知识的自主意义上的建构,而不是外界的强迫,同时,它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协作与会话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客融合、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同时,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复杂性以及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无不与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反基础主义相吻合,以差异、多元取代统一、普遍、以不确定性取代确定性。每个人对知识的建构都是不同的,不要要求一种确定性。

作者:林长起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0    更新时间:2009-10-14

本篇资料就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产生年代、代表人物、基本思想以及分析评论整理归纳后提供大家参考。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就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去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的一些局限性:第一,它否定了人的复杂性、丰富性,认为通过环境的刺激就能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认为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就是刺激与反应连接的过程。第二,它强调了知识的本质性,认为学习者就是掌握知识的,只能对刺激做被动的反应。知识就是理性的存在。第三,强调强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心理发展变化。比如有名的戴尔的经验之塔所强调的正是媒体技术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它并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的复杂性。它一味地强调了二元性,认为环境与学习者都是确定的,忽视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联性,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后现代主义所不能接受的。

二、认知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认知学习理论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等都有很大影响。在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上,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决于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人根据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做出的选择。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赋予经验以意义,并对经验进行组织和再组织,从而修正或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环境刺激时的内部心理过程。例如,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都不是环境直接内化的结果,而是环境与个体图式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内部的协调、创造而得到建构的,这是一个个体利用自己已有图式(即认知结构)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在对知觉和思维、认知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当通过指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认知生长;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认知主义在强调外界环境的刺激的同时,也强调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说它开始重视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及丰富性,认知主义显然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没能摆脱客观主义的束缚,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仍然存在着某种权威,知识是理性的反应,我们是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0年代建构主义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活力。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主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它对这个世界的自主意义上的反应。显然,它反对对知识的唯一性的建构,即认为每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应该都是与现存社会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有关联的,它强调了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知识境界是不同的,那么他在进行建构的时候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与理解,也就是说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是不确定的。这种思想正是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这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知识的唯一性,知识的权威性是相对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一个理论依据就是皮亚杰的生物学上的观念,而皮亚杰正是建构主义的先驱。在他看来,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一个平衡的结束正是另一个不平衡的开始,对知识的理解永远都是处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变化之中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行为主义的典型的二元论到认知主义对学习者内部学习世界的关注,到建构主义的对学习者自主意义的建构,到它所体现出来的,在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协作与会话来进行意义的建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突出了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不是孤立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得到了展现。因为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几个特点是相吻合的,它反对对事物的复杂性的否认,认为事物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它反对表象主义,反对二元论,而这一些都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得到了体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了知识的自主意义上的建构,而不是外界的强迫,同时,它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协作与会话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客融合、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同时,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复杂性以及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无不与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反基础主义相吻合,以差异、多元取代统一、普遍、以不确定性取代确定性。每个人对知识的建构都是不同的,不要要求一种确定性。


相关内容

  •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任务.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教育心理学是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该课程着眼于提高学员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是一门既具有 ...

  • 10心理学考研大纲
  • 2010年博仁心理学辅导刚开课开课,最新的暑期基础强化班视频+讲义已经可以提供下载了,需要博仁暑期班强化班的同学可以拍下,购买立即给你开通网盘高速下载账号.凡拍下皆送2010年心理学考研新大纲.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 ...

  • 2014考研心理学大纲
  • 翔高启弘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 ...

  •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1.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 定向性和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3.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 ...

  • 重庆市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考试大纲doc
  • 重庆市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 ...

  • 如何提高焊接质量的方法
  • 如何提高焊接质量的方法 裴 旭 224300) (射阳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江苏射阳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焊缝外观缺陷及其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焊缝外观缺陷的控制,以有效地保证焊缝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焊缝外观焊接质量焊缝质量直接影响焊接结构的使用性能与安全性,焊缝的质量直接体现焊工的技术水平,决定其 ...

  •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整理
  • 第一章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科学 .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学习的本质与过程 • 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与规律 – 知识.技能.社会规范 • 影响学习的因素 – 动机.认知与人格 ...

  • 中学生学习心理
  •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认知过程 1. 感觉: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P112 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同时.继时).感觉后像(正.负).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 2. 知觉: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

  • 皮亚杰教育理念概述
  • 皮亚杰教育理念概述 概念是从他分析某些有机体生物的发展而来的.皮亚杰的研究结论指出:有机体在发生上的发展并不是被动的,也就是说,发生上的改变并非在环境控制的选择历程下偶然发生的,而是生物的适应的结果,因此,维生是有机体和环境间互动的历程,有机体为适应环境条件产生的变化,建构了它所需要的特定的生物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