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双电层理论和Zeta电势

64

扩散双电层理论和Zeta电势

胶体粒子的表面常因解离、吸附、极化、摩擦等原因而带电,分散介质则带反电荷,因此,在相界面上便形成了双电层。胶体的这种结构决定了它的电学性质,并对其稳定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专题便来讨论胶体的双电层结构,并从中引出一个决定胶体电学性质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ς(Zeta)电势。

1.双电层模型

(1) Helmholtz模型

1879年,Helmholtz在研究胶体在电场作用下运动时,最早提出了一个双电层模型。这个模型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认为固体表面带有某种电荷,介质带有另一种电荷,两者平行,且相距很近,就像图64-1所示。

图64-1 Helmholtz双电层模型

按照这个模型,若固体表面的电势为ψ0,正、负电荷的间距为δ,则双电层中的电势随间距直线下降,且表面电荷密度σ与电势ψ0的关系如下式表示

σ=εψ0 (64-1) δ

式中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

显然,这是一个初级双电层模型,它只考虑到带电固体表面对介质中反离子的静电作用,而忽视了反离子的热运动。虽然,它对胶体的早期研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无法准确地描述胶体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2) Gouy(古依)—Chapman (恰普曼)模型

由于Helmholtz模型的不足,1910和1913年,Gouy和Chapman先后作出改进,提出了一个扩散双电层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介质中的反离子不仅受固体表面离子的静电吸引力,从而使其整齐地排列在表面附近,而且还要受热运动的影响,使其离开表面,无规则地分散在介质中。这便形成如图64-2所示的扩散双电层结构。

1

图64-2 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

他们还对模型作了定量的处理,提出了如下四点假设:

① 假设表面是一个无限大的平面,表面上电荷是均匀分布的。

② 扩散层中,正、负离子都可视为按Boltzmanm分布的点电荷。

③ 介质是通过介电常数影响双电层的,且它的介电常数各处相同。

④ 假设分散系统中只有一种对称的电解质,即正、负离子的电荷数均为z。

于是,若表面电势为ψ0,相距x处的电势为ψ,便可按Boltzmanm分布定律,写出相距x处的正、负离子的数密度为

⎛zeψ n+=n0exp⎜−⎝kT⎞⎟ (64-2) ⎠

⎛zeψ⎞ n−=n0exp⎜⎟ (64-3) kT⎝⎠

式中n0为ψ=0即距表面无限远处正或负离子的数密度。距表面x处的电荷密度当为

ρ=ze(n+−n−)

⎡⎛zeψ⎞⎛zeψ =zen0⎢exp⎜−⎟−exp⎜⎝kT⎣⎝kT⎠

⎛zeψ⎞ =−2zen0⋅sinh⎜⎟⎝kT⎠⎞⎤⎟⎥ (64-4) ⎠⎦

式中函数sinhy=1ye−e−y,称为双曲正弦函数。 2()

根据静电学中的Poisson方程,电荷密度与电势间应服从如下关系

∇2ψ=−ρ (64-5) ε

式中∇2=∂2/∂x2+∂2/∂y2+∂2/∂z2为Laplace算符,ε为分散介质的介电常数。对于表面为平面的情况,∇2=∂2/∂x2 因此

∂2ψρ2zen0⎛zeψ =−=⋅sinh⎜εε∂x⎝kT⎞⎟ (64-6) ⎠

2

这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满足如下边界条件:当x=0时,ψ=ψ0;当x=∞时,ψ=0,且∂ψ/∂x=0。略去推导的过程,式(64-6)解得结果为

γ=γ0e−κx (64-7)

其中 γ=exp(zeψ0/2kT)−1exp(zeψ/2kT)−1,γ0= expzeψ/2kT+1expzeψ0/2kT+1

1

⎞21Lc⎞2 ⎛2zen0⎛⎟=⎜2ze κ=⎜⎜εkT⎜εkT⎟⎝⎝⎠2222⎟ (64-8) ⎟⎠

式中c为电解质浓度,L为Avogadro常数。κ的倒数具有长度的量纲,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相当于专题57的离子氛厚度。

式(64-7)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简化。例如,在ψ0很小时,由于

γ≈zeψ/4kT。exp(zeψ0/2kT)≈1+zeψ0/2kT,γ0≈zeΨ0/4kT。同理,因ψ0>ψ,故式(64-7)

可简化为

ψ=ψ0exp(−κx) (64-9) 由此可见,κ的大小决定了电势ψ随距离x的衰减快慢。

此外,由电中性条件,可得固体表面的电荷密度σ与扩散层中电荷密度ρ间的关系为 σ=−∫ ∞

0ρdx (64-10)

将式(64-5)代入式(64-10),可得

σ=ε∫ ∞⎛∂2ψ

0⎞∂ψx=∞⎜⎟dx=ε ⎜∂x2⎟x=0∂x⎝⎠

⎛∂ψ⎞ =−ε⎜⎟=εκψ0 (64-11) ⎝∂x⎠x=0

这是因为边界条件x=∞时,∂ψ∂x=0。又,式(64-9)对x求导,可得(∂ψx)x=0=−κψ0。

现若将式(64-11)与式(64-1)比较,便可知道κ−1相当于将扩散双电层等效于平板电容器时的板间距δ,故称其为扩散双电层的厚度。由式(64-8)可见,κ随电解质的浓度c和电荷数z的增大而增大,这就是说,扩散双电层的厚度κ−1随c和z的增大而变薄。图64-3(a)和(b)分别为按式(64-9)画出的不同电解质浓度和电荷数时的ψ0~x曲线。它们表明了电解质的浓度和电荷数对双电层本性有很敏感的影响。

3

c=

图64-3 离子浓度(a)和电荷数(b)对ψ0~x曲线的影响

Gouy—Chapman模型的最主要贡献便是使双电层模型能够定量地描述,它所得到的上述规律对研究胶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Stern(斯特恩)模型 (3)

但是,Gouy—Chapman模型至少有两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是离子并非点电荷,它们有一定的大小;二是邻近表面的离子由于受固体表面的静电作用和van der Waals引力,其分布不同于溶液的体相,而是被紧密地吸附在固体表面上。据此,1924年,Stern进一步改进了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使它能够满意地用来描述胶体的电学性质和稳定性。

Stern 认为Gouy—Chapman模型中的扩散层应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吸附在表面的一层离子,形成一个内部紧密的双电层,称为Stern层;第二部分才是Gouy—Chapman扩散层。就像图64-4所示。两层中的离子是相互平衡的。在Stern层中,反离子的中心构

图64-4 Stern 双电层模型

成了一个面,称为Stern面,就如图64-4中虚线所示,在这个层内,电势的变化如同Helmholtz模型,由表面电势ψ0直线下降至ψδ,ψδ称为Stern电势。在扩散层内,电势则是由ψδ下降至零,其变化规律服从Gouy—Chapman公式。因此,Stern双电层模型可视为由Helmholtz模型和Gouy—Chapman模型组合而成。

4

按照Stern模型,胶体离子在运动时,应该与Stern层不可分离,似乎切动面就是Stern面。但由于固体表面吸附的离子仍保持着溶剂化(至少在扩散层的一侧),故粒子运动除了与吸附离子一起外,还会带着一薄层溶剂化的液体,因此实际运动的切动面在Stern面更右侧一点,就如图64-4中的波纹线所示。这个切动面上的电势称为ςStern电势ψδ非常接近,甚至数值上可以近似地视为等同。

ς电势是胶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胶体的稳定是与粒子间的静电排斥力密切相关的。ς电势的降低会使静电排斥力减小,致使粒子间的van der Waals吸引力占优,从而引起胶体的聚沉和破坏。故研究ς电势的变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上面已述,Stern层与扩散层内的离子处在平衡之中,若分散介质中电解质的浓度和电

从而使 ψδ荷数增大时,不仅扩散层的厚度会变薄,而且会有更多的反离子进入Stern层,

和ς电势降低。如果外加电解质中含有高价或表面活性的反离子,那末,它们进入Stern层后,甚至有可能使ψδ和ς电势变成负号,就如图64-5(a)所示。同理,若进入Stern层的是同号表面活性离子,那末,就如图64-5(b)所示,ψδ和ς电势不仅与表面电势ψ0同号,而且大于ψ0。这些现象是前面两个双电层模型所无法解释的。

(a) (b)

图64-5 Stern层有异号(a)或同号(b)表面活性离子进入后的ψδ和ς电势

(4) Grahame (格拉哈姆)模型

1947年,D C Grahame进一步改进了Stern模型,他将Stern层细分成两层。对于带负

-和在固体表面定向排列的水分子电荷的固体表面,他认为首先化学吸附不水化的负离子○

→,形成一个以内Helmholtz平面(IHP)表示的内层,紧接着吸附水化的正离子,形成以○

外Helmholtz平面(OHP)表示的外层。在外层的外面才是Gouy-Chapman扩散层,就像图 5

IHP OHP

图64-6 Grahame 模型示意

64-6示意。在这个双电层模型中,所有活性吸附离子都在IHP上。在IHP内和IHP与OHP之间电势随x的变化都是线形的。图中画出了电势随表面距离的变化曲线,其中Ψδ即Stern电势。

目前,普遍认同Stern模型和Grahame模型是较正确的双电层模型。

2.电动现象与ς电势的测定

鉴于ς电势是切动面上的电势,故设法使胶体离子与分散介质作相对运动,便能测定这个电势值。所谓电动现象就是指这种相对运动与电学性质间的关系。电动现象主要有下列四种:

(1) 电泳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着与自己的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而与分散介质作相对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2) 电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分散介质向着与自己的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而分散相,诸如,沉积的固体颗粒、毛细管等固定不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渗。

(3) 流动电势

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分散介质沿着分散相颗粒表面流动所产生的电势称为流动电势。这种现象正好与电渗相反。

(4) 沉降电势

在重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带电的颗粒相对于分散介质沉降所产生的电势称为沉降电势。这种现象是电泳的逆过程。

上述四种电动现象都可用来测定ς电势,但实用上,电泳用得最多,它已广泛地用于医学、环保、化工、生化等领域。下面,仅对电泳测定ς电势作概要的介绍:

倘若胶体粒子带有的电量为q,在电场强度为E的外电场中迁移,则其所受的静电作用力为qE。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运动时,它还要受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大小正比于粒子的运动速度υ,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即摩擦力为−fυ,其中f为阻力系数。对于球形粒子,按照Stokes定律

f=6πηr

式中r为粒子半径,η为介质粘度。故摩擦力为−6πηrυ。当粒子在介质中匀速迁移时,应

6

满足下式

qE=6πηrυ (64-12)

又,根据静电学,对于球形粒子,可以近似认为切动面上的电量q与扩散层中的电量−q构成一个同心圆球电容器,ς就是这个电容器的电势,因此,

ς=

qqq−= (64-13) −4πεr4πεr+κ4πεr1+κr式中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κ−1为扩散层的厚度。

当粒子半径与扩散层厚度之比κr

ς=q

4πεr (64-14)

将它代入式(64-12),可得

u=υ

E=ες (64-15) 1.5η

&ckel公式。式中u是粒子电泳的电迁移率。式(64-15)可用来测定和计算式(64-15)称为H&u

κr

但是,随着κr的增大,式(64-15)不再适用。Henry将外电场与粒子的双电层电场作简单的迭加,从而导出了一个复杂的公式,它相当于乘上一个校正系数f(κr),使式(64-15)变为

u=εςf(κr) (64-16) 1.5η

其中f(κr)是κr的函数,它们间的关系如表64-1所示。

由表64-1可见,当κr很小时,f(κr)→1,此时,式(64-16)退变为式(64-15)。而当κr很大时,f(κr)→1.5,此时,式(64-16)变为

u=ες (64-17) η

这个公式是由Smoluchowski首先导得,故称Smoluchowski公式。一般情况下,f(κr)则介

表64-1 校正系数f(κr)与κr的关系 κr f(κr) κr

5

10

25

100

∞ f(κr)

71.160 1.239 1.370 1.460 1.500

于1−1.5之间。但应指出,除了上述两个极端情况外,式(64-16)和表64-1数据只适用于1−1价电解质溶液内不导电的球形胶体粒子,且ς电势不大于25mV。对于更为一般的情况,还应考虑带电颗粒在电场中运动时,因与离子氛的对称性遭到破坏,所产生的额外的组织效应和松弛效应。

参考资料

[1]. Shaw D J. Introdaction to Colloid & Surface Chemistry. 4th ed. Oxford: Butterworth, 1992

[2]. 周祖康,顾惕人,马季铭. 胶体化学基础.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陈忠淇,戴闽光 胶体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4]. 郑忠,李宁. 分子力与胶体的稳定和聚沉.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 郑树亮,黑恩成. 应用胶体化学.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8

64

扩散双电层理论和Zeta电势

胶体粒子的表面常因解离、吸附、极化、摩擦等原因而带电,分散介质则带反电荷,因此,在相界面上便形成了双电层。胶体的这种结构决定了它的电学性质,并对其稳定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专题便来讨论胶体的双电层结构,并从中引出一个决定胶体电学性质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ς(Zeta)电势。

1.双电层模型

(1) Helmholtz模型

1879年,Helmholtz在研究胶体在电场作用下运动时,最早提出了一个双电层模型。这个模型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认为固体表面带有某种电荷,介质带有另一种电荷,两者平行,且相距很近,就像图64-1所示。

图64-1 Helmholtz双电层模型

按照这个模型,若固体表面的电势为ψ0,正、负电荷的间距为δ,则双电层中的电势随间距直线下降,且表面电荷密度σ与电势ψ0的关系如下式表示

σ=εψ0 (64-1) δ

式中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

显然,这是一个初级双电层模型,它只考虑到带电固体表面对介质中反离子的静电作用,而忽视了反离子的热运动。虽然,它对胶体的早期研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无法准确地描述胶体在电场作用下的运动。

(2) Gouy(古依)—Chapman (恰普曼)模型

由于Helmholtz模型的不足,1910和1913年,Gouy和Chapman先后作出改进,提出了一个扩散双电层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介质中的反离子不仅受固体表面离子的静电吸引力,从而使其整齐地排列在表面附近,而且还要受热运动的影响,使其离开表面,无规则地分散在介质中。这便形成如图64-2所示的扩散双电层结构。

1

图64-2 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

他们还对模型作了定量的处理,提出了如下四点假设:

① 假设表面是一个无限大的平面,表面上电荷是均匀分布的。

② 扩散层中,正、负离子都可视为按Boltzmanm分布的点电荷。

③ 介质是通过介电常数影响双电层的,且它的介电常数各处相同。

④ 假设分散系统中只有一种对称的电解质,即正、负离子的电荷数均为z。

于是,若表面电势为ψ0,相距x处的电势为ψ,便可按Boltzmanm分布定律,写出相距x处的正、负离子的数密度为

⎛zeψ n+=n0exp⎜−⎝kT⎞⎟ (64-2) ⎠

⎛zeψ⎞ n−=n0exp⎜⎟ (64-3) kT⎝⎠

式中n0为ψ=0即距表面无限远处正或负离子的数密度。距表面x处的电荷密度当为

ρ=ze(n+−n−)

⎡⎛zeψ⎞⎛zeψ =zen0⎢exp⎜−⎟−exp⎜⎝kT⎣⎝kT⎠

⎛zeψ⎞ =−2zen0⋅sinh⎜⎟⎝kT⎠⎞⎤⎟⎥ (64-4) ⎠⎦

式中函数sinhy=1ye−e−y,称为双曲正弦函数。 2()

根据静电学中的Poisson方程,电荷密度与电势间应服从如下关系

∇2ψ=−ρ (64-5) ε

式中∇2=∂2/∂x2+∂2/∂y2+∂2/∂z2为Laplace算符,ε为分散介质的介电常数。对于表面为平面的情况,∇2=∂2/∂x2 因此

∂2ψρ2zen0⎛zeψ =−=⋅sinh⎜εε∂x⎝kT⎞⎟ (64-6) ⎠

2

这是一个二阶微分方程,满足如下边界条件:当x=0时,ψ=ψ0;当x=∞时,ψ=0,且∂ψ/∂x=0。略去推导的过程,式(64-6)解得结果为

γ=γ0e−κx (64-7)

其中 γ=exp(zeψ0/2kT)−1exp(zeψ/2kT)−1,γ0= expzeψ/2kT+1expzeψ0/2kT+1

1

⎞21Lc⎞2 ⎛2zen0⎛⎟=⎜2ze κ=⎜⎜εkT⎜εkT⎟⎝⎝⎠2222⎟ (64-8) ⎟⎠

式中c为电解质浓度,L为Avogadro常数。κ的倒数具有长度的量纲,它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相当于专题57的离子氛厚度。

式(64-7)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简化。例如,在ψ0很小时,由于

γ≈zeψ/4kT。exp(zeψ0/2kT)≈1+zeψ0/2kT,γ0≈zeΨ0/4kT。同理,因ψ0>ψ,故式(64-7)

可简化为

ψ=ψ0exp(−κx) (64-9) 由此可见,κ的大小决定了电势ψ随距离x的衰减快慢。

此外,由电中性条件,可得固体表面的电荷密度σ与扩散层中电荷密度ρ间的关系为 σ=−∫ ∞

0ρdx (64-10)

将式(64-5)代入式(64-10),可得

σ=ε∫ ∞⎛∂2ψ

0⎞∂ψx=∞⎜⎟dx=ε ⎜∂x2⎟x=0∂x⎝⎠

⎛∂ψ⎞ =−ε⎜⎟=εκψ0 (64-11) ⎝∂x⎠x=0

这是因为边界条件x=∞时,∂ψ∂x=0。又,式(64-9)对x求导,可得(∂ψx)x=0=−κψ0。

现若将式(64-11)与式(64-1)比较,便可知道κ−1相当于将扩散双电层等效于平板电容器时的板间距δ,故称其为扩散双电层的厚度。由式(64-8)可见,κ随电解质的浓度c和电荷数z的增大而增大,这就是说,扩散双电层的厚度κ−1随c和z的增大而变薄。图64-3(a)和(b)分别为按式(64-9)画出的不同电解质浓度和电荷数时的ψ0~x曲线。它们表明了电解质的浓度和电荷数对双电层本性有很敏感的影响。

3

c=

图64-3 离子浓度(a)和电荷数(b)对ψ0~x曲线的影响

Gouy—Chapman模型的最主要贡献便是使双电层模型能够定量地描述,它所得到的上述规律对研究胶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Stern(斯特恩)模型 (3)

但是,Gouy—Chapman模型至少有两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一是离子并非点电荷,它们有一定的大小;二是邻近表面的离子由于受固体表面的静电作用和van der Waals引力,其分布不同于溶液的体相,而是被紧密地吸附在固体表面上。据此,1924年,Stern进一步改进了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使它能够满意地用来描述胶体的电学性质和稳定性。

Stern 认为Gouy—Chapman模型中的扩散层应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吸附在表面的一层离子,形成一个内部紧密的双电层,称为Stern层;第二部分才是Gouy—Chapman扩散层。就像图64-4所示。两层中的离子是相互平衡的。在Stern层中,反离子的中心构

图64-4 Stern 双电层模型

成了一个面,称为Stern面,就如图64-4中虚线所示,在这个层内,电势的变化如同Helmholtz模型,由表面电势ψ0直线下降至ψδ,ψδ称为Stern电势。在扩散层内,电势则是由ψδ下降至零,其变化规律服从Gouy—Chapman公式。因此,Stern双电层模型可视为由Helmholtz模型和Gouy—Chapman模型组合而成。

4

按照Stern模型,胶体离子在运动时,应该与Stern层不可分离,似乎切动面就是Stern面。但由于固体表面吸附的离子仍保持着溶剂化(至少在扩散层的一侧),故粒子运动除了与吸附离子一起外,还会带着一薄层溶剂化的液体,因此实际运动的切动面在Stern面更右侧一点,就如图64-4中的波纹线所示。这个切动面上的电势称为ςStern电势ψδ非常接近,甚至数值上可以近似地视为等同。

ς电势是胶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胶体的稳定是与粒子间的静电排斥力密切相关的。ς电势的降低会使静电排斥力减小,致使粒子间的van der Waals吸引力占优,从而引起胶体的聚沉和破坏。故研究ς电势的变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上面已述,Stern层与扩散层内的离子处在平衡之中,若分散介质中电解质的浓度和电

从而使 ψδ荷数增大时,不仅扩散层的厚度会变薄,而且会有更多的反离子进入Stern层,

和ς电势降低。如果外加电解质中含有高价或表面活性的反离子,那末,它们进入Stern层后,甚至有可能使ψδ和ς电势变成负号,就如图64-5(a)所示。同理,若进入Stern层的是同号表面活性离子,那末,就如图64-5(b)所示,ψδ和ς电势不仅与表面电势ψ0同号,而且大于ψ0。这些现象是前面两个双电层模型所无法解释的。

(a) (b)

图64-5 Stern层有异号(a)或同号(b)表面活性离子进入后的ψδ和ς电势

(4) Grahame (格拉哈姆)模型

1947年,D C Grahame进一步改进了Stern模型,他将Stern层细分成两层。对于带负

-和在固体表面定向排列的水分子电荷的固体表面,他认为首先化学吸附不水化的负离子○

→,形成一个以内Helmholtz平面(IHP)表示的内层,紧接着吸附水化的正离子,形成以○

外Helmholtz平面(OHP)表示的外层。在外层的外面才是Gouy-Chapman扩散层,就像图 5

IHP OHP

图64-6 Grahame 模型示意

64-6示意。在这个双电层模型中,所有活性吸附离子都在IHP上。在IHP内和IHP与OHP之间电势随x的变化都是线形的。图中画出了电势随表面距离的变化曲线,其中Ψδ即Stern电势。

目前,普遍认同Stern模型和Grahame模型是较正确的双电层模型。

2.电动现象与ς电势的测定

鉴于ς电势是切动面上的电势,故设法使胶体离子与分散介质作相对运动,便能测定这个电势值。所谓电动现象就是指这种相对运动与电学性质间的关系。电动现象主要有下列四种:

(1) 电泳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着与自己的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而与分散介质作相对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2) 电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分散介质向着与自己的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迁移,而分散相,诸如,沉积的固体颗粒、毛细管等固定不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渗。

(3) 流动电势

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分散介质沿着分散相颗粒表面流动所产生的电势称为流动电势。这种现象正好与电渗相反。

(4) 沉降电势

在重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使带电的颗粒相对于分散介质沉降所产生的电势称为沉降电势。这种现象是电泳的逆过程。

上述四种电动现象都可用来测定ς电势,但实用上,电泳用得最多,它已广泛地用于医学、环保、化工、生化等领域。下面,仅对电泳测定ς电势作概要的介绍:

倘若胶体粒子带有的电量为q,在电场强度为E的外电场中迁移,则其所受的静电作用力为qE。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运动时,它还要受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的大小正比于粒子的运动速度υ,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即摩擦力为−fυ,其中f为阻力系数。对于球形粒子,按照Stokes定律

f=6πηr

式中r为粒子半径,η为介质粘度。故摩擦力为−6πηrυ。当粒子在介质中匀速迁移时,应

6

满足下式

qE=6πηrυ (64-12)

又,根据静电学,对于球形粒子,可以近似认为切动面上的电量q与扩散层中的电量−q构成一个同心圆球电容器,ς就是这个电容器的电势,因此,

ς=

qqq−= (64-13) −4πεr4πεr+κ4πεr1+κr式中ε为介质的介电常数。κ−1为扩散层的厚度。

当粒子半径与扩散层厚度之比κr

ς=q

4πεr (64-14)

将它代入式(64-12),可得

u=υ

E=ες (64-15) 1.5η

&ckel公式。式中u是粒子电泳的电迁移率。式(64-15)可用来测定和计算式(64-15)称为H&u

κr

但是,随着κr的增大,式(64-15)不再适用。Henry将外电场与粒子的双电层电场作简单的迭加,从而导出了一个复杂的公式,它相当于乘上一个校正系数f(κr),使式(64-15)变为

u=εςf(κr) (64-16) 1.5η

其中f(κr)是κr的函数,它们间的关系如表64-1所示。

由表64-1可见,当κr很小时,f(κr)→1,此时,式(64-16)退变为式(64-15)。而当κr很大时,f(κr)→1.5,此时,式(64-16)变为

u=ες (64-17) η

这个公式是由Smoluchowski首先导得,故称Smoluchowski公式。一般情况下,f(κr)则介

表64-1 校正系数f(κr)与κr的关系 κr f(κr) κr

5

10

25

100

∞ f(κr)

71.160 1.239 1.370 1.460 1.500

于1−1.5之间。但应指出,除了上述两个极端情况外,式(64-16)和表64-1数据只适用于1−1价电解质溶液内不导电的球形胶体粒子,且ς电势不大于25mV。对于更为一般的情况,还应考虑带电颗粒在电场中运动时,因与离子氛的对称性遭到破坏,所产生的额外的组织效应和松弛效应。

参考资料

[1]. Shaw D J. Introdaction to Colloid & Surface Chemistry. 4th ed. Oxford: Butterworth, 1992

[2]. 周祖康,顾惕人,马季铭. 胶体化学基础.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 陈忠淇,戴闽光 胶体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4]. 郑忠,李宁. 分子力与胶体的稳定和聚沉.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 郑树亮,黑恩成. 应用胶体化学.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8


相关内容

  • 物理化学12
  • 一.填空 1.在晴朗的白昼,由于蓝光波长(短 ),(散射 )作用显著,所以天空呈蔚蓝色. 2.对带正电的溶胶, NaCl 比 AlCl 3的聚沉能力(强):对带负电的溶胶, Na 2SO 4比 NaCl 的聚沉能力(弱). 3.以 KI 和AgNO 3为原料制备AgI 溶胶时, 如果KI 过量, 则 ...

  • 基础化学术语
  • BET 公式 BET formula DLVO 理论 DLVO theory HLB 法 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method pVT 性质 pVT property ζ电势 zeta potential 阿伏加德罗常数 Avogadro'number 阿伏加德罗定 ...

  • 分散剂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
  • 分散剂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 轻化0802 12号 黄卓英 能使固液悬浮体中的固体粒子稳定分散于介质中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分散剂.分散就是将固体颗粒均匀分布于分散液的过程,分散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用原理: 机理:1.吸附于固体颗粒的表面,使凝聚的固体颗粒表面易于湿润. 2.高分子型的分散剂,在固体颗粒 ...

  • 胶体化学练习题
  • 胶体化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在电泳实验中,观察到分散相向阳极移动,表明: ( ) (A) 胶粒带正电 (B) 胶粒带负电 (C) 电动电位相对于溶液本体为正 (D) Stern 面处电位相对溶液本体为正 2. 向 FeCl 3(aq) 中加入少量氨水,可制备稳定的氢氧化铁溶胶,此时胶体粒子带 ...

  • 聚合物乳液胶乳的稳定理论
  • 聚合物乳液的稳定性在乳液聚合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胶乳的稳定性,就不能成功地进行乳液聚合,得不到所需的聚合物乳胶粒子.直接应用于其它领域的聚合物乳液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就不能们满足其使用要求.研究聚合物胶乳的稳定理论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 聚合物乳液中乳胶粒子的尺寸范围通常在0.01-1μm 之间,处 ...

  • 化学化工专业英语论文
  • 46 毕 业 论 文 (设 计) 论文(设计) 题目:单分散SiO 2胶体粒子的Zeta 电位研究 姓 名 吕路路 学 号 [1**********] 院 系 化学化工学院 专 业 化学 年 级 2010级 指导教师 郝迷花 郭晓伟 2014年5月8日 目 录 摘 要 ............... ...

  • 分析化学 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 ...

  • 论热电偶回路电动势的构成
  • 论热电偶回路电动势的构成 许 秀 论热电偶回路电动势的构成 Exposition of C omposition of Loop Electromotive Force of Thermocouple 许 秀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信息学院, 抚顺 113001) 摘 要 详细论述了热电偶回路电动势的构 ...

  • 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化学考试大纲
  • 工科专业<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D1013156 英文译名: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年级:化工.材料.生工.环境等专业,2年级下学期.3年级上学期 开课系及教研室: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 学分数:6-8学分 总学时数:90-128学时 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