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安全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亟待重视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人口密集,财富集中, 一旦遭受洪灾, 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 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受灾范围广和一旦受灾就损失严重等特点。今年发生在北京的暴雨,造成城市交通系统瘫痪,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伤亡,更加凸显城市防洪的重要性。

一、存在问题

一是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 在遭遇大洪水时,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是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 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一旦被列为有防洪任务的城市, 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 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 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 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 城市原有的水面、洼地、河滩及闲臵土地往往成为城市建设最易、“最佳”的可利用场所。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 土

地硬化程度提高, 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 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 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 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 加大了排水负荷。

三是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 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 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四是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 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发布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 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 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 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五是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 除遭受过

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 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 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二、建议及对策

一是工程保障措施。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 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是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配套法规,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 并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 科学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 所有涉水事务的建设方案应主动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要适当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尽量保护城市水系。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地区, 要根据防洪排涝需要, 治理水土流失, 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间。

三是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

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四是健全法规制度。首先是充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 加强河道管理, 拆除违章建筑, 消除行洪障碍。其次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颁布洪水保险法规、建立城市灾后补偿制度、城市河道治理投融资制度等相关规定, 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防洪安全管理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制订、出台有关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五是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投资机制城市防洪排涝资金的投入, 除中央投资外, 适当增加地方对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投入。除政府拨款外, 还可以向银行贷款, 向受益地区和单位集资及通过市场筹集资金等, 以保证城市防洪排涝投资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动态发展的城市防洪排涝投资机制。

六是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加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现代化的建设,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发展与防洪减灾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技术等。

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亟待重视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人口密集,财富集中, 一旦遭受洪灾, 将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 我国的洪涝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受灾范围广和一旦受灾就损失严重等特点。今年发生在北京的暴雨,造成城市交通系统瘫痪,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人员伤亡,更加凸显城市防洪的重要性。

一、存在问题

一是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 在遭遇大洪水时,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 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是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 城市内涝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一旦被列为有防洪任务的城市, 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 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 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 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 城市原有的水面、洼地、河滩及闲臵土地往往成为城市建设最易、“最佳”的可利用场所。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 土

地硬化程度提高, 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 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 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 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 加大了排水负荷。

三是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 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 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 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四是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 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发布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 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 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 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五是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 除遭受过

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 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 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二、建议及对策

一是工程保障措施。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 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 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二是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配套法规, 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专业机动抢险队的建设, 并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建立健全防御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体系, 科学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 所有涉水事务的建设方案应主动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要适当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防止侵占行洪通道,尽量保护城市水系。对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地区, 要根据防洪排涝需要, 治理水土流失, 增加洪水的蓄泄空间。

三是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 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 增

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 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四是健全法规制度。首先是充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 加强河道管理, 拆除违章建筑, 消除行洪障碍。其次是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 制定颁布洪水保险法规、建立城市灾后补偿制度、城市河道治理投融资制度等相关规定, 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防洪安全管理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制订、出台有关城市雨洪资源利用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五是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投资机制城市防洪排涝资金的投入, 除中央投资外, 适当增加地方对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的投入。除政府拨款外, 还可以向银行贷款, 向受益地区和单位集资及通过市场筹集资金等, 以保证城市防洪排涝投资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逐步形成相对稳定、动态发展的城市防洪排涝投资机制。

六是加大科学技术推广力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联网调度系统,加强防汛排涝指挥系统现代化的建设,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发展与防洪减灾相结合的综合规划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优化调度技术等。


相关内容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验收评价细则
  •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验收评价细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验收评价的程序.内容等基本要求,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编制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验收评价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 ...

  •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
  •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要:城市社区是组成我国地域结构基本要素,因此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建设是保障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国为保障社会长治久安,针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制定一系列解决措施.本文将从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存在 ...

  • 美国"安全城市计划"及其启示
  • 魏蚝吩 借鉴与参考 摘要:为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美国制定和实施了安全城市计划.该计划倡导并开展市民广泛参-b的安全防范活动,强调信息一体化及新技术的应用,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美国通过安全城市计划的深入贯彻和持续运作,提高了市民的安全意识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因此,美国& ...

  • "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 为了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确保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要求.为将这一要求具体落实细化,形成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派员参加,专门成立了调 ...

  • 8.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会议记录
  •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会议记录1 时 间:2015.7.1 地 点:学校三楼会议室 与会人员:全体校委会成员 主 持 人:魏校长 会议主题:成立2015年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工作小组 制定2015年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工作计划 会议主要内容摘要: 1.魏校长传达上级有关开展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的精神并 ...

  •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 摘 要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目标.原则.内容.机构和职能.立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提出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建议:完善法制法规建设:完善独立于运营企业的安全监管机构设置:建立科学规范的设备质量安全要求 ...

  •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探讨
  •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使得城市道路交通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安全问题严重,交通事故多发.本文在分析影响城市交通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城市交通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安全:城市道路:综合治理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持续高强度投资,城市道路面 ...

  •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路径选择
  •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治理路径选择 刘严萍,何继新*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摘要:近年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安全社区建设面临严峻困境.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安全社区创建与发展的现阶段特点及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属性特点:其次系统开展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

  •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来源:吉林日报 添加日期:14年02月24日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 ...

  •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
  • 14卷4期 2005年8月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V01.14,No.4Aug.,2005文章编号:1004-4574(2005)04-0085-05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灾害应急管理的集成研究 冯凯1,徐志胜1,冯春莹1,王冬松2 (1.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