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

——看尽王实甫的爱恨情愁

原本道“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这是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莺莺与张生刚刚解了相思之苦却又来了离别之痛,又怎不“泪比江州司马青衫湿”。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终归是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一折“长亭送别”让有情人洒下多少“离人泪”?这一折作者不仅情景安排巧妙,人物动作刻画细腻而且是以词作曲用精彩的美语佳句写出了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绪。

首先作者情景安排的巧妙,将送别一折安排在暮秋时节。“自古悲秋多寂寥”又加之情人别离,伤感的气氛油然而生。本折开头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巧妙的化用了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成为千古名句。将“黄叶”改成“黄花”,紧扣了这暮秋时节同时也道出了李清照那般的不尽愁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雁儿南飞归来而张生却要北上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的离别是短暂的——“悲欢聚散一杯酒”但是“南北东西万里程”即将而来的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相思,又让她怎能不“险些化作望夫石”。开头场景由静到动的描写,也是映照了本折离别情人的感情越来越激动的趋势,同时也果断的设定了本折的情感基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的“霜林”不再是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恬静舒适而是饯别之酒浸入情人心中化作了离别的泪水,醉的是离别的人。在本折的后面作者又再次提到“醉”——“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与此形成照应使文章连贯。两个醉字形象的写出了莺莺的悲伤。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间旧啼痕,断肠人送断肠人。莺莺怎不能不茶饭不思——“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一片痴情和不忍离别以及继之而来的相思之苦。在“叨叨念”中作者用同一个句式列出了莺莺告之红娘自己不打扮的原因,情感越来越激动,同时读者也是不断深入的干搜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绪。

离愁满怀但二人也是情意缠绵——“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如蛛结网,如蚕缚茧,络绛吟秋,声韵悠远,骊驹在门,妻驽祖饯。珍重丁宁,千回万转,兴尽欲往,情来反复。宝刀百炼,切水难断。”①这一段的缠绵叮咛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莺莺当时的矛盾心里:为了二人好合张生不得不考取功名远走北上,但毕竟是年青情胜,莺莺对张生早是以身相许此时又怕张生负了自己的这片情意。与柳永的《雨霖铃》相比在悲中更添一份真挚真实的让人可以切身体会到的一种人间情味的离别,很现实的情人的忧虑。

作者还写了另外一种真实的人间离别,写了莺莺对张生一种最本真的关心挂念——“到京师服水土,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所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作为一名女子一位妻子莺莺此时此刻只是希望张生可以自己保重,而在这十里长亭外,西风紧迫,离别之痛,前途未卜之时的张生听到莺莺的嘱咐心中自会有股暖流浸入心田。而读者也细细的体味到莺莺不再是让人不敢接近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张生之妻。这长亭送别不仅有冷而且有暖,作者的情感跃然纸上,读者与作者之间此时是相互融合的,因为这平常的嘱咐让读者也可以靠近作者也更靠近作品,没有距离感陌生感。

莺莺与张生的离别中不仅有愁有痛有忧还有一份“怨”与“恨”,更有一份“无奈”。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就写出了莺莺的恨——“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里的“恨”不仅是莺莺不愿张生离去但又难开口的自我埋怨也有对崔母屡次反悔言而无信的怨恨更有作者借莺莺之恨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门第阶级等级观念的怨恨对当时婚姻制度的不满。

另外作者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道出了莺莺和张生的无奈与悲伤。崔夫人让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时,张生说:“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但接着作者借莺莺的观察写出了张生

的无奈——“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他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莺莺不禁的长吁一气,而张生也是长吁一气的这般愁苦:虽然嘴上信誓旦旦,但自己究竟能不能金榜题名,与莺莺成佳配,心里大概也是个未定数然而面对崔母面对当时的门第婚姻观念自己也只能这样回答只能考取功名才能与莺莺长相厮守。当崔母离开之后,张生也道来:“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心?不是知音者,谁怜长叹人?”两个相爱之人也只能是互爱互怜。作者通过这对主人公的语言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也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婚姻制度。但是作者也是通过写莺莺的反抗表达了自己的反抗思想。张生虽然是“金榜题名誓不归”以此来表达对莺莺的情意,但莺莺却是“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此时莺莺已经是抛开所有的世俗观念,无所谓得不得功名只是希望与张生矢志不渝、举案齐眉。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②天若有情天亦老,“泪添几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写尽所有的爱恨情愁。长亭送别一折融入了作者的所有感情而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文辞上深深的感受到爱与怨的水火交融,这也是《西厢记》有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之一。

《长亭送别》赏析

——看尽王实甫的爱恨情愁

原本道“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这是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莺莺与张生刚刚解了相思之苦却又来了离别之痛,又怎不“泪比江州司马青衫湿”。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终归是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一折“长亭送别”让有情人洒下多少“离人泪”?这一折作者不仅情景安排巧妙,人物动作刻画细腻而且是以词作曲用精彩的美语佳句写出了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绪。

首先作者情景安排的巧妙,将送别一折安排在暮秋时节。“自古悲秋多寂寥”又加之情人别离,伤感的气氛油然而生。本折开头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巧妙的化用了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成为千古名句。将“黄叶”改成“黄花”,紧扣了这暮秋时节同时也道出了李清照那般的不尽愁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雁儿南飞归来而张生却要北上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的离别是短暂的——“悲欢聚散一杯酒”但是“南北东西万里程”即将而来的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相思,又让她怎能不“险些化作望夫石”。开头场景由静到动的描写,也是映照了本折离别情人的感情越来越激动的趋势,同时也果断的设定了本折的情感基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的“霜林”不再是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恬静舒适而是饯别之酒浸入情人心中化作了离别的泪水,醉的是离别的人。在本折的后面作者又再次提到“醉”——“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与此形成照应使文章连贯。两个醉字形象的写出了莺莺的悲伤。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间旧啼痕,断肠人送断肠人。莺莺怎不能不茶饭不思——“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一片痴情和不忍离别以及继之而来的相思之苦。在“叨叨念”中作者用同一个句式列出了莺莺告之红娘自己不打扮的原因,情感越来越激动,同时读者也是不断深入的干搜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绪。

离愁满怀但二人也是情意缠绵——“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如蛛结网,如蚕缚茧,络绛吟秋,声韵悠远,骊驹在门,妻驽祖饯。珍重丁宁,千回万转,兴尽欲往,情来反复。宝刀百炼,切水难断。”①这一段的缠绵叮咛让人深刻的体会到了莺莺当时的矛盾心里:为了二人好合张生不得不考取功名远走北上,但毕竟是年青情胜,莺莺对张生早是以身相许此时又怕张生负了自己的这片情意。与柳永的《雨霖铃》相比在悲中更添一份真挚真实的让人可以切身体会到的一种人间情味的离别,很现实的情人的忧虑。

作者还写了另外一种真实的人间离别,写了莺莺对张生一种最本真的关心挂念——“到京师服水土,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所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作为一名女子一位妻子莺莺此时此刻只是希望张生可以自己保重,而在这十里长亭外,西风紧迫,离别之痛,前途未卜之时的张生听到莺莺的嘱咐心中自会有股暖流浸入心田。而读者也细细的体味到莺莺不再是让人不敢接近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张生之妻。这长亭送别不仅有冷而且有暖,作者的情感跃然纸上,读者与作者之间此时是相互融合的,因为这平常的嘱咐让读者也可以靠近作者也更靠近作品,没有距离感陌生感。

莺莺与张生的离别中不仅有愁有痛有忧还有一份“怨”与“恨”,更有一份“无奈”。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就写出了莺莺的恨——“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这里的“恨”不仅是莺莺不愿张生离去但又难开口的自我埋怨也有对崔母屡次反悔言而无信的怨恨更有作者借莺莺之恨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门第阶级等级观念的怨恨对当时婚姻制度的不满。

另外作者通过语言和细节描写道出了莺莺和张生的无奈与悲伤。崔夫人让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时,张生说:“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但接着作者借莺莺的观察写出了张生

的无奈——“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他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莺莺不禁的长吁一气,而张生也是长吁一气的这般愁苦:虽然嘴上信誓旦旦,但自己究竟能不能金榜题名,与莺莺成佳配,心里大概也是个未定数然而面对崔母面对当时的门第婚姻观念自己也只能这样回答只能考取功名才能与莺莺长相厮守。当崔母离开之后,张生也道来:“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心?不是知音者,谁怜长叹人?”两个相爱之人也只能是互爱互怜。作者通过这对主人公的语言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也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婚姻制度。但是作者也是通过写莺莺的反抗表达了自己的反抗思想。张生虽然是“金榜题名誓不归”以此来表达对莺莺的情意,但莺莺却是“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此时莺莺已经是抛开所有的世俗观念,无所谓得不得功名只是希望与张生矢志不渝、举案齐眉。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②天若有情天亦老,“泪添几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写尽所有的爱恨情愁。长亭送别一折融入了作者的所有感情而读者也可以从这些文辞上深深的感受到爱与怨的水火交融,这也是《西厢记》有如此高的成就的原因之一。


相关内容

  • 离愁别绪的绝唱--[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
  • 马琚生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名篇,它在"董西厢"的"才子合配佳人"的基础上,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主题深刻,词采华丽.王实甫的词,在艺术上有"花 ...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戏曲单元教学设计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榭 鸣 鲢 综合天 地 2 8 08 0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戏曲单元教学设计 ◆ 杨 卫胜 [ 单元导航] 父 母的 怨 ,对 世 俗 的恨 ,对 爱 情 的忧 , 因此 ,以 " "作 为切 入点 细细 品味莺 泪 莺 泪 ...

  • [长亭送别]教案1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 ...

  • [长亭送别(王实甫)]-教学教案
  •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1. 划分层次.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5. 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3 ...

  • 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
  • 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 古典诗文 2009-05-14 1202 古典诗词鉴赏经典范例 范例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 ...

  • 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意象归纳
  • 高中必修四诗词意象赏析 一.<望海潮>柳永 1.桂花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 ...

  • [古代送别诗高考诗歌鉴赏]学案
  • <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教学参考 1011 0948 <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与内容 1.请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方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 --送别诗鉴赏 重团聚.怨别离,是 ...

  • [长亭送别(王实甫)]
  •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  划分层次.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  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  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  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 ...

  •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 [教学目标] 雨霖铃 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了解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