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第12卷 第1期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YULINCOLLEGEMarch.2002.12No.1Vol
语言“深描”: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与析解
张 军
(陕西榆林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榆林 719000)
摘 要:节日是一种文化样式。中西传统节日在命名方式、词族生态和“文本”结构上各有特点。通过这种语言“深描”,能够比较、分析出中西节日文化的物质。
关键词:节日文化;文本;命名方式;词族;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02)01—0087—0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不仅是展现民族社会生活图景的窗口,更深层地讲,它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因而是一种用“行动书写的文化‘文
[1](P154)本’”。文化学家和民俗学家都把民族传统的节日风俗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不同的只是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对文化实质的认识。,符号学(semiotic)的概念”,,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on),实际上就是“分析、解
[2]P5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从现代语言学
那里借鉴了“符号”的观念,而把玩结构,他提倡一种“深描”的解释学方()法,即,使之变得可以
[3](P110)理解。”
显然,,的确能有助于理解这种节日的文化意义和象征,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一种民族节日风俗所负载蕴含的社会历史经验、传统价值观念和深层文化心理。而从广泛意义上的语文角度进行“深描”,无疑是这种阐释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试图对中西方传统节日在语文“深描”中探究二者的文化差异。
(一)节日命名的方式差异:中国传统节日多以“岁时节令”命名,西方传统节日多以宗教人物和事件命名,反映了中西节日文化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差异。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是岁时节日,即是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某些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节日。比如,古代称春节为“元旦”,意指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腊八节”等都明确地以时岁、节令命名。西方的节日大多为宗教性节日,所以选取宗教传说和历史事件来命名,如“圣诞节”、“复活节”、“受难节”、“感恩节”等。
命名方式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因为正是命名过程改变了甚至连动物也都具有的感官印象世界,使其
[
4](P55)变为一个心理的世界、一个观念和意义的世界。”民族传统节日起初大多都是有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风
俗仪式,选取什么样的名乐来指称这种仪式和活动,并不是随意的。“只有那些以某种方式与意志和行动的焦点相关联的东西,只有那些证明是生命与活动的整个目的的本质的东西,才能得以从感觉表象的统一嬗变之流中被选择出来,才能在诸多的感觉表象中被‘注意’到,亦即是说,才能受到语言的特别重视,从而获得一个
[5](P64)名称。”中国传统节日以岁时节令命名,是因为时令与这些节日活动的目的——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而农事活动的直接决定因素就是岁时节令的变化。所以在中国人的认知、意识世界,特别注意对与农事有关的对象的关照和把握。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农事、农业以及相关方面的“专名”的大量存在。西方传统节日的名称有一个有趣的变化,可以反映西方文收稿日期:2001—04—10
作者简介:张军(1971—),男,陕西横山人,文学硕士研究生,讲师1
张军:语言“深描”: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与析解・87・明的演化轨迹。在基督教盛行之前,西方的节日大多以异教的神灵来命名,并且多与游牧生活相关,如:“牧神
(情人节的前身)、(圣诞节的前身)等。后来随着生产方式由游牧活动向商业活动转变。比如节”“太阳神节”
美国的“感恩节”,最先是移民北美大陆的清教徒庆祝丰收的节日,后来被华盛顿、林肯等几次规定为“感谢上帝恩惠”的节日,因而发展演化为普遍意义的宗教节日。西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宗教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中的极端重要性,也表现在宗教认知方式上。西方传统节日不光在活动内容上而且在命名形式上都是宗教性的。
在命名方式上,西方节日可以用历史传说的“人物”来命名,如“圣瓦伦丁节”。这个节的来源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都是为了纪念神圣的殉道者,但中国没有一个节日是以“人名”命名的。这又表明中西方在对待“个体”的文化态度差异。西方不称“瓦伦丁节”为“情人节”,正如中国不把“端午节”叫“屈原节”,是各有其理的。
(二)节日词族生态的差异:围绕每个节日分布的一系列词语反映了中西方在节日活动的内容、方式、范围上的文化差异。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有一些禁忌和讲究,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节日活动内容反映在语言的词汇中,就形成了有关某个节日的“词族”的对比、分析等“深描”,就能发现中西方传统节日词族
(即其包含的不同意义和象征体系)。的不同“生态”以各自的第一大节日为例,中国春节的“词族”有(1)年糕、
饺子、年夜饭(团圆饭);(2)春联、灯笼、花炮(爆竹);(3)压岁钱、拜年;等等。:(1)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贺卡、圣诞游行;(2)圣诞树;(3)圣诞食谱等。,,存在民族和社会的差异。中国春节“词族”最核心的恐怕是有关,和活动方式,,,如用“年糕”隐喻来年高升,用“年夜饺子”,用一桌“年夜饭”祈求年年大团圆。而西方圣诞节的核心词语是有关,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整个,而圣诞节的节日活动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圣诞礼物
,都体现了在交往、交流中获得乐趣的文化实现形式。其他的节日也一样,:如元宵节的元宵(汤圆)、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糕与菊花酒、腊八节的腊八粥等。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并没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西方在节日里注重的是礼物、庆贺(贺卡)、娱乐等。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民族在这种节日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这种隐喻和象征性在节日风俗的饮食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注重群体中的沟通与交流。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多以“家庭(族)”为范围,以“食”为中心,即使象元宵节、端午节这样一些具有集体娱乐性的节日里,人们也主要是携眷而往的观赏而非个体参与式的狂欢,具有中国传统以“家”为中心的群体组织文化的特色;西方的节日多以社区为活动范围,淡化了家庭色彩,如圣诞老人的广施博授、大型的节日游行活动、节日庆祝会等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重视个人参与的社团(区)文化倾向。
中国传统节日“词族”还包括那些围绕节日形成和流传的俗语。俗语作为词汇的一种形式,更直接地反映
(腊月二十三)和(除夕)的俗语了节日的民俗事象内容。例如,春节词族中有关于“送灶君”“迎灶君”“上天言
好事,下地保平安”,在独特节日风俗中折射出中国神仙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生。“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俗谚,不仅描写了清明节插柳踏青的民俗活动,同时又表现了世代传承的节日禁忌,传达出一种民族的集体期待心理。中国传统节日词族中的俗语多与农事活动有关,这也表明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根源和活动目的。
(三)节日故事“文本”差异:关于节日来源的故事传说隐含叙事模式,昭示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不同,中国人偏爱喜剧气氛中的大团圆结局,西方人则希望在悲剧冲突中得以“净化”和提升。
中西方的主要节日都有关于来源的故事传说,并成为支持节日流传的“文本”。节日“文本”存在地区和时代的差异,但在节日风俗相同的地方,节日的故事“文本”也大致相同。有些节日的故事传说在历史发展中发
・88・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总第37期)
(情人节)是由古罗马的生了转换和变异。这一点中西方都有例可证:西方传统的“瓦伦丁节”“牧神节”转化而
来的;中国由介子推引出的“寒食节”最初是在五月初五,而后来的“端午节”却只与屈原有关了。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认为,节日故事“文本”的这种选择性转变,是受社会生产活动制约的,并与社会文化演变有关。“寒食节”是由上古的“熄火节”变化而来的,后者总是发生在冬去春来的季节里。为了支持这一节日风俗,人们将
[6]其与春秋时期的忠臣孝子介子推的事迹联系起来,并进行“文本”的选择性改写。西方的“瓦伦丁节”是对
[7]“牧神节”的生殖与繁衍祈愿仪式的基督教文化改写和现代文明翻版。由此可见,节日故事“文本”是由节日
活动主体(某一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选择、修改最后写定的,它既历时地折射出民族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轨迹,又表达了民族的共时态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理想。
对某一民族传统节日的故事“文本”进行深层分析,可以发现各个节日的“文本”在叙事模式上具有相似性。中国的节日故事“文本”多是喜剧性的,追求一种“在团圆”结局:西方节日的故事“文本”则喜欢以悲剧气
(七夕节”),概括出的叙事模式氛“净化”。分别以“七夕节”和“瓦伦丁节”为例“可以看作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为:
七夕节:好人出场(牛郎)→好人成好事(牛郎与织女成亲)→好人遭磨难(牛郎织女被拆散)→好人好结局(七夕鹊桥相会)
瓦伦丁节:好人出场(瓦伦丁)→好人遭磨难(瓦伦丁被捕入狱)→好人成好事(瓦伦丁与狱卒之女相爱)→好人毁灭(瓦伦丁遇害)
对比可见,中西节日故事“文本”。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故事起初并不是“大团圆”的,,[8]人的“圆满”的心理,被改编成了喜剧性故事(,吞入腹中,飞入月宫”“端午
节”屈原沉江是唯一的一个悲剧故事,:人们用米粽沉水、龙舟竞渡等节。所以,中国的节日还具有一个特殊的“补足”功能,结局的祈愿心理。西方传统节日多具有悲剧色彩,如“瓦伦丁节”、“受难节”等。、发扬悲剧精神,以此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日〉绫部恒雄1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
[3]王明璐1阐释作为模版的文化——格尔茨文化理论述评[J]昆明:思想战线,2001(1)1
[4][5〈]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译1语言与神话1[M]北京:三联书店,19861
[6]李亦园1人类的视野[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
[7]陈琳华编译1美国传统节日[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1
[8]盖国梁1节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
CompavisonandExplicationofTraditional
ChineseandWesternFestivals
ZHANGJun
(DepartmentofChinese,YulinCollege,Yulin,Shaaxi;719000,China)
Abstract:Festivalsareaformofculture.Bothchineseandwesternfestivalshavetheirowndistinguishingfeaturesintermsofthewayofnamingfestivals,theimplicationsofthephrasesconcerningfestivalsandthestructureofthe“texts”aboutfestivals.Different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
andwestern
.festivalscanbeworkedoutthroughcomparisonandanalysis
KeyWords:cultureoffestivals;text;wayofnamingfestivals;groupofphrasesconcerningfestivals;mode
(责任编辑:杨 希)ofnarration
2002年3月第12卷 第1期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YULINCOLLEGEMarch.2002.12No.1Vol
语言“深描”: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与析解
张 军
(陕西榆林高等专科学校 陕西榆林 719000)
摘 要:节日是一种文化样式。中西传统节日在命名方式、词族生态和“文本”结构上各有特点。通过这种语言“深描”,能够比较、分析出中西节日文化的物质。
关键词:节日文化;文本;命名方式;词族;叙事模式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02)01—0087—03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节日不仅是展现民族社会生活图景的窗口,更深层地讲,它也是“人类传递并扩展生存知识和生存态度”的一种手段,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因而是一种用“行动书写的文化‘文
[1](P154)本’”。文化学家和民俗学家都把民族传统的节日风俗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不同的只是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对文化实质的认识。,符号学(semiotic)的概念”,,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on),实际上就是“分析、解
[2]P5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从现代语言学
那里借鉴了“符号”的观念,而把玩结构,他提倡一种“深描”的解释学方()法,即,使之变得可以
[3](P110)理解。”
显然,,的确能有助于理解这种节日的文化意义和象征,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一种民族节日风俗所负载蕴含的社会历史经验、传统价值观念和深层文化心理。而从广泛意义上的语文角度进行“深描”,无疑是这种阐释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试图对中西方传统节日在语文“深描”中探究二者的文化差异。
(一)节日命名的方式差异:中国传统节日多以“岁时节令”命名,西方传统节日多以宗教人物和事件命名,反映了中西节日文化的世俗性与宗教性的差异。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是岁时节日,即是受天候、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所影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具有某些特定风俗活动内容的节日。比如,古代称春节为“元旦”,意指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七夕节”、“腊八节”等都明确地以时岁、节令命名。西方的节日大多为宗教性节日,所以选取宗教传说和历史事件来命名,如“圣诞节”、“复活节”、“受难节”、“感恩节”等。
命名方式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因为正是命名过程改变了甚至连动物也都具有的感官印象世界,使其
[
4](P55)变为一个心理的世界、一个观念和意义的世界。”民族传统节日起初大多都是有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风
俗仪式,选取什么样的名乐来指称这种仪式和活动,并不是随意的。“只有那些以某种方式与意志和行动的焦点相关联的东西,只有那些证明是生命与活动的整个目的的本质的东西,才能得以从感觉表象的统一嬗变之流中被选择出来,才能在诸多的感觉表象中被‘注意’到,亦即是说,才能受到语言的特别重视,从而获得一个
[5](P64)名称。”中国传统节日以岁时节令命名,是因为时令与这些节日活动的目的——世俗的农事生产直接相关。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而农事活动的直接决定因素就是岁时节令的变化。所以在中国人的认知、意识世界,特别注意对与农事有关的对象的关照和把握。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农事、农业以及相关方面的“专名”的大量存在。西方传统节日的名称有一个有趣的变化,可以反映西方文收稿日期:2001—04—10
作者简介:张军(1971—),男,陕西横山人,文学硕士研究生,讲师1
张军:语言“深描”: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比较与析解・87・明的演化轨迹。在基督教盛行之前,西方的节日大多以异教的神灵来命名,并且多与游牧生活相关,如:“牧神
(情人节的前身)、(圣诞节的前身)等。后来随着生产方式由游牧活动向商业活动转变。比如节”“太阳神节”
美国的“感恩节”,最先是移民北美大陆的清教徒庆祝丰收的节日,后来被华盛顿、林肯等几次规定为“感谢上帝恩惠”的节日,因而发展演化为普遍意义的宗教节日。西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基督教文化将整个西方世界连结为一个文化“主体”。宗教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中的极端重要性,也表现在宗教认知方式上。西方传统节日不光在活动内容上而且在命名形式上都是宗教性的。
在命名方式上,西方节日可以用历史传说的“人物”来命名,如“圣瓦伦丁节”。这个节的来源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都是为了纪念神圣的殉道者,但中国没有一个节日是以“人名”命名的。这又表明中西方在对待“个体”的文化态度差异。西方不称“瓦伦丁节”为“情人节”,正如中国不把“端午节”叫“屈原节”,是各有其理的。
(二)节日词族生态的差异:围绕每个节日分布的一系列词语反映了中西方在节日活动的内容、方式、范围上的文化差异。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庆祝活动,有一些禁忌和讲究,这一点中西方都相同。节日活动内容反映在语言的词汇中,就形成了有关某个节日的“词族”的对比、分析等“深描”,就能发现中西方传统节日词族
(即其包含的不同意义和象征体系)。的不同“生态”以各自的第一大节日为例,中国春节的“词族”有(1)年糕、
饺子、年夜饭(团圆饭);(2)春联、灯笼、花炮(爆竹);(3)压岁钱、拜年;等等。:(1)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贺卡、圣诞游行;(2)圣诞树;(3)圣诞食谱等。,,存在民族和社会的差异。中国春节“词族”最核心的恐怕是有关,和活动方式,,,如用“年糕”隐喻来年高升,用“年夜饺子”,用一桌“年夜饭”祈求年年大团圆。而西方圣诞节的核心词语是有关,某种意义上讲,他也是整个,而圣诞节的节日活动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给予与获取;圣诞礼物
,都体现了在交往、交流中获得乐趣的文化实现形式。其他的节日也一样,:如元宵节的元宵(汤圆)、清明节的冷食与雄黄酒、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糕与菊花酒、腊八节的腊八粥等。而西方的节日食谱并没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西方在节日里注重的是礼物、庆贺(贺卡)、娱乐等。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民族在这种节日群体活动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中国讲究饮食,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西方则偏好交往,具有游牧文化的遗风和商业文明的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在于,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本身的文明成果,而且内化为一种具有信仰、禁忌等文化意义的民族心理,成为文化的隐喻象征符号体系。这种隐喻和象征性在节日风俗的饮食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注重群体中的沟通与交流。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多以“家庭(族)”为范围,以“食”为中心,即使象元宵节、端午节这样一些具有集体娱乐性的节日里,人们也主要是携眷而往的观赏而非个体参与式的狂欢,具有中国传统以“家”为中心的群体组织文化的特色;西方的节日多以社区为活动范围,淡化了家庭色彩,如圣诞老人的广施博授、大型的节日游行活动、节日庆祝会等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重视个人参与的社团(区)文化倾向。
中国传统节日“词族”还包括那些围绕节日形成和流传的俗语。俗语作为词汇的一种形式,更直接地反映
(腊月二十三)和(除夕)的俗语了节日的民俗事象内容。例如,春节词族中有关于“送灶君”“迎灶君”“上天言
好事,下地保平安”,在独特节日风俗中折射出中国神仙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生。“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俗谚,不仅描写了清明节插柳踏青的民俗活动,同时又表现了世代传承的节日禁忌,传达出一种民族的集体期待心理。中国传统节日词族中的俗语多与农事活动有关,这也表明中国传统节日的社会根源和活动目的。
(三)节日故事“文本”差异:关于节日来源的故事传说隐含叙事模式,昭示了中西方文化心理的不同,中国人偏爱喜剧气氛中的大团圆结局,西方人则希望在悲剧冲突中得以“净化”和提升。
中西方的主要节日都有关于来源的故事传说,并成为支持节日流传的“文本”。节日“文本”存在地区和时代的差异,但在节日风俗相同的地方,节日的故事“文本”也大致相同。有些节日的故事传说在历史发展中发
・88・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总第37期)
(情人节)是由古罗马的生了转换和变异。这一点中西方都有例可证:西方传统的“瓦伦丁节”“牧神节”转化而
来的;中国由介子推引出的“寒食节”最初是在五月初五,而后来的“端午节”却只与屈原有关了。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认为,节日故事“文本”的这种选择性转变,是受社会生产活动制约的,并与社会文化演变有关。“寒食节”是由上古的“熄火节”变化而来的,后者总是发生在冬去春来的季节里。为了支持这一节日风俗,人们将
[6]其与春秋时期的忠臣孝子介子推的事迹联系起来,并进行“文本”的选择性改写。西方的“瓦伦丁节”是对
[7]“牧神节”的生殖与繁衍祈愿仪式的基督教文化改写和现代文明翻版。由此可见,节日故事“文本”是由节日
活动主体(某一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选择、修改最后写定的,它既历时地折射出民族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的轨迹,又表达了民族的共时态的文化心理和生活理想。
对某一民族传统节日的故事“文本”进行深层分析,可以发现各个节日的“文本”在叙事模式上具有相似性。中国的节日故事“文本”多是喜剧性的,追求一种“在团圆”结局:西方节日的故事“文本”则喜欢以悲剧气
(七夕节”),概括出的叙事模式氛“净化”。分别以“七夕节”和“瓦伦丁节”为例“可以看作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为:
七夕节:好人出场(牛郎)→好人成好事(牛郎与织女成亲)→好人遭磨难(牛郎织女被拆散)→好人好结局(七夕鹊桥相会)
瓦伦丁节:好人出场(瓦伦丁)→好人遭磨难(瓦伦丁被捕入狱)→好人成好事(瓦伦丁与狱卒之女相爱)→好人毁灭(瓦伦丁遇害)
对比可见,中西节日故事“文本”。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故事起初并不是“大团圆”的,,[8]人的“圆满”的心理,被改编成了喜剧性故事(,吞入腹中,飞入月宫”“端午
节”屈原沉江是唯一的一个悲剧故事,:人们用米粽沉水、龙舟竞渡等节。所以,中国的节日还具有一个特殊的“补足”功能,结局的祈愿心理。西方传统节日多具有悲剧色彩,如“瓦伦丁节”、“受难节”等。、发扬悲剧精神,以此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日〉绫部恒雄1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
[3]王明璐1阐释作为模版的文化——格尔茨文化理论述评[J]昆明:思想战线,2001(1)1
[4][5〈]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译1语言与神话1[M]北京:三联书店,19861
[6]李亦园1人类的视野[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
[7]陈琳华编译1美国传统节日[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1
[8]盖国梁1节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1
CompavisonandExplicationofTraditional
ChineseandWesternFestivals
ZHANGJun
(DepartmentofChinese,YulinCollege,Yulin,Shaaxi;719000,China)
Abstract:Festivalsareaformofculture.Bothchineseandwesternfestivalshavetheirowndistinguishingfeaturesintermsofthewayofnamingfestivals,theimplicationsofthephrasesconcerningfestivalsandthestructureofthe“texts”aboutfestivals.Different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
andwestern
.festivalscanbeworkedoutthroughcomparisonandanalysis
KeyWords:cultureoffestivals;text;wayofnamingfestivals;groupofphrasesconcerningfestivals;mode
(责任编辑:杨 希)ofnar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