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揭明代墓葬鲜为人知的秘密

考古发现:揭明代墓葬鲜为人知的秘密

今年来,文物局揭露了一出保存完好的明代高级墓园,经过科考人员的论证,确认此墓园是钱一本的墓园。这座明代古墓园会给人们揭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据了解钱墓墓园占地8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结构完整,规模宏大。四周有围墙,是一座封闭式墓园,遗迹单位由南向北依次为1对望柱、石牌坊、神道、泮池及石桥,4级圆形台阶,祭台,墓葬及挡墙。神道两侧分列3对石兽,1对石文官像,祭台前分列2处建筑基址。在墓园东部有墓舍,墓舍分多期建造。

网络配图墓葬规格较小,为典型的明代中晚期砖室浇浆夫妻合葬墓。墓园气势非凡,布局严整,以神道为中轴线,各组成部分排列有序。整个墓园由南向北逐步升高,从墓园前的平地望去,显巍峨之势,是明代晚期社会经济及文化高度发展的体现。根据文献记载,墓葬为钱一本本人所建。从实际发掘情况看,墓园的形成年代相对晚于墓葬,应是钱一本被追封和赐祭后所建。 等级颇高《明会典》记载,一品、二品官员坟茔使用石人2个,虎、羊、马、望柱各2个,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不允许使用石像生。根据发掘,该墓园使用1对望柱,1对石文官像,3对石兽。从明代墓葬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和文献记载来看,本墓园符合一、二品官员葬制,不同的是使用的2件石人皆文官像,非常见的一文一武。钱一本死后追封为正四品太仆寺少卿并得到赐祭,说明墓园的营建是受到认可的。之所以使用高于追封品级的墓园,可

能与其子钱春的不断升迁有关。

网络配图使用时间长墓园建造于明代中晚期,发掘出土大量清代中期瓷片,说明墓园在当时还在频繁使用。根据当地钱氏族谱的记载,钱一本墓前原有大量林木,咸丰十年毁于战火,后重新栽植。光绪年间,林木遭盗伐,钱氏后人联名报呈阳湖县要求出示禁令砍伐。从此可知,对钱一本墓的看护可能有中断,但一直到光绪年间仍在进行。从走访调查情况看,墓舍在20世纪40年代残存的高度近2米,废弃时间并不长远,而墓园附近的山地和农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还属当地钱姓人家所有。钱一本的直系子孙在明清时期科举不断,共出了10名进士、21名举人,可称郡县大族,能够对钱一本墓进行长期的看护,这也是该墓园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易学特征突出从选址方面看,墓园面朝碧波万顷的太湖,三面环山,墓葬与山川形态融为一体,是明代堪舆学认为的理想栖身之地。从墓园的结构看,建造时经过精心规划,既参照了当时的墓园建制,又有匠心独具之处。墓葬前有四级圆形台阶,圆形台阶大小相同,南北一线,渐次增高,但所铺石板的颜色均不相同。每级台阶铺八圈石板,除圆心为整石外,其余七圈均作八等分,形成类似八卦纹的图案,应是对易象的阐释。

网络配图从上往下俯视,圆形台阶与墓葬外的挡墙形成颜色各异的五个圆,应是对“五行”的象征。这种布局方式在国内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中为首次发现,应是对钱一本易学思想的体现。这座看似不起眼的明代古墓,此墓园鲜为人知的秘密,给考古人员带来了大量惊人的消息,也为今后考古相关的领域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珍贵的资料资源。

本文作者:菠萝养颜社

考古发现:揭明代墓葬鲜为人知的秘密

今年来,文物局揭露了一出保存完好的明代高级墓园,经过科考人员的论证,确认此墓园是钱一本的墓园。这座明代古墓园会给人们揭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据了解钱墓墓园占地80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结构完整,规模宏大。四周有围墙,是一座封闭式墓园,遗迹单位由南向北依次为1对望柱、石牌坊、神道、泮池及石桥,4级圆形台阶,祭台,墓葬及挡墙。神道两侧分列3对石兽,1对石文官像,祭台前分列2处建筑基址。在墓园东部有墓舍,墓舍分多期建造。

网络配图墓葬规格较小,为典型的明代中晚期砖室浇浆夫妻合葬墓。墓园气势非凡,布局严整,以神道为中轴线,各组成部分排列有序。整个墓园由南向北逐步升高,从墓园前的平地望去,显巍峨之势,是明代晚期社会经济及文化高度发展的体现。根据文献记载,墓葬为钱一本本人所建。从实际发掘情况看,墓园的形成年代相对晚于墓葬,应是钱一本被追封和赐祭后所建。 等级颇高《明会典》记载,一品、二品官员坟茔使用石人2个,虎、羊、马、望柱各2个,三品四品无石人,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不允许使用石像生。根据发掘,该墓园使用1对望柱,1对石文官像,3对石兽。从明代墓葬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和文献记载来看,本墓园符合一、二品官员葬制,不同的是使用的2件石人皆文官像,非常见的一文一武。钱一本死后追封为正四品太仆寺少卿并得到赐祭,说明墓园的营建是受到认可的。之所以使用高于追封品级的墓园,可

能与其子钱春的不断升迁有关。

网络配图使用时间长墓园建造于明代中晚期,发掘出土大量清代中期瓷片,说明墓园在当时还在频繁使用。根据当地钱氏族谱的记载,钱一本墓前原有大量林木,咸丰十年毁于战火,后重新栽植。光绪年间,林木遭盗伐,钱氏后人联名报呈阳湖县要求出示禁令砍伐。从此可知,对钱一本墓的看护可能有中断,但一直到光绪年间仍在进行。从走访调查情况看,墓舍在20世纪40年代残存的高度近2米,废弃时间并不长远,而墓园附近的山地和农田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还属当地钱姓人家所有。钱一本的直系子孙在明清时期科举不断,共出了10名进士、21名举人,可称郡县大族,能够对钱一本墓进行长期的看护,这也是该墓园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之一。易学特征突出从选址方面看,墓园面朝碧波万顷的太湖,三面环山,墓葬与山川形态融为一体,是明代堪舆学认为的理想栖身之地。从墓园的结构看,建造时经过精心规划,既参照了当时的墓园建制,又有匠心独具之处。墓葬前有四级圆形台阶,圆形台阶大小相同,南北一线,渐次增高,但所铺石板的颜色均不相同。每级台阶铺八圈石板,除圆心为整石外,其余七圈均作八等分,形成类似八卦纹的图案,应是对易象的阐释。

网络配图从上往下俯视,圆形台阶与墓葬外的挡墙形成颜色各异的五个圆,应是对“五行”的象征。这种布局方式在国内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中为首次发现,应是对钱一本易学思想的体现。这座看似不起眼的明代古墓,此墓园鲜为人知的秘密,给考古人员带来了大量惊人的消息,也为今后考古相关的领域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珍贵的资料资源。

本文作者:菠萝养颜社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下)
  •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在长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竖穴式木椁墓一 ...

  • 揭秘:张大千与敦煌壁画不为人知的故事
  • 揭秘:张大千与敦煌壁画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5-08-06 11:48 文讯网 展开下三张 张大千与藏族喇嘛临摹壁画(资料图) 伎乐菩萨(资料图) 盛唐十一面观音偈(资料图) 展开全文 (剩余85%) 文讯网 打开搜狐新闻,查看更多内容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点击进入客户端抢沙发 相关和热点 揭秘不为 ...

  • 中国古代耳饰赏析
  • 承训堂素以收藏金器著称,藏品丰富而精美,尤以明.清首饰最具特色,与香港沐文堂.梦蝶轩的金器收藏互为补充,交相辉映.为庆祝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建馆35周年,文物馆将于2006年11月9日至2007年2月举办中国晚期金饰展览.展品主要精选自承训堂藏品,辅以沐文堂及梦蝶轩之收藏,并特别商借湖北明代梁庄王墓出 ...

  • 历年各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1)
  • 2010西北大学考古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80分) 李济 陶衣 青州龙兴寺窖藏 青白釉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典型器物 失蜡法 封泥 二.简答题(140分) 1. 简述中国细石核的我分类并列举5处典型代表遗址. 2. 齐家文化的年代.分布及基本特征,列举5处代表遗址. 3. 简述商周时期的的族墓葬 ...

  • 神秘的萧太后梳妆楼
  • 神秘的萧太后梳妆楼 在河北境内的草原边缘,有一座不太惹人的建筑,近800年来,人们一直把它称为萧太后梳妆楼.随着历史的变迁,在10年前,这个近千年的秘密 终于被揭开. 梳妆楼揭秘 在河北省沽源县茫茫的草原上,有一座奇特的古建筑,它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从远处望去,如同一座高大的蒙古包,而 ...

  • 日照纪念馆
  • 三庄镇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滨海军区六团纪念馆 1932年春,蒋介石向中共苏区发动大规模围剿.为配合中央红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1932年10月13日晚,中共日照中心县委在现东港区两城.秦楼.涛雒及现岚山区后村一带发动了"日照暴动".暴动分南北两路同时发起.他们涌到地主宅院,收 ...

  • 瓷器.唐三彩.陶器它们都曾是最流行的随葬品
  • 2015-09-22 11:02:31   来源:   评论:0 点击:10 随葬品,就是冥器,也称明器.宋代以前,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之后纸明器逐渐流行,明代还有用铅.锡制作的.当然,王公贵族的大墓里,... 随葬品,就是冥器,也称明器.宋代以前,一般用竹.木或陶土制成,之后纸明器逐渐流行,明 ...

  • 山西文物古迹资料收集
  • 山西文物古迹大全--有怀仁鹅毛口 最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悬瓮山麓的晋水源头,相传为纪念周成王胞弟唐叔虞而建,其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所建唐叔虞祠,也叫晋祠.<水经注>和<魏书·地形志>已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知创建于北魏之前.圣 ...

  • 墓葬研究工作坊︱秦汉墓葬的墓主判定:高句丽墓葬研究的反思
  • 刘瑞:时代.级别与墓主--从曹操高陵说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以<时代.级别与墓主--从曹操高陵说起>为题,对历史时期尤其是秦汉墓葬的墓主判定方法论进行了讨论. 他首先从曹操高陵发现之后引起的广泛讨论谈起,指出曹操墓的全民关注和认识分歧,是新中国墓葬考古发现与研究史中从来没有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