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05温州] 阅读《出师表》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3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
1.第①段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是 。(1分)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恐.托付不效 (3)以伤.
先帝之明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败军之际”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B.吾欲之南海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永之人争奔走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你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2分)
二[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4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②后值倾覆 值: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
3.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 ,不应 , 、 (请用原文回答)(4分)
4.笫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 请分别用4字语回答。(4分) 答:
三[黄冈]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2分) 隆 中 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
尽南海 (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
3.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 (1) (2) (3)
4.简答:(3分)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四[淮安]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9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2、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③当.奖率三军 ( ) 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2、选出下列四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D、 由是感激.. 3、翻译:(4分)
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从选文来看,作者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5、假如你是某一公司负责人,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从先帝三顾茅庐的举动中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洛阳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13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时.先主屯新野 ( ) (2)将军宜枉驾..顾之( ) (3)躬耕..
于南阳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 .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4.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 ,
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
(2分)
六[洛阳市]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 .“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3.“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七 [福州] 市阅读《唐唯不辱使命》,完成问题。(16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秦王谓唐睢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睢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4)非若是.也( ) (5)长跪而谢.之曰( ) (6)寡人谕.
矣( ) 3.本文讲述了 一事,表现唐雎 的精神。(4分) 4.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 和 的特点。(4分)
八 [四川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结实不正确的是(2分)( ) A、苟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爱士卒,楚人怜之 怜:爱 D、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是(2分)( ) A、怅恨久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吾欲之南海 D、先天下之忧而忧
3、比较下面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是(2分)( )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曾不若孀妻弱子 B、项燕为楚将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秦灭韩亡魏 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广故数言欲亡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D、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
A、选文第1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期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
九[镇江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8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
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野芳发而幽香 发闯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既克,公问其故 广故数言欲亡 故为之说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帝感其诚 D 不以物喜 勿以善小而不为 扶苏以数谏故
3.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家破人亡 B.亡命之徒 C.唇亡齿寒 D.生死存亡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
5.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甲] [乙] 6.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3分)
答:
十[龙岩市] 阅读下面选自《出师表》中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臣本布衣( ) (2) 躬耕于南阳( ) (3) 遂许先帝以驱驰( ) (4) 至于斟酌损益(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选文第一段中可以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选文第二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什么?(用原文回答)(5分)
十一 [山东莱西] 阅读下面选自《陈涉世家》中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7分) 陈涉世家(选文)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 ②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刑: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3分)
十二 [广东省河源市] 古诗文阅读(17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 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远: (2)所以: (3)是:
2.翻译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1)
(2) 3.说出“卑鄙”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2分) 卑鄙 古义: 今义:
4.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 (填四个字) 的建议。(1分) 5.文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1) (2)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专题
一[05温州] 阅读《出师表》中的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3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
1.第①段中有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是 。(1分)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恐.托付不效 (3)以伤.
先帝之明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败军之际”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B.吾欲之南海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永之人争奔走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你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2分)
二[武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14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 ②后值倾覆 值: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4分)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
3.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 ,不应 , 、 (请用原文回答)(4分)
4.笫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先帝的哪两件事? 请分别用4字语回答。(4分) 答:
三[黄冈]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2分) 隆 中 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4)利.
尽南海 (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
3.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 (1) (2) (3)
4.简答:(3分)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
四[淮安]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9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 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2、①苟.全性命于乱世( )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③当.奖率三军 ( ) 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2、选出下列四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D、 由是感激.. 3、翻译:(4分)
①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4、从选文来看,作者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5、假如你是某一公司负责人,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从先帝三顾茅庐的举动中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洛阳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13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时.先主屯新野 ( ) (2)将军宜枉驾..顾之( ) (3)躬耕..
于南阳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 .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4.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 ,
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
(2分)
六[洛阳市]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 .“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3.“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七 [福州] 市阅读《唐唯不辱使命》,完成问题。(16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
秦王谓唐睢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睢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 )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4)非若是.也( ) (5)长跪而谢.之曰( ) (6)寡人谕.
矣( ) 3.本文讲述了 一事,表现唐雎 的精神。(4分) 4.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 ”、“ ”,表现了秦王 和 的特点。(4分)
八 [四川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共10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结实不正确的是(2分)( ) A、苟富贵,无相忘 苟:苟且 B、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适逢
C、爱士卒,楚人怜之 怜:爱 D、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2、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是(2分)( ) A、怅恨久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吾欲之南海 D、先天下之忧而忧
3、比较下面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是(2分)( )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曾不若孀妻弱子 B、项燕为楚将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秦灭韩亡魏 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广故数言欲亡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等着死亡,不如为国事而死 D、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
A、选文第1段主要是介绍陈胜年轻时的情况,“尝与人佣耕”说明了他当时的身份。
B、“鸿鹄之志”说出了陈胜、吴广年轻时期的抱负,也突出了他们年少气盛。 C、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起义的导火线是“失期,法皆斩”。
D、陈胜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
九[镇江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18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陈涉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度已失期___________ ②为天下唱___________
③陈胜佐之___________ ④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野芳发而幽香 发闯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既克,公问其故 广故数言欲亡 故为之说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帝感其诚 D 不以物喜 勿以善小而不为 扶苏以数谏故
3.下列成语中的“亡”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家破人亡 B.亡命之徒 C.唇亡齿寒 D.生死存亡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文:
5.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甲] [乙] 6.结合[甲][乙]两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3分)
答:
十[龙岩市] 阅读下面选自《出师表》中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15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臣本布衣( ) (2) 躬耕于南阳( ) (3) 遂许先帝以驱驰( ) (4) 至于斟酌损益(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选文第一段中可以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选文第二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什么?(用原文回答)(5分)
十一 [山东莱西] 阅读下面选自《陈涉世家》中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7分) 陈涉世家(选文)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 ②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刑: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3分)
十二 [广东省河源市] 古诗文阅读(17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 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远: (2)所以: (3)是:
2.翻译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1)
(2) 3.说出“卑鄙”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2分) 卑鄙 古义: 今义:
4.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 (填四个字) 的建议。(1分) 5.文段最后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2分)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