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化学中毒86例临床特点分析

职业性化学中毒86例临床特点分析 职业性化学中毒86例临床特点分析

吴 阳,陈建荣*,朱保锋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226001)

[摘 要] 目的:分析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应用自主研发的《职业性化学中毒救治查询软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救治的86例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出防治策略。结果:职业性化学中毒好发于第2、3季度,男性中毒患者明显高于女性(3.5∶1)。中毒职业前3位为化工(27.9%)、船舶(18.6%)、市政设施管理(18.6%)。中毒物质前3位为硫化氢(22.1%)、一氧化碳(20.9%)、甲苯(9.3%)。未进行现场急救患者的死亡率远高于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率。结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当对化工、造船和市政管理等行业开展重点监管,以通风排毒设施、污水处理和个体防护用品的有效配备和使用为主要监管内容;利用医院急诊科建立常见职业性化学中毒数据库及临床病例资料库,便于相关资料的查询,以便对患者采取正确、及时的救治。

[关键词] 职业性化学中毒;救治查询软件;临床特点;防治策略

职业性化学中毒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据WHO统计,全球每年严重的中毒事件10万~50万起,其中突发性化学中毒事件最常见[1]。本研究收集2005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抢救的各类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86例,分析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病情及救治情况,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19例,年龄<20岁2例(2.3%),20岁≤年龄<35岁29例(33.7%),35岁≤年龄<60岁55例(6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职业中毒》、《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等制定诊断标准,依据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职业分类(GB6565-2015)和就业情况进行职业分类。根据患者中毒接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做出职业性化学中毒诊断。

1.2 研究方法 利用我科研发的《职业性化学中毒救治查询系统》软件,登记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资料。登记工作由本院急诊科二位医师承担,保证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登记内容包括:(1)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住址;(2)诊疗信息:中毒物质名称、中毒时间、中毒人数、中毒途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2 结 果

2.1 历年职业性化学中毒分布 我院2005—2014年10年间共处理职业性化学中毒46起,中毒人数86例,死亡15例,死亡率17.4%。见表1。

表1 历年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病例数统计

年份 中毒事故数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2005年 3 4 0 2006年 3 3 0 2007年 1 1 0 2008年 4 11 1 2009年 5 8 0 2010年 6 14 4 2011年 8 13 2 2012年 8 18 7 2013年 3 9 1 2014年 5 5 0合计 46 86 15

2.2 年龄及性别分布 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男女比为 3.5∶1,35~60岁占全部职业性化学中毒的64.0%,该年龄段男性占74.5%。

2.3 季度分布 一季度8例(9.3%)、二季度31例(36.1%)、三季度31例(36.1%)、四季度16例(18.6%),表明职业性化学中毒好发于第2、3季度。

2.4 毒物种类 本组引起职业性化学中毒的毒物有硫化氢19例(22.1%),一氧化碳18例(20.9%),甲苯8例(9.3%),氨6例(7.0%),氯气6例(7.0%),甲醇5例(5.8%),氰及腈类化合物3例(3.5%),其他18例(20.9%),排序前3位为硫化氢、一氧化碳和甲苯。

2.5 职业性化学中毒的职业分布 本组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从事的职业有化工24例(27.9%),船舶16例(18.6%),市政设施管理16例(18.6%),医药6例(7.0%),皮革5例(5.8%),纺织4例(4.7%),运输4例(4.7%),设备制造3例(3.5%),建筑2例(2.3%),其他6例(7.0%),居前3位为化工、船舶、市政设施管理。

2.6 现场急救和转归 未进行现场急救26例(30.2%),其中死亡10例(38.5%),现场急救60例(69.8%),其中死亡5例(8.3%)。

3 讨 论

3.1 职业性化学中毒调查的意义 利用我科研发的《职业性化学中毒救治查询系统》可以分析职业性化学中毒疾病谱和抢救成功率的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了解和掌握本地区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的构成、主要中毒种类、原因、途径等中毒临床特点,提高从业者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完善健康体检以减少中毒发生率。

3.2 职业性化学中毒的临床特征

3.2.1 职业性化学中毒种类:本组职业性中毒物质居前三位为硫化氢(22.1%)、一氧化碳(20.9%)、甲苯(9.3%)。硫化氢是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无色气体,低浓度接触仅有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全身作用较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硫化氢具有'臭蛋样'气味,但极高浓度时会很快引起患者的嗅觉疲劳而不觉其味,可发生电击样死亡。硫化氢引起的中毒人数最多,病死率最高,这与我市2005~2012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报道[2]一致,也与其他文献报道[3]类似。表明硫化氢中毒及其所涉及的市政服务、污水处理等岗位仍是职业中毒防治的重点。一氧化碳中毒列近十年我院职业性化学中毒第二位,是我国2007~2012年全国报道的首要急性职业化学中毒物质[4]。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凡是碳或含碳物质在氧不充分时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故在提高生产技术同时,应重点加强通风设施管理。

3.2.2 中毒患者职业特征:分析本组中毒患者的职业构成,前三位为化工(27.9%)、船舶(18.6%)和市政设施管理(18.6%),三者合计占65.1%。由于南通的船舶重工业及化工业向来发达,各县市区近几年建立化工园区,中小化工企业不断入住,职业性化学中毒事件频发,通过中毒患者职业特征可以了解本市急需加强监管的行业。

3.2.3 中毒现场急救和转归特点: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制性、复杂性、公共性、公益性和危害性等特点,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本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我院救治职业性化学中毒死亡率高达17.4%,其中未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人数占38.5%,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率为8.3%,未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率远高于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率,因此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3.3 对策

3.3.1 减少中毒发生的措施:(1)建议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对本市化工、造船和市政管理等行业开展重点监管,监管内容以通风排毒设施、污水处理和个体防护用品的有效配备和使用为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对有害物质进行定期测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2)根据职业性化学中毒临床特点,在高危企业人群中定期进行健康宣教、岗前体检、健康体检等,不适者要及时更换其下作岗位,以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健康。(3)在高危企业人群中积极开展预防演练。有研究表明,美国从2001年后,公共卫生应急预备研究以每年大约33%的速度逐步递增[5],开展基于现场的模拟训练己经被证实是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干预方式[6]。

3.3.2 提高抢救成功率:(1)建议医院急诊科建立常见职业性化学中毒数据库及临床病例资料库,便于相关资料的查询,以便对患者采取正确、及时的救治。(2)根据全国突发中毒事件应急能力调查报告显示,仅23.26%的被调查医疗机构开展过中毒相关专业的培训,加之缺少应急防护和应急救治训练[7],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突发人群中毒事件,难以及时有效应对[8],故在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毒相关专业培训及应急演练具有重要意义。(3)积极进行院前急救,使毒物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吴玉霞,夏斯伟.职业性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调查与应急处置[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3):235-237.

[2]陆春花,单利玲,杨泽云,等.南通市2005-2012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3,31(6):308-309.

[3]叶开友,徐瑞芳,陆辰汝.2002-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职业病发病特征[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5):426-429.

[4]张兴,吉俊敏,张正东.2007-2012年全国职业病发病情况及趋势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22):3187-3189.

[5]Savoia E,Massin-Short SB,Rodday AM,et al.Public health systems research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Prev Med,2009,37(2):150-156.

[6]Miller GT,Scott JA,Issenberg SB,et al.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s of a training program for responseers to terrorism[J].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2006,10(2):239-246.

[7]Hu GQ,Rao KQ,Hu M,et al.Preparing for and responding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hina:A focus group study[J].J Public Health Policy,2007,28(2):185-195.

[8]徐王权,秦侠,江启成,等.突发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浅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9):714-716.

[中图分类号] R595.9

[文献标志码]B

[收稿日期] 2016-09-01

[文章编号]1006-2440(2017)01-0059-03

*[通信作者]陈建荣,E-mail:[email protected]

职业性化学中毒86例临床特点分析 职业性化学中毒86例临床特点分析

吴 阳,陈建荣*,朱保锋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226001)

[摘 要] 目的:分析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应用自主研发的《职业性化学中毒救治查询软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救治的86例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提出防治策略。结果:职业性化学中毒好发于第2、3季度,男性中毒患者明显高于女性(3.5∶1)。中毒职业前3位为化工(27.9%)、船舶(18.6%)、市政设施管理(18.6%)。中毒物质前3位为硫化氢(22.1%)、一氧化碳(20.9%)、甲苯(9.3%)。未进行现场急救患者的死亡率远高于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率。结论: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当对化工、造船和市政管理等行业开展重点监管,以通风排毒设施、污水处理和个体防护用品的有效配备和使用为主要监管内容;利用医院急诊科建立常见职业性化学中毒数据库及临床病例资料库,便于相关资料的查询,以便对患者采取正确、及时的救治。

[关键词] 职业性化学中毒;救治查询软件;临床特点;防治策略

职业性化学中毒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据WHO统计,全球每年严重的中毒事件10万~50万起,其中突发性化学中毒事件最常见[1]。本研究收集2005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抢救的各类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86例,分析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病情及救治情况,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19例,年龄<20岁2例(2.3%),20岁≤年龄<35岁29例(33.7%),35岁≤年龄<60岁55例(64.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职业中毒》、《内科疾病诊断标准》等制定诊断标准,依据国家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职业分类(GB6565-2015)和就业情况进行职业分类。根据患者中毒接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做出职业性化学中毒诊断。

1.2 研究方法 利用我科研发的《职业性化学中毒救治查询系统》软件,登记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资料。登记工作由本院急诊科二位医师承担,保证登记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登记内容包括:(1)一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住址;(2)诊疗信息:中毒物质名称、中毒时间、中毒人数、中毒途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2 结 果

2.1 历年职业性化学中毒分布 我院2005—2014年10年间共处理职业性化学中毒46起,中毒人数86例,死亡15例,死亡率17.4%。见表1。

表1 历年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病例数统计

年份 中毒事故数 中毒例数 死亡例数2005年 3 4 0 2006年 3 3 0 2007年 1 1 0 2008年 4 11 1 2009年 5 8 0 2010年 6 14 4 2011年 8 13 2 2012年 8 18 7 2013年 3 9 1 2014年 5 5 0合计 46 86 15

2.2 年龄及性别分布 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男女比为 3.5∶1,35~60岁占全部职业性化学中毒的64.0%,该年龄段男性占74.5%。

2.3 季度分布 一季度8例(9.3%)、二季度31例(36.1%)、三季度31例(36.1%)、四季度16例(18.6%),表明职业性化学中毒好发于第2、3季度。

2.4 毒物种类 本组引起职业性化学中毒的毒物有硫化氢19例(22.1%),一氧化碳18例(20.9%),甲苯8例(9.3%),氨6例(7.0%),氯气6例(7.0%),甲醇5例(5.8%),氰及腈类化合物3例(3.5%),其他18例(20.9%),排序前3位为硫化氢、一氧化碳和甲苯。

2.5 职业性化学中毒的职业分布 本组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从事的职业有化工24例(27.9%),船舶16例(18.6%),市政设施管理16例(18.6%),医药6例(7.0%),皮革5例(5.8%),纺织4例(4.7%),运输4例(4.7%),设备制造3例(3.5%),建筑2例(2.3%),其他6例(7.0%),居前3位为化工、船舶、市政设施管理。

2.6 现场急救和转归 未进行现场急救26例(30.2%),其中死亡10例(38.5%),现场急救60例(69.8%),其中死亡5例(8.3%)。

3 讨 论

3.1 职业性化学中毒调查的意义 利用我科研发的《职业性化学中毒救治查询系统》可以分析职业性化学中毒疾病谱和抢救成功率的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对策。通过了解和掌握本地区职业性化学中毒患者的构成、主要中毒种类、原因、途径等中毒临床特点,提高从业者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完善健康体检以减少中毒发生率。

3.2 职业性化学中毒的临床特征

3.2.1 职业性化学中毒种类:本组职业性中毒物质居前三位为硫化氢(22.1%)、一氧化碳(20.9%)、甲苯(9.3%)。硫化氢是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无色气体,低浓度接触仅有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全身作用较明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窒息症状。硫化氢具有'臭蛋样'气味,但极高浓度时会很快引起患者的嗅觉疲劳而不觉其味,可发生电击样死亡。硫化氢引起的中毒人数最多,病死率最高,这与我市2005~2012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报道[2]一致,也与其他文献报道[3]类似。表明硫化氢中毒及其所涉及的市政服务、污水处理等岗位仍是职业中毒防治的重点。一氧化碳中毒列近十年我院职业性化学中毒第二位,是我国2007~2012年全国报道的首要急性职业化学中毒物质[4]。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凡是碳或含碳物质在氧不充分时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故在提高生产技术同时,应重点加强通风设施管理。

3.2.2 中毒患者职业特征:分析本组中毒患者的职业构成,前三位为化工(27.9%)、船舶(18.6%)和市政设施管理(18.6%),三者合计占65.1%。由于南通的船舶重工业及化工业向来发达,各县市区近几年建立化工园区,中小化工企业不断入住,职业性化学中毒事件频发,通过中毒患者职业特征可以了解本市急需加强监管的行业。

3.2.3 中毒现场急救和转归特点: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制性、复杂性、公共性、公益性和危害性等特点,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本研究结果显示近十年,我院救治职业性化学中毒死亡率高达17.4%,其中未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人数占38.5%,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率为8.3%,未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率远高于进行现场急救的死亡率,因此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3.3 对策

3.3.1 减少中毒发生的措施:(1)建议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对本市化工、造船和市政管理等行业开展重点监管,监管内容以通风排毒设施、污水处理和个体防护用品的有效配备和使用为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对有害物质进行定期测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2)根据职业性化学中毒临床特点,在高危企业人群中定期进行健康宣教、岗前体检、健康体检等,不适者要及时更换其下作岗位,以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健康。(3)在高危企业人群中积极开展预防演练。有研究表明,美国从2001年后,公共卫生应急预备研究以每年大约33%的速度逐步递增[5],开展基于现场的模拟训练己经被证实是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干预方式[6]。

3.3.2 提高抢救成功率:(1)建议医院急诊科建立常见职业性化学中毒数据库及临床病例资料库,便于相关资料的查询,以便对患者采取正确、及时的救治。(2)根据全国突发中毒事件应急能力调查报告显示,仅23.26%的被调查医疗机构开展过中毒相关专业的培训,加之缺少应急防护和应急救治训练[7],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突发人群中毒事件,难以及时有效应对[8],故在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中毒相关专业培训及应急演练具有重要意义。(3)积极进行院前急救,使毒物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从而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吴玉霞,夏斯伟.职业性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的现场调查与应急处置[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3):235-237.

[2]陆春花,单利玲,杨泽云,等.南通市2005-2012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3,31(6):308-309.

[3]叶开友,徐瑞芳,陆辰汝.2002-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职业病发病特征[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5,32(5):426-429.

[4]张兴,吉俊敏,张正东.2007-2012年全国职业病发病情况及趋势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22):3187-3189.

[5]Savoia E,Massin-Short SB,Rodday AM,et al.Public health systems research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Prev Med,2009,37(2):150-156.

[6]Miller GT,Scott JA,Issenberg SB,et al.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 and outcomes of a training program for responseers to terrorism[J].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2006,10(2):239-246.

[7]Hu GQ,Rao KQ,Hu M,et al.Preparing for and responding to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in China:A focus group study[J].J Public Health Policy,2007,28(2):185-195.

[8]徐王权,秦侠,江启成,等.突发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浅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9):714-716.

[中图分类号] R595.9

[文献标志码]B

[收稿日期] 2016-09-01

[文章编号]1006-2440(2017)01-0059-03

*[通信作者]陈建荣,E-mail:[email protected]


相关内容

  •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 前言 本标准的第6.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17057-199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各种职业活动中,可能在短时期内接触一些高浓度且毒性较高的化学物而发生急性中毒.这些化学物,可以是已知品种 ...

  •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考试大纲)
  •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 考试大纲 Ⅰ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化工安全工程概论>是化工类各专业的应用技术公共课程,课程有一定通用性,课程内容侧重于化工安全知识介绍.本课程立足于现代化工的实际和发展趋势,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类专业本科学生进行安全技术基础训练,借鉴近期发展的化工安 ...

  • 职业中毒及诊断与预防
  • 职业中毒及诊断与预防 职业中毒是我国的主要职业病之一,严重影响着劳动者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职业中毒是仅次于尘肺病的第二大类职业病.职业中毒占职业病总数的12.18% -18%,在职业中毒病例中,急性职业中毒占22.14% -39.16%,慢性职业中毒占60.14% -77.16%.职业中毒总人数 ...

  •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 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 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 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 ...

  • 广东地区常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 广东地区常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www.gdpcc.com ) 陈嘉斌 主任医师 急救电话:020-84198181.84189694 一.我省职业病目前的发病情况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线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危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007 ...

  • 二起密闭空间作业急性中毒事故调查
  • 作者简介:周萍(1969- ),女,副主任医师,学士. 根据卫生部2000-2009年公布的职业病统计数据,职业中毒占职业病总数的12.8%-18.0%,是仅次于尘肺病的第二大类职业病.在职业中毒病例中,急性职业中毒占22.4%-39.6%,引起急性职业中毒前2位的化学毒物是一氧化碳和硫化氢,多发生 ...

  • 法定职业病之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 法定职业病之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短期内接触高浓度钒化合物,一般指接触时间从十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但由于受钒化合物的理化性质.环境浓度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有时急性中毒的潜伏期可达二或三天. 刺激反应仅为一过性反应,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不属于急性中毒范畴.急性钒中毒的诊断起点为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 ...

  • 卫生学知识点
  • 卫生学知识点 绪论 一.卫生学研究对象和任务(定义):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 ...

  •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污染食品的途径) 1) 直接污染 2) 间接污染(农作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通过食物链污染食品) 3) 其他来源的污染 食品中常见农药残留及毒性 有机磷 特点:高效低残留,化学性质较不稳定,易于降解而失去毒性,故不易长期残留,在生物体的蓄积性亦较低.急性毒性较强,慢性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