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南州六月荔枝丹

9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教学设想

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第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要求:(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

(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

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

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

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编写结构提纲,弄清说明的顺序,理解文章的脉络。

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说明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开头——提出问题 外壳 颜色

(表) 形状

南 大小

六 (主)

月 (里) 内膜

荔 果肉(假种皮)

枝 具体说明 种子(核)

(次) 花和栽植特点

生长特点 产地

生长习性

结尾——发表意见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3.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丁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5.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学习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通过做练习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说明中使用数字很重要。数字说明要确切,该用确数的时候用确数,可用约数的地方用约数。如“一年开花四次之多”,不能写成“一年开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不能写成“通常是直径四厘米”。

在约数中还有一种限数,就是限定在约数之中的数字,如“五十人以内”、“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补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确数、约数和限数:

(1)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2)“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枝,尚生长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

开花结实。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

花一子”的谚语。

三、练习。

(一)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2 ②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①盛产荔枝的地区

(3 ②能产荔枝的地区

写说明文,除了数字要用得确切以外,词语的运用也要确切。可是,这道练习并不能帮助学生辨析怎样遣词造句才是确切的,因为离开了语言环境,就无从辨别①②两句中哪一句表达得更恰当。因此,对这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1)对第①句话,要求学生找出原文,根据整个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是很恰当的。比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许”一词用得恰如其分,因为所讲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要超过生长的北限进行种植,历来没有成功的事例,从这一点说,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条件,就是“科学发达”。然而,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就必须用“也许”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

(2)对第②句,可以要求学生给它补上一些话,把意思说得既完整又确切。例如,“随着高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上月球去办工厂,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要求条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通俗易懂。在课内完成,口头交流。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关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通信

李乡浏同志在《贾祖璋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回忆与贾老的一次通信》一文中说,他于1983年暑假备《南州六月荔枝丹》课,颇感课本注释不详,曾写信向贾老请教。信中询及以下三点:1.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全诗能否录示,以便解题;2.明代徐的《咏荔枝膜》诗,请示予全首,有助于分析“夸张的说法”;3.“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

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希望得悉这13种的书名及其作者。

贾老作复如下:

1.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2.徐《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广中荔枝谱 唐(?) 郑熊(粤×书已失传)

荔枝谱 宋 蔡襄(1059) 闽

×增城荔枝谱 宋 张宗闵 粤

×莆田荔枝谱 宋 徐师闵 闽

闽中荔枝谱 明 屠本畯(1597) 闽

荔枝谱 明 徐 闽

荔枝乘 明 曹蕃(1612) 闽

荔枝食谱 明 宗珏 闽

荔枝通谱 明 邓庆采(1629) 闽

记荔枝 明 吴载鳌 闽

荔谱 清 陈定国 闽

荔枝谱 清 陈鼎 粤闽川

岭南荔枝谱 清 吴应逵 粤

(摘自《中学诗文释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几点商榷(刘学仁)

1.第四段写“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理由,一是“有野生的荔枝林”;一是很早已在我国培植。这两点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原产我国”,是不是别国也有野生的荔枝呢?是不是别国也早有栽培呢?没有反面的论据。如果确有根据,应该明确提出。

2.第六段说“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这两句话不易理解。前一句是说“膜”,后一句是说“花纹”。仔细体会好像是这个意思: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着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由于壳的内壁有紫色花纹,透过白色薄膜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便把这紫色花纹看作是薄膜的花纹,而说成“膜如紫绡”了。后面引徐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荷瓣”“桃花”,似乎是“壳”和“膜”分开了,似“荷瓣”“桃花”的是壳呢?还是膜呢?好像是膜才恰当,“薄”才“盈盈”“片片”,才“娇”,才随“风”飘落,可是膜又是白的,不像“荷”也不像“桃花”了。总之,这一段似乎说得不够明白。

3.第七段写荔枝“肉”也不够明白。指出通常说的肉实际上是“假种皮”后,又说明前面说的“膜”才是真正的果肉。下面接着说“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这句话里的“肉”指的是习惯上说的“肉”呢,还是前面已经讲清楚了的“膜”呢?从后面的“入口……”看,应仍是指习惯上说的“肉”,那么这“肉”的“细胞壁”又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会是“膜”(真正的肉),那是要扔掉的。

(摘自《高中语文教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9 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教学设想

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第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要求:(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

(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

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

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

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编写结构提纲,弄清说明的顺序,理解文章的脉络。

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说明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开头——提出问题 外壳 颜色

(表) 形状

南 大小

六 (主)

月 (里) 内膜

荔 果肉(假种皮)

枝 具体说明 种子(核)

(次) 花和栽植特点

生长特点 产地

生长习性

结尾——发表意见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3.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丁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5.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学习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通过做练习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说明中使用数字很重要。数字说明要确切,该用确数的时候用确数,可用约数的地方用约数。如“一年开花四次之多”,不能写成“一年开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不能写成“通常是直径四厘米”。

在约数中还有一种限数,就是限定在约数之中的数字,如“五十人以内”、“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补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确数、约数和限数:

(1)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2)“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枝,尚生长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

开花结实。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

花一子”的谚语。

三、练习。

(一)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2 ②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①盛产荔枝的地区

(3 ②能产荔枝的地区

写说明文,除了数字要用得确切以外,词语的运用也要确切。可是,这道练习并不能帮助学生辨析怎样遣词造句才是确切的,因为离开了语言环境,就无从辨别①②两句中哪一句表达得更恰当。因此,对这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1)对第①句话,要求学生找出原文,根据整个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是很恰当的。比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许”一词用得恰如其分,因为所讲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要超过生长的北限进行种植,历来没有成功的事例,从这一点说,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条件,就是“科学发达”。然而,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就必须用“也许”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

(2)对第②句,可以要求学生给它补上一些话,把意思说得既完整又确切。例如,“随着高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上月球去办工厂,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要求条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通俗易懂。在课内完成,口头交流。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关于《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通信

李乡浏同志在《贾祖璋和〈南州六月荔枝丹〉──回忆与贾老的一次通信》一文中说,他于1983年暑假备《南州六月荔枝丹》课,颇感课本注释不详,曾写信向贾老请教。信中询及以下三点:1.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全诗能否录示,以便解题;2.明代徐的《咏荔枝膜》诗,请示予全首,有助于分析“夸张的说法”;3.“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

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希望得悉这13种的书名及其作者。

贾老作复如下:

1.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2.徐《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广中荔枝谱 唐(?) 郑熊(粤×书已失传)

荔枝谱 宋 蔡襄(1059) 闽

×增城荔枝谱 宋 张宗闵 粤

×莆田荔枝谱 宋 徐师闵 闽

闽中荔枝谱 明 屠本畯(1597) 闽

荔枝谱 明 徐 闽

荔枝乘 明 曹蕃(1612) 闽

荔枝食谱 明 宗珏 闽

荔枝通谱 明 邓庆采(1629) 闽

记荔枝 明 吴载鳌 闽

荔谱 清 陈定国 闽

荔枝谱 清 陈鼎 粤闽川

岭南荔枝谱 清 吴应逵 粤

(摘自《中学诗文释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三、几点商榷(刘学仁)

1.第四段写“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理由,一是“有野生的荔枝林”;一是很早已在我国培植。这两点似乎还不足以说明“原产我国”,是不是别国也有野生的荔枝呢?是不是别国也早有栽培呢?没有反面的论据。如果确有根据,应该明确提出。

2.第六段说“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这两句话不易理解。前一句是说“膜”,后一句是说“花纹”。仔细体会好像是这个意思: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着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由于壳的内壁有紫色花纹,透过白色薄膜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便把这紫色花纹看作是薄膜的花纹,而说成“膜如紫绡”了。后面引徐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荷瓣”“桃花”,似乎是“壳”和“膜”分开了,似“荷瓣”“桃花”的是壳呢?还是膜呢?好像是膜才恰当,“薄”才“盈盈”“片片”,才“娇”,才随“风”飘落,可是膜又是白的,不像“荷”也不像“桃花”了。总之,这一段似乎说得不够明白。

3.第七段写荔枝“肉”也不够明白。指出通常说的肉实际上是“假种皮”后,又说明前面说的“膜”才是真正的果肉。下面接着说“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这句话里的“肉”指的是习惯上说的“肉”呢,还是前面已经讲清楚了的“膜”呢?从后面的“入口……”看,应仍是指习惯上说的“肉”,那么这“肉”的“细胞壁”又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不会是“膜”(真正的肉),那是要扔掉的。

(摘自《高中语文教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相关内容

  • 南州六月荔枝丹
  • 潍坊七中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南州六月荔枝丹>分层学案 主备人:彭名举 审核人:孙晓芳 注:带有﹡的题目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请同学们自己选择完成.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结构,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品味.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及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

  • 2.2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 第二单元(二)南州六月荔枝丹  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理清思路,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了解在说明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和诗文的作用.  品读赏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中感受作者严谨的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写作 ...

  •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
  • <南州六月荔枝丹>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在这一册教材中,选入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 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 ...

  •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8
  • 目的要求一.学习有关荔枝生态.生产的知识,从而树立科学思想,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二.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结构和事物的发展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若干词语. 四.学习并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说明事物的方法. 五.学习一点科学小品的文体知识.要点难点一.弄清篇章结构: ...

  • 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
  • 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 教学博苑 05-14 0956 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 引号本身的用法并不难,"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用引号标示"(<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

  • 南州六月荔枝丹2
  • 江苏省金湖县塔集中学 李向东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 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 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 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 ...

  •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选择题I共28分 每息2分.14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旋风 旋转 回旋 凯旋 B.宁可 宁静 宁愿 安宁 C.背包 背约 背债 背心 D.颤动 颤抖 颤音 颤悠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 例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设计
  • 内容摘要:导入,就是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课引,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进入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能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具有了较好的导入 ...

  • 高中语文教学视频目录1
  • <游褒禅山记>教学辅导录像4037 <等待戈多>话剧视频录像2005 <郑伯克段于鄢>视频朗读(男声)1786 <郑伯克段于鄢>视频朗读(女声)1955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辅导录像1162 <失街亭>教学辅导录像1578 & ...